倍可親

[洗心禪十篇] 想一回就傷心一回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11 05:2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哲理人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1. 洗心禪:想一回就傷心一回


  禪師把你搞胡塗,是想讓你的腦袋在撞牆后,能換個角度重新去思考。
  這個或那個和尚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布水禪師答:「想一回就傷心一回。」
  香林禪師答:「坐久了就會感到勞累。」
  雲蓋禪師答:「古寺碑難讀。」
  南台勤禪師答:「一寸龜毛重七斤。」
  仁王欽禪師答:「鬧市裡耍猴子。」
  興善禪師答:「剛才還記得。」
  利山禪師答:「我看不到什麼。」
  以上,只是歷代禪師對「祖師西來意」(達摩祖師從印度來到中國的用意)的一小部份回答而已。
  和尚喜歡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跟一般人喜歡問「什麼是生命的意義?」類似,你的「生命的意義」就是他的「祖師西來意」。
  每個答案都不同,而且都答非所問,讓人如墜五里霧中。傳統的觀點認為因為「祖師西來意」是「不可說」的,所以禪師在「非說不可」時就故意放煙幕彈,把你搞胡塗,無非是想截斷問者的心思。
  但從現代思考學的觀點來看,這些答案都是非常活潑的「轉移式思考」。因為如果改問:「什麼是生命的意義?」回答「想一回就傷心一回」、「古寺碑難讀」、「鬧市裡耍猴子」、「我看不到什麼」等,似乎也都能「曲徑通幽」,提供另一個思考角度,而得到非常有「創意」的答案。
  和尚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
  澄遠禪師答:「誰在這裡踏步?」
  這個反問式的答案就很不錯。它不是要把你搞胡塗,而是要開示你:「祖師西來意」也好,「生命的意義」也罷,都是「問不出來」的,而必須靠你自己去發現、去追尋、去領會、去實踐。光用嘴巴問,只是在那裡「原地踏步」。

2. 洗心禪:你說得對
       我對,你對,他對,大家都很對。
  甲乙兩個和尚為一個問題爭辯得面紅耳赤,雙方各持己見,僵持不下。
  最後,甲和尚怒氣沖沖地跑進禪房,想請師父評評理。他把他的見解詳細稟述了一遍,老和尚聽了,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甲和尚高興地出去。不久,換乙和尚氣沖沖地跑進來,對老和尚說:「師父,我認為這件事情應該是這樣這樣才對。」
  老和尚聽了,也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對。」
  於是乙和尚也很高興地出去了。
  怎麼可能兩個都對?老和尚這種說法,不是很鄉願嗎?擺明了他只是一個爛好人?
  這時候,一直站在老和尚身後的小沙彌很不以為然,他不悅地對老和尚說:「師父!如果是甲對,乙就不對;如果是乙對,甲就不對。您怎麼說兩個人都對呢?」
  老和尚聽了,轉過頭看看小沙彌,和顏悅色地說:「你說得也對。」
  的確,每個人都對。為什麼呢?
  因為大部分的事情都很複雜,牽涉到很多層面,可以從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每個層面、每個角度都有它們各自的對與錯,無法用一個簡單的對或錯來涵蓋一切。每個人所說的都有對的部份,但也都有不對的部份。
  其實,老和尚如果改口對甲、乙和尚和小沙彌都說「你說得不對」,同樣能成立,因為每個人也都有不對的地方。但他樂與人為善,從慈悲、寬容的角度去看問題,他的「你們都對」並非鄉願,而是道行高深的表現。
  塵世的紅男綠女,每個人都有他好的一面、可愛的地方,也有不好的一面、不可愛的地方。要怎麼看,就要看你的道行,如果是「你好、他好、大家都好」,還有「你可愛、他可愛、大家都可愛」,那就不僅是別人好,自己也好;別人可愛,自己也可愛。

3. 洗心禪:竹影掃階塵不動

理想的生活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以安靜的心走過騷動的花花世界。

         天衣義懷禪師有一首偈子:
    雁過長空,影沈寒水。
    雁無遺跡之意,水無留影之心。

  這首偈子讓人想起蘇東坡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事實上,有人說蘇東坡這首詩的靈感就是來自天衣義懷禪師。

  蘇東坡的意思是說,人生的種種經歷,在心坎上只留下短暫的印象,早晚會因雪融而消失得無影無蹤。而天衣義懷則俗懷更輕、塵慮更淡,覺得種種閱歷宜似雁過寒水,雖然留影,但卻雁過水無痕。

  這種境界其實也就是慧能所說「對境心起」的理想情況。心靈像平靜的水面,如實反映掠過它的一切,也不會阻絕各種船隻的進出,船來船去,儘管有些波動,但都船過水無痕。

  潭州雲峰志璇祖燈禪師,有一首偈子:
    聲色頭上睡眠,虎狼群里安禪。
    荊棘林內翻身,雪刃叢中遊戲。
    竹影掃階塵不動,月穿潭底水無痕。

  除此塵世,我們別無安身立命之地。塵世中自然有聲色、有虎狼、有荊棘,我們不迎亦不拒,種種外在刺激掠過心頭,雖像竹影掃階、月穿潭底,看似紛亂,但內心深處的那個真我卻都不動如山。

  《菜根譚》舉了兩句與此相類似的詩:「水流任急境常靜,花落雖頻意自閑。」水流和花落都是外在動的物體,而靜與閑則是個人內在的修為。外在的騷動儘管急促而頻繁,但我們還是能以清靜、悠閑的心情去觀照、欣賞和品味。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這樣的生活,不是既怡情又寫意嗎?




4. 洗心禪·一無所有與一無所得

  當你想到「無」時,你就「有」了。

  嚴陽尊者問:「心中一無所有時,該怎麼辦?」  

       趙州禪師說:「放下來!」

  又問:「已經一無所有了,還能放下什麼?」

  趙州說:「那你就扛著吧!」

  以為「一無所有」,其實還是「有」,而有的正是這個「一無所有」的念頭。「無」,其實也是一種負擔,表示還停留在識心裡。趙州要嚴陽放下的正是這個「無」的念頭,這個依然識得「無」的識心,只有超越有無,不思有,不思無,不識有,不識無,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真正的真心、自性。

  雙峰禪師一日領悟,對他的師兄仰山禪師說:「我終於明白,實無一法可得。」

  仰山說:「你這樣還是停滯在塵境里。」

  雙峰不解,問:「我已經連一法都無可得了,怎麼說還停留在塵境呢?」

  仰山說:「以為無法可得,其實就有一法可得。」

  以為自己「一無所得」,其實還是有所「得」,得到的就是以為「一無所得」所產生的喜怒哀樂。

  甲:「枉費我花了那麼多心血,結果一無所得。」

  乙:「當你說一無所得時,其實已經得了。」

  甲:「我得到了什麼?」

  乙:「得到了失望。」

  得失心就是一種識心,只要你還有這個「識」,那你就一定會有所「得」,只是所得到的並不一定是你想要的東西。

  人生最好是「有得無失」,但這無異痴人說夢。如何淡化自己的得失心,並對得與失、有與無做一番新的認知,才是可行之道。


5. 洗心禪: 人人各有X指禪

       東施效顰,顰得再好,也只是一個東東。

  俱胝禪師遇有人來問道請益,都豎起一根指頭作為回答。一位童子依樣畫葫蘆,遇人問事,也都豎起一根指頭。大家因而認為這位童子很了不得,也懂得佛法。

  某日,俱胝袖中暗藏一把刀子,叫童子到身前,問:「聽說你也會佛法?」童子回答「會」,俱胝又問:「什麼是佛?」

  童子便豎起一根指頭,俱胝立刻揮刀切斷童子的手指。童子痛得哭喊奔走,俱胝在後面呼喚他。

  童子回頭,俱胝又問:「什麼是佛?」

  童子習慣性地想豎起手指,卻已不見手指。於是當下豁然大悟。

  這是有名的「一指禪」公案。俱胝所用的手段也許太過激烈,但卻也更能讓童子在椎心之痛中徹悟到模仿他人之無聊與無望。俱胝禪師逢人問道,豎起一根手指作答,乃是來自他個人的特殊體悟:

  俱胝早年修行時,一位尼姑戴著斗笠來到他身前,繞禪床三圈,說:「如果能說出道理,我就摘下斗笠。」

  俱胝無言以對,尼姑拂袖而去。俱胝說:「天色已晚,你何不留此過夜?」尼姑說:「你說出道理,我就留下來。」

  俱胝又無言以對。尼姑走後,俱胝嘆口氣說:「我雖是男子漢,卻沒有男子氣概。」

  後來,天然禪師來到庵里,俱胝將此事告訴天然,天然聽了,豎起手中拂子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

  俱胝在尼姑面前出乖賣丑,主要是因為他看到女人就緊張,著了男女相。天然禪師豎起拂子,是在開示他男女在自性上是平等一如的,沒有也不必加以分別。

  俱胝將它擴充到一切眾生及各種名相上頭,豎起「一根拂子」變成豎起「一根指頭」。而那位得道的童子,以後開示他人時,也許就要用由「一指禪」蛻變而成的「無指禪」。但這才是真正的「悟」,因為那是來自他個人的特殊體驗。

  如何悟出生命的真諦?每個人都有他的獨特方式。踏著別人的腳步前進,不會留下足跡,也無法找到自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1 04: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