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三國的時代背景看諸葛亮身後的人才凋零。
在陝西的勉縣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重要政治、軍事活動場所。劉備、諸葛亮、馬超、黃忠、趙雲、魏延、在此都留有遺迹。劉備在漢中稱王時是公元219年,此年諸葛亮39歲,一直到諸葛亮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公元233年,諸葛亮53歲時,諸葛亮都以勉縣為基地籌劃北伐,前後歷經14年。
勉縣諸葛亮的遺迹有多處,在定軍山下有諸葛亮的墓地,在勉縣東南十餘公里的黃沙鎮是諸葛亮當年屯田和製造木牛流馬的地方。諸葛亮祠在全國有多處,原來我以為勉縣的也是一般性的紀念祠堂,身臨其境方知此處原來是諸葛亮在漢中的丞相府原址。在祠內遇到一位算卦的老者,攀談中了解到現在的祭祀大殿就是原來諸葛亮辦公的場所,後面的寢宮是諸葛亮在世時休息的房間,這些是原建築多年翻修。後院還有諸葛亮的撫琴台、望江樓、休息的草廬,雖然這些以不是原建築,但在原地是無疑的了,撫今追昔,自有一番感慨。
諸葛亮27歲起於隆中,鞠躬盡瘁,我年輕時幾次翻讀《三國演義》,每看到諸葛亮隕落五丈塬時,在讀後幾章時就好像沒興趣了一樣。同時也有個疑問,諸葛亮在世時,蜀國轟轟烈烈,如日中天。而去世后,崩塌之快又讓人始料不及,劉備集團的政治局面前後的反差為什麼這樣大呢?
蜀國事業沒有繼承下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方面是人才的培養,諸葛亮應該說是有一定的責任的。
中平元年(公元184年)漢宗室成員劉焉向漢靈帝請求外調,被批准為益州牧,他來成都時有大批南陽、陝西人士跟來,劉焉帶他們目的是增加自己的勢力,但同益州本土官僚集團產生了矛盾。劉焉並沒有採取安撫,而是以宗親重臣的身份簡單採取壓制政策,矛盾慢慢激化。194年劉焉死,子劉璋立,更加懦弱毫無威信,只能依靠父親的舊臣,劉焉帶來的客家人喧賓奪主,本地官僚人心思變。
由於劉備的宗室出身和良好的聲譽,益州的一部分官僚開始將目光盯上劉備。這也是劉備進川比較順利的原因之一。
劉備進川帶來一批荊州人士,取得政權后,蜀國的政權結構就變成劉備親隨的荊州集團、當地人士和劉璋原舊臣三部分組成,矛盾更加複雜化。
諸葛亮面對此種情況,他主要依靠荊州原班人馬,這些人士諸葛亮熟悉,使用得心應手。更大的原因是他們不能攪入原來兩派的矛盾中去。有句俗話,「遠來的和尚好念經,」此話有一定的道理,後來的當政者對前任的利弊看的非常清楚,並同原來的矛盾沒有任何關係,有利於矛盾的梳理。
但諸葛亮也注意平衡舊有的兩方關係,他重視的第二位是劉璋的外來舊臣,歷史上稱為東州集團。這是因為他們處於被攻擊的一方,極易拉攏,又由於也是外來客,根基不深,而且有些以在重要崗位上。
劉備有個優勢讓人羨慕,別人取得利益,要靠拼搏,劉備有個高招是靠娶老婆。同東吳有一步棋就是聯姻,娶了孫夫人,結成了戰略聯盟。這次到成都,劉備還是故伎重演,又娶了東州集團實力派人物吳懿的妹妹為妃,這使原外來官僚集團情緒安定。
諸葛亮排在第三位的才是益州的本土官僚,這是因為諸葛亮防止他們坐大,當時是地方豪強佔有大量土地,即沒有稅收,也沒有兵役。諸葛亮嚴法治國,打擊豪強,但也適當給以任用。
就是這種平衡術使得蜀國官吏相互制約,上下通順。但此政策的一個後果是過重的壓制地方豪強,使本地人才凋零。
另一方面諸葛亮打得是「復興漢室」的旗幟,這條政治路線在群雄並起時,極有號召力,有識之士趨之若鶩。實際上東漢的劉秀就是靠的這面旗幟取得政權,「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此付葯以治過一次病,何不來第二次呢。
但時過境遷,東吳魯肅的觀點比較有代表性,他對孫權講;「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經過黃巾起義,漢朝以是千瘡百孔,聲譽全無。
但是擁護復興漢室的人還有,他們包括三種人:一種是劉氏親屬,要光復舊業。一種是漢朝的既得利益階層,要恢復失去的利益。再一種是像諸葛亮一樣的儒家正統學派,三綱五常不能亂,這是精神上的追求,也是一生的信念。
復興漢室在東吳沒有市場,在魏國更是大逆不道。特別是曹丕和劉備相繼稱帝以後,一部分人擁立新君,一部分人看清了復興漢室就是劉備當皇帝,所以外來的人才也很少進川。在三國鼎立以後,從三國演義中就能感覺到,來投奔劉備集團的人少了。
江山的復興實際就是人才的爭奪戰,由於歷史的原因,諸葛亮在本地人才和外來人才兩方面都遇到窘境,所以民間流行一句話,說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也反映了蜀國當時的實際情況。
還有一方面是諸葛亮自身的原因也影響了接班人的培養。諸葛亮一生謹慎,任何事情都要親自參與才放心,他在當丞相時規定,凡是處罰刑律在打犯法者二十大板以上者都要親自審理。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上記錄一件事,據說諸葛亮有一次辛辛苦苦地趴在案前,親自核對著登記冊和賬本。主簿楊顒知道了這件事後,徑直闖進丞相府,對諸葛亮說:「治理國家都有一定的規則和秩序,這個程序一定要遵守,不能紊亂;上下的職務、職責,也不能相互侵犯,否則就會亂套。」諸葛亮經常越俎代包,獨斷專行,恨不得天下的事他一人都幹了。用王夫之的話說是諸葛亮過於「明察」,使人唯唯喏喏,最後「外飾而中朽」。諸葛亮兢兢業業的後果是生前累的吐血,死後後繼無人,這是他沒有料到的。
可嘆的是這種個人的工作風格。當代也有一例,就是周恩來。周恩來形同諸葛亮,事無巨細,無所不到,甚至上衛生間的時間也要手中批閱一份文件,在中國做到丞相的位置上,被工作累死的,只有此二人。結果都忙了一輩子,身後的事誰也沒有辦好。周恩來在這方面就不如鄧小平,對事情舉重若輕,橋牌該打還打,有耗子就安排貓抓去。
象諸葛亮的出師表表白的一樣,他真是鞠躬盡瘁,但他的負面作用是不利於人才的培養。結果是怎樣呢,蔣琬、費褘、姜維,一窩不如一窩。
身臨諸葛亮的丞相府,確實感慨萬千,有一幅名聯說得好:「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