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楓塵僕僕----加拿大技術移民訪談

作者:廣南子  於 2008-1-8 06: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人在海外|通用分類:移民生活

中國在過去10年一直高居加拿大移民來源國之首。《楓塵僕僕——百名加拿大技術移民訪談》(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許麗平、JanetSal aff連續四年,追蹤採訪50個技術移民家庭的真實故事,展現了他們在工作、婚姻、子女教育、住房等各方面的經歷。

    廖榮:「以為學歷越高,越會得到僱主的青睞」

    廖榮在國內修完能源和環保碩士學位以後,繼續在日本深造了4年,獲得博士學位。接下來他在美國作了一年訪問學者,由於以他的身份獲得美國綠卡很困難,於是他從美國申請移民加拿大,希望找到一個能讓他和仍在日本的妻兒安居工作的地方。申請手續順利通過,他在1998年下半年抵達多倫多。為了保險起見,妻子仍在日本上班,等他在加拿大找到一份工作便來加團聚。

    「剛開始我不懂,申請工作時把自己的學歷傻乎乎地全寫上去,以為越高越好,越會得到僱主的青睞。一年下來我一無所獲,到現在才懂得要自己給自己打折扣。有幾個博士生在公司工作?誰願意請一個比自己學歷高一截的員工呢?」他的頭一年是在一家日本公司做訂單處理和市內送貨中度過的,那還是仗著他會日文的優勢。後來他找工作時只寫本科,碩士博士一概略去。第一份專業工作直到落地后一年半才辛苦地等到,他總結得出不順利的原因就是學歷太高。

    2000年3月在多倫多東面的漢密爾敦,廖榮開始了他的實驗室技術員工作,年薪3萬加幣,大概相當於一個新畢業的大學本科生水平。他所負責的具體工作就是對在生產線上定期抽取產品樣本進行品質檢驗。做了大半年的檢驗員后,他被提升為部門負責人,儘管工資漲了幾個百分點,廖榮卻叫苦不迭,「原來當個小頭目不容易,上下受壓。有時一個部門送來一種新葯,要求第二天就得出結果。我的部門有4個人,本地的、移民來的都有。我得把工作分配給4名技術員,他們有時會為工作量分配不均而抱怨。到了下班時間他們擱下工作就走,才不理你第二天是否要交報告。結果我自己常常加班加點。檢驗結果出來了,萬一不好,又會惹得生產部門的人不悅。而檢驗是用客觀事實說話的,哪管得了他們高興不高興呢?記得有一天上午我在外面辦事,回到實驗室的時候大家都鬆了口氣,說我不在時什麼不轉了。沒人從中調節就誰都不服誰。我心想:我不在時你們才體會到我的價值!」

    喜愛科研而不擅周旋的廖榮幾個月後就被公司政治搞得不勝其煩,恰好他訂的醫學刊物上登出招聘研發部化學師的廣告。這次他在簡歷上放上了碩士學位,「我完全不敢說我有博士學位,他們很可能因為學歷過高拒絕我。在加拿大有博士學位的人一般不會屈尊這種工作。他們大多呆在學校或研究所里。」廖榮還告訴我們這家公司的背景:「我們隸屬於一個總部在美國的跨國醫藥公司,在這兒的分支有20來個人,大概只有總裁有博士學位,其他大多是碩士出身。這種醫藥公司的秘方其實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旦捅破了誰都能製造那種葯。可能因為這樣,我們小小的一個公司就有獨立一幢辦公樓,每個人的門卡只能進出很有限的一部分,除了自己的實驗室、廚房、洗手間,別的地方都不能隨便出入。而每個人的職責也是複雜工藝中的一小部分,這樣就保證一個人盜不走全部秘密。但正因為這種保密使個人的研究工作因為沒有全局觀念而受到很大局限,不過反正我們這些小卒子的想法也沒人會聽,算了。」廖榮對收入有所保密,「扣除汽油費,每年能多個8千到1萬吧。」

    翁雷:「白人搬出去,更多的中國人搬進來」

    租住一室一廳大廈單位的翁雷,遇到的是這種情況:「剛搬進去時,這條街算上我們有3戶華人,其中一戶是香港人,另一戶是從其他國家早年移民的華人,再有就是我們。其實考慮買房子的時候我愛人在市中心上班,我們就在市中心轉悠看了不少房子,不是太舊就是街區太差,沒有一個能接受的。後來我們的地產經紀問我們願不願意往郊區去,就帶我們去北約克區,這裡的房子比市中心貴,因為學校好,儘是排名在前面的好學校,街區又乾淨,別的地方一個星期收集一次垃圾,北約克一星期收集兩次,當然乾淨,環境好,看了這兒再也不想看城裡的房子。雖然我愛人上班遠,我們還是在這兒買了房子,女兒進了好學校。」翁雷自己三口一家住一個兩層的大房子,兩個車庫,還有地下室。他不願意分租,能負擔得了才買這個房子。「以前這兒絕對是多倫多的遠郊區,幾年前還有野鹿呢。這個區據說以前是純粹的白人區,多數人家都在這兒住了30年了,眼看著這片土地發展起來的。我們搬進來沒1年,這條街就多了兩戶中國人。其中一家把房子分租給5戶人家,全是中國來的新移民。那麼多人合用廚房廁所,連洗澡的熱水恐怕都供不上。我女兒的一個同學就住在裡面,我們每次去他家都呆不過半個小時,因為太冷,房東不開暖氣,在家還得穿棉襖。都是中國人,礙著面子他們又不敢投訴。鄰居都看不慣他們這麼擁擠的居住環境,雖然不直接提意見,但私下裡都在說找到合適的地方就搬離這個區。你想想一個房子里住5家人,車肯定都有好幾輛,自己的車房停不下就得停在馬路上,一眼望上去就知道擁擠了,難怪人家要搬走。要說起來移民不容易,那戶人家就指望著租金來還銀行貸款呢。可這麼個分租法兒,既破壞了整個社區的環境又讓人家看不起我們中國人。結果就是他們(白人)搬出去,更多的(中國)人搬進來,環境越來越擁擠。」

    傅雲飛:「和丈夫輪流留在家裡看兒子」

    丈夫趙毅剛和妻子傅雲飛來加拿大時兒子才一歲多點,他們輪流留在家裡看兒子。開始學過MBA財會專業的傅雲飛先找到了在一個小公司當會計文員的工作,每天路途往返4個小時,即使收入只有微薄的10元1小時,一家人租住地下室還算能將就。趙毅剛便留守,看兒子之餘自學電腦,因為他的生化碩士學位沒辦法讓他找到工作。他是個認真做學問的人,既然決定改行,就要接受正規教育。兒子很淘,整天纏著爸爸一起玩,趙毅剛抓緊兒子午睡和晚上的時間,考托福,申請大學。一個大男人在家的日子心裡不好過,特別是看著傅雲飛每日疲於奔波,他便出去打工,換傅雲飛在家,傅雲飛也是愛讀書的人,她想進修加拿大的會計課程。兩個人幾經商量,只有忍痛把兒子暫時送回家去。本來在國內工作太忙,一家三口難得有天倫之樂的時間,想的是到加拿大可以多一些時間在一起,現在結果卻更糟。才來了4個月,趙毅剛就抱著只有兩歲多的兒子返回國內。「幸好他從小就有外公外婆在身邊,這樣回去再跟在他們身邊應該很快就適應,不成問題。但孩子不在自己身邊終歸不好,等我們一有條件就把他儘快接回來。」後來趙毅剛考上了多倫多東面一個大城市的大學,修讀系統管理碩士,半年後妻子也開始念大學。幸好中間傅雲飛的父母帶著外孫來加拿大探望他們,一家子才得以短暫一聚。在這裡讀大學是非常辛苦的,幾乎沒有任何空閑時間,再照顧小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趙毅剛和傅雲飛只好眼巴巴地看著兒子再次離開他們,和外公外婆又回到中國,不知何時才能團聚。

    加拿大昂貴的幼托使得有小孩的母親參加工作非常困難,對缺乏資源的移民來說就更是雪上加霜。技術移民的家庭,夫妻雙方往往都想發展自己的事業。結果要麼就是一方必須做出犧牲,要麼就是把小孩送回國內忍受兩地相隔之苦。作出犧牲的一方往往是妻子,因為她們通常工資較低,況且社會價值觀念把女性定為生兒育女的角色,這就使得技術移民中的妻子們更難在加拿大的專業工作領域立足。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23:3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