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財經作家)
《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
已經78歲的吳敬璉先生在今年5月出版《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這是過去8年來,吳先生最重要的50多篇論文的結集。在序言中,這位當代史上最具人文氣質和道德勇氣的經濟學家充滿憂患地寫道,「改革的兩種前途嚴峻地擺在我們的面前,一條是政治文明下法治的市場經濟道路,一條是權貴資本主義的道路,在這兩條道路的交戰中,後者的來勢咄咄逼人。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這種潮流對於我們民族前途和未來的威脅。」 在1991年前後,吳敬璉率先提出「制度大於技術」,到2003年楊小凱警告「后發劣勢」,再到2007年吳敬璉、江平等人對法治市場經濟的再度呼喚,在 30年中國改革的後半程,中國的學者一直保持著對制度滯后的警惕與評判。
《非理性繁榮》
「非理性繁榮」這個書名是對2007年中國股市最貼切的形容。事實上,希勒這本初版於2000年的著作之所以能夠在今年新版重印並重新喚起人們的熱情,也正得益於股市的狂熱。希勒在這本經典著作中對投機性泡沫的經濟學成因及文化、心理因素進行了生動和深刻的描述。希勒曾經戲噓說,人們也許讀得懂我的理論,卻寧願不相信它。
《貧窮的終結》
薩克斯是俄羅斯「休克療法」的設計者之一,他的寫作充滿了美國人式的樂觀。他在本書中雄心勃勃地構築了一個龐大的醫治貧窮的全球化方案,他自稱這本書的主題是結束我們這個時代的貧困——「現在我們有一個激動人心的機會來推進傑佛遜、亞當·斯密、康德以及孔多塞的啟蒙主義思想。」
《中國的新革命》
在2007年,原創商業類圖書的創作如火如荼,譬如鄭作時的《汽車瘋子李書福》、沈威風的《倒立者贏》以及蘇小和《局限》等等都值得推薦。不過,最優秀的作品還是出自凌志軍之手。在中國做記者或財經寫作者,要找研究型的榜樣,首選是凌志軍。他是一個肯下死力的人,資料工作做得很細,而且便邊記邊思,有自成體系的思維邏輯。在研究聯想、中國微軟之後,他新出的《中國的新革命》寫的是中關村,關於這個主題之前有數人寫過,凌志軍此次出手,顯然遙遙凌駕眾人之上。他研究了眾多的材料,訪問了大量的當事人,對中關村的26年歷史做了目擊式的紀錄。這是一部讓人致敬的作品。
《不要玩弄匯率——一位旁觀者的抗議》
儘管今年有一本十分熱銷的財經圖書《貨幣戰爭》,不過我寧願推薦向松祚博士的這本著作。這是兩本主題驚人相似的作品,跟前者的「戲說」性質不同的是,後者的論述則更為嚴謹和體系化。向松祚的論點是,欲摧毀一國家,必先摧毀一國之貨幣;欲擾亂一國之經濟增長,必先擾亂一國之金融貨幣體系。美、日迫使人民幣升值和人民幣匯率浮動,旨在遏制中國快速持續穩定之經濟增長。這一結論見仁見智,卻不可輕視。
陳彩虹(中國建設銀行董事會秘書)
《貧窮的終結——我們時代的經濟可能》
薩克斯告訴我們,當今世界的貧窮問題,若僅僅從經濟角度看,解決起來並不存在多麼大的困難。但是,在人類社會現行歷史階段,由於不存在普世的倫理道德,富國很難甚至於不可能向窮國提供基本的經濟支援來幫助窮國登上發展的起步台階。我們能否推動一種基本的人類共同道德建設·理想主義者應當讀讀此書。
《混序:維薩與組織的未來形態》
此書我只是讀了一部分就想向大家推薦。制度和組織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存在,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困惑——我們都生活在制度和組織中,我們不知道在現實普遍制度和組織形式之外是否還有新的選擇,而且我們又都有突破現行制度和組織約束的某種衝動。讀此書我們可以想象一種不同於普遍現實的未來生活。
《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企業的利潤從何而來·應當由誰得到·這樣的問題從企業誕生開始至今無統一的「解」。奈特的基本「解」是,利潤是企業家承擔不確定性的產物,應當歸入到企業家的口袋裡。你認為對嗎·
《以自由看待發展》
經濟學以往只看重物而不看重人,產品、生產要素、GDP、貨幣量便是經濟學的目標物。森打出了一面以人為中心的經濟學新旗幟,明確經濟發展必須以人的自由為衡量標尺。我認為,森的經濟學是關懷人的生命的經濟學,經濟學由此有了人的生命的內涵。
《窮人的銀行家》
這是一個感動世界的故事,又是一段邏輯嚴密的「窮人銀行制度」演化的歷史。堅信並憑藉窮人以生命為基礎形成的最高信用,尤努斯創造了「窮人的銀行」—— 違約率極低、效益卓越、資產質量優良並規模擴展迅速的世界金融史上無先例的金融機構。一般讀者可在故事裡讀到尤努斯的人格魅力和理想主義精神,銀行人則可在書中讀到驚人而又平凡的經營理念。
胡泳(中央電視台財經頻道著名策劃人)
《大轉型:我們時代的政治與經濟起源》
卡爾·波拉尼在重寫工業革命史的過程中,揭示了市場資本主義並非僅憑演化力量就可以實現。毋寧說,它的起源是由於國家權力的佔有者一方出於有意的努力和戰略利益的考慮,創造出了最適合於市場經濟的各種制度及管理上的安排。
在此,波拉尼的矛頭直指亞當·斯密開啟的古典經濟學。他用翔實的史實批判了市場神話和市場烏托邦,他所做的就是澄清社會意識和文化中古典經濟學造成的經濟人假象,恢復人的本性,論證人們在本質上並不逐利,而是相互需要。而國家和市場恰恰摧毀了人們原有的滿足相互需要的制度。經濟變得凌駕於其他領域之上,社會中的所有行為和活動都服膺於經濟的價值與市場的操縱,社會、文化、經濟、政治等領域間關係錯位。這是19世紀以來人類社會的根本性變革,波拉尼將其命名為「大轉型」。
作者顯示,市場並非唯一可能的經濟體系,也未必是最先進的一種,還存在另外的選擇,和經濟、社會互相調和,並使經濟成長和個人自由并行不悖。難怪研究蘇東轉軌問題的學者和中國反對新自由主義的新左派都從他那裡汲取營養。
《不顧諸神:現代印度的奇怪崛起》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中,托馬斯·弗里德曼描述了一個正在快速崛起的印度;然而,有關印度的信息技術、經濟能量和超級大國潛力的欣狂,最近被諸多的研究所沖淡。好幾本著作都審視了這個國家受過教育的剛剛興旺的都市精英與居住在廣袤內地的窮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底層民眾之間的鴻溝,愛德華·盧斯的《不顧諸神》堪稱其中最完備的一部。事實上,僅從這本書的正副標題上,就可以讀到當下印度的對立與張力。
《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
印度的「奇怪」矛盾之一就是,在大量貧困農民看著自己不多的財產十年來持續縮水的同時,具備高度的競爭能力(儘管規模還不大)的技術產業和服務業幫助催生了一個中產階層。這和中國的情況很相似,它也希望在現代化進程中進一步培育中產階層,最終達成一個「橄欖型」社會結構。
在中印等國為「橄欖」還遠不夠成熟而焦慮的時候,西方卻在為中產階級的消失而導致的「M型社會」憂心忡忡。所謂「M型社會」是指社會正逐漸形成一種雙峰結構:收入高的和收入低的一小部分人,各居收入群體兩端,並且彼此的距離越來越遠,中產階級則向下沉淪為下層階級,就像英文字母M一般。
提出「M型社會」概念的是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他這幾年在中國出版了多部著作,但是全部的書加起來,知名度恐怕都不及這本書。他以宣言式的口氣說,中產階級社會正在崩潰,M型社會已然到來。
《我是沃茲:一段矽谷和蘋果的悲情浪漫史》
作家和諮詢師拉里·米勒喜歡把創業者分為兩種人:先知與野蠻人。先知對思想而不是結果感興趣。他們擁有出色的視野,能夠創造滿足客戶需求的新方式,然而假如沒有野蠻人以行動為導向的迫不及待的幹勁,先知的遠見將可能永遠停留在紙面上。一個野蠻人會抓住先知的想法,然後一鼓作氣地去實現其價值。
個人電腦業的傳奇——蘋果公司的成長既離不開先知也離不開野蠻人。先知叫斯蒂夫·沃茲尼亞克,是他的設計成就了最初的蘋果電腦;野蠻人叫斯蒂夫·喬布斯,他擁有非同凡響的市場領導力和讓人激動的感召力。
野蠻人的故事我們聽到很多,先知的故事則太少。《我是沃茲》講述了一個先知的故事;一個天才的發明如何改變世界的故事;一個抓住了窺見未來的機會而不放並終於收穫的故事。
《維基經濟學:大規模協作如何改變一切》
對那些熟悉YouTube,MySpace和Wikipedia的人來說,所謂「維基經濟」的說法或許沒有提供多少振聾發聵的東西。然而,假如你從來不曾聽說過Web 2.0,那麼,無論是為了職業生涯還是個人生活起見,你都應該讀一讀塔普斯科特和威廉姆斯的這本書。
兩位作者相當精準地抓住了大規模合作的經濟趨勢,其中關鍵的指導原則是,到公司外面去尋求戰略方向和偉大的想法。調動網路社區貢獻其思考和知識是必備的條件。維基經濟不是別的,就是如何掌握駕馭合作以獲取更強競爭力的藝術和科學,它是對合作和參與的新時代的一種隱喻,正如狄蘭所唱的:「它將很快搖晃玻璃,震蕩牆壁。」
《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 1978—2008》
中國企業的過往30年,本書用大量史實細節娓娓道來,幾乎完美地實現了作者的初衷:「從一開始,我就決定不用傳統的教科書或歷史書的方式來寫這部著作,我不想用冰冷的數字或模型淹沒了人們在歷史創造中的激情、喜悅、吶喊、苦惱和悲憤。」作者以一種好奇者的單純撲入中國30年歷史變革的複雜歷程中,適時結合當年的世界 「風雲」,直面中國遭遇的各種「氣候」,把握在各色「風雲」和「氣候」當中出現的特定情境。本書緊密關注變遷時代的商業倫理、社會道德、民族意識、歷史心理,同時,極為豐富的中國特色的企業家性格素描貫穿企業往事的背後,這一經一緯如一條條細線織起一部中國企業史。
略有遺憾的是,雖是出於「關心人在大變革時代的命運變遷」的思緒,作者的感性書寫多少遮蔽了對一部企業發展史的更深辨析和探究。但反過來,也許正是這種不加掩飾的情感自然流露,讓此書以史為題,又不拘一格,有血有肉,亦重亦輕。
何帆(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編輯部主任)
先向大家推薦兩本我自己翻譯的書吧。一本是托馬斯·弗理德曼的《世界是平的》(湖南科技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60.00元)。這本書講到在IT革命和全球化的帶動下,競爭的競技場已經被夷為平地,從此小企業將不再弱小,同樣可以和大企業一樣在全球市場中同台競爭;小人物也不再無助,草根階層在網路時代會如魚得水;西方國家和白種人不再能主導創新,未來的創新很可能來自像中國、印度這樣新興的國家。說實話,《世界是平的》在中國受歡迎的程度是出乎我的意料的。我並不認為弗理德曼說的都是真理,但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們有更廣闊的視野,更多的信心。今年我和廈門大學的林季紅一起翻譯了《維基經濟學》。這本書在某種程度上可謂《世界是平的》之續集,因為作者更關注「Web 2.0」時代我們的生活和經濟組織方式的變革。
我自己閱讀的經濟學方面的新書,印象比較深刻的有薩克斯的《貧窮的終結》、赫爾普曼的《經濟增長的秘密》(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3月第1版/25.00元)、米什金的《下一輪偉大的全球化》(米什金著中信出版社2007年10月/38.00元)。這三本書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自己領域的最好的學者,對這個領域的重大問題進行了非常簡潔而且生動的綜述。相比來說,薩克斯的書更有激情,但是也更有爭議。米什金的書說服力很強,但是不如我過去推薦過的《從資本家手中拯救資本主義》。赫爾普曼的書非常嚴謹,但也更為單調。今年還讀過一些比較輕鬆的經濟類讀物。《邊際的謀殺》是經濟學家寫的小說,語言平實活潑,情節一環扣一環,貨真價實的偵探小說。美國一個女記者以自己的生活寫的《離開中國製造的日子》讀來也很有趣,這是一個普通家庭對經濟全球化的真實感受。秘魯學者德·索托的《資本的秘密》讓我思考很久,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的學者,以及一個參政議政的經濟學家,他對市場經濟的制度基礎的感悟超過了那些美國的教授的教條。
今年股市異常熱鬧,市面上關於股票投資的書也層出不窮。我平素最討厭這些只有赤裸裸的貪婪慾望的賺錢指南。但是今年我讀到了不少有趣味和思想的投資書籍。比如彼得.林奇的《戰勝華爾街》,西格爾的《投資者的未來》,還有最好玩的,羅傑斯的《風險投資家環球遊記》。不知道為什麼,我對索羅斯的《金融鍊金術》非常抵觸,始終看不進去。林奇的書中有很多對人性,對生活態度的睿智思考,羅傑斯一邊周遊列國,一邊觀察市場的風格讓我很喜歡。我記得最牢的是他說,茅台酒是最難喝的東西,比汽油加上變質牛奶還難喝,呵呵。
蘇小和(財經作家)
《呼喚法治的市場經濟》
吳敬璉先生乃顧准學術體系最卓越的繼承人,我們經常被他的眾多極有建設性的聲音深深打動。有時候我甚至覺得吳先生的經濟學體系宛如一首教育詩,他一個人做著開啟民智,也開啟官智的工作,如同當年奧地利學派創始人門格爾教育那個時代的德國人一樣。
《中國農民工的發展與終結》
這本書讓我們隱約看到,高層可能並不是一味的畫地為牢,也許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農民問題就會走上自由權利的軌道。
《資本的秘密》
按照索托的理解,當今許多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前共產主義國家一直無法把自己國內的資本真正「市場化」和「全球化」,本質原因是因為這些國家的有權階層和既得利益階層把資本主義看成了一間「私人俱樂部」,看成了一種只利於「鐘罩」之內的特權階層的歧視性制度。
《貨幣戰爭》
這是今年最沒有財經常識的一本書,因為迎合了某些國人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竟然一時間暢銷起來。其中的假想敵思維,誇大其詞的煽動,讓那些信息面狹窄,思考能力有限的讀者迅速升上來一種廉價的激情,猶如當年的《中國可以說不》。幾年之後,我們看到中國要發展,走到世界的文明體系中去,多溝通,多交流,多學習,才是康庄大道,那種莫名其妙的對立情緒,仇恨心態,只能讓這個千年古國更加積重難返。
○潛龍(書評人)
正如年初人們沒有想到資本市場會如此火爆一樣,在年末回顧出版業時,經管書的再次熱銷也同樣出人意料。一度每天上漲百點的股指,8次提高準備金率、4次提高利率,不斷創造10年來新高的CPI,這一切讓金融業成為了一年來題材最多的領域,也讓經管圖書重新贏得了人們的關注。當證券公司營業廳里人頭攢動的時候,書店的經管書架前也變得越來越擁擠。經歷了近兩年的低迷之後,一些敏感的出版人發現,經管圖書再度繁榮的機會似乎已經到來,只是這一次的主角不再是那些「新奇」的管理概念,以及讓人成為工作狂的勵志故事,而是更加務實、也更加功利的投資理財知識。這意料之外的繁榮,即令人興奮,但也著實讓人不安,人們總是很享受財富擴張的瘋狂速度,但卻難以把握狂歡結束的時間。沒有人知道下一次調整利率是什麼時候,也沒有人知道明年年末甚至年初,股指究竟會是多少。每當人們對未來充滿困惑的時候,便會自然而然地回過頭去關注歷史,2007年的經管出版亦是如此。
站在年末,回顧一年來的經管出版,雖然在內容上稍有不同,但是金融投資類圖書主導市場的格局,基本沒有變化。而從金融投資類圖書中我們又不難發現一股堅實的上升的力量:金融與歷史題材的結合。
回想年初,經管書還在試圖延續2006年的大師路線,《飢餓的靈魂》等查爾斯·漢迪的作品已結集出版,《科學管理原理》、《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等經典作品也開始陸續上市,而宣傳呼聲很高的《長尾理論》,也在期望著再造《藍海戰略》的聲勢。不過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步高啟,不斷傳出的財富「神話」點燃了人們投資的熱情,對此,在低迷中徘徊多年的經管圖書編輯似乎既感到驚喜又有些措手不及,但他們還是以最快的速度讓《新股民必讀全書》、《炒股就這幾招(絕招篇)》等入門實務圖書(後者甚至是幾年以前的老書重新翻版之作)迅速鋪滿了書架,也讓之前出版的大師、經典作品再次回到了角落。不過,當股指從6300點回調到5000點,曾經被熱捧的基金凈值開始下降時,新股民、基民手冊以及炒股絕招類的圖書也開始悄悄地從排行榜上滑落,這也使得一直緊隨其後的《貨幣戰爭》、《瘋狂、驚恐和崩潰》等金融歷史類作品升到了排行榜的頂端。
正如《文化苦旅》出版后,余秋雨備受歷史學者的指摘一樣,《貨幣戰爭》自出版以來,便一直爭論頗多。批評者的理由多是,該書「資料來源不明」、「引用」過多,在學術細節上虛構成分過大;讚賞者的理由多是,作者將大量零散資料組織得邏輯上非常嚴謹,雖然講的是百多年來的歐美金融史,但對於現代中國金融業的現狀很有參考價值。批評也好,讚賞也好;正確也好,錯誤也好,正如《文化苦旅》成為了無數人文化歷史觀念的啟蒙讀物一樣,筆者認為,《貨幣戰爭》的最大價值在於其帶我們走入了這個對中國來說尚屬陌生的行業的一段精彩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金融的力量,也看到了資本的險惡。這遠比我們早年讀過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更加實際、更加有趣也更容易理解。即使其中有部分的虛假,但至少還有部分的真實。所有說,為什麼就不能在講授知識的時候更多一些想象力,讓讀者以更加愉快的方式去自己領悟其中的虛幻與真實呢·《貨幣戰爭》的持續熱銷,恰恰證明了,當讀者對於一個領域一無所知的時候,支持他們去閱讀、去探討的動力首先是其對於該領域具有傳奇色彩部分的好奇心。《貨幣戰爭》所包含的關於財富擴張、資本暴力以及美聯儲和英格蘭銀行等熟悉而有陌生的大牌機構的「故事」,無疑代表著2007年國內圖書最具流行特質的要素。
股價在變,調控政策在變,人們投資的心態也在變,而唯一不變的只有歷史。十幾年積累的股市經驗,或許只能支持我們幾年甚至幾個月(因為政策和市場調整的周期都在縮短)的投資決策,而幾百年的歷史經驗,卻可以讓我們去感悟幾十年甚至一生。正因如此,紅極一時的股民、基民手冊才會在熱鬧幾個月後逐漸沉寂,而《貨幣戰爭》等歷史題材的作品才會笑到年末,表現得歷久彌堅。
在國外,上市公司也稱公眾公司,公司上市,也就意味著企業的所有權被社會化了。而在我國,正是在今年,上市公司總市值首次超過了GDP,這個形式上看似非常簡單的數字比較,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深層含義,其代表著我國國內金融資產的社會化已走過了發展的初級階段,而且這一趨勢還將延續。這也似乎預示著,在未來的一段時期里,金融業的成長以及社會金融資產的擴張,將始終是國內經濟領域的主題,而且也將是所有大眾媒體關注的焦點。正如2000年前後,風起雲湧的民營企業和IT創業浪潮催生了一段戰略、組織管理類圖書的繁榮期一樣,由今年開始成形的金融資產社會化的趨勢,或許也將開啟一個出版業的金融時代。連續兩年的低迷,曾讓許多人離開了經管出版領域,即使留下來堅持的人,也大多調整了自己前進的方向。但回顧2007年,不僅有許多「新人」進入,而且更有一些其他品類的「高手」跨行加入了經管圖書的競爭,比如,在社科領域已經數一數二的 「金黎組合」在今年10月高調推出了他們的第一本投資實務圖書。從中我們可以感到,一方面大眾出版的品類界限正在逐漸模糊,另一方面圖書出版業在總體上也在受到讀者閱讀傾向的影響而趨於時政化,越來越多的出版機構開始在更多的領域縮短著自己產品與社會主題的距離。雖然這一傾向在幾年以前出現的泛雜誌化的系列圖書中已有體現,但在今年卻有了許多新的變化和發展,而這種趨勢將對出版業或者至少是功用性很強的大眾經管出版業的內容甚至傳播形式帶來深遠影響。幾個月前出版的《維基經濟學》採用的一種重要的推廣方式就是建立了一個以該書為主題的論壇,為讀者提供閱讀和交流的平台,我相信,登陸論壇閱讀該書的人無疑會遠遠多於購買紙質圖書的讀者。由此我們看到,網路出版在不遠的將來,或許會成為行動更快、更加貼合讀者需求的出版機構的一種有效的甚至是主要的傳播手段。從上述角度來說,要到幾年以後,我們才能完全理解2007年所發生的變化,對於經管出版業的全部意義所在。
來源:中國圖書商報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8-1-4 17:29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