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再宏觀調控,接連出台政策要防止經濟過快轉向過熱,也要讓這幾年過於熾熱的房地產冷卻,不過,同樣受益經濟高速增長而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繁榮的汽車業持續高漲,近幾年一直是中國城市繼房市熾熱后的又一消費熱點.有人曾預測二零零六、零七年是中國汽車業「寒冷」的冬季,但二零零七年迎來的卻是中國汽車業產量會達到八百五十萬輛,汽車行業利潤同比增長百分之六十六的春天。中國擁有駕駛執照的人數,在二零零七年中超過一億,成為一支龐大的汽車業消費隊伍.<中國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到二零一零年汽車產銷量達到九百萬輛,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五千五百萬輛,汽車化水平達到每千人四十輛的目標有望提前完成,中國正在迎來汽車工業發展的時代.
二零零六年,中國汽車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消費大國、僅次於美日的世界第三生產大國。二零零六年中國汽車產量七百二十八萬輛,比二零零二年的三百二十八點七萬輛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一點五,年均增長三成點四;摩托車產量二千一百四十四點四萬輛,比二零零二年的一千二百九十八點一萬輛增長六成五點二,年均增長一成六三。
二零零七年一至十一月,中國的汽車工業又顯示出亮麗的成績單,全國汽車產銷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各類汽車產銷八百零五點九四萬輛和七百九十五點一二萬輛,同比增長二成二點二五和二成三點一九;產銷率九成八點六六,同比提高零點七六個百分點.來自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二零零七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料將超過五十萬輛,中國汽車零部件出口一百三十二點五億元,同比增長三成。無論是乘用車還是商用車,中國汽車市場都在不斷創造新高點.國家發改委的數據顯示,二零零七年以來乘用車的價格平均降幅在百分之四左右,而商用車的價格平均降幅在百分之二,但並沒有影響汽車業的利潤,預計這一年汽車業的利潤仍可望突破一千億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市場貿易委員會秘書長張伯順很樂觀的表示,可以看到,在未來的幾年中,中國汽車市場還會創造新的奇迹.
汽車工業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實力,百多年汽車工業的歷史,一直被當成工業發達國家的重要經濟指標.發達國家的發展歷史展現的是,工業化中期到最後完成工業化和現代化,沒有一個大國不是靠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來完成這一過程的。在國家經濟成長和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汽車工業可以從創造巨大國民生產總值、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新技術發展、創造出口和外匯儲備、增加就業和財政收入等多方面體現它的魅力。
這是一個帶動型產業,張伯順告訴亞洲周刊,中國汽車產業創造一元產值帶動相關上、下游,售後服務等產業約八點七五元;帶動就業達到一比六.近幾年,汽車工業是中國增長最快的產業之一,二零零六年中國汽車工業總產值一萬五千五百多億元,比二零零二年的六千八百八十一億元增長百分之一百二十六,年均增長三成一點五。二零零六年新產品產值五千五百多億元,占汽車工業總產值的三成五,新產品對汽車工業產值的拉動作用明顯增大。
汽車工業在國民經濟中佔據重要地位。二零零五年,汽車製造業產值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達到一點二一,至二零零六年年底,全國汽車工業總產值占 GDP的比重達到了百分之一點八.汽車工業更是吸納就業的行業,中國與汽車產業相關就業人數,已經佔到了社會就業總人數的六分之一。但專家們認為,汽車工業還可以對國家建設有更大的貢獻.胡錦濤擔任中共總書記后,有汽車行業的專家及退休前幹部給胡錦濤寫信,強調中國汽車發展的自主性及能源問題.胡錦濤專門作出批示,要求有關部門加強研究,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副總理曾培炎都作了批示,並在<中國汽車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提出的總體目標上落實,總體目標為:汽車工業自主創新取得實質性成果,結構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安全、節能、環保及資源利用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擴大國際市場份額.並提出,汽車工業保持穩定增長,二零一零年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計劃在二零一零年中國汽車工業增加值所佔GDP的比重,進一步提高到百分之二點五.
中國交通部近日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經過近十五年的建設,總規模約三點五萬公里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在二零零七年年底基本貫通.包括十二條主幹線的 「五縱七橫」,全部是二級以上的高等級公路,其中高速公路約佔總里程的七成六。這些高質量的道路連接起首都、各省省會、直轄市、經濟特區、主要交通樞紐和重要對外開放口岸,覆蓋了全國所有人口在百萬以上的特大城市和九成三的人口在五十萬以上的大城市。道路,為汽車工業服務,「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鋪下的,將是汽車大規模進入家庭、促使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高速增長路.
從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到鋪就中國汽車工業的高速增長路,提升了個人購車的慾望,而汽車工業的發展又成為刺激經濟向上的重要動力.改革開放的目標就是要解決中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當中國進入小康社會,在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穿著不再成為問題之後,住房和汽車,特別是乘用車,是並列的兩大消費商品.自二零零零年國家制定「十五」規劃,政府鼓勵乘用車進入家庭,中國汽車工業出現「井噴」,二零零二年開始,一股中國汽車駛上高速路的熱潮出現,在中國形成了汽車市場供求兩旺的火爆場面.
因為經濟發展提高了收入,因為道路擴建方便了駕車人士,也因為汽車的人性化因素,張伯順表示,「中國汽車工業將迎來一個新的時期,並且將持續升溫」.二零零六年,中國人均國民總收入達到二千零十美元。車價與人均GDP的比值為二或三時,是轎車進入家庭的臨界點,張伯順認為,中國已有多個地區的車價與人均 GDP比值逼近三,進入汽車時代。城鎮居民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由二零零二年底的零點九輛提高到二零零六年底的四點三輛,農村居民每百戶擁有摩托車由二十八點輛提高到四十四點六輛。
儘管上海的開車並不順暢,政府拍賣車牌的價格已經高達逾五萬人民幣,但每個月上海都有七千五百輛新車掛牌駛上馬路.汽車產量和消量的增加,背後是一個巨大的消費群體.據統計,至二零零六年末,中國擁有駕照人數九千四百八十四點八萬人,比二零零二年末增長百分之九十六點四九,年均增長二成四點一。據二零零七年七月公安部披露的信息,全國擁有汽車駕駛證的人數已經突破一億,目前已接近一點五億,大大超過中國的股民人數.每張駕照後面都有買車的衝動,中國的駕駛人年齡、駕齡都相對集中,駕駛人年齡主要集中在二十六至五十歲之間,共有一點二六億人,佔總數的八成點三.這是一個非常有消費能力的群體,即使有些人有駕照還沒有汽車,但他們一定是汽車消費的潛在客戶,也是這個產業的熱心推動者.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把汽車消費作為除買房之外的又一項重要支出。中國加入WTO后,汽車市場進一步放開,汽車價格不斷下調,不少汽車公司相繼推出了五、六萬元左右的經濟型轎車。這些利好因素都將汽車消費向大眾市場推進了一步,私車的擁有數量連年上升。學車、拿駕照在社會上成為一種時尚,這種狀態甚至影響到高校大學生的消費觀念,讓他們提前進入汽車消費的行列.
隨著社會上學車熱的不斷「升溫」,學開車的大學生隊伍也越來越壯大,以至於不少校園流傳起「三會」的說法,即會寫字(計算機)、會說話(外語)、會走路(開車)。有的大學還將學生取得駕照計入學分,組織大學生集體報名學車,為大學生學車「推波助瀾」。上海復旦大學日月光華BBS上,曾經有個題為「假如你有一百萬會買什麼?」的網上調查,結果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買房,第二位就是買車。在今日中國大學生的心中,有一定消費能力的前提下,汽車對他們的吸引力非常大。
每年有大量的大學生畢業,每年就有不斷高速增長的駕車人士.黃海貝兩年前在香港浸會大學讀完研究生回北京,到工作單位報到后,第一件事就是學開車,然後在家人支持下買了一輛「標緻 206」.每天駕車上下班,黃海貝表示,有一輛車一直是自己的夢想,加上北京城市大,如果不開車,上下班來回要化四個小時,有車就方便很多,來回約一個半小時.
雖然,黃海貝並不像有些男士那樣把車子看作是另一個情人,她把自己的「標緻206」稱為「我的小王子」,「『小王子』與我形影不離,平時外出,有點路的,我都會開車,我覺得它是活的,是我的寵物.」黃海貝把自己的「小王子」想象為《變形金剛》中大黃蜂,有時還會與它說說話,堵車時會說:「我們不著急,慢慢來.」遇到緊急時,暗中會讓它加油.有了車,黃海貝的生活也豐富多了,每星期起碼一次,帶著「小王子」去洗車,休假時一起出去的兜風.黃海貝把車內也裝飾的如同小皇宮,坐進車內就有一股清香味撲面,很溫馨.
汽車對於席磊來說,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學畢業后工作至今的八年時間內,他換了兩部車。他說自己對車的感情就如同女孩子們喜歡衣服一樣,「看到車就高興」。他認為對於經濟條件一般的人來說,汽車只能被視作一種交通工具。而對於富有階層,汽車絕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席磊的第一輛車是小型車。出於對車的喜好,又迫於經濟條件的限制,這款經濟型的低端車成了唯一合適的選擇。但買完了就後悔了,因為車的整體性能不好。「所以沒有經濟條件就不要買車,要買就買好車,」這是他用車后的觀念。
半年後,席磊以分期付款,換了一輛在他看來方便、實用、外型佳的新車,並在車內安裝了較為高檔的音響。他說邊開車邊聽音樂可以緩解工作帶來的壓力,也不否認這是年輕人追求時尚和個性的表現。「年輕人買私家車,除了對汽車性能的考慮,還會重視汽車的外形,要時尚、動感。」如果再換車,他說自己最關注汽車的品牌。他只選擇國外品牌,如果經濟條件允許,會買進口車,因為質量一定能有保證。」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的汽車製造企業僅「三大,三小,二微」,一汽、二汽、上汽是三大;北京、廣州、天津的汽車製造廠是三小;雲雀、奧托是二家微型車廠.汽車評論專家賈新光表示,中國目前有「出生證」的汽車製造廠就達一百二十多家,「但發展參差,有年產上百萬輛車的,也有手拿許可證而出不了車的」.截止二零零七年六月份,生產轎車的汽車廠家就有四十家.賈新光認為,前些年沒有考慮私人購車的蓬勃發展,停車、道路、服務都成為制約中國汽車業發展的瓶頸.而一些屬自主品牌的企業,做的都是低檔車,中、高檔車市場都由合資企業佔領,「主要是過去實力不夠,也重視不夠,這樣的情況正在改變.」
事實上,中國自主品牌汽車這些年快速發展,目前,商用車市場自主品牌汽車占絕對優勢。乘用車市場自主品牌產品也正在趕上.二零零二年自主品牌汽車僅有紅旗、夏利和中華,奇瑞和吉利剛破土;如今一汽奔騰和HQ3,上汽榮威750,東風風行,奇瑞和吉利的眾多車型,華晨中華和駿捷,長安奔奔和傑勛,比亞迪F6,力帆,長城哈弗,江淮瑞鷹等活躍。「自主創新」作為國家戰略,開始顯示其活力,中資企業崛起,合資企業也探索自主創新模式;民企突圍,大集團發力;自主品牌汽車不僅內銷,而且出口,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佔有率已達三成。
二零零七年七月,中國汽車製造領域的一個新模式出現,由廣州本田獨立投資成立廣州本田汽車研究開發有限公司,註冊資金一點八億元人民幣,首期投資二十億元人民幣;主要業務為汽車整車及其零部件的技術研究和開發,並提供相關的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本質上是獨立自主式的.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執行副總經理付守傑接受亞洲周刊訪問時表示,企業本身,最需要的是自己能夠有一個完整的研發機構,最近距離、最迅速地對應市場的變化,提供使用者期待的產品。
廣州本田汽車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由廣州汽車集團公司與日本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共同出資組建的合資公司,雙方各佔五成股份,合作年限為三十年,目前有兩個廠區,生產能力合計達到年產三十六萬輛.付守傑認為,廣本現在做的汽車合資企業,不是一個完整的汽車企業,過去主要面向生產,是汽車生產企業而不是汽車企業。「用國際眼光看,一個汽車企業沒有研發是不可想象的」。
廣本自主的研發公司開始起步,日本專家會提供些支持付守傑說,目標是,不僅要開發車,主要開發屬自己品牌的車,而且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學會其中的技術含量、能力的過程。「由日本專家帶領我們,傳授給我們技術,如果本田的專家掌握了世界化、全球化的技術水準,我們也能達到這種水平。」廣本研發公司的網頁上清楚無誤地寫著,不僅要研發汽車,更重要的是「以期研發出先進的、為社會及消費者所期待的中國本土化的汽車技術和產品」。利用日本的先進技術,走出中國自主品牌的路,這個模式一推出,就讓一直嚷嚷自主品牌的中國汽車領域轟動了一陣.
從英國留學回國的趙征,因工作地點離住處太遠,便用積蓄全款買了一輛汽車作為代步工具。他說自己買車最關注車的馬力、油耗、外觀和微電腦設備。「我不需要用汽車證明我的價值,即我的價值不需要物化。汽車只是為生活提供方便的代步工具而已,而這與國內的價值觀不同。在國內,汽車是身份的代表,汽車必須符合車主的身份。」
儘管現在這輛車才使用了兩年,趙征打算等零八年七月北京允許柴油車上牌后,換一輛更環保的柴油車,他說北京市區空氣惡化日趨嚴重。「汽車工業的發展必定影響環境,但目前中國市場的狀況是新車排放標準不斷升高,汽車的更新率也在提高。儘快用符合環保標準的車替換市場上現有的不太環保的車,既推動了汽車工業的發展,也改善了環境。」能源環保是中國汽車業未來發展的瓶頸,<中國汽車工「十一五」發展規劃>不僅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首要考慮,也將促進節能、環保、安全技術的發展作為重要發展目標,並對各生產廠家下達了研發節能環保型車的指標.
「汽車文化」已經在中華大地漫延,買車、用車的慾望被充分調動起來,汽車更新率也會不斷提升,專家預計更新率若能達到三十至四十的水平,雖然仍遠低於國外發達國家百分之七十的更新率水平,但是每年四百萬輛的更新規模已完全能夠確保中國汽車業的發展步入良性化的軌道。加上以自主品牌為主的乘用車的出口仍將維持強勢,因此預計二零零八年以後的乘用車,乃至整個汽車行業的產銷增速不會低於百分之二十,汽車時代正在中國大陸出現.
by 紀碩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