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7年的中國互聯網世界,馬雲幾乎成了「惟一的明星」。
今年,互聯網的光芒明顯被狂熱的股市和樓市所掩蓋,那些動輒上千億元的市值以及上百億元的財富身價,讓IT精英們有點失落。不過,起得晚卻趕上了一個好集市的人也有,他就是阿里巴巴的馬雲,他的公司今年11月在香港上市,成為市值最高的中國互聯網公司。
一
馬雲是中國互聯網最早的試水者之一,他之所以沒有成為著名的「先烈」,是因為他之前的「試錯」都不夠驚天動地。
一個很少被人關注的事實是,那些最早在中國從事互聯網事業的人一開始都把賭注壓在電子商務上,他們認為,第一批有能力使用和「消費」互聯網的應該是企業用戶。
這顯然是一條歧路。
1995年3月,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博士田溯寧把他在美國創辦的亞信公司搬到了中國,並與國家科委合作在國內介紹Internet。田溯寧認為,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對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是一個巨大的商業機遇,他爭取到了包括道·瓊斯在內的2000多個美國信息服務商作為用戶,同時也想在中國發展數千乃至上萬個商業用戶。
但很快,他發現做不下去,第一個原因是中國消費者對Internet毫無認知,第二個原因是技術根本無法實現。亞信購買了第一套網路設備,制定了在Internet上傳輸中文的IETF標準,當時在北京、上海使用的網路路由器總共加起來只有32個撥號埠,一個埠大約能支持10到20個用戶,這意味著亞信建成的網路最多能夠支持500個用戶。
這年深冬,33歲的張樹新在北京白頤路南端的街角處樹起了一塊巨大的招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這就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第一個著名公司瀛海威。張樹新當時也把目標用戶定位為企業和政府,她推出了為企業設計網站的服務,還想做城市網站,推出過「網路中國」的項目。
1996年,歸國創業的張朝陽做的第一個網站也是「中國商務網」,後來他發現此路不通,很快轉向做「雅虎的中國版」搜狐網。
也是在這一年的4月,在杭州,31歲大學外語教師馬雲創辦了「中國黃頁」網站,它自稱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信息站點。跟田溯寧、張樹新等人的想法幾乎一樣,馬雲也想要創造一個面向企業服務的互聯網商業模式,他當時想到的賺錢模式是鼓動企業把自己的商業信息掛到網上。
比留洋歸來的田博士要本土一點的是,他把Internet直接翻譯成了一個中文名字——因特乃特網,在一次外出遊說時,有人警惕地問他,「你說的因特乃特,跟《國際歌》里的英特耐雄奈爾有什麼關係嗎?」
為了鼓動別人參與他的事業,馬雲拿大家熟知的比爾·蓋茨來說事,他說,「比爾·蓋茨說了,因特乃特網將改變人類的方方面面。」很多年後,他承認,「這其實不是他說的,是我說的。1995年全國剛剛知道Internet,但是馬雲我說的話沒有人相信。其實,95年的時候比爾·蓋茨是反對Internet 的。」
二
在1999年之前,馬雲在互聯網業界微不足道,那是門戶稱雄的年代。這1年1月,有媒體評選了當時國內的十大商業網站,分別是新浪、163電子郵局、搜狐、網易、國中網、人民日報網站、上海熱線、ChinaByte、首都在線和Yahoo雅虎中國。從當選網站的類型可見,都是新聞和資訊類的門戶網站,它們幾乎都沒有盈利模式,評選機構的標準是,「訪問量是最重要的,其次是內容,然後是美觀。」
在當時的互聯網世界,有兩個成長的方向。其一就是以新浪、網易和搜狐為代表的、炙手可熱的「門戶」一族,他們的潛在價值已經被顯赫地放大,另外就是電子商務一族,這些人的努力在當時顯得非常的另類和可笑。在這群人中,除了劉波、宋如華等莊家想靠網上書店和電子商務概念在股市上大圈其錢之外,還真有另一些默默無聞的人真槍實刀地幹了起來。
這年開春,已經在互聯網世界里「流浪」了好一陣子的馬雲終於走到了正確的道路上。在國家外經貿部搞了一年網站卻無一事成的他決定回到杭州重新創業。他創辦了一家專門從事電子商務的網站阿里巴巴,在給新創辦網站設計定位時,他用了一個看上去有點土氣的概念——「中國網上最大的專業市場」,浙江在當時有「市場大省」的美譽,馬雲的定位顯然是想貼著這股力量走。後來的事實證明,這應該是他這輩子做的最正確的決定之一。
就在他以區區50萬元開辦網站的時候,北京的郭凡生已經成立了慧聰研究院,還正在跟IDG洽談引入風險投資的事宜。如今,阿里巴巴與慧聰在電子商務市場上的份額相差甚巨,各種原因中,地緣的遠近應該是最重要的一個。
阿里巴巴在浙江之所以如魚得水,是因為這裡有中國最龐大的從事外貿業務的中小企業集群。購銷資訊的匡缺、產購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國際業務和轉口貿易的成本偏高、中介過多,都是一些十分實際的公司難題,阿里巴巴的出現顯然為解決這些難題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浙江商人向來以精明著稱,當互聯網能夠為他們提供實際的利益和效率的時候,沒有人會拒絕這個新事物。
馬雲的新公司創辦在杭州城郊的家裡。公司成立的那一天,牆壁突然滲水了,他對大家說,我出去找點材料。過一會兒,他抱了一大卷舊報紙回來,然後大家一起把它們貼在牆上,就這樣開始了公司的第一天。
阿里巴巴的註冊資本是50萬元,當時總共18個人,包括馬雲和他的太太,每人的月薪是500元。馬雲對全體員工發表開業演講,「我們要辦的是一家BtoB的電子商務公司,我們的目標有三個。」馬雲的演講很能煽動人,「第一,我們要建立一家生存80年的公司。」
大家一邊鼓掌,一邊想,「反正能不能活到80年,我們可能誰也看不到。」
「第二,我們要建設一家為中國中小企業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大家鼓掌,在這一點上誰也沒有疑問。
「第三,我們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要進入全球網站排名前十位。」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每個人的心裡都在犯嘀咕,「這個目標太具體化了,就憑我們這幾桿槍?」
馬雲後來對我說,他搞電子商務,從那一天起就鐵了心。
連馬雲自己也沒有料到的是,阿里巴巴上線不到半年,就被美國《福布斯》雜誌瞄上了。根據在線監測顯示,這家不知名的中國網站竟是當時全球最活躍的電子商務網站。《福布斯》派出記者追蹤尋到杭州,終於在那個叫湖畔花園的住宅小區里找到了這間小公司。
2000年7月,這家權威的財經雜誌第一次選用中國企業家做為封面人物,個頭瘦削的馬雲穿著一件超大的藍花格子襯衫,卷著袖子握著拳,一臉陽光地朝世界歡笑——他的這件不合身的襯衫也是拍照當天向人借來的。阿里巴巴被評為全球最佳B2B站點,名列綜合類第一名。
《福布斯》介紹說,「阿里巴巴自1999年3月10日成立以來,已匯聚了全球25萬商人會員。每天新增會員數達到1400人,新增供求信息超過2000條,是全球領先的網上交易市場和商人社區。」
三
真正成就馬雲的,其實就是「中國製造」。後者之勃興,始於1998年,而在2003年前後達到第一個高峰,沿著這條軌跡考察阿里巴巴的壯大,是一條合理而有趣的路徑。
2001年,全球互聯網遭受納斯達克股災,那些意氣風發的IT英雄們遇到他們職業生涯中的第一道大寒流。當時看上去麻煩最大的是網易,丁磊當年虧掉2億元,網易股價跌到低谷。
馬雲沒有像丁磊那樣的風光過,不過,阿里巴巴在那一年也是焦頭爛額。此前,美國著名投行高盛和由傳奇的日本投資人孫正義領導的軟銀公司已經先後對阿里巴巴投資2500萬美元,腰纏萬金的馬雲把總部遷到了上海,還同時在美國、英國、日本和香港分設子公司,他提出要設立一個遍及全球的公司架構,把「紅旗插遍全世界」。
2000年9月,他還在杭州舉辦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第一次行業峰會「西湖論劍」,當時的互聯網界英豪輩出,誰也不服氣誰,從來沒有人能夠把他們招在一起開個會。馬雲知道靠自己的聲望遍發英雄貼沒有幾個人會來,於是,他巧妙地請來武俠小說大師金庸親自坐壇,王峻濤、王志東和丁磊都是十足痴迷的金庸「粉絲」,竟紛紛應允與會,這很是讓東道主馬雲過足一把「盟主」癮頭。
可是,隨著互聯網寒流的襲來,馬雲的全球化布局顯得大而不當,電子商務的盈利模式沒有找到,燒掉的錢卻越來越多。在這樣的時刻,馬雲好象突然醒了過來,他迅速做出回歸中國和回歸浙江的戰略,相繼關閉境外公司,遣散外籍員工,把總部又遷回到了家鄉杭州。
當時,很多人勸他像丁磊一樣轉型。當時阿里巴巴的網商用戶已經超過400萬家,無論是做簡訊和網路遊戲都很有條件。可是,馬雲卻還是鐵了心要在電子商務里一條路走到黑。
日後,走出危機的馬雲用一貫的戲謔口吻說,「2001年以前,我們能生存下來的首要原因是我對於技術一無所知。」其實他的成功證明了一條商業鐵律,那就是「所有的成功都是抵抗誘惑的結果。」
2001年冬天,他飛赴日本東京向孫正義彙報公司情況。那些日子,孫正義正處在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他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聯網投資家,在過去幾年裡投資了全球150家互聯網公司,軟銀公司所持上市互聯網公司股份曾經佔全球股市市值的8%,孫正義一度超過比爾·蓋茨成為了全球首富,而此刻他的資產已經縮水 95%,投資的上百家互聯網公司亂成了一團,大家都不知道未來的出路在哪裡。那天,前來彙報的各國CEO愁眉苦臉地一個接一個地進去出來,輪到馬雲了,當他簡短地講完阿里巴巴的境況后,孫正義幽幽地說,「今天前來彙報的CEO,所說的話都與我當年投資他們時說的不一樣了,只有你還在說當年說過的話。」
回到杭州后,馬雲對外界宣布,明年阿里巴巴將賺錢,媒體問,盈利目標是多少?他爽快地答,一塊錢。
2003年,以網易的鹹魚翻身為標誌,互聯網經濟在經歷了2年多的沉寂之後,重又回到了井噴的時代,新浪、搜狐相繼實現盈利。一些在日後將主宰中國網路經濟的重要力量也在此刻雛形初現。
誰也沒有想到的是,對於阿里巴巴來說,2003年春季那場舉國驚恐的SARS非典事件卻成了一次奇異的考驗。阿里巴巴一位參加廣交會的女員工被發現有感染非典的嫌疑,全公司500多名員工立刻被宣布 「居家隔離」,公司的正常運作被全部打斷,大家只能在家裡上網工作。4年後,馬雲仍然心有餘悸地認為,「我覺得非典期間是我們最大的挑戰。」
不過,出乎他意料的是,非典竟是中國電子商務猛然覺醒的轉折點。由於正常的商務往來和會展交易被徹底打斷,很多企業只能靠互聯網來維持聯繫和尋找商機,阿里巴巴的流量大增。上一年,馬雲設想出了一個有償服務的「誠信通」業務,推出之後一直沒有起色,業務部門使出了吃奶的力氣,一周也只能簽回幾單合同,非典之後,情況頓時大有改觀。在虧損暗道里苦苦摸索的阿里巴巴突然看到了山洞那頭的刺眼光亮。
接下來的馬雲讓自己變成了一個傳奇。 2004年,馬雲創辦從事CtoC業務的淘寶網,在兩年時間內戰勝全球最大的同業公司Ebay易趣,取得了75%的市場份額。為了解決網路支付的信用難題,馬雲還創造性地發明出了一種叫做「支付寶」的第三方支付工具,它以阿里巴巴為交易的擔保中介,從而解決了資金欺詐的問題,也讓自己間接地進入了金融服務領域。2005年,阿里巴巴還成為陷入困境的雅虎中國的實際控制人,儘管直到今天,他還沒有找到救活它的辦法,不過,卻沒有人敢預測他的失利。
今天的阿里巴巴看上去是一個體系龐大而面目不清的帝國。
馬雲是一個多元的人,他的英文好到可以用它來思考問題,而在公司的戰略設定上最徹底的中國化。他為阿里巴巴設計的每一個模塊都很實際、很有效率感,但在願景上則十分的理想化。
在很多時候馬雲像一個沉浸在幻想中的孩子,像一個無法自拔的造夢者,他堅信自己將完成一件很偉大的事業,但是他到今天還不能清晰地將之描述出來。因此當很多媒體人喋喋不休地描寫 「阿里巴巴是什麼」的時候,他便會挑釁地說,「你們確定自己知道嗎?告訴你們,其實連我也不知道。」他甚至宣稱,「能說出阿里巴巴模式的人,我就認為他們不是我的對手。」在某種意義上,他一直在公眾和公司內部釀造著這種 「不確定文化」,他逼著自己和大家一起去尋找。
事實上,所有的突破都是從困惑開始的。當馬雲坐在離我一米遠的地方說這些話時,我從他的小眼睛里看出,他真的是不知道。這種「不知道」讓他很興奮,因為在「知道——不知道——知道」之間活躍著太多的靈感、機遇和可能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經說,「人最寶貴的能力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比任何方法論都重要」。而有人問當世天才霍金:「人類下一個最偉大的發明是什麼?」霍金答:「它將是某種不可預料的東西,將非常奇異地到來,世界就是這樣進展的,它是由想象力的跳躍組成的。」
這些話用在互聯網、阿里巴巴和馬雲身上都非常的合適。這個小個子、相貌奇異的中國人似乎是從想象力王國蹦出來的,他每每手舞足蹈,話語跳躍,做一些讓你預料之外卻又情理之中的事情。
看到馬雲,你不得不承認,世界真的是屬於那些有想象力的人的。
四
今年,馬雲宣布把已經實現盈利的電子商務項目拿出來,在香港聯交所上市。馬雲顯然選中了公司上市最為合算的時候。股市的結構性泡沫意味著公司股價的普遍高估,而阿里巴巴同時具有中國和互聯網兩大概念,在此時籌資,無疑會佔到相當大的便宜。
儘管如此,阿里巴巴上市的火爆景象還是讓人吃驚。對於投資者來說,它最大的魅力是無窮的想象空間。阿里巴巴的股票遭到「哄搶」,台灣最大企業鴻海的郭台銘、美國思科的錢伯斯等都成為第一批投資人,在國際配售部分,阿里巴巴獲得了1800億美元的認購,相當於186倍的超額認購,在散戶公開認購部分,凍結資金4500億港元,超額認購逾259倍,打破了港股發行的歷史紀錄。
其瘋狂景象連《經濟學人》雜誌都開始提問:「阿里巴巴是否中國.Com的泡沫?」在10月底的一則報道中,這家英國雜誌認為,「該公司最大的財富也許是他的創始人馬雲,馬雲在公眾眼中是個有魅力善言辭並懂得利用媒體的人。他擁有大膽的想法,懷有巨大的市場目標,以及對商業的敏感,這都使他吸引了人們眾多的眼球。」根據它的計算,如果阿里巴巴的融資目標實現,該公司的市值將達到90億美金,相當於其每年利潤的100倍。
而出乎《經濟學人》預料的是,狂熱比它想象的還要大得多。11月6日,阿里巴巴掛牌上市,當日收盤較發行價上漲192%,創港股今年新股首日漲幅之最,市值達1996億港元,竟相當於三大門戶網站、盛大和攜程五者市值之和,一躍成為中國互聯網業首家市值超過200億美元的公司。公司的市盈率達到驚人的300倍,如果以2006年的業績來比較,市盈率則近1000倍。阿里巴巴的市盈率之高超出所有專家的預測,同期市盈率比較,Google為43倍,Ebay為23倍,百度為104倍,騰訊為74倍,新浪為33倍,網易為15 倍。
在全球互聯網公司中,阿里巴巴的市值排在google、eBay、雅虎、亞馬遜之後,位列第五,前四者的市值依次為2220億、474億、418億和357億美元。
馬雲是一個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領導者,他在上市當日的高管會議上宣布,三年內,我們要做市值1000億美元的公司,成為全球前三大互聯網公司。一位參會的高管說:「我當時就蒙了。」不過,回憶8年前他在那間漏水的杭州城郊住宅房裡的宣示,誰敢說這位小個子的前英語教師不會在未來創造新的神話?
阿里巴巴在香港的高調上市,為2007年的中國互聯網世界塗下一道最濃烈的色彩,它似乎宣告了一個新的「應用之年」的到來。
在過去的15年裡,互聯網在中國從無到有,肆意成長,終於自成一體,並滲透到了經濟生活的每一個細胞。尤其值得驕傲的是,在這個世界里,本土企業幾乎在所有的領域都擊敗了各自的國際對手,這在其他行業是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完勝景象。甚至連Google這樣的公司都無法倖免,它在中國的市場佔有率還不到競爭對手百度的一半。
另外一個很奇異的事實是,凡是被國際公司收購的企業都前景堪憂,搜索領域的3721被雅虎收購后不復存在,BtoC領域的卓越被亞馬遜收購后一度陷入低迷,CtoC領域的易趣則在被Ebay收購后遭到淘寶的重擊。
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歲月中,如果中國要誕生世界級的偉大公司、出現取得世界性聲譽的中國企業家,互聯網也許是僅有的領域之一。
一個現代國家的商業聲譽和傳統往往來自於若干個偉大的公司,譬如美孚石油、通用、微軟之於美國,松下、索尼之於日本、三星之於今日的韓國,再譬如宜家、菲力普、皇家殼牌之於瑞典和荷蘭,這些公司的表現和商業品質最終構成了他們各自國家的商業象徵和話語能力。
十年、二十年後,誰將成為中國商業力量的代表,是已經有了二十年歷史的聯想、海爾、華為,是有國家資本背景的中國石油、中國移動、還是年輕而豪情萬丈的新浪、盛大、阿里巴巴?至少在今天看來,在這場角逐中,馬雲的位次和後勁似乎不錯。
1995年,當楊致遠在斯坦福的車庫裡搗鼓出雅虎時——那時候,馬雲還在折騰「中國黃頁」,《商業周刊》把他的照片放到了封面,他對記者說了一句很著名的話,「互聯網是一個不需要經驗的產業。」
今天看來,這句話從互聯網程序開發的角度來看是真理,但是從互聯網的應用角度來看,卻可能是錯的。因為,互聯網的應用價值往往是從傳統產業和經驗中萌發出來的。在這方面,作為楊致遠最親密的中國朋友,馬雲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我有時候,願意將這兩個人進行比較。2005年,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在我看來,如果說楊致遠是互聯網領域裡第一個世界級的華人企業家,那麼馬雲就可能是下一個。楊致遠是商業的天才,他發現了互聯網搜索的價值,而馬雲則是天才的商人,他把一團讓人手足無措的亂麻織成了一匹錦繡。」
兩年多后,這段文字好象越來越接近事實。
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 吳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