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2007年文壇那點兒破事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30 09: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如果沒有2006年的鋪墊幾乎反襯不出2007年整個文壇的安靜,相比之下亂七八糟被娛樂化的事不多,這讓回想變得異常困難,在吃力的總結中發現,我們印象中的「文化」已經被越來越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所謂通俗讀物的流行。在這一年中,出版界最大的事該算遼寧出版傳媒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次A股發行了,出版已經變成了文化產業,不知道這樣的變化對於整個中國圖書市場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事件:叫罵

    代表人物:王朔



王朔(左)及其新書《我的千歲寒》

    王朔是個人物,因為以前積攢了不少好名聲,就算到處謠傳他跟徐靜蕾如何如何咱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人家一雙男女的事咱不能跟著八卦。所以到今天還是有人為他的出山抱以希望,等著看他寫的書,但這次出來的動靜可不小,一撩門帘子就開始罵罵咧咧,什麼余秋雨、舒乙、劉心武、北村、邱華棟、張承志、張藝謀、馮小剛、賈樟柯之類的都給捎上了,其間還特八卦地肯定那小誰是某行業里大師級人物那老誰的私生子。沒消停幾天,他又跟記者幹上仗了,還挺記仇的,跟話癆似的只要讓他開口就剎不住閘,除非你捂他嘴,要不京片子的口頭語就上了,有用的沒用的,髒話好話都直給,不賣挑!據說王朔還帶著他媽上了一次央視的《心理訪談》節目,當全國人民都覺得他是有點病的時候,也不知道這節目能不能給人家治治。

    在2006年他上法庭高調替一哥們兒拔闖的時候,業內人士就放話說王朔要出書,果不其然,在他佔盡媒體重要版面之後,兩本書出爐。《我的千歲寒》非說是給知識分子看的,誰看不懂誰沒文化,當時我很實在地給那本書的策劃人打了電話說我就看不懂,人家說,想看懂那書至少碩士學歷以上,我鼻子都快氣歪了。這本書就是在如此高調和藐視學歷不高人群的精神指導下登上了各地書店,銷售情況似乎不如預期那麼好,或許這跟他頻頻在媒體上罵罵咧咧地出現有關。《致女兒書》出版得很低調,小開本,沒多少字,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把多少年平時沒事寫著玩的字都攢一塊兒了,王朔揚言那是當年給閨女寫的遺書,也怪哏兒的,至少裡面多了些對生命的依戀和真摯。

    事件:倒於

    代表人物:于丹      


去年出版的《于丹<論語>心得》依然佔據2007年暢銷圖書總排行榜榜首

    「百家講壇」真有點娛樂節目的意思,誰上誰紅,把一群大學教授調教得都跟評書演員似的,上去全一個腔調,每人手裡就差一塊驚堂木。各出版社眼睛都藍了,拿著合同圍著這些評書演員簽約,這些人落誰手裡誰發。你看人家去簽售那規模,打書店沒開門就有人排,到下班點愣不讓書店關門,全是排隊等簽字的,趕上以前的副食店了。

    同樣是教書的,憑什麼讓你那麼火啊,而且每個人對一門學問的理解都有偏頗,被咬住就是事兒。易中天好端端地被掛上個「學術超男」的頭銜,幸虧他心胸寬廣,有錢掙就得了,管你說嘛呢。于丹,一女的,能那麼火就更讓人不平衡了,於是在2007年,有了一份調查,其中對於「通俗社科讀物」的重要讀者群有這樣的分析:「這個群體包括,大學低年級學生、有高中文化的農民工、愛看電視並有著一顆求知心的小市民,以及其他行業的非文盲。」而「通俗社科讀物」的代表圖書就是「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莊子》心得」之類的書。

    儘管人家也達到了普及知識的作用,但就是有人氣不忿兒,3月份,中山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博士生徐晉如聯合其他8位博士生在網上發表了《籲請媒體停止對於丹之流的過分吹捧》,「倒於事件」開始轟轟烈烈地展開,隨後,出版界開始聲援,中國物資出版社出版《解「毒」于丹》,科技文獻出版社出版《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當〈論語〉遭遇于丹》等等,不夠添亂的。

    還是于丹有定力,不著急不生氣,四兩撥千斤,你愛說什麼說什麼去,我接著表演我的評書,歸齊人家贏了,人氣依然旺,看咱本地的圖書銷售排行榜,周周都上榜,就是能賣!

    事件:電視劇大忽悠

    代表人物:許三多


《士兵突擊》封面

    圖省事的人越來越多,先把劇本拿出去拍著,看差不多再把那些對話找個出版社一出,大劇照上封面,齊活,干一件事掙兩樣錢。書挺厚,錢也不便宜,拿到手一看,眼暈,裡面全是對話,一句一段那種,連形容詞都沒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金婚》,你倒在封面上寫個劇本版呢,人家不寫,蒙著來。還真有不少當小說的人買,到家就傻眼了,咱也不是話劇演員,拿著台詞背多熟也沒導演找咱,小說的文學性遭到了徹底的破壞。

   

《色,戒》的相關圖書異軍突起,因為裡面被刪剪了若干情色片斷所以格外受人關注。《奮鬥》《我叫劉躍進》也與影視聯姻,在圖書市場上佔盡先機。

    那些討巧的人有討巧的路子,這些人多半本身就是導演出身,人家會寫的也就是劇本。那些跟著電視劇一起出爐的小說也因為各地有線電視沒完沒了的播放而讓圖書的碼洋攀升,比如陳彤的《男人底線》,小說遠比電視劇好玩得多,當然,她本人比小說更好玩。電視劇是一匹好馬,當然這也要看趕車人的功夫,《幸福像花兒一樣》電視劇收視率那麼高,小說版似乎並不為人知,估計是炒作沒跟上,以為光靠那匹馬就能把車帶起來呢,最後馬倒是跑了,人家壓根就沒拉車,自己跑得勁兒勁兒的。

    今年軍事題材的文學作品尤其火,以往那些軍旅作家編的故事似乎不再能滿足人們的獵奇心理,網路這個大載體讓很多有過當兵經歷的人成了出頭者,他們文筆更自由,涉及的領域更加神秘。我們無法知道那些特殊編號部隊的存在是否真實,但故事裡製造出的一個個人物卻讓我們記住了,當然,電視劇的播出幫了那些書不少忙。

    《士兵突擊》讓我們記住了許三多,這個角色歸功於電視劇,沒有那麼龐大的影響力軍事題材依然會是小眾讀物,誰沒事總看打仗的小說啊,還不如看兩口子打架的呢,今年電視劇里放兩口子打架的尤其多,都在關注家庭生活。圖書市場依然,純文學里涉及婚姻家庭的還是比較好賣。



    事件:接著挖墓地

    代表人物:南派三叔、天下霸唱等 

 


《盜墓筆記》封面

    盜墓系列從去年到今年,《盜墓之王》出了九本還沒完,《盜墓筆記》出了三本沒結局,《我在新鄭當守陵人》《傳古奇術》《墓訣》等書全不寫結尾,留下吊人胃口的空間,再看《鬼吹燈》系列更像老太太裹腳布了。我幾乎把市面上所有出版的盜墓系列書都看了一遍,感慨於這些作者都夠離譜的,扯得太出圈了。當然,他們也有他們的苦衷,人家在網上寫得好好的,出版社非用利益誘惑,誰不想多倆錢兒花,於是協議一簽,一本一本出下去吧,只要出版社不喊停你就得沒完沒了地瞎編,最後連外星人都搬出來了。

    盜墓小說不過是現代版的志怪小說。中國人寫志怪小說早就寫了上千年了,也未見得寫到了盡頭。關鍵,是看你想象力夠不夠。西方人無論是寫科幻小說還是奇幻小說,想象力之汪洋恣肆,確實遠在國人的志怪小說之上。

    「鬼吹燈」系列的作者張牧野坦言「故事中80%的內容都是瞎編的,我從來沒有參加過一次考古活動。甚至都沒去過十三陵。」人家《盜墓筆記》的作者南派三叔也說「書里的內容一部分來源於我小時候聽到的故事,因為家人有朋友是做古董生意的。長大后雖然對具體的故事有點混淆,但對盜墓這個題材卻印象深刻,於是就把這些故事混在一起『瞎編』。只是寫著玩,我只是一個普通的生意人。」就是這些捕風捉影的青年才俊們揮舞著洛陽鏟東刨西挖,把我們糊弄得一愣一愣的。不過,因為這些人無論是文學功力還是想象力、現實經驗等實在是太缺乏了,2007年此類書氣數已盡。





  事件:理財書鋪天蓋地

    代表人物:陳火金等


陳火金主編的系列理財書之一《新股民必讀全書》

    中國人近一兩年才懂理財的,以前有點錢就往銀行存,弄幾個摺子往小櫃門的抽屜里一鎖,只要錢不丟,倍兒滿足。這幾年不行了,基金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了,一萬變兩萬,兩萬變四萬,眼睜睜能不勞而獲。再看股市,那些買股票的今天扔進去一萬,沒幾天出來好幾萬,跟造幣工廠似的,不停給你印錢。都是普通人,誰受得了這引誘,家底全拿出來往裡扔。再瞧證券公司門口,沒到點呢,一堆老頭老太太,帶著水杯和午飯,跟上班似的,去盯盤買賣了。

    2007年是出版社出版理財書最扎堆的一年,中國股市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持續走高讓很多人動了心思,形形色色的發家傳奇也迅速以多種版本流傳,幾乎是一夜之間,「全民炒股」的熱浪撲面而來,很多人差不多是在對證券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縱身躍入股海,把積蓄全扔股票市場了,這直接導致了理財類圖書的熱銷。這些書里有基礎教程,有實戰指導,有中外股市傳奇人物的投資故事,也有不著四六的所謂「秘籍」,總之名字起得越邪乎越有人買,真正有價值的往往還被淹沒。(文/王小柔)



[ 本帖最後由 廣南子 於 2007-12-30 10:01 編輯 ]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3 07: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