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風趣幽默的哲學大師們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27 05:3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史博覽|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漫步哲學王國,我們會遇到林林種種、形形色色的哲學大師。今天,這些大師似乎離我們愈來愈遠。然而,他們的奇思妙想,他們的軼聞趣事,尤其是他們的人格意義,並不會因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反而會更加光彩奪目。誠然,一味崇拜先哲固然可笑,而全然不知先哲、數典忘祖也實在可悲可嘆。

      下列哲學大師的故事,或許能給我們眾多有益的教誨和啟示,或許在這些先哲臂膀的托舉下會誕生一代新的哲學大師。

知識就是金錢




      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整天忙著各種研究,生活過得相當窘迫,而米利都是一個商業城市,許多人過著優越的生活,享用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奢侈品,以致於有些沒有眼光的勢利小人時常嘲笑他,說他盡做些沒用的事情。泰勒斯對這些人說:「你們可以認為我沒用,但要說知識沒用,那就大錯特錯了。」

      沒過多久,他就找了個反擊的機會。一年由於天氣不好,橄欖歉收。許多做橄欖油生意的商人都有些心灰意冷。但泰勒斯經過仔細地觀察和分析天象,認定來年會風調雨順,橄欖將大獲豐收。第二年開春后,泰勒斯不動聲色地租下了為利都的全部榨油機。等到橄欖收穫季節到來時,他靠高價出租榨油機便狠狠地賺了一筆錢。就這樣,他用事實告訴別人:哲學家只要想賺錢,便能賺很多錢。

圓圈的比喻




      一次,古希臘哲學家捷諾的學生問他:「老師,您的知識比我們多許多倍,您回答的問題又十分正確,可是您為什麼對自己的解答總是有疑問呢?」

      捷諾用手在桌上畫了大小兩個圓圈,並說:「大圓圈的面積是我的知識,小圓圈的面積是你們的知識。我的知識比你們多,但這兩個圓圈的外面,就是你們和我無知的部分。大圓圈周長比小圓圈的周長長,因而我接觸無知的範圍比你們大。這就是我常常懷疑自己知識的原因。」

如何求知




      一個青年問蘇格拉底:「如何才能獲得知識?」 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里,海水淹沒了年輕人,他奮力掙扎才將頭探出水面。蘇格拉底問:「你在水裡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空氣,當然是呼吸新鮮空氣!」 「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

行不知步




      被譽為西方「哲學之父」的泰勒斯因為專註於沉思,時常行不知步、食不知旨。有一次,他在路上邊走邊思考天外之事,一失足跌進了一口古井,弄得滿身泥濘,被一個女傭大大恥笑了一番。你可千萬別嘲笑哲學家的這種窘態,也許正是這一跌使他頃刻頓悟到「水是萬物的始基」這一西方哲學史上的第一個哲學命題呢!

烈馬與悍婦




  「蘇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婦、壞老婆的代詞。這個女人心胸狹窄,性格冥頑不化,整天嘮叨不休,動輒破口大罵。據說,蘇格拉底是為了在她那煩人的嘮叨聲中凈化自己的精神才與她結婚的。有人問蘇格拉底:「你為什麼娶了這麼位夫人?」蘇格拉底回答:「擅長馬術的人總要挑烈馬騎。騎慣了烈馬,駕馭其他的馬就不在話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這樣的女人,恐怕天下就再沒有難以相處的人了。」

   一次,他的妻子大發雷霆后又向他的頭上潑水。蘇格拉底滿不在乎地說:「我知道,雷鳴之後,免不了一場大雨。」

雙倍學費




      有一個年輕人,向蘇格拉底請教演講術。他為了表現自己,滔滔不絕地講了許多話。

      蘇格拉底表示,可以考慮收他為學生,但要求他繳納雙倍的學費。那年輕人很驚詫:「為什麼要加倍呢?」蘇格拉底說:「我除了要教你怎麼演講外,還要給你上一門課:怎麼閉嘴。」

教擇偶



      蘇格拉底的三個弟子 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卻讓他們走麥埂,只許前進,且僅給一次機會選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弟子走幾步看見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高興地摘下了。但他繼續前進時,發現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弟子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取時,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當他快到終點時才發現,機會全錯過了。

      第三個弟子吸取了前兩位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時,即分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時驗證是否正確,等到最後三分之一時,他選擇了屬於大類中的一支美麗的麥穗。雖說,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滿意地走完了全程。

精神助產術




      蘇格拉底習慣到熱鬧的雅典市場上去發表演說和與人辯論問題。他同別人談話、討論問題時,往往採取一種與眾不同的形式。

      這一天,蘇格拉底像平常一樣,來到市場上,他一把拉住一個過路人說道:「對不起!我有一個問題弄不明白,向您請教。人人都說要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麼?」

   那人回答說:「忠誠老實,不欺騙別人,才是有道德的。」蘇格拉底裝作不懂的樣子又問:「但為什麼和敵人作戰時,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欺騙敵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騙自己人就不道德了。」蘇格拉底反駁道:「當我軍被敵軍包圍時,為了鼓舞士氣,將領就欺騙士兵說,我們的援軍已經到了,大家奮力突圍出去。結果突圍果然成功了。這種欺騙也不道德嗎?」那人說:「那是戰爭中出於無奈才這樣做的,日常生活中這樣做是不道德的。」蘇格拉底又追問起來:「假如你的兒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藥,作為父親,你欺騙他說:這不是葯,而是一種很好吃的東西。這也不道德嗎?」那人只好承認:「這種欺騙也是符合道德的。」蘇格拉底並不滿足,又問道:「不騙人是道德的,騙人也可以說是道德的。那就是說,道德不能用騙不騙人來說明。究竟用什麼來說明它呢,還是請你告訴我吧!」那人想了想,說:「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才能做到道德。」蘇格拉底這才滿意地笑起來,拉著那個人的手說:「您真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您告訴了我關於道德的知識,使我弄明白一個長期困惑不解的問題。我衷心地感謝您!」蘇格拉底把這種通過不斷發問,從辯論中弄清問題的方法稱作「精神助產術」。

好事與壞事




      蘇格拉底問一位自以為是的聰明人:「你知道什麼東西是好,什麼東西是壞吧?」                                 

      聰明人不屑地說:「這是個連奴隸也知道的問題。」 「那麼你說,健康和疾病,是好事還是壞事?」 「當然健康是好事,疾病是壞事。」「可是,健康的人要參加軍隊,上前線和斯巴達人打仗,說不定連命都保不住,而體弱多病的人卻可以留在城中,保全性命,活得有滋有味。現在,你還能肯定孰好孰壞嗎?」 「不能了,蘇格拉底先生。可是,我總覺得,像美貌、健康、財富這些能給人帶來幸福的事情總不能說是壞事吧!」「看看你的身邊,有多少人因為美貌而墮落,有多少人自恃孔武有力卻終因力所不逮的事情而拖累,有多少人因為富有而遭到別人的暗算。這些事情,你不會不知道吧?」「蘇格拉底先生,看來,我確實不知道什麼事情是好,什麼事情是壞,請你告訴我吧。」就這樣,蘇格拉底將別人的正確思想催生了出來。

誰最聰明




      有人問德爾菲神廟裡的神靈:誰是雅典最聰明的人?神喻答道:凡人之中,最聰明的是蘇格拉底。當蘇格拉底得知這一消息時,他半信半疑,自己雖然聰明,但如何斷定就是最聰明的人呢?他想了一個辦法,去拜訪雅典那些公認的聰明人,試探他們的智慧。

      他找到了雅典城中一些公認的聰明人,他們中有政客、詩人、工匠等不同類型的人。經過一番問答,他覺得十分遺憾,這些人確實都很聰明,都有自己擅長的領域,像那位造盔甲的工匠,能造出非常合身的盔甲,技藝出神人化。但這些人都一個共同的毛病,就是不願意承認自己的無知,僅有一技之長就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蘇格拉底覺得,自己的知識並不比他們更多,唯一比他們強的就是知道自己所知有限。看來,神喻是不錯的。

蘇格拉底之死




       公元前 399年的一天,蘇格拉底路過市場時,發現一張裁決書張貼在政府的布告欄上,引來許多人駐足觀看。裁決書上寫著:蘇格拉底的罪狀,第一項,不敬雅典正神,自創邪教迷惑眾生。第二項,散布邪說敗壞青年。應得之罪是死刑。

蘇格拉底知道有人在陷害他,但他還是坦然地接受了法庭的審判。由於蘇格拉底雄辯的口才,更由於他原本無辜,一番法庭辯論之後,陪審團中的絕大多數人傾向於將他釋放,法官們似乎也接受了這種意見。最後,法庭提出了一種折衷的辦法,讓他交出3O米納的罰金,這案子就算了結。可是,蘇格拉底認為,自己沒有錯,為什麼要交罰金呢?再說,這個數額他根本就交不起,因為3O米納相當於當時雅典財政收入的四千分之一。後來,法庭又做出讓步,提出罰金不交也就算了,只要蘇格拉底承認自己錯了,保證今後不再在大街上「妖言惑眾」,就可得到赦免。蘇格拉底當庭表示:「這絕對辦不到。只要我的良心和我那微弱的心聲還在讓我繼續前進,把通向理智的道路指給人們,我就要繼續拉住我遇到的每一個人,把我的想法告訴他們,絕不考慮後果。」

      最後,在法庭宣判他為死刑時,蘇格拉底從容地說:「我將服從上帝,而不是你們。」也就是說,蘇格拉底尊重的是一些更高的原則,而不是一宗錯誤的審判。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1 13: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