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來數度訪美,頗有一些可以記述之處。這裡僅就所見的民俗民風,點點滴滴,札記以備考。
一、禮貌待人,習以為常
美國人很講禮貌,這可以看作一種基本民風。人們在路上相見,不論是否相識,總要打個招呼,說一聲:「Hallo」,認真一點的還會說「Good morning」、「Good evening」等問候語。即使幾個人正在談笑之中,遇到對面來人,也會停止談笑轉而認真地打招呼。當然,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的大街上、商場里,此禮當免,但只要僻靜處迎面相遇,仍會情不自禁地打個招呼。在比較狹窄的人行道上,來往者總要互相謙讓,誰提前主動讓道,總會得到一聲感謝。需要別人給以配合或方便時,首先要說「Excuse me」(對不起)。比如在超市擁擠的甬道里,你正彎著腰在挑選商品,對方要從你身旁通過,決不會嚷嚷「讓我一下」,而會先說「Excuse me」;反過來,對方發現自己因挑選商品而無意間影響了你的通行,他就會先表示歉意,說一聲「Excuse me」,儘管他在那裡躬身挑選商品本來就是無可厚非的行為。這裡體現了一種責己嚴、待人寬的為人態度。
人與人相遇是如此,車與車交會也能盡量謙讓。美國的路口多有「Stop」(停車)的牌子,比如在丁字路口總有「Stop」標記,提醒橫向車輛必須停車等待縱向車輛通行,不得隨便插入。人們對此總是自覺遵守,有時根本看不到縱向車輛,但都會稍停片刻,然後才緩緩駛入縱向車道。每次右轉彎時也都如此。司機遠遠看到前方有人穿越或準備穿越馬路時,就會主動慢行,即使行人還在站立等待,司機也會示意讓你先走。筆者經常遇到這類情況,因為國內的經驗告訴我:作為弱者的行人只能讓強者的汽車先行;可是在這裡總遇到汽車讓我先行,
難免有點受寵若驚了。
美國的公共場所很少有排長隊的情況,這當然同人口密度不像中國那樣高有關。但是,不論是在郵局、銀行辦事,在旅遊景點遊覽,在商場、餐館付款,只要有兩個人以上在等待,就會自覺地遵守先後次序,自覺地形成隊伍。說聲「After you」,決不佔先,決不插隊,這已是習慣成自然的風氣(不過在機場、特別是國際機場似乎有點例外,這裡不僅旅客眾多,而且來自世界各地,素質不齊,難免有些人不守秩序)。
以上種種,過去常被國人視為虛偽的紳士風度,但是我看人家倒是實實在在地遵守著、誠心誠意地實踐著,並非故作姿態。反觀我們這個素以「禮儀之邦」自況的國度,倒真該感到汗顏了。
二、不用上鎖,仍感安全
美國居民的信箱別具一格。家家戶戶大門外貼近馬路(drive way)處,有個一米多高的木樁,木樁上安裝個長方形的盒子(有木製的、也有鐵皮的,狀如一個小棺材),盒子的前端可以打開,這就是居民的私人信箱。其高度適當,駕車人從車窗伸出手來就可觸及,郵遞員或信箱主人的汽車路過時只要略為停一下就可以方便地存取。這種信箱不僅可以接收來信、報紙,還可以往外發信。信箱側面有個紅色標杆,只要把標杆豎起,就表示有信要發,郵遞員見到了就會取走。讓我們驚訝的是,這些私人信箱都不上鎖,看來人們根本不用擔心放在裡面的郵件、報紙有丟失之虞。大概也是整個社會的風氣使然,它讓人能有較強的安全感吧。
信箱如此,其他方面也是如此。相對說來,城市的情況複雜一些,人們比較重視財物安全的防範,比如在大學里自行車總是要上鎖的。但是筆者住過的幾個郊外社區,風氣良好,頗有些「路不拾遺」的味道。在這裡成人或兒童的自行車、童車,騎到哪裡放到哪裡,不用上鎖。甚至在公園玩耍、在游泳池游泳、在俱樂部健身,一呆就是一、兩個小時,車子放在門外都是安全的。我參加過幾次公眾活動(聚餐、音樂會),場外放著高高矮矮一溜自行車、童車,竟無一上鎖。
我所在的社區有個活動中心(俱樂部),裡面設備繁多,有音響器材、健身器材、沙發桌椅、壁掛版畫,還配有空調、電扇、冰箱、各式燈具,等等。可是這裡從來沒有人值班。各家各戶都有把鑰匙,自由開啟,自由出入,還常有人忘了上鎖,但社區管理者並未在意,看來不會有失竊之事。
社區居民的院子里,常年放著桌椅、童車、兒童戶外玩具、以及戶外健身用具,而這些院子都是開放式的,有的圍以低矮的木柵,有的並無木柵,只以各自的草坪為界。許多人家的車庫裡邊存有各種雜物,諸如修車工具、五金用品、割草機、孩童坐車、自行車等,但是車庫大門在白天多半敞開著,如果隨時有竊賊光臨的話,誰敢這樣隨意呢?
常見的木結構民居,車庫大門白天是開著的
三、「裝在汽車上的國度」
美國是個「裝載在汽車上的國度」。汽車是人們最普遍、最常用、最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城鄉居民幾乎家家有車、戶戶有車庫,州際高速、州內高速、地方公路、社區便道,不僅把全國聯結成網,而且網路的每個終端都直達住戶的家門口。於是,人們走出家門就踏上汽車,上班、辦事、購物、赴宴、探親訪友,全都靠它,駕車就能走遍全國甚至穿行於臨近國度。各州、各市、各地區都有詳盡的汽車地圖(可以在汽車俱樂部獲得),不管到哪都能「按圖索驥」。自從有了互聯網路以後,交通網站更是服務周全,只要輸入出發地和目的地,網上就會顯示最佳的行駛線路,走哪條高速、哪裡上去、哪裡下來、轉哪條地方公路、哪裡轉彎、哪裡繞道,標誌得一清二楚,只要列印一份在手,就可以走遍城鄉每個角落。
汽車不僅是最普遍的代步工具,也是最普遍的運輸工具。出門旅遊度假,各類日用品,包括衣被、兒童用車、摺疊桌椅、燒烤用具、帳篷、甚至小型舢板都可以攜帶,走到哪裡都能安營紮寨,瀟洒遊玩。至於專供貨運的卡車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掛上兩節拖車,滿載幾十個集裝箱,三四十個輪子一起轉動,可謂壯觀。有的卡車運用支架,橫的、豎的、斜的、側的,一次可運十幾輛轎車,成了又一道風景線。有次筆者從新澤西州出發,日夜兼程駛向華盛頓,高速公路穿越一片又一片丘陵地帶,綿延起伏,攀上高坡后往前望去,只見左邊開過來的汽車前燈,就像黃色巨龍騰躍而來,而面前開過去的汽車尾燈,就像無數紅色的火炬滾滾而去。此時此景不能不讓人驚嘆現代化創造的輝煌,也更加明白:這個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為什麼對世界上產油地區如此垂涎,甚至不惜窮兵黷武了。
不過,駕車行駛過於遙長的路程,畢竟勞累,而且時間上也不經濟。遇到這種情況,人們大多乘坐飛機,美國的航空線路也是四通八達的,航班極多,像紐約、洛杉磯這樣的大城市,不到半分鐘就有一架飛機起降,旁晚的夜空等待降落的飛機簡直像是燈籠高掛,排成一長串。在這裡,空中飛行同地面行駛作到了充分銜接。人們可以自駕車去機場,把汽車寄存以後再乘飛機,等回來時再取出汽車開回家。如果飛行到了某個外地空港,下了飛機可以租借一輛汽車在當地辦事或遊覽。各個空港都有大型停車場,也有便捷的租車服務、打個電話就可以租到車子。這種地空對接的模式,給人們出行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這種背景下,美國的公共交通就相形見絀了。在一些大城市,地鐵和汽車公交還是發達的,特別在繁華的中心城區(downtown)。但是美國的大中城市總是遠遠地往外延伸,城區周圍有無數的小城市和居民區,這是一些亦城亦鄉的地區,它們和中心城區一起構成了個大城區(metropolis)。在這些寬廣綿延的亦城亦鄉地區就很少有公交線路或地鐵通道了,因為在這裡經營公交服務,線路長、乘客少,顯然是無利可圖的。至於鐵路交通,這種曾經在美國發展史上立下了汗馬功勞的傳統交通體系,第二次大戰後由於航空和汽車這種地空對接體系的發展,也日漸萎縮。人們出行已很少選擇乘坐火車,鐵路交通大部已用作貨運了。
四、熱鬧的聚餐和野餐
美國人喜歡戶外聚餐或是野外聚餐,通常稱為picnic。
戶外聚餐往往是在住地的院子里或是草坪上舉辦,操作起來比中國式的宴會簡單得多。
桌椅都是摺疊式的,帳篷有固定的、也有摺疊式的,這些都能方便地打開使用。食物可以向餐飲店或食品店訂購,按時送來,無非是三明治、比薩餅、土豆片、麵包蛋糕、啤酒飲料之類,再加上一些半成品,自己支架個燃氣烤箱進行燒烤。也有的是參加者自帶食品湊起來相聚的。到時候大家邊吃邊聊,外加碟片、音響助興,孩子們則在院子里追逐嬉戲,盪鞦韆、滑扶梯、在充氣墊上打滾玩耍。為了增添氣氛,如在白天,則在院子里升起氣球,半空飄浮;如在傍晚,則在花草樹木上掛起彩燈,流光溢彩。聚餐往往持續幾小時才盡興而散。不過也有不考慮左鄰右舍安寧的。筆者所住的社區,某些人搞了個夜餐聚會,不僅音響震耳,而且個別人酒瘋大發,吼叫不已,直至午夜十二點,由於鄰居投訴,來了警察干預,才勉強中止,有些參與者還埋怨警察掃了他們的興。可見美國人也不乏公德觀念薄弱者。
野外聚餐通常在公園或某些景點舉行。美國的公園往往佔地數百英畝,丘陵起伏,植被茂密,地域遼闊,一些公路縱橫其間,是名副其實的「野外」。公園裡並沒有富麗堂皇的建築、精緻的亭台樓閣,但在四處散落著一些活動場所,如涼亭、運動場、活動室等等,人們可以租用來從事集體活動,包括野餐。
筆者參加過某些華人團體舉辦的野餐活動。活動組織者模仿老外的習慣,在州立公園一角租借了場地,主要是一個長方形的涼亭,以及亭外的停車場。長亭只有柱子和屋頂,四面通透敞亮,裡頭擺放著幾排長桌。這天寒潮侵襲,亭外細雨霏霏,亭內寒風習習,八月的時節,卻要穿上毛衣和外套了。但是前來參加者仍有二三百人,男女老少濟濟一堂,相互招呼問好,洋溢著同胞情誼。主持人首先致詞,通報了活動籌辦情況,對大家踴躍前來表示感謝。然後大家自由取食,有西式食品,如三明治、熱狗、土豆條、可樂飲料等,更有中式快餐,三四個常見的葷素菜肴。事先大家都交了餐飲費,組織者又拉了些贊助,所以飲食雖然簡便,但卻敞開供應,各取所需。席間還進行抽獎活動,中獎者都能獲得一份小禮品。餐后大家聚集草坪上作拋擲水氣球遊戲、拔河比賽等,空曠寂靜的園林里,頓時呈現一片歡聲笑語。這是當地民間野餐聯誼活動的一個典型例子。
五、悠閑的民間音樂會
美國的大中城市都有建築幽雅、設備良好的影劇院,經常上演專業團體的音樂、歌舞、娛樂節目。而在市郊和小城鎮,更多的是民間的、普及性的文娛活動。筆者在底特律大城區內的小城市,參加過幾次民間音樂會(concert),覺得倒也別具一格。
這種音樂會除了寒冷的冬季外幾乎每個周末都有,通常是在城郊某個開闊的場地舉行。這種場地,絕不是水泥鋪就的廣場,而是一片青綠的草坪,參天的大樹散落其間,茂密的枝葉形成天然的篷帳。這是一種疏密有致的篷帳,既能讓夕陽餘暉灑落下來,又能任習習涼風吹拂蕩漾,構成一種十分舒適愜意的氛圍。人們從四面八方驅車而來,攜帶著摺疊式的桌椅和飲料小吃,然後在草地上、樹蔭下隨意鋪開,一家大小圍坐一起,邊聽音樂、邊吃、邊聊(當然,一如老外在公共場合的習慣,聊天時決不會高聲喧嘩),猶如參加一次納涼晚會。
民間音樂會一角
草坪的一端,有個臨時搭建的舞台,架設著音箱、話筒、燈光,幾名歌手手持吉他,邊彈邊唱,激揚的歌聲傳遍寬闊的草坪,足以讓幾百名觀眾都能聆聽欣賞。獻演節目的通常是個不大的樂隊組合,歌手加工作人員一起不過十多人,相當精悍。演出費用通常依靠贊助提供。演出的節目以節奏強烈的搖滾樂、爵士樂為主,幾乎沒有幽雅動人的古典樂曲,也很少有委婉抒情的鄉村音樂,看來這代表了當今美國民間樂壇的主要傾向,也體現了美國普通民眾的欣賞習慣和時尚。歌手們照例十分投入,唱得聲嘶力竭、前俯後仰,聽眾們聽得十分隨意,可以自由交談,也可以稍作走動,時而響起幾陣掌聲,對演唱者報以禮貌性的感謝。間或有幾對伴侶,在場地的一角,伴著台上的樂曲,扭動身子,跳著各樣舞步;還會有若干兒童,在草坪的空曠處,合著台上的節拍,盡情蹦跳歡騰。總之,整個氣氛是十分悠閑、寬鬆、隨意的,這似乎是這類民間音樂會的基調,這也許正是美國人業餘生活的基調。
六、多彩多姿的民間節日
美國的節日,大別有三類:一是政治性的,如獨立節(國慶節,7月4日)、勞動節(9月3日);一是全民性的,如聖誕節(12月25日)、萬盛節(11月1日)、感恩節(11月最後一個星期四);一是地方性的,諸如美食節、狂歡節、藝術節等。
政治性的節日一般都是法定假日。獨立節前夕,很多城市會放煙火,屆時往往萬人空巷,爭相到開闊地帶觀看。節日當天,首都和各地都有遊行之類的慶祝活動。而勞動節一般只是放假而已,沒有特別的活動形式。
全民性節日當然首推聖誕節了,這個節日的活動一直要延續到元旦之後。實際上進入十二月份,人們就在準備度假了,工作的節奏明顯放慢放鬆了。街頭巷尾、商場樓宇、房前屋后,陸續張燈結綵,到處是聖誕樹,到處有聖誕老人的形象,到處掛起飄著綬帶的花圈、漂亮的蝴蝶結、精緻的小鈴鐺。每到夜晚,街道兩旁、社區內外的樹木和草坪上,五顏六色的燈光,連接成串,閃爍成片,還會勾勒出牛羊兔犬之類動物形象。孩子們對節日尤其充滿期待,因為這一天都會收到聖誕老人帶來的(實際上是大人為他們準備的)禮物。
萬盛節(Halloween,也譯萬聖節)本來是慶祝豐收的節日,但是人們採用了裝神弄鬼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緒,於是這一天也就成了美國人的「鬼節」。節日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門前都會豎起一些鬼怪的形象,有披頭散髮的,有青面獠牙的,有面如骷髏的,有體如殭屍的。這些形象一般是竹木骨架粘上各種各色的棉布、畫上各種各樣的顏色,越是醜陋越是恐怖似乎越能吸引路人的眼球。鬼節前夕,也即10月31日夜,孩子們往往戴著面具,穿著奇裝異服,手提南瓜製作的燈籠,挨家挨戶上門討糖。所到的人家都會樂意地拿出糖果來款待,彼此熱鬧一陣,共同度過這個快樂的節日。
說到鬼節,筆者不禁聯想起洛杉磯環球影視城的鬼怪形象。影視城裡專門有個「魔鬼窟」(House of Horror),裡面一片陰森恐怖,參觀者總是膽戰心驚地牽手前行,透過黑暗,隱約可見一個個殭屍、骷髏、弔死鬼的模樣,耳邊不時傳來尖厲、凄慘、讓人毛髮悚然的喚叫聲。「魔鬼窟」外的街道上,隨處可見懸在半空中的弔死鬼模型、或是披著黑巾黑衣的骷髏形象,有個店鋪竟像我國鄉間的肉店一樣,門前掛著血淋淋的人體或四肢,雖然都是假的,但又製作得十分逼真。真不明白,總想充當反恐旗手的美國人,為什麼如此熱衷於恐怖形象和恐怖遊戲。
洛杉磯環球影城魔鬼街,懸挂的屍體和弔死鬼模型
地方性節日那就更加花樣繁多、千姿百態。美國人口密度遠比中國為低,而且外出時都以車代步,所以平時街道上行人很少。可是每逢這類節日卻是人山人海,只有在這種時候才會找到在我們中國司空見慣的擁擠之感。
筆者親歷過芝加哥七月初的美食節,這是一年一度、每次連續好幾天的節日。在這個城市的開闊地帶、美麗的密歇根湖畔,搭起了一排排帳篷,全城的飲食店競相在這裡擺攤設點,出售各種食品,展示各自的廚藝。有歐式的、美式的、拉美風味的、亞洲風味的,展現了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各種膚色、各種服飾的人群熙熙攘攘,有的觀賞,有的品嘗,有的嘖嘖稱讚,有的皺眉搖頭,各種「吃相」和表情,令人叫絕。
筆者也曾觀看過安娜堡的藝術節。安娜堡是密歇根州的一個中等城市,這裡的藝術節每年七月舉辦一次。城市劃出某個區域,用路障攔起來,這裡的街道兩旁搭起帳篷,出售各色各樣的藝術品,有繪畫、雕塑、木刻、陶瓷、花卉、攝影作品、玻璃製品、金屬製品、竹木製品等等。有個帳篷里展示了一組人體塑像,或站、或坐、或低頭沉思、或昂首揚眉,形象逼真,遠看還以為是真人模特,吸引了不少人圍觀。也有民間畫師給人當場畫像,不多時間就能完成一幅唯妙唯肖的肖像畫。還有街頭藝人的表演,吹拉彈唱,一應俱全,路旁的鐵盒子里收到不少人的投幣,表明了人們對演出者的讚賞和支持。
節日街頭的民間藝人
底特律附近的諾斯威爾,城市雖小,卻很有創意,舉辦了一年一度的維多利亞節(Victorian Festival),用以傳承十九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文化和民俗。節日設在9月份的一個周末,從星期五起連續三天,活動內容有遊行、表演、購物等。參加遊行的有當地的企業、學校、醫院、藝術團體,還有一些家庭或個人。人們穿戴著19世紀的服飾,包括紳士、騎士、貴族婦女、青年男女、少年兒童的服飾。特別是一些婦女的打扮,雍容華貴,一頂高雅的翹沿帽,一身腰部細窄下擺寬大的長裙,有的還牽一隻活潑可愛的叭兒狗,翩翩風度,款款而行,引來許多相機的閃光。有些參與者載歌載舞,帶來了當年的蘇格蘭民間歌舞。有些參與者乘坐馬車,車輪轆轆,馬蹄嗒嗒,演繹著十九世紀的韻味和生活方式。遊行者不時向圍觀的人群招手致意,還有的向圍觀者拋灑糖果,引來孩子們一陣興奮和一陣笑聲。遊行過後的表演以雜耍和歌舞為主,購物攤點主要出售日用百貨和餐飲,這也很有點「文化搭台、商業唱戲」的味道。表演者和營業者多有穿著古裝的,甚至某些行人也穿起考究的紳士禮服或貴婦人的長裙,招搖過市,吸引著許多人的目光。
維多利亞節盛裝的遊行隊伍
七、公共機構,開門納客
美國的公共機構,上至白宮,下至媒體,大多對公眾開放,沒有門禁森嚴的衙門作風。白宮每周有若干天對外開放,公眾可在規定時間進去參觀,只是參觀者往往很多,需要早早排隊等候。相對來說,進入國會參觀要便捷許多。在國會休會期間,訪問者可以進入國會大廈,可以進入莊重的會場,可以在一排排風格古樸而又配備了現代音響設備和投票設備的議員席上小坐,也可以在一間間面積不大但卻整潔安靜的議員辦公室略事休息。這時你會親切地感到,國家最高行政機關和立法機關的活動是可觸可摸的,它同公眾之間並沒有遙不可及的距離。
美國的媒體所在地不僅開門揖客,而且會作出種種安排加強同公眾的交流。在全世界有著億萬受眾的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它的總部設在亞特蘭大。那座舊式的多層大樓,底層簡直是個集市,人來人往,有快餐店、咖啡室、酒吧、服裝店,當然也有書報攤點。這是個寬敞的矩形大廳,直通樓頂的、透明的玻璃頂棚,使整個廳堂明亮舒適。人們還可以在接待人員引導下,上到二樓,隔著玻璃牆,參觀整個新聞編輯室繁忙的工作景象。總部位於紐約的全國廣播公司(NBC),底層也是諸多購物商鋪,二樓則安排了許多旨在貼近公眾的活動項目。例如,參觀者可以在模擬的氣象演播室當一回氣象預報員,並錄成碟片;可以同著名主持人作一次模擬的訪談,主持人的形象和問話是事先錄好的,參觀者只須在間隙時間內加入自己的話語,就可以合成一個訪談錄像,並且拷貝帶走。相對來說,報社的開放度稍遜於廣播電視公司,不過也歡迎公眾來訪。例如在《紐約時報》的底層,公眾可以自由參觀,進門便是把這家百年老報推上美國報壇頂峰的著名報人奧克斯的半身銅像,接著可以看到四壁的報史展、報社重大事件年表和介紹,等等。
美國的高等學校都是開放式的,沒有校門、沒有圍牆,往往在主要的路口,立個或橫或豎的碑牌,上面寫著校名,這就是學校的主要標識。哈佛大學面朝街道的一邊有幾個出口,那裡有幾個不大的鐵門,大多是畢業班贈給母校作紀念的, 並沒有書寫校名,所以也算不上校門。校園內的建築和設施,除某些特定場所外,一般都可以自由訪問參觀。教學樓、實驗樓、行政樓、餐廳、體育館、運動場、圖書館、影劇院、農場、花圃等等,只要沒有關門,都可自由出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大學的圖書館,這是重要的知識薈萃之地,藏書眾多,報刊資料齊全,普遍實行開架閱覽。幾乎每個書籍或報刊閱覽室,都寬敞明亮、整潔幽靜,有足夠的桌椅供讀者伏案研讀。而這樣的圖書設備,不僅給本校師生提供服務,同時也向社會公眾開放。校外公眾都可以來此閱覽,既不須出示證件,也不用簽名登記,當然人們都得愛惜圖書、自覺遵守閱覽規則。高等學校還多有自己的博物館,收藏種種歷史文物或自然標本,這些博物館也向校外公眾開放(有收費也有不收費的),起到傳播知識的重要作用。有些學校還十分重視參觀者的接待,例如筆者訪問普林斯頓大學時,正是暑假期間,有不少家長或未來的學子前來參觀,學校專門有人給來訪者作嚮導,還讓大家參觀校史陳列室,認真介紹學校的沿革,出過哪些著名的科學家、出過幾位總統,等等。這些都表明,美國的高等學校十分重視同社會聯繫,重視為社會服務,同樣它也通過這些活動獲得社會更好的了解和支持。
八、重視對已故者的紀念
美國民眾十分重視對已故者的紀念,到處都有陣亡將士的紀念碑。人們常會提到,在首都華盛頓,高聳的華盛頓紀念碑旁,有專門的牆體,上面鐫刻著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中死去的全部將士的名字,密密麻麻,難以勝數。儘管人們對戰爭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對眾多無辜死者的哀悼之心,似乎是共同的。
在筆者到過的其他城鎮和學校,也有類似的習俗。波士頓西北的康科特城(Concord),是美國獨立戰爭的發源地,1775年這裡的民兵武裝成功地擊退了英國殖民軍的進攻,點燃了整個北美抗英獨立的烈火。這裡現在是國家歷史公園的一部分,立有雄偉的獨立戰爭紀念碑和反英民兵的銅像。就在這所小城的街心花園裡,建有好幾個陣亡者紀念碑。一個是劍形的,十多米高,尖頂直指雲天,基座上刻著南北戰爭和第一次大戰中陣亡的本地將士的名字;一個是橢園形的巨石,有一人多高,上面刻著第二次大戰期間本地陣亡者的名字;另外還有三塊製作精美的花崗岩方碑,形成一組,背後有國旗、州旗在高聳的旗杆頂上飄揚,這是近期設立的,上面有第二次大戰(中間一塊)、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多米尼加戰事以及伊拉克戰爭中死難者的名字。
歷史名城康科特的陣亡者紀念碑之一
筆者在波士頓短暫停留的幾天中,路過南部小城勃萊恩屈里(Braintree)時,見到市政府門前,豎立著兩塊石碑,上面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者名字外,還有十九世紀末美西戰爭中犧牲者的名字。我還見到有人在碑前安放的花圈,上面的鮮花看來已有些時日,但仍然艷麗。在波士頓兩所世界聞名的高等學府里,筆者同樣見到了這種銘記故人的場所。麻省理工學院有座雄偉的教學樓,門庭矗立著一排高大的圓柱,底層大廳寬敞明亮,左中右三面牆壁上分別鐫刻著一次大戰、二次大戰和其他幾次局部戰爭中犧牲的校友姓名,陰文金字,熠熠生輝。哈佛大學有座紀念性教堂(memory church),白色的塔頂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莊嚴、聖潔。走進長方形的禮拜大廳,就可以看到兩邊高牆上鐫刻的歷次戰爭中犧牲的眾多校友的名錄,全部按照畢業的年份排列,金色大字,引人矚目。這一切讓人感受到,美國的高等學校不僅以培養了著名的科學家、政治家為榮耀,而且也銘記著一切(在他們看來是)為國捐軀的普通校友,並且無聲無息地在用他們的獻身精神來培養和激勵後人。
波士頓某市的陣亡者紀念碑
九、崇尚機械化的行為方式
美國社會的機械化程度極高,工農業生產如此,服務行業和家務勞動同樣如此,凡是能用機械代替的手工勞動都實行機械化。如今各領域笨重的手工勞動幾已絕跡,日常生活生活中也不再有手提肩扛的現象。崇尚機械化本是件好事,因為機械化程度越高,越能節省人力資源,也越能減輕勞動負荷、提高勞動生產率。不過有時機械化過度,也會使原本複雜的事務過於簡單化、原本簡單的事務反而複雜化,甚至使人的思維方式也留下機械刻板的印跡。
比如,到美國理髮館理髮,理髮師首先問你的是,要剪短多少(一寸、半寸還是幾分)?你說不上來,他就比劃著問你,是這樣長、還是那樣長?然後他就按照你說的長短,把理髮工具調節到幾寸幾分,馬上實行機械化操作。這就讓人不可思議了,不同部位的頭髮怎能用同一尺寸去一刀切呢?所以很多在美華人不願上理髮館,寧可相互之間學著修剪,其效果還比美國理髮師強。
美國的民居、尤其是單家獨戶的民居(single house),一般只有二三層高,為木結構建築。所謂木結構,如今只有樑柱用的是實木,板壁完全是木屑板(密度板)。筆者觀察過施工現場,雖然機械化程度很高,鋸刨鑽鉚全部電動,但是操作過程就像搭積木一般,各種構件的拼裝全靠鐵釘或螺絲,根本沒有榫頭的鍥合,或其他複雜的支架安裝技術。從外表看,每幢房子都不相同,立面很有變化,但實在只是不同的三角形(加矩形)的不同組合而已,用的全是直線,幾乎沒有弧線、曲線或園形,更不會有中國木結構建築中常有的挑簷、翹角、斗拱或木雕等裝飾。複雜的建築藝術幾乎成了簡單劃一的積木遊戲。
上述二例算是複雜事務簡單化,而有時候美國人又會讓簡單事務複雜化。割草機割草以後,葉片散落在路邊,本來只須用掃帚輕輕一掃就乾淨了,可是美國人卻要拉著電線、用吹風器把它們一點點地吹到草地里去。建築工地上散落的零星垃圾,本來也是掃帚或鐵鍬可以解決的,可是總要開個鏟土機來清除。美國人的洗車方式也很特別。洗車設備就像個高大的門框,上下左右都有噴水龍頭以及大量狹長的皮條,汽車開進這個門框之後,水龍頭便從上下左右向車子噴水,那些皮條又自動在上下左右摩擦車身,從而達到洗凈汽車的目的。這種方法對一般汽車看來是奏效的,如果特別骯髒的車子,恐怕還是用抹布或刷子擦洗為好,既簡單、有針對性,又能節水,實在不必如此大動干戈的。
在發展機械化方面,美國人是很有創新思維的。可是在某些方面,美國人又非常墨守成規。比如,美國人使用的度量衡體系,仍是十分古老而繁瑣的英美製,儘管二次大戰後世界多數國家都改用十進位的公制了,可是他們始終未變。12英寸等於1英尺,3英尺等於1碼,2碼等於1噚,880噚等於1英里,真不知普通美國人是否都能一清二楚,何況國際交往中還要頻繁地換算,不也是人為地複雜化嗎?
十、華人的「隨俗」與「保俗」
目前居住在美國的華人有幾百萬,其中有些是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老華僑,有些是60、70年代來的台港移民,也有些是80年代以後來自大陸的新移民。從身份來說,有些已入籍為美國公民;有些取得了永久居留證,即綠卡;也有些還屬於暫住人口,只是獲得簽證在美求學、訪問、或從事商務公務活動。
同為華人,大家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生活習慣、共同的文化傳統,大家都是炎黃子孫。這種民族認同感和同胞情誼,加上種種血緣的、經濟的、實務的聯繫,就使得華人們自然地聯結在一起,形成為華人社會、華人世界。許多城市都有華人聚居地,即「唐人街」(China town,也譯「華埠」);有些地方還有「小台北」、「小高雄」這樣的台灣移民聚居地。不少地方都有華人聯誼會、華人商會、華人同鄉會、華人工程師協會等組織,還有專供華人禮拜的教堂,專供華人進修學習的學校,專供華人集會的會館,主要提供華人食品或用品的中國餐館、中國超市,大大小小的華文報紙、華語電台、華語電視台也不在少數。
作為美國社會的一個部分,華人社會及其成員,既要入鄉隨俗,適應當地的語言、文化和生活習慣,又要盡量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習俗,既要融入美國社會、又要不喪失本民族特徵,也即是既要「隨俗」、又要「保俗」。於是在整體上參與美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的同時,華人社會總會有種種聯繫、交流,特別是在傳統節慶期間,各地華人都有規模不一的酒會、演唱會、歌舞表演以及其他種種聯誼活動,藉以聯絡感情,弘揚和傳播中華文化。作為個人來說,往往也是在外說英語、在家說華語,在外吃西餐、在家吃中餐,既要跟著洋人過聖誕節,又要同華人一起過春節、中秋節。
在這種「隨俗」和「保俗」并行的處境中,最值得關注的是少年兒童和老人,尤其是新移民中的少兒和老人。
少年兒童往往是很能「隨俗」而不能 「保俗」的。據有關材料,華人新移民的後代,約有四分之三不能自如地用華語交流。他們在美國出生,是當然的美國公民;他們在美國成長,當然要用美國語言交流。他們耳濡目染的都是美國文化和美國的生活方式,自然會適應和接受這一切,以致對中華文化十分陌生甚至不知不曉、不親不愛。當然,情況也有差異。有些父母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注意在家言傳身教,重視送子女去中文學校就讀,盡量送子女回國內探親度假,凡是這樣做了的,他們的後代就能較好地熟悉並繼承中華文化。反之,有些父母不重視這點,或者本身就數典忘祖、處處以西化為榮,他們的後代也就必然疏離中華文化了。
而老人的情況恰好與此相反,他們總是依戀故土舊習而不大能夠入鄉隨俗。如今大陸來的新移民紛紛成家立業,他們的父母陸續來到美國,探望兒女,照看第三代,其中有些人還辦了綠卡甚至入籍為公民。在此以前,他們送走兒女后長期過著孤寂的「空巢老人」的生活,而今來到美國,儘管是客居,總算增添了一些晚年的歡欣。但是他們普遍不能適應美國的環境,言語不通,出行不便,飲食無味,又沒有親朋好友相互交流。他們普遍嚮往國內,即使辦了綠卡、入了美籍的人,往往都表示過幾年還是要回國的。有一對前來探親不久的夫婦對筆者說:在這裡魚無魚味、肉無肉味,生活枯燥,巴不得馬上就回國去。許多為兒女照看後代的老人與筆者交談時都認為,在國內生活要舒心得多,生活方便,朋友眾多,空閑時間唱歌跳舞、打麻將、逛商店,真是老有所樂。而在這裡整天圍著孫兒女轉,日夜忙碌,弄不好還要遭兒女的埋怨。不少老人是帶病操勞的,關節炎、腰間盤突出、高血壓、頸椎炎等等老年疾病折磨著他們,可是他們依然任勞任怨地為兒女充當「全職保姆」,體現了崇尚親情和關懷後代的優良傳統。而他們的兒女呢,孝順一點的,也許會關心老人的精神生活,比如盡量開通華語電視、資助他們外出旅遊觀光、多讓他們參加就近的華人活動等。可是也有些人,或是工作太忙、或是愛心不夠,只知要老人為他們幹活,卻很少關心老人的苦處和需要。於是,無保留的奉獻和無節制的索取相遇,這批從「空巢」中飛到美國來的老人,又成了打工不歇的「客居老人」,帶了第二代又帶第三代,獻了壯年還要獻晚年。有位身患絕症而過世的老人(其實她去世時才六十多歲)生前曾十分感慨地說:「兒女的飯並不是好吃的!」筆者認為,這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崇尚親情的中華文化在西方遭遇的新挑戰,而這種挑戰,如今又成了美國社會的一道新景觀。
by 張允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