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教授在香港舉行「100美元電腦」推介會,介紹他們對全球兒童做的一項實驗結果:無論種族、文化、家庭背景如何,出生不久的嬰兒對所有事物的反應都完全一樣。
但是,隨著年齡增長,生長於不同背景的兒童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就會出現差別,到了五歲尤其明顯。例如,五歲的日本兒童比外國同齡人要內向,美國兒童則大膽且喜歡冒險,而很多貧困國家的小孩開始變得面黃肌瘦。
這項實驗的宗旨是要說明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並且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一個事實:人生來平等,是後天造成了差別。貧困山區的居民原本和城市人一樣,只是由於他們在出生后不能選擇現代生活,接受良好的教育,所以才變得相對落後。
貧窮山區有個都市女孩
9月初,我前往廣西省馬山縣探望大學時代的密友張煥然。她在香港生長,在美國受教育,從2004年開始擔任世界宣明會馬山縣項目辦主管,負責該慈善機構在馬山縣的教育、衛生和經濟建設等所有事務。
馬山縣人口超過50萬,去年人均收入2081元人民幣,屬國家級貧困縣。世界宣明會每年向馬山捐款300萬元人民幣,從1997年至今已捐助1400萬元,幫助當地建起了多所小學、鄉間小路、家用沼氣池等。
張煥然在馬山工作兩年半以來,一直把精力集中在改善鄉村小學的設施上。例如,白山鎮古腰小學的的校舍、操場和宿舍,就是宣明會援助建設的。學生們也注射了疫苗,並享用每周兩次的營養餐。然而,雖然解決了基礎設施,但依然還有其他問題需要幫助。
古腰小學的校長羅林才說,他對不起老師,在這兒教書薪資不高,工作量卻超負荷。由於農村生活條件差,機會少,所以師資難聘。無奈於此,有時只好降低條件。校長的話讓我想起在古寨鄉看到的另一所小學分校,那裡從學前班(5歲)到二年級(8歲),總共20多個學生在沒有通電的危房裡讀書,陰暗的教室里只有一位初中水平的老師在教不同年級的學生。這樣的分校在當地並不鮮見,很多學生到了三年級還不會寫自己的姓名。
如今中國內地很多鄉村教師都已放棄教書,到深圳等大城市打工。對於這樣的選擇,我只有感慨。農村人無法改變命運,到城市打工或許真的就是擺脫貧困的最現實途徑。
在與教師交談過程中,我感受最深的是人與人的差異。與都市人相比,農村人生活簡單,關心的事情也完全不同,城裡人的很多追求,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傾家蕩產送孩子讀大學,是他們改變現狀的唯一可能途徑。
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令人欣慰的是,在馬山縣各村寨里,到處可見宣明會援建的項目,大到學校、道路,小到豬圈、馬桶。當我為一家農戶新建的衛生間拍照的時候,張煥然突然說:「其實,這些項目算不上我們的成績。」那麼,什麼更重要?她離開香港來到馬山的目的,不是為了這些項目又為什麼呢?
她沉默片刻,指著遠方由宣明會援建的鄉間小路說:「你看那條路,修這條路我們只出了10多萬元,剩下的幾萬是農民自己籌款的,他們還在我們的指導下向鄉政府民政辦公室申請了一點錢,就按照我們的計劃,購買了所需原料和設備,修建了道路。對我來說,關鍵並非是這個屯從此有了路,而是宣明會某一天離開之後,村民已經懂得如何制定計劃,寫申請書,與宣明會總部聯絡,曉得還有哪些渠道可以籌到款項,然後以最節約的方式達到目的。這才是重點。」
說到這裡,張煥然又看著我們正在驗收的衛生間,繼續說:「我們的目的並不是設計簡單的衛生間,捐錢請人幫農戶建好。我們要教農民怎樣建,讓他們自己動手,所以我每周都花幾天時間挨家挨戶走訪,了解他們建設的進展,看有沒有困難。今天你看到他們在慢慢地修衛生間,明天他們就知道怎樣設計和修建,說不定還能向其他村民傳授經驗。」張煥然停頓片刻,若有所思地說:「我認為這才能給馬山帶來最重要的好處——人的轉變。」
(張煥然與馬山縣村民)
張煥然從大學起就一直夢想幫助窮人,原因很簡單,因為窮人也是人,但機會比我們這些「更平等」的人少太多,很多時候除了貧窮別無選擇。在馬山的生活雖然辛苦,也常被人誤解,但她真心熱愛這份工作。
我到馬山的第一天,張煥然就帶我到古寨村、里當村、加方村,挨家挨戶驗收宣明會援建的沼氣池。悶熱的天氣,加上需要逐戶探訪,上坡下坡讓人汗流浹背,蚊子蒼蠅圍著人飛轉,農戶家門口的豬圈臭氣熏天。終於來到了要檢驗的沼氣池,卻發現沒有按期建成,工地上塵土飛揚,與汗水一起黏在身上,讓人頓感窒息。很難想像,這些在我看來痛苦萬分的經歷,我的同學每周至少來三、四次。
表面上看,張煥然是個典型的香港女孩兒,她愛看
張小嫻,愛聽流行歌曲,樂於和友人一起唱通宵的卡拉OK。但是,與現實且具有商業頭腦的其他香港人相比,她又不同。她完全沒有考慮報酬便毫不猶豫地加入了宣明會,一頭扎進陌生的馬山縣。
若不是為了夢想或信念,城市人肯定不會選擇農民的生活。有太多的人,例如鄉村教師,寧願選擇到城市打工,也不願留在家鄉。而相比那些想盡辦法進城的人,張煥然有太多舒適的選項,但她心甘情願長住馬山。
在艱苦中享受快樂
世界宣明會目前在中國內地共設有30多個類似馬山的項目點,絕大多數主管都是像張煥然這樣的香港人。作為非牟利機構,宣明會所付薪資不高,但要求有大學學歷和相關的專業知識,再加上條件艱苦,所以常遇到請不到項目主管的困難。張煥然坦言,很多香港人都願意捐款,但很少有大學畢業的專業人士願意放棄舒適的環境和較高的薪水,來到窮鄉僻壤。
在馬山縣的幾天時間裡,我發現張煥然活得很快樂。她常對我提起宣明會最大的成就是給馬山人帶來了轉變。其實在我看來,轉變的不只是馬山人,兩年半的時間也給她帶來了不少改變。看著她快步走在村寨,我腦海中不斷浮現第一次認識她的情景。
那是10年前,我們剛在美國上大學的時候。她家境很不錯,學校里最破的宿舍她拒絕住。天真可愛的她在談起未來時,雖然無限憧憬,但卻毫無目標。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都唔知!」而今天的她,再也不茫然,知道人生的方向。我們在大學同住期間,她最害怕蜘蛛、蟑螂等小昆蟲,而今天她在縣城住所里,這類小東西天天與她作伴,她不再像從前那樣失聲驚叫。
她喜歡做飯,但在馬山的住所里沒有沖水馬桶,廚房又不幸挨著廁所,所以每次做飯都常有難聞的氣味。以前她討厭體力勞動,現在她住的地方常常停水停電,自己必須拎著一桶桶水,一次次爬上四樓。
來馬山前,我不斷思考,到底是什麼促使張煥然放棄那麼好的條件,自願選擇過農民般的日子。看著她在縣城生活的這些細節,我想答案再明了不過:今天的她比10年前活得幸福、滿足、有目標。相對那些整天忙碌而煩惱的香港人來說,她的快樂很真實,凡是她放棄的都有所得到。為了這個,張煥然亦應該感謝馬山人,因為是他們給一個普通的香港女孩帶來了轉變。
by 劉芳 鳳凰衛視新聞節目主持人,原載《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