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個人成功是否意味著社會的成功?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2-1 13: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一般情況下,我們會把一個成功人士看成是對社會作出特別貢獻后的回報,這種情況下,個人的成功也意味著是社會的成功。這種典型,既可以是美國的比爾。蓋茨,也可以是香港的李嘉誠,他們都是個人成功與社會成功的完美產物。只是完美的程度還是不同的。比爾。蓋茨的成功除了掙錢,弄出一個非常大的產業外,並且利用這個產業的發展,把美國,甚至把世界引入了一個全新世界,即以網際網路為標誌的平面世界,知識經濟與信息社會,這是在硬體上的貢獻,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有同情心,有人類關懷的人,在思想遺產上也留給了世界一筆巨大的財富。作為科學家的愛因斯坦也有類似的特點,作為專家的愛因斯坦與作為思想家與社會活動家的愛因斯坦同時存在,並且同時為社會作出貢獻。李嘉誠曾經一度長期作為華人首富,對社會的貢獻也是非常巨大的,至少香港的繁榮是與李嘉誠等等這樣的名字是分不開的。但是,到目前來說,李嘉誠除了創下產業,發家致富,還談不上在發明層次上對人類社會的貢獻,更談不上對人類的思想文化上的貢獻。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李嘉誠是華人經商的成功典範,到目前為止,中國大陸還沒有出現像李嘉誠這樣的成功者。可見,即使是頂尖級的成功者,中美相比,就對社會的作用這一點而言,都是有差距的。

    中國大陸出不了愛因斯坦、愛迪生,也出不了比爾。蓋茨,甚至出不了香港的李嘉誠,實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如果看看中國不斷地出現像陳良宇這樣的官僚與政客,不斷地出現像周正毅這樣的一夜暴富者,那麼,這就註定出不了那怕只是李嘉誠這樣的成功者。這裡面有沒有什麼邏輯聯繫呢?或者有沒有什麼因果相關呢?應該說,這二者是必然的。中國的成功人士,大多,或者說幾乎是與政治權力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可以說幾乎就是權力作用下的產物,無論是科研項目的獲得,還是經商致富,或者成為名師之類的成功,無論哪一個領域,都離不開官方的認可,提拔及炮製。這就是我們社會悲哀的地方。如果說一個名師或者道德榜樣尚且可以通過這樣炮製來取得的話,那麼學術科研是不可以這樣炮製的,否則就會出現像陳進先生這樣的大騙局,給世界鬧大笑話。當然一個商人,或者一個地方的成功典型還是可以炮製的,比如河南的那個南街村,或者天津的大邱庄之類的億萬元村之類,以中國背景之大,要製造幾個特別富有的地方並不難,再窮的地方,都可以通過政治權力手段打造出來,辦法就是調劑全國的財富集中使用,獨此一家,別無分店。我們曾經就是用這樣的辦法打造過一個「大寨」,但是,可惜的是,儘管大力宣傳「全國農業學大寨」,但是,最終仍然無法去學,這是當然的,你想啊,全國只能有一個大寨,世界有四十多個國家的元首或者政府首腦去過大寨參觀,最高領導者給大寨題詞:「農業學大寨」。並且用非常手段,把這個不足百來戶人口的小山村的村支書陳永貴一下子弄到中央當成起了國務院副總理,這是中國史無前例的。村長兼宰相,說起來都可笑,就像派了一隻蚊子去兼大象總司令一樣。全國就這樣去學大寨怎麼學得了?

   中國許多成功的典型,無論個人還是地方,常常是打造炮製出來的,而且是權力運作的結果,而不是公開地公正地自由競爭的結果,不是法治的產物,而是人治的產物,所以無法學是肯定的。中國的許多典型都無法推廣,無法學,就是中國成功典型身上有著太多不可複製的政治光環。如果複製,光環效應就會逐漸遞減,比如,全國只能學一個雷鋒,第二個就不是雷鋒了。再比如近三十年來中國的基礎教育界只能有一個魏書生,到第二個李鎮西時就已經遜色不少,儘管中國基礎教育界還在流行著「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之類的說法,但是就成功與知名度來說,真有點像九斤老太太的口頭禪一樣:「一代不如一代」。也許正是出於這種被壓制的焦慮感吧,於是有人鋌而走險,向高端人物寫信(此只是根據中國歷史事件來作的一種文化現象的合理猜測,真實的動機只有當事人知道)。於此來分析似乎也有點道理。究竟如何,恐怕現在是很難說清了。這也有點像當年聖人只能有一個孔子,到孟子時,雖然孟子也很不可錯,論學術思想成就甚至比孔子還要高一些,但是,因為出生得晚了一些,所以,只能屈居第二位,號稱「亞聖」,再到荀子的時候,連「亞聖」的資格都沒有了,只能叫「季聖」,再到後面恐怕就難有名份了。活在中國有時就是這麼慘,什麼是命運?這就是命運。據我所知,李鎮西先生的思想深度與教學藝術成就,比起魏書生先生來說真不知要高多少倍,但是,也沒有用,人家是老牌的,連中央電視台都以他的名字拍攝過六集電視連續劇《一介書生》,真是紅得發紫,紅遍了中國的天空,那個九十年代真是火紅的年代,我作為歷史的見證人,這一點還是有資格說說的。李鎮西先生不幸比魏書生先生晚出生了8年,而且又正好趕上了讀正規的大學,人家魏書生初中畢業就走上工作崗位,20出頭就成為國營工廠的接班人,此後再去教書,自然走了不少捷徑,到李鎮西從大學畢業當上中學教師時,他也被迫要向魏書生先生學習了。在強大的政治要求下,不低頭是不行的。正如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頭一樣。因此儘管起點很不錯,教書育人功底十分了得的李鎮西先生儘管也很努力,但是,終歸只能屈居當代基礎教育「亞聖」的地位。我看他寫的書,也只敢打上「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卻不敢打出「南有李鎮西,北有魏書生」的招牌。說到底與魏書生先生相比,還是有點心虛的,就像後來的孟子總要以孔子之徒自稱一樣:平生所願只是學孔子也。所以,同樣是非常了得的成功人士,還得看是誰出生得早一點,因為中國人出生得早就是有這點好處。

   我下面要給中國的成功人士潑點冷水。真正的成功人士是要有自由公開公正的競爭自然產生的,而不是靠政治勢力來推出來的,更不是靠權威保護的結果。在美國的成功人士,無論是愛因斯坦,愛迪生,還是比爾。蓋茨,都不需要向總統寫信,是因為,他們始終認為自己與美國總統是一樣的,只是社會分工不同。而且他們即使有事情要解決,也是通過法律程序,或者通過其民主制度程序來解決的,並沒有這層人生依附關係。也正因為他們是在法治社會的保護下,其活動在法律的範圍內是完全自由的,所以,他們的業績也自然非常大。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並不是獨佔鰲頭的,也就是說他們無論在哪個領域,無論是競爭當總統,無論是商業競爭,無論是學術科研競爭,都是自由的、公開、公正的。也就是說他們能夠在同一起跑線上平等地利用社會資源去競爭。而且競爭勝出者不能再利用自己作為勝利者的社會資源壓制後面的進入者。因為他們學術思想上有自由獨立的傳統與體制,商業上有反壟斷法,政治上有民主選舉。在經濟上,一旦你的成功實力有壟斷的嫌疑的時候,他們的法律就要你分散自己的財富,通過反壟斷法要你把公司帝國拆分成好幾塊,讓你們自己互相競爭,而且所佔據的社會資源不可以壟斷,總之你得給夠社會,才允許有自己的那一份。另外,他們的宗教與教育也是從小給你灌輸要為上帝掙錢,世俗的人生要為自己將來的天國作準備,不可窮奢極欲,花光用光。自己成功的目的只是為社會保管財富而已。因此,美國的富人幾乎都選擇在自己是臨死前把自己的所有的財產以基金的方式捐獻給社會。因此,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非常具有活力的社會生態。每一個後來的成功都要超過前面的成功者。他們的知識智慧,社會財富,成就大小往往是成正比增長的。總統自然要超過前任總統才有資格取代前任,經商者也常常是後者超過前者,科研也如此。所以,我們在人家的這個社會裡同時可以看出,每一個成功者都是可學的,而且每一個成功者同時代里就有大批的強勁的競爭對手,比爾。蓋茨也不是一直隱居第一,也會有退居第二,甚至第三的時候。這些對於他來說都無關緊要了。因為,成功的意義已經實現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成功,利用自己的名望幫助社會的弱勢群體生活得有人的尊嚴了。但是,我們的成功人士有這樣的心態,是這樣產生的嗎?美國的NGO,即非政府組織或者叫民間組織是非常廣泛的,而且幾乎就是社會的主要力量,但是,中國目前還不存在像美國這樣運作形式的NGO。一是出現這樣的NGO往往有非法的嫌疑。二是即使活動,受到的限制是非常明顯的。這裡根本沒有法律保護,只有依靠領導關懷,人生依附,集體公關,上下應付,才可能得以生存和發展。新教育實驗,這個中國特色的民間組織,其實也只能算是半民間或者半草根,因為提倡者與發起人,朱永新先生的頭銜實在是過於醒目,其他不用說,僅全國重要的工業與旅遊城市___蘇州市主管文教衛生的副市長的頭銜,就足夠嚇人的。沒有這棵大樹,無論是新教育實驗還是舊教育實驗,都沒有可能維持下去,雖然工作是大家做的,但是沒有政府公共權力的顯性支持或者隱性支持,顯然是不可能維持,更不要說發展下去的。我不是說,新教育實驗不能這樣來組織,甚至可以說在中國目前的狀況下只能如此,才能夠生存與發展。我只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中國其實很難有真正的民間組織。即使有,如果沒有這樣的重量級別的人物支撐,那麼至少也要在教育部里掛一個重點課題什麼,或者請一個教育高官作一個顧問什麼的。否則,你的組織真有非法的嫌疑了,至於終始默默無聞還是小事,到時不要說發展,就是生存的合法性都可能出現問題。

   我得出的一點初步的結論是:第一,中國的成功者,與社會的成功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差距,能夠一一對應就不錯了,若能夠不危害社會,也是善莫大焉。要像能夠起到像比爾.蓋茨這樣以自己的成功推動整個國家,乃至整個人類社會進步的成功者,目前中國的制度結構與文化價值追求方式,以中國目前的條件是不大可能的。第二,中國的成功者,常常是在法治環境缺失的背景下,作人身依附,特別是政治權力運作的產物,利用政治權力為自己保駕護航,形成資源壟斷是成功的前提。第三,中國的成功者也註定了難有可學性,從產生過程到產生之後,都具有濃厚的壟斷色彩,而且光環效應與壟斷會長期霸佔某地領域,然後像一個癌細胞一樣無限制地抽吸社會資源。第四,強烈的排他性。也就是他的成功,常常意味著別人的失敗。而且他越成功,失敗的人就越多,而不可能像美國與香港那樣,成功是一個宏大的生態群落,前面的成功並不阻礙後面的成功。甚至前面的成功,為後面的成功創造更多的成功機會,據說,以比爾.蓋茨的微軟公司為紐帶,帶動了一大批年薪百萬美元的富裕階層,而且直接與間接受惠於他的人也很不少,甚至無國家不受其影響,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但是,中國常常只有一家獨大,學術研究如此,經商如此,政治權力也如此,生活活力的缺失可想而知。國與國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拉大的,民族的興衰也是這樣造就的。前途就是把中國改革成為一個人成功,也就是社會成功的社會,一個良好的社會就是讓每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得到充分的實現,而不是通過壟斷,不斷打壓新生力量的社會。


by 許錫良
2007年11月30日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5 23: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