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李開復: 美國大學啟示錄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27 17:1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今天,美國大學的實力雄踞世界之首。美國的高等教育不僅是國家向公民提供的一項福利,也是創造社會財富的優良動力。美國卡內基小組的研究表明,美國的經濟實力有50%是從它的教育制度獲得的。擁有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美國才能擁有大量的自主知識產權、影響深遠的傑出學者和強大的知識經濟,才能成為科技強國。
  然而,美國高教並不完美。美國在過去一百年中有許多措施、政策、制度、思路值得效法,但近20年來也呈現出流弊日滋的景況。

  本文的目的在於分析大學對美國發展的重要貢獻,探討美國大學成功的根本要素,以及近二十年來顯現出的弊端。《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願本文對美國大學體製成敗得失的分析能對尋求中國教育制度進步的人們提供一種參照。

美國大學成功的五大理由  

  美國作為世界公認的科技強國,擁有世界50%以上的學術論文、諾貝爾獎得主和專利。美國之所以強大,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擁有為數眾多的世界一流學府,它們吸引著全世界最優秀的學生負笈美國,一俟學業完成,這些學生很多都留在美國,成為美國支撐其科技強國地位的砥柱。

  全世界最好的大學有85%是美國的大學(據上海交大所做世界大學排名,前20名中有17所美國大學)。美國用世界上最優秀的大學吸引世界各地的最有潛質的學生到美國學習,再用它強大的企業將這些人才中的大多數留在美國本土。在微軟、IBM、蘋果等美國高科技企業中充滿了來自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加拿大、法國、英國等國家的拔尖人才。這些異域精英們為美國的科技和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美國大學的成功有五大理由:(1)英明的政策與官員;(2)靈活自由的教學方式;(3)嚴格的教師錄取、晉陞、管理制度;(4)在進步中求穩定的思維;(5)私立大學奇迹般的崛起。

(1)英明的政策與官員
1862年,美國正著手開發西部,一位有遠見的參議員Justin Morrill為了提供落後地區的農工人員受教育的機會,推動實施了《贈地法案》,由政府提供免費土地用以創辦新的「贈地大學」。這個法案使每個州分別獲得三萬英畝土地,《法案》還允許大學將這些土地變賣,用賣地之資作為學校經費。

隨著美國的社會財富日益雄厚,國家對大學的經費投入也逐步增加。見到德國的研究型大學獲得成功,Morrill和其他參議員又推動實施了新的法案,追加了研究經費和新學科教學的經費,以促成研究和教學並重的「研究型大學」。
儘管有了這些英明的政策和充裕的經費,20世紀初美國的科研和大學仍然落後於歐洲。這時的美國,需要的是一個契機。歷史沒有讓美國人等得太久。二戰期間,在美國國家防務研究委員會主任Vannevar Bush的領導下,有六千名科學家機密地進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包括影響深遠的對原子彈、雷達、解密演演算法、導彈和青霉素的研究)。二戰結束, Vannevar Bush調任國家科學研究與開發辦公室主任。他提交給羅斯福總統一份名為《科學——無盡的戰線》(「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的報告,闡述他設計的一整套國家扶持科技,利用科技創造財富的機制,其主要內容如下:

大幅度提高科研經費。科學研究是國家強盛、人類進步所必需的,政府有責任支持、資助這個領域。從1940到1990年,美國的研究經費漲了4000倍。2000年,美國聯邦政府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支出超過380億美元。
把國家科研下放給大學。 Vannevar Bush的主要方案之一就是「合同制聯邦主義」(Federalism by Contract),其實質就是聯邦政府自己不設立研究機構,而是通過簽訂研究合同的方式,把科研任務交付給大學或私營公司。他與41所大學/研究機構、22家公司簽訂了二百多個科研合同。美國除了少數的國防機密項目,絕大多數的科研經費都經過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國家衛生基金會、國防部高科技組織、海軍研究辦公室等提供項目,通過競爭方式下放給研究型大學和其它實驗室來操作。

引導國防科研產業化。二戰時發明的很多技術都有巨大的商業價值,Vannevar Bush 力主由大學(象麻省理工學院的 Lincoln Labs,加州理工學院的 Jet Propulsion Lab)來做這些技術的下一步科研工作,然後經過國防承包商(象波音、Lockeed、BBN)將這些技術產業化。這一系列措施催生了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公司,鞏固了美國作為世界第一科技大國的地位。
美國當局從諫如流,Bush報告中的三點從此為美國現代科研政策定下基調。
《科學——無盡的戰線》所力倡的開放式科研和蘇聯的集中式科研理念上截然不同。國防科技方面,蘇聯有星有彈,並不比美國遜色。但是蘇聯的集中式科研與社會隔離,武器做得越先進,社會越窮。最後整個國家陷入經濟恐慌,失去科技強國的地位勢所難免。而美國的開放式科研,由大學負責創新,由企業負責產業化,每一項發明都能充分發揮它的潛力,同時也為大學和產業帶來了無比巨大的推動力。

Bush這些明智的政策使得大學在經費上富可敵國(實行「合同制聯邦主義」的初期,麻省理工學院就得到一億美元的經費),大學裡面群英薈萃。從此,不但美國大學後來居上超過歐洲,美國的高科技(航天航空、醫學、計算機、操作系統、網路……)也迅速產業化,創造了無比巨大的財富。另一方面,大學教授和畢業生創業成功后,將他們的知識和財富重新輸入大學,形成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環。

在此,我們不能忘記這個偉大進步的功臣:英明的官員。Vannevar Bush就是其中最卓越的典範。他本人不僅是政府官員,也是有獨具慧眼的戰略家和卓越的科學家。他在1931年研製成功的「微分分析儀」(Differential Analyzer),是電子計算機的鼻祖。他在1945 年寫的 「As We May Think」一文,預測了未來計算機、資料庫、數位相機、語音識別、Internet等功能,有人因此稱他為電腦之父。 Vannevar Bush曾任麻省理工學院的副校長,曾創有名的Raytheon公司,也是美國專利系統的創始人之一。如果Vannevar Bush 沒有步入仕途,他很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作為運籌帷幄的政府官員,他對美國社會的貢獻遠遠超過大多數諾貝爾獎得主。他的例子昭示我們,教育、科研和經濟的進步不但需要大量經費投入和開明的政策,也需要具備大師智慧的官員。

(2)靈活自由的教學方式
美國的教學方式非常靈活,風格上跟歐洲大不相同。教師和學生在直截了當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學習知識。無論是在小學、中學還是大學,美國教師一般不會對學生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而是採用實驗、案例、討論、互動交流等豐富生動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美國的大學中,教師鼓勵學生追逐興趣而不是追逐「熱門」,開明的校規也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轉系。我剛進大學時想從事法律或政治工作。一年多以後我才發現自己對法律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也只屬中等,但我愛上了計算機。我每天瘋狂地編程,很快就引起了老師、同學的重視。終於,大二的一天,我決定放棄此前一年多在全美前三名的哥倫比亞大學法律系已經修得的學分,轉入哥倫比亞大學藉藉無名的計算機系。若不是開明的校規允許我轉系,今天我就不會擁有計算機領域的成就,很可能只是在美國某個小鎮上做一個既不成功又不快樂的律師。

在美國的大學,教師還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和建議。我讀書時,曾提出與導師的思路截然不同的技術方案。當時我的導師說:「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他的鼓勵最終促使我沿著自己的道路獲得了成功。這種因材施教、鼓勵創新的教育理念再好不過地體現了美國教育思想的先進性。

(3)嚴格的教師錄取、晉陞、管理制度
美國的高等院校大多擁有一流的師資,可謂大師雲集。在美國社會,大學教授是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職業,有著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優渥的待遇。優渥的待遇保證了師資質量,優良的師資帶來學生對老師的尊崇,學生的尊崇又使老師社會地位提升,結果是待遇又繼續提高,從而形成大學師資的良性循環。

在麻省理工學院或斯坦福大學這樣的一流學府,一個教授職位常常有上千人同時申請。當一名青年教師,擊敗了上千名競爭對手,進入斯坦福大學做助理教授后,他只得到一紙為期7年的聘書。7年後他有50%的機會得到「終身職」,得以終身留在學校。但是他也有50%的可能得不到「終身職」,必須放棄成為教授的目標,甚至失業。這樣苛刻的條件下一個職位仍有上千人申請,我們可以想象教授在美國是多麼令人嚮往的工作。

「終身職」制度有兩個目的。第一,確保教授合格。獲得「終身職」教授職位極為困難。申請者需要做多項獨立科研、在高水平的期刊發表文章、成功地指導博士生,再經過嚴格的師資評審制度,由同行教授進行客觀考評,仔細衡量對科研的實際貢獻,加上學生的評語等,然後才能證明其「終身職副教授」的資格。如此高的門檻,保證了教授的質量,也保證了教授的社會地位。第二、保障思想自由。一旦獲得「終身職」,學校不能因為思想偏激或攻擊學校、政府而解僱教授,等於提供「終身」保障。

此外,美國高等院校在管理上強調專註於教育和基礎研究,不鼓勵大學辦企業、不鼓勵教授拿過多的橫向項目,以免影響教學質量。大學教授本來就有豐厚的薪酬,還可以每周抽出一天做待遇不菲的「顧問」工作,更可以選擇時機留職停薪到社會上創業。所以美國教授沒有後顧之憂,也能夠公私分明,把在校時間全力投入到科研和教學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 10: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