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之餘泡上一壺好茶,邀二三知已,品品茶聊聊天。不失為一種好的生活和休閑方式。
品茶一般來說要兩個必不可少的
條件,一是品茶的地方。要選擇清靜淡雅之處,最好是蔭萠之下、花園之中、書房之內等等。二是要有清心寡欲的人。所謂清心寡欲就是性情隨和心地善良,不用心
機,清淡處世的人。二者缺一不可。因為只有在這種環境中,配上這樣的人,品茶才能品出味來,才能於品茶中得到樂趣。每每是一杯香茗在手,清香悅鼻,頓覺神
清氣爽。細啜慢飲,回味無窮。博古論今,談天說地,憂煩盡去。吟詩作畫,聽琴對弈,雅趣橫生。
可以肯定的說內心趨於浮燥的人是不會
去品茶的。他們受不了這種寂寞,也沒有這份耐心和細心,便無法領略這清雅的樂趣。他們喜歡的是酒桌上的喧囂和牌桌上的爭鬥。如果他們去品茶了,十之八九也
是迫於無奈的應酬。較之於茶,他們比較喜歡的是煙和酒。那些玩意有較強的刺激感,符合他們的心裡需求。當然他們也需要茶,但那是用來解渴、用來「牛飲」
的,而絕不是用來品的。花上幾百元買條煙,上千元買瓶酒,眼都不眨。要花錢買茶,他們是捨不得的。話又說回來,即使好茶到了他們的手上,也只是體現了茶的
商品價值,卻難以體現其使用價值。
品茶對泡茶的器皿和水質的要求也比較嚴格。《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妙玉用貯存了五年的梅花
上的雪水來泡茶,招待貴客黛玉、寶釵和寶玉。她所用的茶杯也是玉質的古玩珍寶。茶聖陸羽的《茶經》上說到泡茶用水時,也有山水上(泉水),江水中,井水下
之說。泡茶的器皿似乎有陶器上,瓷器次,其它下之論。水和器是茶的幫襯,沒有這種幫襯,再好的茶也難品出什麼好味來。
想想人亦如此。光有自身條件是不行的,還要有相應的外部環境,才能如魚得水,發揮自如。就我們的國情而言,一個人要想成功以下條件好像必不可少,即:才貌、機遇、位置、人緣。這裡面,人緣似乎還要擺在首位。為什麼?不必細說,大家一定都知道的。
茶有六大類,即綠茶、紅茶、黃茶、青茶、白茶、黑茶。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品質特點。綠茶香醇,紅茶鮮爽、黃茶醇厚、青茶馥郁、白茶清亮、黑茶爽口。各具特
色。但不管是什麼茶,品茶一般要從色澤、香氣、滋味和形狀四個方面來品。比如綠茶,一般來說要求色綠、香郁、味醇、形美。看起來才養眼,喝起來才上口。有
一個方面欠缺就不能算好茶,其檔次就要大打折扣。
人也是形形色色各不相同的。有經驗的人,能從一個人的氣質、談吐,愛好和行為上分辨出這個人的「檔次」。比如說出口惡言惡語的人,至少說明他缺少修養。就像做紅茶發酵沒有發好一樣,做出的茶必然是紅不紅,綠不綠的。或者發黑髮臭的也有。
茶有優劣。喝好的茶是一種享受,喝不好的茶簡直是受罪。有時去別人家做客,主人熱情的泡上一杯茶來。不經意間喝上一口,一股陳味、輕微的霉味、其它東西的串味直撲肺腑,真是難受。含在口裡,進不得,出不得甚是尷尬。
與人相交也有類似的感覺。交上一個好朋友,一個知已,總是人生的一大快事。就是與正直的人打交道,心裡也很受用。尚或不慎結識了一個不好的人,那也是件煩人的事。對於那些奸惡之人,人們往往是要避而遠之的。
像愛抽煙、愛喝酒一樣,愛茶的人也有不少。其愛法和喝法也各不相同,大可不必強求一致。但是學學品茶,於品茶中品出知識,品出韻味,品出快樂。最好是於品茶中交上幾個豁達大度,性情平和的朋友。對人的身心健康是大有好處的。

《養生謠》
晨起喝杯水,飯吃七分飽;
用餐多食魚,生蒜離不了;
品茶定受益,禁煙酒要少;
保心右側睡,運動健身好;
書畫得雅志,勤思常用腦;
每日需樂觀,和諧不用找;
人世學感恩,快樂永不老。
在與本堂顧問劉治平先生品茶時偶得《養生謠》,劉治平先生素有「天下第一雙筆」之美譽,現為中國著名書畫家、中國健康扶貧工程文化大使,在國內外進行巡迴慈善工作,對於健康話題,許多場合下劉治平先生自然是三句話不離本行,不厭其煩地推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理念。
與劉治平先生交談,總能令人感到一種正氣在四周瀰漫,這恐怕就是佛家講的「場」吧。而且,你還會不經意間學習和領悟到許多的禪機和人生哲理。

現摘錄幾則並附穆茗堂主的淺顯感悟,供文苑內朋友們交流。
一、茶非茶而百葯之王,茶之查而察之
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為了飲茶而飲茶,卻忘記了茶能給人帶來的真正幫助。自古茶因藥用到食用,再到飲用,及至衍生出一套涉及範圍可大可小的文化來,她給真正靜心於茶的人所啟迪和感悟,似在習茶中、亦出飲茶外。
由茶本身近而引申到茶品、人品,以物喻人、以事觀人,「茶」、「查」、「察」,簡單的三個字中卻包含了一整套生活的智慧和道理。
二、抽煙為了咳嗽、喝酒為了難受、飲茶為了長壽
抽煙的人總能找出些理由來,比如什麼「可以有效溝通」、「激發靈感」等等,其實都是為了吸煙而尋找借口而已,在損害自身健康的同時又嚴重影響了他人的健康,名副其實的「損不利人」;
酒則一定要少飲,適度的飲酒即可以活氣血、助精神,成了「無酒不歡」、「喝酒必醉」就是在自身傷害健康了;
茶也並不是飲即健康的,也要看飲茶者個人的身體情況選擇宜於自身的茶種,才會真正受益(相關內容參照穆茗堂「茶與文化」、「習茶園地」等欄目的相關內容)。組成「茶」字的幾個部首筆畫加起來恰好是「一百零八」,所以,也有「茶壽」之說。
三、世界是由七種顏色組成的,出現任何一種顏色都是非常正常的
我們常常執著並迷茫於眼前的「好」或「不好」,卻忘記了世界之本,忘記了自己應該立身的角度和高度。因小失大、棄善趨惡,迷失在自己和他人製造束縛之中。
四、作茶如做人
一句簡單的話語,卻很少有人(尤其是茶行業的經營者)能夠真正領悟和做得到。
面對大大小小的茶葉經營行業,老茶店有愈顯活力和生機者、有負重蹣跚前行和瀕臨倒閉者;新茶行有車水馬龍蒸蒸日上者、有舉棋不定躊躇不前者和曇花一現者;
茶藝館有不在乎茶品而只關心打麻將環境者,有變相巧取茶客種種費用者,有剋扣員工合法勞動所得者,舉凡此類、林林總總,歸根結底,還是「做人」不成。
十多年來茶葉店、茶(藝)館在市民心中的形象不佳的事實已經印證了茶行業的經營者們——「要作好茶、先做好人」。
五、茶的最終結果是「和」
細心的茶友在閱覽過諸多茶書後可以發現,無論是中國茶藝的「廉和敬美」、韓國茶藝的「清靜和樂」、或是日本茶道的「和清靜寂」,都有共同的一個字——和。
而在釋、道、儒三家並存的中國,「和」字是被倡導最多、也是最久的,甚至有學者專門划立出一門「和文化」來特意研究。穆茗堂主在五年前偶感而發的立世宗旨(堂訓)四字——禮、善、仁、和,也正是受到了茶的這種自然平和之性感召。
在中華數千年禮儀之邦的優秀傳統發揚光大的歷史長河中,茶應首當其衝。這個「瑞草精英」,自然平和,是上蒼賞賜給人類蕩滌心靈的聖物;人為「萬靈之首」,感恩惜福,更應懂得內省正身。
是故:飲茶可清心、品茶如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