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為什麼沒有真正的學術?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11-2 16: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在我看來,一個國家真正值得炫耀的,不在於軍事,不在於GDP,不在於鱗次節比的大廈,不在於原子彈,不在於在奧運會比賽中獲得多少金牌,最重要的是兩點:一是國民的愛心、寬容、自信、宗教信仰,對真理的熱愛,獨立思考的能力,對民主自由的追求;二是知識分子的學術研究的方式、真度和深度。這兩點是人類文明的根基,根深必有葉茂,必將衝破種種困難,使人類文明之樹鬱郁成長。

從以上因素考慮,有良心、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真正負責的一切人,必定關注自己民族學術研究的發展,努力為促進民族學術質量的提高,做出貢獻。

但 中國的學術研究一直處於嚴重落後的水平。幾十年來,學術上有重大建樹的人才不多,學術上有重大影響的成果不多。西方有羅爾斯,麥金泰爾,哈耶克,孔漢思, 馬爾庫塞,胡塞爾,韋伯,懷特海,波普爾,弗洛伊德,薩特,凱恩斯,雅斯貝爾斯,一個個才華倜儻,光芒四射,但偌大中國,十數億人口,又有幾個學者可與這 些西方學術巨子相提並論?又有幾部學術著作可以拿到世界學術殿堂,與別人一比高低?總的來說,中國的學術研究,與西方差的不是一個檔次,而是差了許多個檔 次,不是差了幾十年,而是差了許多個幾十年。儘管許多有愛國心、熱愛真理的中國人,克服各種人為的困難,為中國學術的發展做出了艱苦的努力,卻仍然無法從 根本上改變中國學術的貧困落後的局面。

哪么,到底是什麼原因,是中國人無法在學術研究領域,難以真正有所建樹?筆者認為,至少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  語言障礙。除了極其無知的人,所有有頭腦的中國人都承認,近代學術文化最繁榮、最進步之地,在於西方;因此學習西方學術,乃後來居上的必由之路。但西方 學術是用西方語言撰寫而成,多數中國人缺乏閱讀西方學術原著的能力。而不會學習西方學術原著,損失是巨大的。其一,只能依靠翻譯,而翻譯質量有多少保障? 原來意思遭到多少歪曲?只有天曉得!而一旦學術原著的原意遭到歪曲,閱讀者的整個思考進程就必然遭到打亂。其二,即使翻譯質量有了保障,但翻譯的數量也是 極其有限的。事實上,大量的西方學術論文、著作、期刊,根本就不會有人去翻譯!而沒有人翻譯,你居住在國內,就根本閱讀不到。總之,語言就像一座大山,把 許多有才華的中國學者,擋在人類最先進最璀璨的學術成果——近現代西方學術文化——之外。

二, 經濟條件。人有恆產方有恆心。我們看到,西方許多學者,往往是富家子弟,衣食無憂;或者有豐厚遺產,足以養活自己和家庭。另一些學者,也在知名大學研究院工作,有足夠的收入來養家糊口。在這種情況下,即使其學術成果賺不了多少錢,也不會他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壓力。但中國學者基本上是平民子弟,他要養父母、娶媳婦、買房子、買車子、教育孩子、 儲存養老金,這一切都要靠自己用辛苦勞動掙錢解決。如果埋頭搞學術研究,那麼他只能解決維護生活所需要的一小部分經濟費用,而大部分經濟費用卻仍然得不到 保障。甚至連娶媳婦的錢也解決不了,除非他那媳婦特別有奉獻精神,甘願為他丈夫的學術研究而犧牲自己一向孜孜以求的物質幸福。這種惡劣的生存現實,使許多 有才華的學者,不得不忍痛割愛,告別學術研究,投向商業、公務員等行業中去。

三, 現行中國教育的深刻弊端。中國的教育,是一種目光短 淺、急功近利的教育。繁重的課業負擔,使學生沒有時間閱讀中外文化名著。社會普遍存在的重理輕文、重應用輕基礎的傾向,使大量思維出眾的人才流向理科,導 致文科人才質量低劣。意識形態化的教育,使學生只知狼奶,不知人奶,獨立思考能力遭到嚴重摧殘。填鴨式的教育方法,封閉式的教育模式,使學生的求異求新思維遭到禁錮。這一切,都導致中國受教育者思維素質低下,知識結構殘缺,心靈結構庸俗膚淺。這種情況必須直接影響到整個中國學術水平的提高。

四,  學術人才管理機制嚴重落後。學術人才是國之精英,社之棟樑。如果管理得當,會造成千帆競發、萬馬競奔的局面,使新的有創造性的思考和才華爭相怒放。如果 管理不當,則會變成一潭死水,使無數學術人才的思想和才華遭到扼殺。當今中國,學術人才管理問題多多。一些在學術界既無人品,也無學術才華的人,憑藉個人 社會背景,或者憑藉見不得人的胺臟交易,走上學術單位的領導崗位。其後果必然是:用權力壓制不聽話的人,拉攏投機取巧的人;使本來就純凈的土地,變得烏煙 瘴氣,人們無心致學,卻一心一意拉邦結派、爭權奪利,學術質量嚴重下降。院士評比、教授評比、學術成果評比,無不存在大量摻水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的 院士、教育、社會科學成果獎不可謂不多,但真正夠份量的、上得了檯面的,卻實在少之又少!

五, 學術自由。學術研究只有在充分的言論自由 的環境下,才能進行,並結出碩果。這點,密爾在《論自由》一書中,已作了精闢的闡述。但中國這些年的學術自由,仍然是嚴重不足的。有獨立見解的文章往往難 以發表,有獨立見解的人士往往遭到排擠。一些人甚至不得不含水量淚離開祖國,以避免更大的惡運。這種情況使中國學者只能在整天提心弔膽的心態下進行學術研 究,哪裡談得上解放思想,哪裡談得上熱烈奔放的學術創造!

六, 中國公眾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演員的演出需要觀眾。觀眾的鑒賞力低下, 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演員的演出水平低下;觀眾的鑒賞高,很大程度上導致了演員演出水平的提高。以上道理,不用多高的智商,人們也會懂得。但中國公眾的素質, 在世界各國的公民中,實在談不上很高。他們讀瓊瑤的言情小說,看金庸的武打小說,看韓劇,打麻將,讀《故事會》這樣的雜誌,在十字路口闖紅燈,這些水平都 不錯。但要他們拿一本學術論著,從頭到尾認真去研讀,他們實在沒有太大的興趣,也看不大懂。甚至受過高等教育的中國民眾,一旦大學畢業,便把大學時偶爾買 來的學術著作當做收藏品珍藏起來,再也懶得翻讀。沒有無數公眾在一邊的喝彩,學者靈性的光輝,難免會逐漸消失——至少大多數學者,會是這樣的。

七,  對真理的深刻熱愛。學術研究回報少,甚至往往沒有回報。而且往往會遭到舊勢力舊習慣的刻意刁難。所以精打細算之輩,是不會從事學術研究的。那麼靠什麼來 支持莘莘學子仍然毫不猶豫地從事學術研究呢?只能是對真理的熱愛,對芸芸眾生命運的深刻同情。有了這種對真理的熱愛,對芸芸眾生命運的深刻同情,即使生活 貧困,即使為習俗所排擠,即使得罪權貴王侯,即使為知識界同行所不容,但他仍然會堅定不移地堅持下去,無怨無悔!有了這種對真理的熱愛,對芸芸眾生命運的 深刻同情,他才會求真務實,不講假話;才會廣泛聽取不同時代、不同派別、不同民族的思想,不至於偏守一隅;才會有錯必改,從善如流;才會甘當人梯,提攜后 人。這種對真理的、對人類命運的強烈感情,是學術研究的無價之寶!但這種感情,是要在一定的文化傳統才能形成的。中國呢?舊的文化傳統,存在著重大缺陷, 重人倫、重血緣,不重真理、不得信仰;近幾十年來,不但連過去時代的缺點沒有克服,而且連過去時代的優點也丟掉了。總之,對真理的熱愛精神嚴重缺乏。表現 在學術研究領域,小聰明、小心眼、做表面文章、曲意逢迎、嘩眾取寵之類學術作品屢見不鮮。嗚呼!沒有對真理的深刻熱愛,哪會有真正的學術?最多不過是曇花 一現的文化垃圾而已。

總之,中國當前的學術研究,受到太多不利因素的制約。不過,我們看到,有許多學者仍在努力,仍在克服種種困難,憑著 良知和科學態度,在學術領域辛苦耕耘。他們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學術的希望,社會的希望。他們是我們這個社會的最絢麗的火花,是這個時代最可貴的財 富。我們向他們表示最深的熱愛和敬意!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3:5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