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外資併購根源及其弊端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7-7 19: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濟觀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李眾敏


    2006年全球範圍內掀起一股規模空前的併購潮,根據英國Dealogic調查公司的統計,2006年1—9月間全球企業併購金額超過1.1萬億美元,同比增長54%,其中跨國併購佔全部併購活動的34%。受全球跨國併購規模擴大的影響,2006年全球外商育接投資規模達到了1.2萬億美元。在這一次的併購潮中,中國也受到了波及,首先是具有投機歷史的凱雷投資集團收購遭受經營困難的徐工,此後,法國SEB因為在國內遭受困難,努力在中國尋找出路,欲成為蘇泊爾的絕對控股股東,持股比例約在 52.7%至 61%之間。其間,德國蒂森克虜伯收購天潤曲軸的一條重要生產線80%的股份;天潤曲軸是中國最大的曲軸生產企業;目前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在50%-65% 之間。這些併購受到了相關行業其它企業的強烈抵制,也引發了國內學術界關於我國引資戰略的深入討論,最後,商務部等部門出台《關於外國投資者併購境內企業的規定》,這一場爭論告一段落。但是,對於中國而言,外資併購的浪潮遠沒有退熱,而關於外資併購的各種討論,也遠沒有達到十分清晰的程度。

                            是什麼掀起了外資併購潮


    我國遭遇的外資併購潮受到全球併購潮的帶動,而一些國內因素則加劇了這股併購潮。從全球範圍來看;外資併購的起因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全球經濟不平衡導致流動性過剩。根據英國《經濟學家》的估算,在2002年—2006年間,全球流動性平均增長速度達到了18%,文中採用的口徑是美國基礎貨幣加上全球的外匯儲備,但是並沒有提供流動性的具體數量。根據美國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情況。我們可以作一個大致的計算在1970年—2005年間,美國貿易逆差總額為53040億美元,這大致相當於通過經常項目流出的美元總數。同時,根據美國2005年的國際投資頭寸表,2005年美國在國外的資本為110790億美元,國外在美國的資本為136250億美元,這表明,從經常項目流出的美元中,共有25460億美元迴流到了美國,而其它的27580億美元則形成了全球流動性的主要部分。尤其是近年來,美國貿易逆差不斷擴大,使得美元流出規模越來越大,美國在不斷獲得國際鑄幣稅收入的同時,也為全球製造了大量的流動性。

    第二,全球步入低息期,融資成本大大降低。在流動性已經過剩的情況下,全球步入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低息期,美國年平均貸款利率從1997年的 8.44%下降到了2002年的4.7%;同期,日本的利率水平也從2.45%下降到了1.90%,而且日本的存款利率進入了所謂的「零利率時期。這一趨勢也可以從中國的利率調整中看出來,以一年期貸款利率為例,1997年中國的利率為 8.64%;到 2004年,已經降為5.58%。低利率導致了債務融資的成本大大下降,這也是資本併購規模擴大的重要原因。

    第三,商業競爭加劇,驅使資本加速流動。全球經濟在保持較高增長的同時,由於新興產業發展前景不明,全球範圍內商業競爭也不斷加劇,導致企業為了尋找低成本、獲得市場准入等目的而加速資本的轉移,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這也是驅使跨國併購發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中國的併購潮除了受到上述國際因素的影響外,國內自身的一些情況也是導致這股浪潮興起的原因:

    首先,人民幣低估導致國內資產相對廉價。雖然在本地居民看來,有些資產已經上漲到了難以忍受的程度(如房地產),但是由於貨幣被低估,使得國內資產對外國居民而言比較便宜;這種情況下導致了外國企業對中國的資產越來越感興趣。

    其次,人民幣升值預期導致了外資加速併購。人民幣升值預期產生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人民幣升值意味著中國資產的國際價格在上漲,這種情況下,在人民幣完全升值之前實施併購是理想的選擇;二是趕在人民幣升值之前使資本流入中國,可以獲得人民幣升值的收益。這實際上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但趕在升值之前將資本通過各種形式流入中國無疑是最佳選擇。

    最後,投資中國的利潤前景誘惑了外資併購。中國有著廉價且十分穩定的勞動力供給,還有尚在開發之中的國內市場,這些都意味著投資中國的利潤回報將會非常豐厚,這也導致了外資加速布局中國,以便於在將來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在各種投資中國的方式中,獨資越來越被外商所青睞,而在中國以低價收購一些競爭前景很好又暫時陷入困境的企業被許多外資認為是步入中國的「上上策」。

                                 外資併購之弊


    最近發生在中國的併購案受到了相關行業其它企業的強烈抵制,這種抵制在意料之中,卻也在意外之外。所謂意料之中,作為同行,避免市場份額被侵蝕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中國企業在沒有完善的行會制度的情況下,能夠有所作為,令人欣慰。但是,對於國家決策層而言,最重要的是這些外資併購會對中國的國家利益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任何一個事物的影響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外資併購發生后,會不會帶來技術是值得懷疑的,但是外資會帶來外國資本、管理經驗,這是肯定的。單從這一方面來講,我國金融業引入一些外國資本,帶來很好的管理經驗,尤其是風險控制的經驗,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除此之外的行業,則需要加倍小心,因為在其它行業,外資併購的負面影響會遠遠大於正面影響

    中國長期以來處於為外資打工的狀態,國內的許多企業都在為外資企業做貼牌生產,而且以OEM居多,做ODM的廠家都比較少。以貼牌為主的貿易模式是中國當時比較現實的選擇第一,我們沒有國際認可的品牌,在國際市場上銷售比較困難;第二,國內沒有像樣的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周期很長,投入也是問題;第三,在沒有品牌、技術的情況下,通過貼牌進入對方市場是比較好的跳板。但是,這一模式也存在嚴重的後遺症,簡單地說,它是「為他人做嫁衣」。

    首先,利潤分享甚微。從當前國際分工的格局看,各國(企業)主要通過三種方式來分享利潤:勞動力和原材料、有形資產(如對機器設備等的投資)、無形資產(品牌、技術),在這三種方式中,以勞動力參與國際分工受益程度是最小的,而這恰恰是我國貼牌加工參與國際分工的主要形式。在內蒙古,像鄂爾多斯、鹿王這樣的大企業,在為國際知名品牌加工時,所獲得的加工費僅占服裝價格的2.5%;在中國生產的芭比娃娃單價是20美元,而中國只能獲得其中的35美分。從這個角度,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微軟、英特爾、三星、諾基亞的利潤率分別為28%、21.9%、18.8%和 14.4%,而我國電子百強2005年的利潤率才1.8%。

    其次,依賴性太強。在廣東,一個鎮就是一個產業群,有的鎮工人高達10萬人,但是這些工人都圍繞著一家國際品牌(核心廠商)在轉,平均一個零件有兩個供貨商,為核心廠商生產外圍零部件,核心廠商再加上自己的核心零部件,進行組裝。但是,這個產業群也可能在半年之內就消失,這個產業群的存在完全依賴於其核心廠商,而這些核心廠商大多是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外國全資企業。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能源價格上漲,這一風險與日俱增,一旦外資企業撤離,周邊企業沒有核心技術和出口市場,將面臨極其凄慘的局面。

    最後,對自有技術創新不利。由於貼牌加工的利潤很低,貼牌生產企業沒有能力進行自主研發,同時,也無法接觸、掌握外商的核心技術,導致了這類企業長期從事的只能是簡單的、低技術含量的加工,獲得微額的加工費。

    因此,中國作為一個有著13億人口的大國,為別人打工總不是長遠之道,更不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長期戰略。從長期戰略看,我們要考慮在國際分工中地位的提升,而如果在這一次併購潮中,我們失去了現有的品牌,中國失去的將是經濟發展中的一次重大機遇。

    第一,失去品牌就會失去一個時代。要想擺脫給別人打工的命運,只有自立門戶,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國際知名品牌。值得欣慰的是,我們己經擁有一些成熟的品牌和成長中的品牌,包括上面提到的可能被收購的徐工、蘇泊爾、天潤,都是我們國家在外資夾縫中成長起來的品牌。失去這些品牌則不只是簡單地失去一個企業、失去控股權,而是失去一個時代,失去下一個10-20年裡當「老闆」的機會。中國不能長期處在國際分工的底層,要依靠自有的核心技術和品牌提高自身在國際梯度分工中的地位,在全球化中分享自己應有的那杯羹。

    第二,失去品牌會使國內市場洞開。國內市場是我國企業做大、做強的堅強後盾,也是這些品牌成長起來的土壤,一旦這些國內知名品牌被外資壟斷,外資勢必大力利用國內的市場發展自己,無需任何跳板就能順利進入國內市場。既擠佔了國內企業發展壯大的空間,也使得國內任何市場保護措施失效,這一點在汽車行業已經有了太多的教訓。

    當然,我們不是不歡迎外資進入,如果外資能帶來技術、管理,我們應該高舉雙手歡迎,但是我們能夠擁有技術、管理的前提是有我們自己的品牌,並保持國內資本(包括國內的國有和私有資本)的絕對控股權。而如果為了引進外資及其技術、管理而丟失我們的品牌,則是得不償失的。

                                  應對外資併購

    作為全球併購潮中的一部分,中國所遭遇到的外資併購很難單靠中國一方的力量予以調整。但是,中國仍然需要積極應對,力爭消除併購導致的金融風險,並求得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

    讓人民幣早日升值到位自從2005年7月我國宣布實施「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以來,在近一年半的時間中,人民幣對美元已經升值6%。有人認為,緩慢升值可以避免對國內產業形成較大的衝擊,所以緩慢升值是惟一的選擇。但筆者認為,在全球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緩慢升值會鼓勵國際短期資本大規模流入中國,從而引發較大的潛在金融風險,宏觀調控需要在產業損失與金融風險之間權衡,而加速升值也是值得考慮的措施之一。

    要大力扶持自有品牌要徹底摒棄「國有」品牌與「私有」品牌之間的界限,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只要是自有品牌,做大了都是自己的,就應該加以扶持。扶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融資上予以支持;二是加大技術投入,可以從國家的科研投入中拿出一部分來進行以企業為導向的投入機制試點,以便於加速技術產品化的速度;三是在國內自有品牌遭遇經營上的困難時予以一定的支持,這種支持可以是財政的,也可以是服務性的,比如在保留原有品牌的前提下,鼓勵國內企業參與收購等。

    充分利用國內市場 國內市場地區分割的局面多年未破,這是國內企業做大、做強的最大障礙,由於農村市場尚未開發;一個企業依靠某個地區的城市市場要想做強實非易事。必須徹底打破國內市場地區分割的局面,對一些前景較好的品牌予以政策傾斜、培育。

    除此之外,要嚴懲併購案中相關利益主體的趨利行為。在一些併購案中,地方政府、企業管理層往往假借企業利益的名義來追求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做出無視國家長期戰略利益的決策,對此,一旦查清,必須予以嚴懲,否則,勢必助長「引資併購」的歪風。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17 15: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