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的教育思想中有一種「喚醒」理論,該理論的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說:「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他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傳授或接納某種具體的知識、技能,而是要從人生命深處喚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識,這也是人作為個體的創造力、生命感、價值感的覺醒。在教育的過程中,不僅要從外部解放成長者,而且要解放成長者的內部力量,這才是成功的教育。
這一理論在德國得到絕大多數人的認可,甚至對全世界教育學的發展都影響深遠。在一次覆蓋全球許多國家的關於「你最希望造就下一代什麼樣的品質」的調查中,素以尊師重教而聞名世界的德國人,把「注重學識」這一點排在最後。他們認為,在當今信息爆炸的時代,外在的知識量不斷猛增,知識是傳授不完的,最應該注重的是孩子自身的主體性,喚醒他們處於自然狀態的靈魂,陶冶他們的精神,最終使學生的個性潛能全面發揮出來,這才是孩子應具備的重要品質。這樣培養出來的人才不僅可以更充分地吸收學識,而且可以創造新的學識。
這一理論給我們的啟示是:作為家長,要培養孩子的創造精神,要達到教育孩子的本質目的,首先應努力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自主性的人。一個沒有主觀的人,只能人云亦云,根本談不上去創造什麼。
培養自主性的前提是建立孩子的自我感,讓他們在情感上先自立起來。心理學者們認為,缺乏自主性的人,通常是那些在情感上、情緒上高度依賴別人的人。因為他們沒有自我感,自己不能為自己創造心理上的滿足。所以,他們要獲得情感上的滿足,就必須按照父母或者其他權威者的價格觀來思考和行動。他們的自我感實際上就是他人的價值取向的反映。我們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經常犯這樣的錯誤:內心深處很希望子女能獨立,但又由於怕失去孩子,而總希望他們生活在自己所設想所安排的環境裡面。因而,在遇到一些選擇性的問題時,雖然同意孩子進行自己的選擇,但總是用各種辦法誘導孩子進入自己希望的圓圈內。這種做法,自然傷害了孩子的情感,使他們不能自主,並漸漸丟失了自己選擇的勇氣,最終變得過分依賴成年人。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有的孩子說:「我選擇了這個專業,主要是為了父母能高興……」這種心理就是情感不獨立的表現。
一個情感獨立的人,自然會選擇獨立自主的行為。家長們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自主的權利還給孩子。自主權利起碼包括兩個方面:
(1)把獨立思考的權利還給孩子。要知道,思考的獨立性會啟動行為的自主。例如,當您和孩子討論問題的時候,可以經常問孩子:「你是怎麼想的?」「你覺得這件事情怎麼解決比較好?」「你的答案是什麼?」同時,鼓勵孩子說「我認為」、「我的想法是……」老師們在課堂上最好不給學生標準答案,而是讓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在獨立的思考中有所創造。如果把一切都標準化了,還談何創造?
(2)把行動的權利還給孩子。有一對父母,當兒子參加了「從小學起」的智力競賽后,他們利用星期天帶兒子到動物園去。母親告訴兒子:「我們今天的任務就是帶你到動物園來,至於你要到什麼地方,看什麼動物,找什麼人,解決什麼問題,這是你的事。」男孩忽閃著眼睛,顯然他碰到了從出生到現在的一個大難題。但是,孩子很快接受了這個現實,獨自行動去了。為了弄清「長頸鹿是怎麼睡覺的」,他滿公園跑,問掃地的老奶奶,又找飼養員叔叔……最後終於獲得了滿意的答案。而另一位母親,當孩子想參與合唱團的時候,她即堅決反對。這位女孩寫道:「回到家,媽媽還沒有回來,我便策劃著怎樣才能說服媽媽讓我參加合唱團。要知道,媽媽是一向不贊成我參加課外活動的。媽媽終於回來了,我趕緊湊上去,對媽媽說:『媽,我想參加合唱團,行嗎?』『什麼?』媽媽故意大聲說,『合唱團?在班裡才落個中等,還想上合唱團!』『可是,我真的很想參加。』『不成!』媽媽的口氣更加堅決。我很生氣,便大聲說:『為什麼我不可以自己做主?我是我自己的事,我就要參加!』誰知媽媽也火了,她說:『耶?從來都是媽媽管孩子,你怎麼能頂撞我?』我也不示弱:『我都12歲了,為什麼不能自己做主?』媽媽說:『你的學習成績好嗎?你要是像你的班長一樣成績好也行,問題是你並不是那麼棒呀?收斂點吧!』我說:『我會對自己的事情負責的,我努力學習就是了,不信你看我的行動……』『不行就是不行!』媽媽一甩頭走了。」
家長朋友是否在其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
如果失去了勇氣,你就失去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