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當前青少年教育中流毒最廣、危害極大的的一句話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9-24 17: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育兒心經|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孩子會輸在起跑線上嗎?

楊東平

一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面對做不完的作業,發出了懷念幼兒園的感慨。小小少年已知愁滋味而開始懷舊,足令大人心酸。但我也知道,在許多幼兒園,兒童們已不堪重負,被他們的父母拴在「早期教育」的戰車上,學習十八般武藝,而且收費十分昂貴。更有甚者,將開發的主意打在了母親的肚皮上,名曰「胎教」,也開始大把收錢。把望子成龍心切的獨生子女家長「誆」進來,有一個十分響亮而義正詞嚴的理由: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我認為,這正是當前青少年教育中流毒最廣、危害極大的奇談怪論,可以視為是無稽之談。我們都知道,起跑線上的爭分奪秒,只有對100米、200米的短跑才有意義;而人生則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其教育的成效、成才或成功與否的評價在二三十年後,根本就不是一場速戰速決,比起跑、比爆發力的競賽。將教育喻為一場短跑,是一種根本性的誤導,基本是商家的經營之道。對馬拉松運動而言。起跑線上的競爭就沒有什麼重要性了,連前半程的成績也不太重要。它比試的是運動員持久的體力、耐力,整體的協調、配合、掌控能力,把握現場、隨機應變、危機處理的智慧和悟性等等。那些急於求成、一馬當先的領跑者,不可能是最後的優勝者:只有那些具有良好的身體和心理素質、具有整體戰略和具體策略、沉穩大器的運動員,才能通往勝利的終點。

人生正如馬拉松,最初的幾步沒有那麼重要,已經被大量的研究和事實所證明。我們不妨檢查自己的教育經驗,成年後在社會上有所作為的,究竟是不是小學、初中時班裡的那幾個學習尖子?《文匯報》報道,上海南洋模範中學曾分析過畢業自該校的23位院士的學習檔案,發現他們高三畢業時的學習成績,名列年級前10 名之內的僅有5人;從分數段看,居於前30%的有15人,居於中間40%的有2人,而居於後30%的有6人。如果追溯到初中、小學,他們中的大多數肯定不是名列前茅的尖子。

  至於歷史上的那些偉大人物,牛頓、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均屬少年愚鈍,大器晚成;魯迅、胡適、郭沫若等,成才之路坎坷,在漫長的探索中逐漸確定自己的路向。魯迅1905年在日本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習,春季升級考試的「成績報告單」:解剖59.3分、組織72.7分、生理63.3分、倫理83分、德文60分、化學60分、物理60分,平均分數 65.5分。這並沒有妨礙他成為偉大的作家。

  顯然,這並不是說幼兒教育、中小學教育不重要,只是說青少年時代的學習成績沒有那麼重要;而且說明人的成長、成才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我們對人的認識遠遠不如對物質世界、自然規律的了解。兒童不是小大人,也不應是家長為實現自己的功利目標的工具。發現兒童,尊重兒童,把兒童當做兒童來看待。成為現代教育的一個基本準則。它被表述為這樣的幼兒教育理念:遊戲是兒童的天職。因而,西方國家往往以法律的方式嚴禁在幼兒園進行知識教育。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超越他的年齡,提前去做他難以實現的事呢?這正是當下的應試教育不斷下放學科教學的難度,以及開展有「數學雜技」之稱的「奧數」最令人髮指之處。看到那些家長為望子成龍的夢魘所驅趕、以犧牲睡眠和健康為代價、不得不從事各種高難度的學習的孩子,我經常會想起馬戲團里的小熊和山羊,它們本應在草地上無憂無慮地嬉戲玩耍,卻被迫戰戰兢兢地鑽鐵圈、走鋼絲!

如果說最有可能在精神上「早夭」、輸在「起跑線」上。也許正是這種幼年嚴重透支、被應試教育所壓倒的孩子。

我們對少年班成就的介紹,無非是他們比別人早幾年拿到博士學位或當上教授,這可以說明他很聰明,也可以節約幾年的教育開支。此外究竟有什麼實際意義和價值?與同齡人相比,他們犧牲和失去的東西倒是非常具體的。我們經常抱怨使用現代科技縮短了動植物的生長期,致使瓜果不香、魚肉無味;那麼,我們對人的培養,是否有同樣的迷誤?

  (摘自《新京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9: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