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如果讓我重做一次研究生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6-23 18: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教育探索|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王汎森 院士 /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這個題目我非常喜歡,因為這個題目,對大家多少都有實際的幫助。如果下次我必
須再登台演講,我覺得這個題目還可以再發揮一兩次。我是台大歷史研究所畢業的,所
以我的碩士是在台大歷史研究所,我的博士是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的。我想在座的
各位有碩士、有博士,因此我以這兩個階段為主,把我的經驗呈現給各位。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
,在所里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
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
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
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
它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我的博士論文是
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的。你說有特別好嗎?我不敢亂說。我今天只是綜合一些經驗,提供
大家參考。

    一、研究生與大學生的區別

    首先跟大家說明一下研究生和大學生的區別。大學生基本上是來接受學問、接受知
識的,然而不管是對於碩士時期或是博士時期的研究而言,都應該準備要開始製造新的
知識,我們在美國得到博士學位時都會領到看不懂的畢業證書,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
我問了一位懂拉丁文的人,上面的內容為何?他告訴我:「裡頭寫的是恭喜你對人類的
知識有所創新,因此授予你這個學位。」在中國原本並沒有博碩士的學歷,但是在西方
他們原來的用意是,恭賀你已經對人類普遍的知識有所創新,這個創新或大或小,都是
對於普遍的知識有所貢獻。這個創新不會因為你做本土與否而有所不同,所以第一個我
們必須要很用心、很深刻的思考,大學生和研究生是不同的。

    (一)選擇自己的問題取向,學會創新

    你一旦是研究生,你就已經進入另一個階段,不只是要完全樂在其中,更要從而接
受各種有趣的知識,進入製造知識的階段,也就是說你的論文應該有所創新。由接受知
識到創造知識,是身為一個研究生最大的特色,不僅如此,還要認識到自己不再是個容
器,等著老師把某些東西倒在茶杯里,而是要開始逐步發展和開發自己。作為研究生不
再是對於各種新奇的課程照單全收,而是要重視問題取向的安排,就是在碩士或博士的
階段,所有的精力、所有修課以及讀的書裡面都應該要有一個關注的焦點,而不能像大
學那般漫無目標。大學生時代是因為你要盡量開創自己接受任何東西,但是到了碩士生
和博士生,有一個最終的目的,就是要完成論文,那篇論文是你個人所有武功的總集合
,所以這時候必須要有個問題取向的學習。

    (二)嘗試跨領域研究,主動學習

    提出一個重要的問題,跨越一個重要的領域,將決定你未來的成敗。我也在台大和
清華教了十幾年的課,我常常跟學生講,選對一個領域和選對一個問題是成敗的關鍵,
而你自己本身必須是帶著問題來探究無限的學問世界,因為你不再像大學時代一樣泛濫
無所歸。所以這段時間內,必須選定一個有興趣與關注的主題為出發點,來探究這些知
識,產生有機的循環。由於你是自發性的對這個問題產生好奇和興趣,所以你的態度和
大學部的學生是截然不同的,你慢慢從被動的接受者變成是一個主動的探索者,並學會
悠遊在這學術的領域。

    我舉一個例子,我們的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先生,得了諾貝爾獎。他曾經在中研
院的周報寫過幾篇文章,在他的言論集裡面,或許各位也可以看到,他反覆提到他的故
事。他是因為讀了一個叫做馬亨教授的教科書而去美國柏克萊大學念書,去了以後才發
現,這個老師只給他一張支票,跟他說你要花錢你盡量用,但是從來不教他任何東西。
可是隔壁那個教授,老師教很多,而且每天學生都是跟著老師學習。他有一次就跟那個
老師抱怨:「那你為什麼不教我點東西呢?」那個老師就說:「如果我知道結果,那我
要你來這邊念書做什麼?我就是因為不知道,所以要我們共同探索一個問題、一個未知
的領域。」他說其實這兩種教法都有用處,但是他自己從這個什麼都不教他,永遠碰到
他只問他「有沒有什麼新發現」的老師身上,得到很大的成長。所以這兩方面都各自蘊
含深層的道理,沒有所謂的好壞,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將這兩個方式結合起來。我為什
么講這個故事呢?就是強調在這個階段,學習是一種「 self-help 」,並且是在老師
的引導下學習「 self-help 」,而不能再像大學時代般,都是純粹用聽的,這個階段
的學習要基於對研究問題的好奇和興趣,要帶著一顆熱忱的心來探索這個領域。

    然而研究生另外一個重要的階段就是 Learn how to learn ,不只是學習而已,而
是學習如何學習,不再是要去買一件很漂亮的衣服,而是要學習拿起那一根針,學會綉
出一件漂亮的衣服,慢慢學習把目標放在一個標準上,而這一個標準就是你將來要完成
碩士或博士論文。如果你到西方一流的大學去讀書,你會覺得我這一篇論文可能要和全
世界做同一件問題的人相比較。我想即使在台灣也應該要有這樣的心情,你的標準不能
單單隻是放在旁邊幾個人而已,而應該是要放在領域的普遍人裡面。你這篇文章要有新
的東西,才算達到的標準,也才符合到我們剛剛講到那張拉丁文的博士證書上面所講的
,有所貢獻與創新。

    二、一個老師怎麼訓練研究生

    第二個,身為老師你要怎麼訓練研究生。我認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訓練,哪怕
是自然科學的訓練,到研究生階段應該更像師徒制,所以來自個人和老師、個人和同學
間密切的互動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跟大學部坐在那邊單純聽課,聽完就走人是不一樣
的,相較之下你的生活應該要和你所追求的知識與解答相結合,並且你往後的生活應該
或多或少都和這個探索有相關。

    (一)善用與老師的夥伴關係,不斷 Research

    我常說英文 research 這個字非常有意義, search 是尋找,而 research 是再尋
找,所以每個人都要 research ,不斷的一遍一遍再尋找,並進而使你的生活和學習成
為一體。中國近代兵學大師蔣百里在他的兵學書中曾說:「生活條件要跟戰鬥條件一致
,近代歐洲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凡生活與戰鬥條件不一致者弱。」我就是藉由
這個來說明研究生的生活,你的生活條件與你的戰鬥條件要一致,你的生活是跟著老師
與同學共同成長的,當中你所聽到的每一句話,都可能帶給你無限的啟發。

    回想當時我在美國念書的研究生生活,只要隨便在樓梯口碰到任何一個人,他都有
辦法幫忙解答你語言上的困難,不管是英文、拉丁文、德文、希臘文 …… 等。所以能
幫助解決問題的不單隻是你的老師,還包括所有同學以及學習團體。你的學習是跟生活
合在一起的。當我看到有學生呈現被動或是懈怠的時候,我就會用毛澤東的「革命不是
請客吃飯!」來跟他講:「作研究生不是請客吃飯。」

    (二)藉由大量閱讀和老師提點,進入研究領域

    怎樣進入一個領域最好,我個人覺得只有兩條路,其中一條就是讓他不停的念書、
不停的報告,這是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最快,又最方便的方法,到最後不知不覺學生就
會知道這個領域有些什麼,我們在不停念書的時候常常可能會沉溺在細節里不能自拔,
進而失去全景,導致見樹不見林,或是被那幾句英文困住,而忘記全局在講什麼。藉由
學生的報告,老師可以講述或是理清其中的精華內容,經由老師幾句提點,就會慢慢打
通任督二脈,逐漸發展一種自發學習的能力,同時也知道碰到問題可以看哪些東西。就
像是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我修過一些我完全沒有背景知識的國家的歷史,所以我就不
停的念書、不停的逼著自己吸收,而老師也只是不停的開書目,運用這樣的方式慢慢訓
練,有一天我不再研究它時,我發現自己仍然有自我生產及蓄髮的能力,因為我知道這
個學問大概是什麼樣的輪廓,碰到問題也有能力可以去查詢相關的資料。所以努力讓自
己的學習產生自發的延展性是很重要的。

    (三)循序漸進地練習論文寫作

    到了碩士或博士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完成一篇學位論文,而不管是碩士或博士論文
,其規模都遠比你從小學以來所受的教育、所要寫的東西都還要長得多,雖然我不知道
教育方面的論文情況是如何,但是史學的論文都要寫二、三十萬字,不然就是十幾二十
萬字。寫這麼大的一個篇幅,如何才能有條不紊、條理清楚,並把整體架構組織得通暢
可讀?首先,必須要從一千字、五千字、一萬字循序漸進的訓練,先從少的慢慢寫成多
的,而且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訓練到可以從一萬字寫到十萬字。這麼大規模的論文誰都寫
得出來,問題是寫得好不好,因為這麼大規模的寫作,有這麼許多的腳註,還要注意首
尾相映,使論述一體成型,而不是散落一地的銅錢;是一間大禮堂,而不是一間小小分
割的閣樓。為了完成一個大的、完整的、有機的架構模型,必須要從小規模的篇幅慢慢
練習,這是一個最有效的辦法。

    因為受計算機的影響,我發現很多學生寫文章能力都大幅下降。寫論文時很重要的
一點是,文筆一定要清楚,不要花俏、不必漂亮,「清楚」是最高指導原則,經過慢慢
練習會使你的文筆跟思考產生一致的連貫性。我常跟學生講不必寫的花俏,不必展現你
散文的才能,因為這是學術論文,所以關鍵在於要寫得非常清楚,如果有好的文筆當然
更棒,但那是可遇不可求的,文彩像個人的生命一樣,英文叫  ,  本身就
像個人一樣帶有一點點天生。因此最重要的還是把內容陳述清楚,從一萬字到最後十萬
字的東西,都要架構井然、論述清楚、文筆清晰。

    我在念書的時候,有一位歐洲史、英國史的大師 Lawrence Stone ,他目前已經過
世了,曾經有一本書訪問十位最了不起的史學家,我記得他在訪問中說了一句非常吸引
人注意的話,他說他英文文筆相當好,所以他一輩子沒有被退過稿。因此文筆清楚或是
文筆好,對於將來文章可被接受的程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內容非常重要,有好的表達
工具更是具有加分的作用,但是這裡不是講究漂亮的  ,而是論述清楚。

    三、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

    (一)嘗試接受挑戰,勇於克服

    研究生如何訓練自己?就是每天、每周或每個月給自己一個挑戰,要每隔一段時間
就給自己一個挑戰,挑戰一個你做不到的東西,你不一定要求自己每次都能順利克服那
個挑戰,但是要努力去嘗試。我在我求學的生涯中,碰到太多聰明但卻一無所成的人,
因為他們很容易困在自己的障礙裡面,舉例來說,我在普林斯頓大學碰到一個很聰明的
人,他就是沒辦法克服他給自己的挑戰,他就總是東看西看,雖然我也有這個毛病,可
是我會定期給我自己一個挑戰,例如:我會告訴自己,在某一個期限內,無論如何一定
要把這三行字改掉,或是這個禮拜一定要把這篇草稿寫完,雖然我仍然常常寫不完,但
是有這個挑戰跟沒這個挑戰是不一樣的,因為我挑戰三次總會完成一次,完成一次就夠
了,就足以表示克服了自己,如果覺得每一個禮拜的挑戰,可行性太低,可以把時間延
長為一個月的挑戰,去挑戰原來的你,不一定能做到的事情。不過也要切記,碩士生是
剛開始進入這一個領域的新手,如果一開始問題太小,或是問題大到不能控制,都會造
成以後研究的困難。

    (二)論文的寫作是個訓練過程,不能苛求完成精典之作

    各位要記得我以前的老師所說的一句話:「碩士跟博士是一個訓練的過程,碩士跟
博士不是寫經典之作的過程。」我看過很多人,包括我的親戚朋友們,他之所以沒有辦
法好好地完成碩士論文,或是博士論文,就是因為他把它當成在寫經典之作的過程,雖
然事實上,很多人一生最好的作品就是碩士論文或博士論文,因為之後的時間很難再有
三年或六年的時間,沉浸在一個主題里反覆的耕耘,當你做教授的時候,像我今天被行
政纏身,你不再有充裕的時間好好探究一個問題,尤其做教授還要指導學生、上課,因
此非常的忙碌,所以他一生最集中又精華的時間,當然就是他寫博士、或是碩士論文的
時候,而那一本成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也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不一定要刻意強求,要有這是一個訓練過程的信念,應該清楚知道從哪裡開始,也
要知道從哪裡放手,不要無限的追下去。當然我不是否認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只是要調
整自己的心態,把論文的完成當成一個目標,不要成為是一種的心理障礙或是心理負擔
。這方面有太多的例子了,我在普林斯頓大學念書的時候,那邊舊書攤有一位非常博學
多文的舊書店老闆,我常常讚歎的對他說:「你為什麼不要在大學做教授。」他說:「
因為那篇博士論文沒有寫完。」原因在於他把那個博士論文當成要寫一本經典,那當然
永遠寫不完。如果真能寫成經典那是最好,就像美麗新境界那部電影的男主角 John Na
sh 一樣,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博士那二十幾頁的論文,不過切記不要把那個當作是目
標,因為那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應該要堅定的告訴自己,所要完成的是一份結構嚴謹、
論述清楚與言之有物的論文,不要一開始就期待它是經典之作。如果你期待它是經典之
作,你可能會變成我所看到的那位舊書攤的老闆,至於我為什麼知道他有那麼多學問,
是因為那時候我在找一本書,但它並沒有在舊書店裡面,不過他告訴我:「還有很多本
都跟他不相上下。」後來我對那個領域稍稍懂了之後,證明確實如他所建議的那般。一
箇舊書店的老闆精熟每一本書,可是他就是永遠無法完成,他夢幻般的學位論文,因為
他不知道要在哪裡放手,這一切都只成為空談。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2: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