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感悟人生]向生活致敬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7-2 18: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哲理人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陪著妻子慢慢地變老 

  也許是自身年齡慢慢增長的緣故,抑或是見多了身邊男女太多的愛情婚姻的悲歡離合的緣故,對「老酒、老狗、老友和老妻,是最好的」這句話越來越有認同感。因為老酒是忘憂的。老狗是溫腳的,老友是助興的,老妻是安心的……有一天,迷了路,你會發現,你一生所找尋的,不過是一個家,不過是家中的一個老妻。
  然而。一個人往往隨著事業發展,見識面的增多,特別是事業上能獨當一面,無更多的紀律約束之後。也就是人們通常說的有了賊錢、賊位等「賊」之後,心中的「賊」就開始有些蠢蠢欲動了。
難怪陳希我在他的小說《抓癢》中寫道:「其實婚姻是很荒謬的東西。它面對的不是生,而是死;是固定,不是發展。這世界上什麼都在發展,惟獨婚姻不能發展。戀愛發展了,成了婚姻;婚姻再發展就成了婚外戀了。所以就不能再發展。」陳還說,「舊的理想主義已經死亡。通往天堂的路已經陷落,我們已無路可走,我的理想主義是建立在絕望之上的。在黑暗底下尋找光,在變態中活著。」誠然,以上論調不免片面和激進,但無疑還是道出了有關婚姻的一份惘然和無奈。
  怪不得所有的童話都是寫到「從此,王子和公主過著美滿的生活」,不敢再繼續寫王子和公主婚後的生活,因為以後的情節,經歷了開門七件事的磨鍊,他們的生活恐怕不只是讀者失望。寫者也掃興得很,所以就此打住,留下空間讓讀者浮想聯翩多做幾個粉紅色的美夢。
  記得有一位夫妻恩愛的名人在金婚典禮上說:我的婚姻沒什麼秘訣,只是愛和忍耐。說白了,忍字佔多數。說話的時候。他的妻子在旁邊微笑地看著他。

  由此說來,面對婚姻之癢,我主張還是應該多些理性的思考,多設身處地地想想,特別是在其從新鮮、刺激變得日趨平淡之後,婚姻也就瓜熟蒂落成為了一種親情、一種牽掛、一種良心、一種道德、一份責任。
這是因為一個人既然從戀愛走到了婚姻的殿堂,應該說還是有愛的基礎,有許多互相吸引之處。只是在一起時間長了。彼此有些熟視無睹了,加之整日柴米油鹽的確有些膩味。這時,則不妨拿上放大鏡,再一次放大對方的優點,多找找自身的不足,也許會有新的發現和新的感悟。特別是想想當初自己一名不文,何德何能,人家能看上你已屬不易,你自己也沒有想到今日還能發一點小財、當點小官、做點小事。所以。這裡既有一個相互欣賞的問題,更有一個知恩圖報、正確認識和把握自我的問題。
  還有,小孩尚小,父母的離異。可能最為無辜的便是小孩。一個從小就生活在父母戰火的陰影下的小孩,肯定是難以健康成長的,一個心靈上有陰影的孩子將是他人生一輩子的包袱。加之,社會的男女平等尚需時日,女人獨立代價也遠比男人要大得多。當然,這其中不排除雙方的感情已到了無可挽救的地步,小孩已到了能理解的年齡,解放的本身是互相的解脫,或重新的幸福,那就另當別論了。
  說到婚姻的排他性,有一則故事,也挺有意思。關於茶壺和茶杯,辜鴻銘先生有一個妙喻:「一夫多妻制之合理,猶如一個茶壺須配多個茶杯。」然而,詩人陸小曼卻又有另一個說法。她同徐志摩結婚後,怕他再同別的女人談戀愛,就對徐志摩說:「志摩,你不能拿辜先生的'茶壺與茶杯』的比喻來做借口,你要知道,你不是我的茶壺,乃是我的牙刷,茶壺可以共用,牙刷是不能共用的!」

  陸小曼的話讓我想起了有關「老公」和「老婆」的一則典故。唐代有一個名士,名叫麥愛新,他看到自己的妻子年老色衰,便有了再納新歡的想法,寫了一副上聯放在案頭:「荷敗蓮殘,落葉歸根老成藕。」他的妻子看到了,便提筆續了一副下聯:「禾黃稻熟,吹糠見米現新糧。」這副下聯,以「禾稻」對「荷蓮」,以「新糧」對「老藕」,不僅對得十分工整貼切,而且「新糧」與「新娘」諧音,饒有風趣。麥愛新讀了妻子的下聯,便放棄了棄舊納新的念頭。妻子見丈夫回心轉意,不忘舊情,乃揮筆寫道:「老公十分公道。」麥愛新也揮筆寫了下聯:「老婆一片婆心。」這個故事很快被流傳開來,傳為佳話。從此便有了「老公」和 「老婆」這兩個詞。
  其實,芸芸眾生,男女兩個能走到一起,組成一個家庭,並牽手十年八年乃至干幾十年,本身就是一種緣分。女人最讓男人慾罷不能的地方,並不是性感美麗的外表。而是她那在你忙碌一天回到家之後,給你打來洗腳水,俯身為你冼腳的那個姿勢;是每天清晨,她為你擠好牙膏,放在杯子上的那支牙刷;或是她指令你戴的那根領帶……不是每一份愛都是驚天動地的,樸實無華也是婚姻的一種境界。

  所以,作為男人,為著那份親情,為著那份責任,還是不妨將這眼前的婚姻進行到底。而作為婚姻的另一方——女人,也不妨發揮長處,站在男人的背後,守著他的窩,拴著他的胃,牽著他的心。
記得在趙詠華唱的一首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後坐著搖椅慢慢聊。」「慢慢變老」,在愛情中意味著終身不渝,意味著相守白頭。但兩人的終身相守,一定是以雙方的愛為基礎。愛,需要營養,需要培育,而培育「愛」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兩個人的共同成長。


學當貴族
  
  有人云:製造一個「暴發戶」只需兩三年工夫,但培養一個「貴族」卻需三代人的努力。
  甚至還育人曾將「暴發」和「貴族」作過一番比較:一,「暴發」似乎是一種經濟現象,比較單純;而「貴族」似乎是包含了歷史、文化、政治等因素。二,「暴發」的本質是一種存摺,而「貴族」的本質是一種氣質。三,「暴發」必定有錢,而「貴族」未必有錢。四,「暴發」是一種激動的心情,而「貴族」是一種平穩的心態。五,「暴發」像斷了線的風箏,而「貴族」更像一棵有根的老樹。六,「暴發」有傲氣,而「貴族」有傲骨。
  總之,金錢、權力、名聲,都可以使某人醒目於芸芸眾生,但未必使某人成為貴族。
因此看來,想當一個貴族確實不易。但不妨將「當貴族」作為一個較為遠大的目標追究一番。我認為,首要的是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富裕之後,要有一種平和的心、滿足的心、感恩的心。什麼是恰當的財富?羅蘭的回答是:「當我在路上步行遇雨,手中能有餘錢可讓自己隨便買一把傘,這就是我很愜意的生活了。」「名嘴」竇文濤的回答更是乾脆:「聽得見的鳥叫,聞得到的花香,夠得著的好書。」馮友蘭先生曾把人的精神世界分為四種,即: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人真正的敵人是自己。人的缺點其實就是人性的弱點,我們不但要有勇氣承認它,正視它,同時我們還要努力克服它。人生是一場無休止的激烈搏殺,要想做一個成功的人,就得隨時準備戰勝自己這一輩子最頑固最可怕的敵人——我們自身的各種缺陷。歐洲曾有人寫過一本《紳士行為規範》之類的書,其中一條就是「不妨礙別人」。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曾經親筆抄錄,這個抄本現在還保存在美國的博物館里。華盛頓出身算不上紳士,但他願意做一個紳士,所以以紳士的標準要求自己。最近有一本書,轉述了儲安平的《英國風采錄》里的幾句話,說英國教育的最大的目的是使每一個人都成為紳士。一個英國父親,當他的兒子還沒有成為「男人」時就希望他成為「紳士」了,他們認為一個真正的紳士是一個真正高尚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難,甚至能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他不僅是一個有榮譽的人,而且是一個有良知的人。無疑,紳士和貴族無論是其內含和外延均有許多相同相近之處的。

  愛迪生說,如果我們只做那些我們能力範圍以內的事情,我們將陷入平庸。我們不追求偉大,但也絕不甘心平庸。所以在人生的許多關口上,我們必須定時給自己搞大掃除。的確,改造和完善的過程便是心靈的一次掙扎與奮鬥。這種努力也許很難,甚至痛苦,但要是我們堅持不住。半途而廢,那這種拖累最終將讓我們走向倒退。閑暇時我喜歡翻翻《曾國藩家書》,我發現這個人的一生便是不斷改造自我和完善自我的一生。有一件小事:他的《過隙影》記到第九天時,突然想起自己從前與某人結怨,純粹是因為自己當時「一朝之忿,不近人情」,便當即趕到那人的住處登門謝罪,直到與那人歡笑如初,前賺盡釋。
  有人說,中國人富得太快了,現在的社會給了很多人一夜暴富的機會,從大雜院一下子進入了高級別墅,很多人還來不及知道怎麼做富人,他們的精神還停留在筒子樓、大雜院里。所以,作為紳士和貴族,只有金錢是不夠的,還應把尊嚴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懂得怎麼尊重別人,懂得怎樣尊重為自己服務的人,要在文化上、學識上、道德上向紳士和貴族看齊。

  前段時間,作為學當貴族的開始,我在一幫朋友的慫恿下,學打了一陣子被稱作是「貴族運動」的高爾夫球。我感覺高爾夫不單是一項貴族運動,也是一項遺憾的藝術。因為它只有一個擊球點,每一桿你都可以打得很好、很精確,往往在你沒有任何功利心的時候,就會打得更好,踏踏實實,想著它的要領,緩緩地打下去。還有,在某一桿或某一洞,你可能比專業選手打得好,但差別就是每一個洞、每一桿。你一洞好、一洞不好,一桿好、一桿不好,這個差距就非常大。所以,它可能還會告訴我們另一個道理:為人做事最高的追求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那樣規範,要達到一種境界。
  做人做事能沒有功利主義思想,能淡泊名利,事事都很規範,認真而不逾矩,這的確是一種很高的境界了。實踐證明,要達到這種意境,確非一日之功,要靜、要養、要修,當然也更要學、要悟。能做到這「五要」,「貴族」的光環遲早將會在我們的頭上閃光。
  
給咖啡加點鹽
  
  我有一個很特別的朋友,每次喝咖啡總愛在咖啡里加些鹽。
時間長了,道及個中原委,朋友解釋說:「我生在南海之濱,是個孤兒,我吃的是百家飯,喝的是百家水,穿的是百家衣,是漁村的鄉親們把我養大,又將我送到學校讀書,讓我成了走出漁村的第一位大學生。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不敢在咖啡里放糖,我是怕過分的甜蜜和安逸,讓我忘記漁村的父老鄉親,忘記我自己走出漁村時的誓言。我曾對鄉親們說:'我還要回來,我要用我所學到的知識來改變家鄉的落後面貌,來報答養育我的父老鄉親。』所以,在別人住咖啡里加糖時,我卻堅持加鹽,讓其變成故鄉海水一樣的味道,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不要忘記故鄉,不要忘記責任……」
  也是周末,也是閑來無事小坐閑聊,也是男女朋友會聚,當我把「咖啡加鹽」的真實故事講給朋友們聽的時候,在座的幾位女同胞竟不顧矜持地一個勁地請我將這位特別的朋友介紹給她們。她們也有她們的理由:時下外表英俊而內心空虛的男人有如放糖的咖啡。有些膩味、有些黏糊……而喝成味咖啡的男人太少了。一個能對故鄉、對社會負責的人,也一定是一個對感情、對婚姻、對家庭負責的人。

  女同胞們調侃:其實有責任感的男人是最可靠的。因為人的本能就是喜新厭舊、見異思遷,只是後天的學習與修養,讓人日趨完美和堅守。「將愛情進行到底」,應該說是美好婚姻的歸宿,也是一個十分浪漫的理想。然而,大凡能真正將愛情進行到地老天荒的畢竟是少數,戀愛的新鮮和新婚的激情過去。維繫婚姻的便是親情、是牽掛、是良心、是道德、是深深的責任感。所以,與其說將愛情進行到底,倒不如說將婚姻進行到底更為現實和可靠。
也是周末,也是閑來無事小坐閑聊,但會聚的朋友都來自於商場,其間不少身價千萬、億萬的成功人士。在調侃功成名就了,何不「刀槍入庫」,盡情地享受生活時,有朋友卻道,我成功了可以金盆洗手了。可一直跟我「南征北戰」的成百上千的弟兄們呢?他們還要前進,他們還要發展,他們還指望著我這個「領頭羊」除了扶他們上馬之外,還渴求我多送他們一程。所以我不能就此停頓,還須繼續「拉磨」……
  談到責任感,我還記得一位事業和家庭均較成功的朋友在教育兒子時的一席話。他說,兒子,自打你出生之日起,你就不完全屬於你了,你屬於這個家庭、屬於這個社會、屬於這個民族……你一定要好好讀書、好好學習,將來好好工作,對家庭負責、對社會負責……作為一個男子漢,是千萬不能缺少責任感的!

  粱啟超在他的《飲冰室文集》中提到:「人生於天地之間,各有責任。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自放棄其責任,則是自放棄其所以為人之具也。是故人也者,對於一家而有一家之責任,對於一國而有一國之責任,對於世界而有世界之責任。一家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家必落;一國之人各各自放棄其責任,則國必亡;全世界人人各各自放棄責任,則世界必毀。」
  「活在責任和義務里」這句名言,是已故台灣著名國學大師耕雲先生在台北和北京多所大學里反覆強調的一句話。他一再告誡學子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要盡到對社會的責任和義務;同時又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盡到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
  主動承擔責任的人,就會感到身上有一種無形的壓力,就會具備謀求生活的動力;具備謀求生活的動力,就會有信心把自己承當的責任承擔到底。同理,主動履行義務的人,就會兩肩擔道義,就會一身正氣,就會有力量把自己應盡的義務履行到底。
  我所重複和看重的是:責任感,是一個大寫的人成功的基石,人生旅途的背囊里是不能缺少責任感的。
  責任,是一種偉大的良知。
  責任能激發人的潛能,也能喚醒人的良知。給你責任,也就是給了信任和真誠;有責任,也就成就了尊嚴和使命。


第三隻眼
  
  記得釋永有句慧語:「菩薩畏因,凡夫畏果。」意為凡人俗子皆重結果,有大智慧之人卻看重起因。一件事的起因,常常蘊藏著事物的發展規律和機緣。所以,我們遇事不妨多加思考和分析,找到事物變化和發展的真正原因。不但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
  做人如此,做事更是如此。商界有句名言:管理百萬財富要的是精明,管理千萬財富要的是高明,而管理億萬財富需要的則是英明。所謂「英明」,我之理解就是完美無缺、料事如神、心如明鏡、天人合一。而要達到如
此完善的境界,顯然離不開知己知彼,離不開縝密的思考和內省。國內成功的企業家劉永行曾深有感觸地認為:如果一個企業家要做大的產業戰略轉型,必須提前五年以上的時間進行思考。要千錘百鍊,一千遍問自己,一千遍拿數據說話,然後你再干。因為戰略轉型是企業一個很大的創新。平時一個小創新都有很大的風險,何況是這麼大的轉型?所以你必須非常慎重對待,不能貿然行動。有人曾將人和動物作過區分,認為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動物只長有兩隻眼睛,而人卻長有三隻眼睛。這也許是造物主的有意安排,是對人類的無比恩寵吧!
  此話頗富哲理,因為所謂人的「第三隻眼睛」實際上就是內省和思考,它與智慧相通,與創造思維相連,它比另外兩隻眼看到的更多、更遠、更深刻。它是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具有的一種本能隨時都可以睜開。

臨機不斷、當斷不斷、多謀少斷,這些都是相對於男人的貶義詞。說說楚霸王項羽吧。力拔山兮氣蓋世,見到秦始皇的「國賓」車隊馳過,脫口而出「吾可取彼而代之」,何等豪邁!但在「鴻門宴」上,當斷不斷,結果放走了劉邦,給自己留下了一個與之爭天下的人,被後世嘲笑為「撬開金鎖放蛟龍」。等到面臨「十面埋伏」、「四面楚歌」之時,又臨機不斷,只得倉皇出逃,那後世的評價,可就聽不得了。而「不肯過江東」的蠢事,自然是多,謀少斷、內省不夠了。
  因此,內省與思考應該形成一種習慣,一種積累。
當然,胡思亂想,不會是好的內省,純粹的妄想,也只會是平添三分亂。內省,還是應當建立在學習的基礎上。現實中可以學,書籍中也可以學,在他人的身上,還是可以學。雖說是「世事如棋局局新」。但許多的人與事,總是會在不同的時候不同的地點以近乎相同的方式出現。但凡到了這種時候。所學所思,必然派上大用場。因為學習既是內省的前提,更是內省的延續和發展。正如車之雙輪、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孔子說:「人苦於不自知。」我們的眼睛演化的目的是朝外看,「明察秋毫而不見輿薪」。看得見別人臉上的小雀斑,但是看不見自己臉上的青春痘。而內省則有如明鏡,它不僅是了解自己做了什麼,最重要的是透過它了解自己真正的意圖:所以說。內省是做人的責任,人只有透過自我內省才能在預中明,在破中立。
  所以說,內省是一種勞動,內省是一種勤奮,內省更是一種智慧和進步。
  

小處不可隨便
  
國民黨的元老於右任老先生有一則軼事。當年於老先生不僅位高權重、德高望重,且可以寫得一手好字,於是,求他墨寶的人格外多。還有一些人因求不到老先生的字,就想辦法偷,偷不成則想法去騙。據說有這麼一個人,趁夜深人靜時,偷偷跑到於老門前撒尿,次數多了,其門前氣味令人難忍,於是,於老先生便寫了一個「不可隨處小便」的條幅,貼在了門前。可是條幅剛貼出一天,晚上便被偷了,當然從此也沒有人再來門前撒尿了。這事令於老先生覺得有趣,讓人去打探個中原委,手下回報。字已被人裝裱,而且還賣了個好價錢。不過,偷字的人將「不可隨處小便」在裝裱時拆開重新組合了一下,成了「小處不可隨便」。
  這個偷字的人真可以算得上是個「雅賊」。他這一折一補,將一句隨便的話變成了勸世箴言,道出了為人的道理,處世的態度,做事的精神。

所謂「小處」,就是生活中的小事,個人的小節。而對這些小事小節,許多自認為能幹大事或正在干大事的人,往往因這樣那樣的理由忽略,且忽略得振振有詞。其實,吃魚時卡住喉嚨的往往是小刺,原因就是你忽略了它。日本有句俗話:嘲笑一塊錢的入會為一塊錢哭泣。這說的就是小事的重要性。我們中國也有類似的至理名言。如:「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些都告訴人們,要想成就大事,就要不厭煩小事,任何大事都是由小到大逐步發展起來的,大老闆的事業也不是天生規模就大。記得我在上學時就聽老師講過一個故事:在古代有一個志存高遠的青年,一心想救世濟民。一日,一位得道高人來看他,想給他一些點撥和指引。不料才一進院門,就見滿地枯葉,房間里也髒亂不堪。高人不由得皺起了眉頭,說:「瞧瞧你這屋子,臟成這個樣子,亂得這麼糟糕,你怎麼不收拾收拾呢?」孰料這個年輕人還真的不買賬,胸脯一挺,說出一番宏論來,其大意是:大丈夫應該胸有大志。要掃就掃天下,怎麼可以掃這一間屋子呢?高人也來了脾氣,脫口說了一句傳之後世的名言:「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這兩人討論的問題,表面來看只是涉及簡單的勞動,其實質還是做人與處世的態度。所謂掃天下,那是一定要先掃這間小屋的,而掃這間小屋,又何嘗不是掃天下的一部分呢?《增廣賢文》里說:「在家不會迎賓客,出外方知少主人。」曾國藩也說過:「年無分老少,事無分難易,但行之有恆,自如種樹養畜,日見其大而不覺耳。」還有一部名為《細節》的小說,其題記為「大事留給上帝去抓吧,我們只注意細節和小事」。作者還借主人公的話作了註腳:「這個世界上所有偉大的壯舉都不如生活在一個真實的細節里來得有意義。」能收拾得了一間屋子的,至少就有了收拾天下的基本經驗。
  但就是這麼個簡單的問題,實在是令無數的有志青年犯錯誤。聖人說大丈夫要「禁口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禁口就是不要搬弄是非,修身呢,就是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和能力。周恩來總理形象氣質俱佳,獲得了世界讚譽,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翩翩的風度來自於他從青少年時代就開始了的自我苦修。我讀到他關於修身的自我約束條款,第一條就是「面必凈」。一個叱吒風雲數十載的歷史偉人,自我修養卻是從洗臉刮鬍子開始的。正因如此,他才會在世界的舞台上,一舉手一投足都傾倒世人。

  做人如此,做事業做企業更是如此。《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就提到:三株曾是國內一家很有知名度的生產保健飲品的大型企業,曾在短短的三年時間裡,銷售額提高了64倍,達到80億元,打造出了無比輝煌的保健品帝國,銷售網路遍布全國,而且觸角幾乎直達每一個村鎮。總裁吳炳新曾自豪地說:「中國第一大網路是郵政網,第二大網路就是三株網。」但是一個「常德事件」,一篇「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條老漢」的報道,便使擁有15萬員工的三株這座龐然大物轟然倒下。難得的企業管理帥才吳炳新為此大病一場,且收到了醫院的病危通知書,同時也使企業界多少人為之唏噓不已。當然,三株的垮掉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它卻印證了一個關於細節和小事的不等式:100-1≠99,100-1=0,功虧一簣,1%的錯誤會導致100%的失敗。
  據說麥當勞訓練員工的第一堂課就是從冼廁所開始。因為服務業的基本理論是「非以役人,乃役於人」。只有用積極的態度去干好每一件小事,才有可能做大事。還有有關企業管理質量的「海恩法則」更是提綱挈領。這個法則簡單地說就是:一起重大的飛行安全事故背後有29起事故徵兆,每個徵兆背後還會有 300起事故苗頭。解決好了每一個小小苗頭,就能保證飛機飛行萬無一失。
  當然,我們說要從小處著眼,注意從小事做起,並不是指那些無關緊要、細枝末節的芝麻小事,而是指那些為了達到成功必須做的具體事,它和不分輕重緩急、撿了芝麻丟了西瓜有著本質的不同與區別。

  以前有一句先哲的口號,說無產階級只有解放了全人類,才能最後解放自己。我倒有些冒昧地主張,人不妨先解放了自己再說,如果人人都先解放了自己,不就是解放了全人類么?其理說的還是要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5: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