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錢復哲理散文八篇

作者:廣南子  於 2007-6-23 18:0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哲理人生|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談惜福
  

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

民國八十七年,我受邀在馬英九就職台北市長典禮上致辭,我上台只說了「惜福、積德、兼聽、慎斷」八個字。為何我把惜福擺在第一位?

原因很簡單,懂得惜福實在是太重要了。

二十年前,內人在華府某次活動中,接觸到一群殘障青年組成的「廣青合唱團」,團員不因肢體障礙而自暴自棄,反而擁有無比的毅力和勇氣,讓她深受感動,深刻體悟到擁有健全的身體是多麼幸福,必須好好珍惜。她從此成為合唱團志工,多年來一直協助廣青合唱團推廣音樂且樂在其中。

同樣的道理,天底下也沒有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所用、所吃、所穿,都得靠大家努力完成,是得來不易的幸福,要懂得珍惜。即使價格低廉的衛生紙也不例外,我每天梳頭后,習慣以衛生紙包裹梳子上的頭髮,摺好后再擦眼鏡,最後再擦乾洗臉盆上的水滴,每張衛生紙總要確定已「物盡其用」,才捨得丟棄。穿衣服也一樣,即使穿了二十年的西裝,只要沒有破損,我還是會繼續穿下去。現代人喜歡「血拚」,買來的東西又不常使用,成為垃圾;「節用惜福」實在是和今日所需要的環境保護理念是一致的。

這種習慣的養成,源自於母親的家庭教育。從小母親就告訴我要珍惜所有,不能輕易浪費,包括一粒米飯,正所謂「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飯碗里的食物一定要吃完,才對得起辛勞耕種的農夫。反觀現在許多年輕人,卻往往陷入「過度消費」的無底洞中,購物常常是「想要」大過「需要」,喜新厭舊的程度經常讓老一輩搖頭嘆氣,箇中原因往往就是不懂惜福。

過度溺愛,反而會害了孩子,我常告訴為人父母者,給孩子的物質一定要適可而止,過於優渥的物質生活,只會讓孩子誤以為任何事物都是唾手可得,不需要珍惜。

「惜福」除了珍惜物資外,更高層次的意涵還包括「珍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許多夫妻、同事、親朋好友間常為一點小事就鬧得吹鬍子瞪眼,甚至反目成仇,都是不懂惜福,不珍惜緣分。正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只要彼此多一點包容、諒解,誤解與仇恨自然也就煙消雲散。換言之,父母要珍惜親子關係,兄弟姊妹要珍惜手足之情..因為這些都是天底下最珍貴的東西,金錢買不來也換不到。

當一個人懂得「惜福」時,自然會懂得愛物知恩、孝順父母、關心孩子..更重要的是會懂得愛惜自己的品德名譽、珍惜生命。有些人因為一些挫折就自殺,但也有人愈挫愈勇、不向困境低頭。我常說「生命」是上帝賦與的最大恩典,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值得我們珍惜。

「惜福」是為人處世的重要根基;無論是生長於富豪之門還是平民之家,都是不能缺少的價值觀,更是父母必須灌輸給孩子的正確觀念。 (錢復口述/羅芝華記錄整理)


談良

善良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石  《論語語學而篇》中,子貢以「良」來形容孔子人格的第二項美德。「良」是指善良,也蘊含真、善、美的意涵。善良會讓人明辨是非對錯、通曉禮義廉恥,不會為了謀取利益而出賣自己的良心、陷人於不義。換句話說,善良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石,也是好人與壞人的首要分野。
  《孟子子盡心上》中也提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認為良知、良能,不必學習,不必多加思慮,是人與生俱來的品行。
  只是,隨著後天養成教育、成長環境的不同,人性原有的善良,也可能變質。若人受不了外在誘惑而自我沈淪時,原有的良知就會逐漸消失。正所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這道理如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常提倡「良師益友」的重要,我對此也感受良深。一路走來迄今,我很感謝能遇到多位良師,他們的身教、言教,讓我一生受惠良多。
  這也提醒我們「管教」的重要,因為教育環境,是讓我們維持善良本性,併發揚光大的關鍵,也是為人父母的責任。社會就像是一個大染缸,若父母只養育卻不教育孩子,孩子長大後進入社會,將很容易受到污染。道理如同我們要預防德國麻疹,必須先施打疫苗一樣。記得民國三、四十年代,民風純樸,即使夜不閉戶,也不必擔心小偷光顧;反觀現在,即使是大白天,也得擔心有人飛車搶劫。社會環境變化之快,反應出良知的淪喪、價值觀的扭曲。
  除了透過家庭教育防患於未然外,更應該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標準,讓社會大眾有所遵循,讓道德良知不會為了追逐名利、貪求富貴而向下沈淪。   (錢復口述╱羅芝華記錄整理)

談溫

一個人要有深厚的修養,才能時時保持溫和

《論語?學而篇》中,子貢以「溫、良、恭、儉、讓」,描述老師孔子的德行,後人更常引用這句話,形容聖賢之人的美德。這也是人人皆應學習的品格教養,尤其當社會風氣愈來愈急功近利,我們愈需要培養孩子具備這些傳統德行。

這五個字中,「溫」擺在第一位,意味溫和、溫厚待人,即使心中有所不快,也能平心靜氣、不輕易動怒。

「溫」說來容易,其實不然,需要深厚修養。尤其身處生活節奏快速的科技時代,忙碌的腳步與工作壓力,讓我們停不下來,心煩氣躁;人與人之間,常因言語摩擦而惡言相向,起口角紛爭;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更容易按捺不住脾氣,犯下難以彌補的錯誤。

不只如此,近年來家庭暴力事件頻傳,打開電視、翻開報紙,常看到許多幼小孩童,因大人一時怒火難消,打得瘦小身體鼻青臉腫,成為可憐的受氣包,讓人心疼。每當我看到這些社會事件,總會想起孔老夫子的性格,若這些人溫和些,就不會輕易失去理智了。

「溫」還能解釋為「溫厚待人」,不要錙銖必較,不要佔人便宜。這並非要大家當濫好人,而是堅持是非黑白,不人云亦云,不被人牽著鼻子走。

這也讓我想起父親錢思亮。他是一位個性溫和,從容不迫的人,從不曾對我們疾言厲色,卻律己甚嚴、處事嚴謹。儘管父親的話不多,但他的身教,卻比言教更深刻地影響我。日前,我出席台灣大學校友會,會中有位校友,特別過來跟我說,他很榮幸能拿到錢思亮校長頒發的畢業證書,這番話讓我與有榮焉。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影響甚深,培養下一代的良好品格,父母親責無旁貸。


談恥

將「無恥」看成是最可恥的事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並不可恥,一錯再錯、不知悔改,才真正可恥。是以,先總統蔣公在發起新生活運動時,將「恥」定義為「切切實實的覺悟」。

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強調,生而為人,不能沒有羞恥心,若將無恥視為最為可恥的事,就能一生遠離恥辱。《禮記》也提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由此可見「知恥」在古聖先賢心中的重要性 。

「卧薪嘗膽」的歷史故事,大家皆印象深刻。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成為俘虜,回國后,勾踐牢記戰敗之恥,為了提醒自己,忍受每天的嘗膽之苦,最後終於雪恥。對我而言,這不只是歷史故事,更深刻影響我的人生態度。民國七十一年底,我被外派美國,擔任駐美代表,很多人向我道賀,但我心裡卻沒有一絲欣喜或得意之情,因為中美已經斷交。

身處外交情勢不如往昔的困難環境中,我常以「毋忘在莒」、「卧薪嘗膽」兩句話勉勵自己與同仁。由於沒有邦交,我們必須比其他駐國大使更努力,在外交工作上竭盡所能,以促進兩國關係。這樣的信念,讓我們能不負眾望、有所進步。

恥也是為人處世不能缺少的基石。很多家長一心一意要孩子讀書、考試,卻忽略培養他們的知恥之心,時有所聞的智慧型犯罪,即是一例。沒有羞恥心的人,什麼事都做得出來,相反地,知恥之人絕不會違反道德良心,即使有再多金錢利誘,也不會有所動搖。

培養孩子知恥之心,是父母的責任也是義務,能讓孩子一生受用不盡。對已進入社會工作的中堅分子而言,維持知恥之心則是做人、做事的必備學問;只要知恥,這一生自然能活得光明磊落、遠離恥辱。

談禮,禮是行為舉止的導師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人人耳熟能詳,從周公制禮至《禮記》編撰,都明確記載禮的意涵與事項。禮不僅至聖先師孔子重視,更是古聖先賢的精神標的;西方國家亦重視禮,相關辭彙繁多,諸如「Politeness」、「Urbanity」等;外交部更設有禮賓司,專門負責慶典、外賓來訪等禮節事宜……禮可說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但隨著時代變遷、科技進步,現代社會反而愈來愈不講禮,連帶使品格逐漸式微、道德亮起紅燈。

欲挽救江河日下的品德素養,得先了解禮的意義。古人說:「禮者,節也。」禮是行為舉止的導師,懂禮之人有所節制,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有子說:「恭近於禮,遠恥辱也。」意指一個處處恭敬有禮的人,不易受他人屈辱;禮亦有「讓」的意思,「禮讓」意味不能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汽車必須禮讓行人、坐車應讓座老弱婦孺,禮讓不只是文明社會的重要形成要素,更是祥和社會的根基。

從生活層面來看,自生活常規到為人處事,都離不開禮,懂禮之人自然不隨地吐痰、不口出惡言、不污衊他人;從更高層次來看,禮還包括做有益於國家、社會的事,若每個人都能守本分、不逾禮,社會也不會發生這麼多亂象。

然而,現實卻非如此。這十幾年來,「改革」的思想不斷被提倡,從教育、司法及社會價值觀,處處可見改革蹤跡,但過程中卻也泯滅了傳統美德。好比近年民主化的改革腳步過快,導致公民教育不及深入人心。所謂改革,應讓舊道德與新觀念共存、并行不悖,讓禮義廉恥、四維八德能和時代腳步齊頭並進。

近年來已有許多學校、基金會開始推動「讀經班」、「讀書會」,教導孩子熟讀四書五經,藉由和古人對話,學習先聖先賢的人生智慧,雖然效果非立竿見影,卻是品格教育的重要播種工作。希望早日看到品格教育開花結果,讓禮不再只是精神口號。


談廉

「廉」代表「清清白白的辨別」

「廉」不只是四維之一,更是為人處世的基石,教導我們如何辨別是非黑白,重要性可想而知。

從字面上來看,廉代表「清清白白的辨別」,意思是做人、做事都得清白。古代官吏的月俸名為「養廉俸」,顧名思義是要官吏培養廉的美德、過自律生活。公務人員尤其要注重廉潔,才不會監守自盜、貪求不法之財,確實為民眾權益把關。

要讓公務人員皆以廉自律,關鍵之一是主管與會計部門嚴謹把關。所謂「上行下效」,記得我在擔任駐美代表期間,無論公務多忙碌,對於下屬核報的每項費用,都一一仔細核對,目的是希望下屬不會誤用民眾辛苦賺來的納稅錢,長期下來,自然也不易發生貪贓枉法的事件;擔任公職期間,帳目一定清清楚楚,移交時明明白白。

古人常說「儉以養廉」,是指一個人生活若簡約樸實,自然就不會貪圖享受、受利益誘惑;反觀現代社會卻是物慾橫流,在消費經濟的刺激下,有許多人一味追逐名牌,追求更好的生活享受,薪水卻不足以負擔,容易被慾望沖昏頭、引發貪念、謀取不當利益,一步錯、步步錯,廉的美德蕩然無存。社會一直處於這種名利奢華的氛圍,真是十分危險。

父親錢思亮是影響我最深的人。他任職台大校長期間,夏季天氣炎熱,揮汗如雨,部屬想要為他的辦公室裝冷氣,他卻一口回絕,認為「學生教室沒裝冷氣,校長怎麼能吹冷氣」;樸實無華的他,一套西裝穿了幾十年,都捨不得更換。

父親身後並沒有留給我們兄弟財富,卻留給我們比金錢更可貴的人生態度與處世哲學;父親不曾刻意教誨孩子,卻以身作則,教導我們潔身自好。

也因父親的影響,讓我堅信家庭教育的重要。家長有責任要教導孩子清白地做人做事,了解「有所為,有所不為」,孩子若從小養成廉的美德,長大后自然也不容易被利益所動搖,做出違背良心的事。


談「知書達禮」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及自我約束的能力

「知書達禮」四個字看來簡單易懂,卻蘊含深刻意義。從字義上看來,「知書達禮」是培養孩子樂於接近書、喜歡讀書,懂得遵守禮儀規範。我們常說「富而好施」、「富而好禮」,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懂得禮讓、尊重,不能財大氣粗。當一個人「知書」后,自然就會「達禮」,兩者密不可分,同樣重要。

「知書」就是「讀書」,但讀書不能囫圇吞棗、全盤接受,而要懂得思考、批判,學、思要並重,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尤其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知書」讓人知道如何慎選資訊、活用知識。

「達禮」則是指通曉禮節、禮貌。從平日的問候,就能看出中國人「禮」的文化。我兒時曾住過北京,北京人特別有禮貌,朋友間見面,首先問候對方的長輩可安好,從爺爺、奶奶一路問到哥哥、姊姊,彷彿得問候過全家人,才能算打完招呼。

「禮」的反義就是放縱、逾矩,因此從另一方面來看,「禮」也意謂著自我約束、謹守本分。各行各業都有應盡的本分,例如公職人員必須清廉處事、不能貪瀆懈職;商人要正派從商,不能因利益違背良心。

現在社會的亂象,就是因為大家忘了「達禮」、「守禮」的傳統價值,在社會趨勢的轉變下,民主、自由、人權過度膨脹,甚至無限上綱,愈來愈多人不懂自我規範、約束。

欲重振美好的傳統價值,首要之務就是教導孩子閱讀經典,讓孩子透過讀經與古人對話、形塑良好品德,再者就是居上位者要以身作則。曾國藩曾說:「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心之所嚮也」,又如《論語》中「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若人人知書達禮,社會自然井然有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更融洽。


談「公益」與「愛心」

這是化解仇恨的不二法門

科技化腳步不斷往前邁進,但國與國、人與人之間的自私與仇恨,似乎也日益擴大,尤其近年來恐怖攻擊不斷,造成人心惶惶。究其原因之一,正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變革。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全球化縮短國與國之間的距離,緊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但也帶來不可避免的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其經營模式,讓全球經濟陷入「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不均窘況。

我日前赴新加坡參加國際CEO會議,感受尤其深刻。在與多位CEO的談話中,發覺一種「企業霸權」文化正在形成,許多跨國企業為了獲取更多利潤,想盡辦法併吞小企業、挑戰大公司,導致貧富日趨懸殊。跨國公司主管日進斗金,世界許多邊緣地區的人民卻是三餐不繼,可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貧富差距拉大,也導致仇恨增加。我在菲律賓目睹花園豪宅旁,矗立著一間間紙板搭建的違建,我想當窮人見到豪宅主人的奢華生活后,內心除了不平衡外,恐怕還有仇恨。此外,近年備受關注的還有宗教、意識形態不同所引起的紛爭,從美國九一一事件到最近的以黎戰爭,都讓全世界為之驚恐。

欲化解自私與仇恨,祕訣無他,便是「公益與愛心」,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公益」就是不計較一己之利;「愛心」就是能為別人設想、樂於伸出援手。最知名的例子,就是世界首富比爾?蓋茲捐出大筆財產成立基金會、致力消滅疾病;美國股神巴菲特也捐出三百多億美元給比爾?蓋茲的基金會。也有愈來愈多身無長物的市井小民願意奉獻一己之力,像德蕾莎修女生前創立「垂死之家」,立志要服務「最窮的窮人」,其「小愛化大愛」的公益精神,吸引無數志工前往。

在恐怖攻擊陰影揮之不去的今日,世界各國領袖與人民更應理性看待周遭的人事物,以包容的態度來面對彼此的差異,以公益與愛心化解自私與仇恨,「世界和平」自然也就指日可待了。 (錢復口述/羅芝華記錄整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5:5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