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耶路撒冷的公共交通。
然後是以色列博物館,它的主要部分是一座耶路撒冷舊城的模型,體現的是希律時期的耶城。

這是全貌,這個模型做的儘可能逼真,從做工中甚至可以讀出以色列人心中的嚮往和希望,那畢竟是曾經的輝煌。
告示牌,告訴我們哪裡是哪裡。

模型,也可以說耶城,主要部分就是聖殿。

它的門和金門相對,金門就是一直封著的那個城門。
再把鏡頭拉的更近一些,就可以體會它的做工了。

最嘆為觀止的是聖殿的石柱,那紋路色彩真和出土的石柱一般無二。工匠們連這個細節都注意到了。
除了聖殿,整個城的宮殿,民居都儘可能照當時的體例作出。

這是宮殿城堡,看那長廊的起伏。

這是和苦路相連繫的部分,那城門,就是主耶穌出城的門,城外不遠,髑髏地。
除了這個佔地頗大的模型,周邊還有花草。

杏花,很稀罕的。

雕塑。
然後是另一部分,死海古卷展覽館。

這個房頂的造型,可不是追求現代,而是仿古。死海古卷是放在陶瓮之中,這屋頂模擬的是陶瓮的蓋子。
死海古卷是什麼,等我們到它的出土地點再詳細介紹。
這裡大概說一下,聖經在印刷術發明以前,靠的是手抄,而所謂死海古卷,便是48年發現的公元一世紀的聖經抄本。
為了和「出土」二字相稱,博物館設計在半地下,入館要倒下台階。

然後通過「隧道」,

再然後,不許拍照。
其實博物館很小,只給逗留五分鐘,看到的也是複製品。
印象是,雖然以色列民沒有推崇書法傳統,但那硬筆書法,堪稱一絕。
關於死海古卷,等我們到了昆蘭細說,這是很匪夷所思的故事。
下一個博物館,現代了,但比古代更沉重:大屠殺博物館。
猶太人二戰時的經歷,展示在兩個紀念館中,一處專為死去的兒童而設。

這是入口處,進去不許拍照。
入口的上方,是這樣的雕塑,記錄著夭折。

展覽館一走進去,是漆黑的屋子,等眼睛適應過來,原來這是布置的星空。
參觀者扶著欄桿,借著依稀的星光走著,耳邊響著平緩的介紹:Peter 8歲,捷克斯洛發克;Mary ,5歲,波蘭;。。。。。
這聲音平緩低沉,一直在念著,沒有盡頭,把無盡的憂傷無奈傳遞給每一個參觀者。
這是一個無以倫比的設計,將悲哀在暗夜中浸透,再展現給倖存者。
從裡面出來,在哀怨之中,看到了猶太人的感恩。

紀念館四圍,散布著許多這樣的銘牌,紀念著有姓名無姓名的人們,他們曾經在那個時代對猶太人伸過援手。
導遊自已是當年的越南船民,對這種危難中的援手,有很深切的感受。
紀念館的另一部分,設計成刀刃狀。

其中展覽著二戰期間猶太人遭受的大屠殺。
各種圖表,實物,照片。
展覽的最後部分,是所有遇難者的檔案,幾乎每人的材料都有,滿滿地象圖書館的收藏。
這裡體現了德國人的認真,他們不認為屠殺是罪惡,反而是作為成績整理歸檔的。更體現了猶太人的執著,把每一位遇害者的檔案都整理的井井有條。
這處紀念館的最後部分,應是一處憑弔的地方。

這是一間沒窗的建築,門做成了鐵絲網狀,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裡面空空的,在地上做了一幅世界地圖,然後標出集中營的位置,著名遇害人的數目。
那些位置上,放置著不熄滅的火炬,那明暗不定的火焰,向每一位參觀者訴說著不甘心。
不行了,要趕緊離開這裡,太沉重了。
這,竟是神的選民的遭遇。
神啊,為什麼, 你在哪裡?
終於,從這裡出去了,下一站:伯立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