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對於我們,雖然不是故鄉,還是留了不少的回憶,當這些回憶或者以殘破,或者以嶄新的面貌出現的時候,心裡難免有失落。
我們想要找的是熟悉,是溫馨,是往日的歲月,看來,這些都只在夢中了。
而現在鼓勵大家做的中國夢,卻恰恰缺了這些內容。
有意思的是,當政治制度不走「西化」路線的同時,建築卻在全盤西化,甚至比西方更前衛,這些,當然是國人的自豪。
不要說這裡髒亂依舊,作為北京的地標,它僅次於天安門吧。

到這裡來可不是為了觀光,而是去預定回頭去鞍山的車票。
晚飯是在朝陽區的大悅城用的,絕對的西式場所,絕對的年輕人的天下,和加拿大任何一個 shopping mall 都沒有區別,如果不是更加奢華的話。
之所以來這個地方,是由於妻的外甥女的建議,她算有車一族,飯後把我們送回旅社。
這旅舍,當我們再多看它一眼的時候,總會有意外的驚喜。

多可愛的一缸魚。
一夜無話,第二天的早點是這樣的。

最可愛的是煮雞蛋,限量供應的。
今天是要去看大劇院,西單,玉泉路的研究生院。
當然還是地鐵,還是清晨,還是空無一人。
真奇怪,人們為什麼不願早起,清晨的北京,比多倫多人都少。

看的只是外觀,外觀還真挺受看。和環境的不協調,那是從衛星,或飛機上看下來的感覺吧。如果我們沿著水池漫步,感受到的應該是它的匠心獨具。
圍著劇場轉了一圈,只有星星點點晨練的人在,拍照片不要躲遊人,然後就沿著長安街往西單走。
上次沿著長安街這麼走,還是三十多年前,那時還沒結婚,記得是個十一的晚上,月明星稀,由於是假日,街上人和車都不少。
我們一路走著,說著,當時是沒有這許多的欄杆,無論是當時的我們,還是我們的周圍,都充滿著自信和希望。
八十年代初,真好。
這是久違了的地方,永遠不變的嚴肅。

依然是躲在欄杆後面。

這種氣勢,現在的建築沒有。
同樣的還有民族宮,它們,和產生它們的年代一起凝固了,不知對錯地被放在人們的視野里。

居然就到了西單。看來走路功夫更勝當年。

又一處大悅城。
這個居然說自己是西單商場。

大木倉,這裡有什麼特殊?
當初,妻姐在教育部幫忙,在這裡有一處宿舍,於是便成了我們當初約會的所在。路牌還在,房子已經認不出了。

好了,地鐵,玉泉路。
那真是輕車熟路,地鐵只有一號線的時光恍如眼前。

這就是當年的宿舍兼教室樓,新裝修過了,格局沒大變。
想進去看看,保安不答應,只好作罷。轉到它後面,一切照舊。

當時就不知這是個什麼去處,現在依然不知道,當時來著里是為了打羽毛球,這建築的形狀,可以擋風。
親切,第一次感到親切。
大門的招牌變成了這樣,讀的百思不得其解。

原來有兩塊招牌,一是中科院研究生院,一是中科大研究生院,現在變成了一塊。
漫步校園,發現了原來的招牌成了紀念碑。

走在校園,不斷碰到讀英語的學子,年輕的不敢相信,我們當初也這麼年輕過嗎?
也許吧,這傳達室,收信的小格子,把我帶回年輕的時光。沒有手機,沒有微信,沒有qq ,有的是熟悉的字體,翻新的郵票,還有欣喜或失落。

大樓到處都是了,誰說沒有大師。

好了,該走了,就讓這槐樹的蔭涼,槐花的甜香,再送我們一程。

北京機場國內航站樓,從這裡,我們就要去雲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