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白肉血腸

作者:醉花間  於 2008-1-5 03:4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飲食男女|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那家館坐落在瀋陽市內故宮西側,以經營東北民間和滿族風味的白肉血腸而馳名關內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傳說清同治年間,皇太極的親娘舅葉赫那拉氏阿什達爾罕後裔(屬正白旗的一支)那吉有辭去朝廷官職,到今天瀋陽市風景秀麗的小河沿魁星樓前開設了一家專門經營滿族風味菜肴的「吉興園」飯館。後來飯館又遷至大東門裡,擴大了店面。那家根據東北民間及滿族人逢年過節殺豬吃白肉血腸的習俗,在原有溜肝尖、溜三樣等菜肴的基礎上增添了白肉血腸這一品種,並不斷加以改進提高,逐漸地「吉興園」的白肉腸聲名遠揚,受到了遠近顧客的一致讚譽。

    民國初年,那吉有的大兒子那文貴繼承父業開始經營「吉興園」。那文貴將「吉興園」擴建為一棟二層樓房,並更名為「那家館」,正式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除一直保留頗受顧客青睞的白肉血腸外,那家館又增添了壇肉米飯、三套碗、六碗六碟、滿漢全席等菜肴,這時那家館已發展到相當規模了。抗日戰爭結束后,那家館從瀋陽遷到了北京的皮褲衚衕。

    解放后,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那氏後人又重新在瀋陽開辦起了那家館。特別是1979年以後,不但重新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而且還恢復了傳統的操作方法,使越來越多的顧客能夠品嘗到白肉血腸這一正宗的滿族風味佳肴。

    那家館白肉血腸的特點是: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調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鮮美細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鮮嫩,膾炙人口。


教你白肉血腸的做法:原料:酸菜、豬血、五花肉、精鹽、雞精、蔥、姜、胡椒粉、粉條各適量。

做法:

1、將皮薄肉嫩的肥豬腰盤肉或五花肉切成塊狀,放入清水鍋中,佐以蔥、姜、大料、花椒、鹽等,煮熟后,切成薄片,其肉白肥嫩,故俗稱白肉。

2、取適量的新鮮豬血,佐以調料,用鮮湯拌勻后,用手將血餅攥碎灌於洗凈的豬腸內,煮至嫩老適度,即成血腸。出鍋后,解除兩端束繩,切成厚約6至9毫米的金錢片即可食用。冷食時,將白肉、血腸片佐以蒜泥、韭菜花、辣椒油。熱食時,將酸菜放入勺中煸炒,放入老湯、五花肉、血腸、粉條及調料,燉15分鐘即成。

特點: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調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鮮美細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鮮嫩,膾炙人口。

由來:白肉血腸為東北著名小吃,究其產於何時,由何人所創,難於考證。但白肉血腸和滿族世世代代用豬祭祀還願的民俗是分不開的。滿族祭祀為大喜事,人客多,凡來者,一律白吃,為使大夥吃好,同食共樂。鍋頭當眾單腿跪把片肉的小菜墩放在膝蓋上,用片刀飛快的把肉片成薄片,供大家吃。(食祭肉時蘸佐料,禁酒,不辦席。)五花三層的白肉片,新血灌的鮮血腸,從此便留傳了白肉血腸。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8 19:5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