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故里雜憶·老大人

作者:Crossing  於 2019-5-11 07: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大人啊…」只因為當年模仿廬劇中的一句念白,此後他就一直被人稱為「老大人」,他的本名反而是鮮有人喊了。老大人和我父親同輩,年齡也相仿,自小我見到他就稱呼他為「表爺」,這是老家對錶叔的稱呼,別的地方可能沒這麼稱呼的。
  和我一般大的孩子都非常怕老大人,說他很兇,喜歡打小孩,所以,看到他來就遠遠地躲開,我在開始時也不例外。
  有一天他從我家門前經過,我在他背後猛地喊了一聲「老大人!」然後迅速跑回家把門關上,躲在門后從門縫裡往外看他有什麼反應。果然,他轉過身來找喊他外號的人,可是轉了一圈沒看到人,自言自語說:「誰啊?」轉身準備繼續往前走。
  我母親忙拉著我的手開門出來,「快,給表爺說對不起。」
  老大人看到是我,就走過來伸出一隻蒲扇似的大手,我嚇得趕緊往母親身後躲。
  「是你啊,」只見他笑嘻嘻地說,「我還當是哪個膽大包天呢。」說完,把他那隻蒲扇按到我頭頂摸了兩摸,「下次別喊了,啊!」
  我母親趕緊接著說:「快,跟表爺說下次不喊了。」
  自那以後,我感覺他並不是像傳說的那樣凶,反而覺得他蠻有慈愛的。
  上初中二年級時,我開始參加生產隊里的勞動。由於人還小,只能做一些輕巧的活。種蠶豆、種棉花時,大人們用鐵鍬或鋤頭在地上弄出一個小坑,我就用一個小簸箕盛點種子在每個坑裡放那麼幾粒蠶豆或棉花籽,然後再由別的大人們用一種稱為土糞的稻草灰和細土混合物將種子給蓋上。插秧時,我幫著大人們把拴好的秧苗把子撒到田裡。總而言之,都是一些不怎麼費力的活。
  或許是我小的緣故,父親那一輩的「老頭子」們對我蠻照顧的,也喜歡和我開開玩笑。說是老頭子,其實那時他們都只不過四十幾歲,五十歲不到,由於農村太辛勞,吃的也差,所以,在那樣的年紀就已經顯得又黑又老,與他們的真實年齡極不相符。老大人也是老頭子之一,他和我父親關係好。
  一次,生產隊里干挑土的活,那天老大人和另外幾個老頭子負責用鐵鍬鏟土。我擔著一付簸箕歇在老頭子們的跟前,老大人往我的其中一個簸箕里鏟了三塊土,另一個老頭子往另一隻簸箕里鏟了一塊土。
  那個老頭子對老大人說:「你怎麼給他鏟三塊土?」
  老大人裝作剛看到是我的樣子,「哦,是你啊,你早說啊。」一邊說,一邊笑嘻嘻地將兩塊土給卸了下來,「下次來的時候咳嗽一聲。」
  我知道那是他在故意跟我開玩笑,但還是答應了一聲「好的。」
  老大人和他們那一輩人的大多數一樣,從舊社會過來,沒怎麼讀書,但是喜歡聽我講語文課里的東西。他還很喜歡抬杠。有一次,我跟他講到課文里有一篇文章,說是佃農辛辛苦苦一年收穫的糧食都給地主收去了,地主怎麼怎麼壞,怎麼怎麼貪得無厭,他馬上跟我抬起杠來。
  「那才不是呢,」他說,「以前我們給地主交租,用一隻麻袋就扛過去了,哪像現在給公社交公糧要挑好幾天。」
  旁邊的幾個老頭子也附和著幫他一起說,我只能是無話可說了。
  還有一次,生產隊的人按照公社裡的統一安排,開拔到公路邊參加「改田成方」勞動。老家屬於丘陵地帶,田地完全隨地勢而形成,自然就高低不一、大小不等,且形狀也不規則。那年不知道上頭的哪一個領導,可能是從平原地區調過來的,覺得田地那樣參差不齊太難看了,於是乎下令將田地都改成規規矩矩的長方形或正方形。但是要將所有田地都進行改造,那談何容易。於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公社裡就組織農民對公路兩側目力能及的田地進行改田成方。
  「真是閑的沒事幹了,」老大人說,「要不要把九龍山的土和石頭篩一篩,送到巢湖裡造田啊?」
  好在沒多久,改田成方的運動就停止了,否則,真難保證老大人說的扒山造田不會發生。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小博人 2019-5-11 15:35
小說嗎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9 00:57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