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遊說中國,美國大人物湧進北京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10-5 14: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美國公司對中國十七大的一切都很感興趣,尤其關注可能出台的涉外經濟法案和政策

  華盛頓郵報說,中共十七大前夕,前商務部長埃文斯等美國大人物紛紛湧進北京,遊說中國領導人,試圖影響未來中國的對外經濟政策。香港文匯報也說,各國新聞機構近來紛紛增派駐京人手,加大報道力度。中國未來的經濟政策走向、社會民生髮展、外交方略及懲治腐敗等,成為外國記者感興趣的熱點。香港經濟導報的社論認為,「更加關注公平」、「更加關注民生」已普遍成為共識,培育新政下的最廣大利益群體已成為一種政治現實,十七大后的中國財經政策將會體現出六大特點。   

  中評社根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稱,因為中國正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也正在用市場經濟取代計畫經濟,美國公司對中國的一切都很感興趣,尤其關注可能出台的涉外經濟法案和政策。
    
美國人希望在這些政策出台前施加影響,或是勸說中國修正以前公布的政策。而以前一般只有中國政府和公司請說客向美政府遊說。

  埃文斯上月率領美國「金融服務論壇」代表團,訪問上海和北京,他試圖說服中國對外國投資更多地開放金融機構,並強調此舉將有利於中國的經濟。 目前外資在中國銀行中的股份不能超過二成五,埃文斯提出應取消這個上限。

  作為已卸任的官員,埃文斯是在收到中國官方發出的國事訪問邀請后訪華的,他與中國財政部等部委及主要金融機構負責人舉行多場會談,還和副總理吳儀共進私人晚餐。

  埃文斯說,中國官員現在對聽取有關商業問題的外來觀點很感興趣,會談中已出現真正的討論和辯論。

  除埃文斯外,在中國非常受重視和歡迎的美國說客,還包括曾在中美建交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前國務卿基辛格、華盛頓州前華裔州長駱家輝等,他們在中國有著明星般的魅力。

  為適應遊說工作的需要,包括艾金崗波律師事務所、貝克博茨律師事務所等一批華盛頓的著名遊說公司,都以投資諮詢公司等名義,在中國設立了辦事處。

  因美國等外國公司所請的說客的遊說,中國官方今年六月取消了新勞動法中有關外國公司僱用臨時工的苛刻條件;八月又刪掉反壟斷法草案中的一些歧視外國公司的語言。  

中國一舉一動牽動世界神經

    據香港文匯報報道,外界分析認為,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國際地位的迅速攀升,中國對世界的影響正日益凸顯,作為執政黨的中國共產黨,一舉一動也必然牽動世界神經。

  新加坡聯合早報北京特派員韓詠紅認為,制度建設的重要性正悄然提升。「中國的政治正在向更加制度化、更加規範化的方向發展,這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表現。」同時,中共未來的執政理念,以及如何應對社會壓力是她關注的另一焦點。她認為,中國已經關注到社會公平正義,有了低保、社保,免除了農業稅,施行了免費九年制義務教育,但同時,貧富懸殊、社會不公、腐敗,仍是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較緊迫的壓力。

  已在中國工作十年之久的路透社高級記者儲百亮認為,十七大的重點是中國的國內發展問題。十七大「會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政治體制改革方向等定下基調,這個調子有什麼含義?對將來中國的發展意味著什麼?將是外國記者關心的重點。」他說,中共領導人在強調發展經濟的同時,提出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解決環保問題,十七大如何處理經濟持續發展與這些關切之間的關係值得關注。

  俄新社首席駐京記者葉菲莫夫認為,十七大上有關黨的建設和黨章修改的內容,都值得格外關注。他說,中國雖然是發展中國家,但中國的地位正在不斷提高,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國的變化肯定會影響到其他國家。葉菲莫夫亦表示,除了重點關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外,作為外國媒體,還會多一點關注十七大會否有新的外交政策及理念推出。

  日本共同社中國總局總局長渡邊陽介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提高,國際社會對中國變得更加關心。他認為,每五年一次的中共黨代會不僅對中國很重要,「對日本及其他國家也很重要。」


十七大后的中國財經政策六特點   

  香港經濟導報的社論認為,十七大后的中國財經政策將會體現出六大特點。

  一是更加關注民生。「更加關注公平」、「更加關注民生」已普遍成為共識,財經政策,尤其是財政政策向民生傾斜不可逆轉。培育新政下的最廣大利益群體已成為一種政治現實。

  二是更加註重利益均衡。中國所有制結構的演變將漸趨穩定。除去分配政策、勞資法律,乃至引資政策的調整,可以預計,中國的所有制結構將保持目前的均衡狀態。

  三是更加國際化。中國經濟的國際化不會放慢,它與擴大內需方針並不矛盾。這樣一種格局下,國際化的潮流將從產業部門、外經貿部門加速轉移到金融等服務領域,宏觀金融調控部門的壓力空前加大。如何跟上國際潮流,對財經界來說不是紙上談兵之事,也非觀念更新,而是一場現實的市場戰。如何進入國際財經圈,知曉這些財經精英在想什麼,準備做什麼已是現實的要求。

  四是更加專業化。中國內地對金融市場的理解還有待深化。現在金融市場,如外匯市場、保險市場、股票及其衍生產品市場、國債市場和貨幣市場,商品及其期貨市場越來越專業化,財經界的分工愈加細化,這對財經領導人的知識能力都是挑戰。

  五是更加註重部門間協調。從市場來說,不穩定的政策預期,極易導致政策引致的市場動蕩,這會損害政府部門的威信。市場化程度加深后,市場參數更加靈敏,愈加互動,市場波動帶來的風險和影響更大。宏觀部門應摒棄部門利益,自覺加大協調意識,降低政策和市場雙風險。

  六是更加註意培養具有豐富市場經驗和理論素養的年輕宏觀財經管理人才。中國如何培養或者吸納具有豐富國際市場經驗和理論素養的年輕宏觀財經管理人才,是現實話題。沒有十多年的國際市場歷練,經歷多個牛熊市,跨越多產品市場,是培養不出國際市場感覺的。文章建議中國借鑒新加坡經驗,把留學海外商學院和法學院的年輕才俊吸引進國有財經機構加以培養,以供未來國家宏觀經濟管理之需。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2 19: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