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台灣到反省時候了:擁抱巨龍方可立足世界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8-18 11: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亞洲時報    2007-08-17 14:58:10

隨著香港回歸中國10周年、台灣在國際舞台上遭受一系列挫利,現在是時候反省了,是時候讓這兩個實體思索它們的身份認同、它們與大陸的關係、以及它們在國際舞台的角色。

香港和台灣的命運,一度被北京的「一國兩制」政策聯繫在一起。香港回歸,被看作是台灣與大陸統一的預演。然而,自2000年傾向獨立的民進黨在台灣執政以來,這種路線圖的前景越來越渺茫。台灣領導人陳水扁拒絕任何有關統一的想法,同時還加緊塑造台獨的思想。

香港人和澳門人從來都沒有真正掌握過自己的命運,以往他們的命運分別由倫敦和里斯本決定,這種地位使得他們對回歸北京統治一事相對被動。但台灣的情況不同。自1996年首次直選總統以來,台灣人已經嘗到了自治和民主,因此更不願接受北京的統治。

然而,香港和台灣仍然面對相似的困境,那就是它們對大陸的認同。兩者都逐漸認識到,它們的經濟前途與大陸密不可分。香港人最初經歷過一段恐慌的時期,但如今已通過《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簡稱CEPA)和開放予大陸旅客「自遊行」等政策,全心全意與大陸融合。

隨著特區積極加強與珠三角和泛珠三角地區的整合,香港金融機構已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香港先後受到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3年「非典」(SARS)危機的衝擊,雖然這些經濟措施挽救了備受打擊的香港,但也導致人們擔心香港在經濟方面會被大陸吞噬。

面臨大陸對外國投資的開放、大陸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出現的新金融、後勤和轉運樞紐,香港內部開始討論,特區是否還能保住它作為中國大門的地位。甚至有人說,上海和深圳將取代香港作為地區金融中心的地位。不過,這肯定是誇大其詞。一方面大陸的司法體系還非常不成熟,另一方面香港的法治、對知識產權的保護、人才和多元文化,都是大陸所不具有的。

然而,香港高昂的生活成本和不斷惡化的空氣質量,都使人們越來越擔心,其「亞洲的世界城市」這一地位還能維持多久。在許多方面,香港已從世界通往大陸的大門,變成大陸走向世界的大門。很多公司將在香港上市,作為將來在倫敦或紐約上市的前奏。

在台灣,許多人也日益認識到,除非它與大陸整合,否則在經濟上將被邊緣化。台灣一方面提出了像「小三通」這類促進兩岸貿易和交通的倡議,另一方面卻又擔心經濟整合會削弱台灣的獨立身份。

台灣民進黨也許成功令台灣疏遠了大陸,但同時它也使台灣與世界其他地方疏遠了,例如它被排除在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和「東盟+3」等地區論壇之外。由於兩岸之間的政治敵對以及在投資、貿易和旅行方面的諸多限制,台灣失去了作為通往大陸的橋樑的作用。甚至像美國這樣的盟友,也不願與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議。

在收入水平和工業結構方面與台灣相似的南韓,已於今年5月與美國簽署了自由貿易協議,這無疑是對台灣的當頭棒喝。目前,台灣只跟7個拉美外交盟友簽署了或正在談判自由貿易協議,然而這些國家只佔台灣外貿的0.22%。

而且台灣在爭取外交承認方面,也接連失利。與台灣有外交關係的國家,已從1969年最多時的67個,下降到如今的24個。

台北如今正在爭取以「台灣」名義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成員國,但這看起來也只是一種幻想,而且還說明了,台灣的外交政策是不現實的。它為了獲得外交承認,而拉攏和援助一些腐敗小國,這種政策也削弱了它自身的地位,疏遠了自己的少數幾個盟友,有損其支持民主、人權和法治的形象。

重新界定身份

在世界舞台上被邊緣化的過程中,香港和台灣都開始質疑各自的身份。兩者都要找一個平衡點,一方面在維持國際的身份,另一方面要在經濟上跟大陸整合。為避免被邊緣化,兩者都只唯有採取極其象徵式的姿態。

香港提出了一系列推銷招牌,如「亞洲心臟」、「生活之都」和「亞洲的世界城市」等,來描述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港府展開了很多基礎設施工程,試圖把香港塑造成「中藥港」、「數碼港」、電影娛樂和文化中心(見諸暫時束之高閣的西九龍計劃)。

至於台灣,「泛綠」陣營眼見無力帶領台灣打入國際組織,遂轉而採取一些彰顯台灣獨立於大陸的象徵性行動,如反對北京奧運火炬傳遞路線「矮化」台灣,以及推動「去中國化」和「去蔣化」命名行動,改變中正紀念堂、中正機場、郵政公司等的名稱。儘管台灣過去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加入聯合國的外交行動14次失敗,陳水扁總統仍計劃在明年的總統選舉中,就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進行公投。

其實,香港和台灣不應迴避或害怕大陸,又或通過一些表面姿態來展示自己的自治或獨立地位。相反,它們應在堅持自己獨特身份的同時,與大陸在經濟上進行整合。

北京將香港視為未來大陸與台灣統一的典範,而台灣則將香港作為到大陸投資和貿易的橋樑。這種地位,使香港在培育兩岸關係方面獲得了一種既得利益。

香港過去一直是北京與台北交流的平台,其中眾所周知的是,促成了所謂「92共識」的「海基會」和「海協會」之間的幾輪會談。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兩岸關係的改善,也許會削弱香港的地區重要性。如果台灣和大陸之間實現「三通」,即開通貿易、交通和人員的直接交流,香港作為中間橋樑的地位很可能被削弱。

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利用自身作為多元文化大都會的優勢,香港還可成為便利渠道,促成中央政府跟那些與中國有爭端的國家談判。例如香港有牢固的印度人、日本人和天主教徒社區,特區可成作為北京跟新德里、東京和梵蒂岡談判和建立信任的平台。

鑒於香港是英國的前殖民地,很多官員包括現任特首曾蔭權,都是受訓於英式行政體系出身,這令香港有能力成為中國與英國、中國與英聯邦、以及中國與歐盟發展關係的便利渠道。

此外,由於香港經常被拖入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衝突(例如涉及紡織配額的貿易爭端)中,香港在解決這些爭端方面扮演積極的角色,也對自身有利。香港與台灣、日本和美國之間投資和貿易規模巨大,中國大陸跟上述任何一個實體的關係惡化,都會給香港帶來負面影響。

大多數香港人都是逃離中國內亂、日本入侵、國共內戰和中共政治迫害的移民後代,人道角色可成為香港身份的關鍵組成部分。香港曾有接收越南「船民」問題的豐富經驗。對難民的關注不夠,還有法律過時,並未就種族歧視立法,都反映了其人道政策的不足。

至於台灣,它應該學曉超越威斯特伐利亞(Westphalian)式的身份概念來看待世界。台灣對國際體系的影響,不在於它的邊界、國旗、國歌、邦交國的數量又或在國際組織的成員國地位,而是在於它對國際體系的貢獻。作為亞洲的民主燈塔和數碼產業中心,台灣已對國際社會產生影響。要是過度專註於成為國際條約成員、和獲取外交承認之類的身份和認同,台灣也許會失去它之前獲得的地位。

台灣應集中資源加強與那些與其沒有官方關係,但對國際體系有重大影響的實體的關係,如與美國、歐盟和日本的關係,而不是把資源浪費在獲取外交承認方面。台灣應集中力量將自己塑造成亞洲的民主燈塔。作為一個經濟發達的民主社會,台灣可在世界舞台發揮顯著的作用,而不管其有多少邦交國或成為多少國際組織的成員。

台灣還應與大陸進行經濟整合。台灣在地區和世界舞台被邊緣化,其原因不在於北京的外交打壓,而在於台北不願與大陸整合。

隨著台灣將在明年舉行總統選舉,而香港在討論普選的時間表,兩地內部有關身份、與大陸的關係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的討論,很可能更趨熱烈。

本文作者為美國華盛頓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專門研究亞洲的宏觀經濟、地緣政治及保安發展。(Chietigj Bajpaee撰文 譯者:晏陽)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20:0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