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龍/當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感嘆傳統文化日益消失的時候,有兩條新聞格外讓人提神:一是《論語心得》熱銷,學者于丹被捧為「女孔子」而紅遍日本,她在京都舉行的世界孔子學院論壇演講時,場下鴉雀無聲,掉根針都能聽見;(《國際先驅導報》7月28日)二是5家出版社爭搶《論語心得》的日文版權,不僅是普通民眾,許多政治家也想借這本書分析未來中國的走向。(8月2日《光明日報》)
無論如何這也是值得品評的事件,我似乎看到了日本書市門前的搶購風潮,看到了于丹女士像在中國大陸那樣簽名售書並揮汗如雨,由此而想到中國文化在國外展現著無窮的魅力,正被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追捧。如果不是又看到日本媒體有關質疑,我寧願相信這些都是事實真相,畢竟《論語》等中國古代經典所宣揚的儒家思想符合日本社會的思想意識,在唐朝時傳到了日本后,對日本人的道德觀和教育觀的形成產生過巨大的影響。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媒體沒有給中國人面子,他們言之鑿鑿,證實《論語心得》如果出版也要等到9月份,所謂的「熱銷」根本不存在。而于丹的「知名度」也僅限於日本的一個小小的學術圈內,大部分民眾和官員不知其為何許人也。
那麼,中國的某些媒體憑什麼製造出這樣的「太虛幻境」?僅僅是個別日本人稱于丹女士為「女孔子」嗎?凡是有些社交知識的人都明白,那無非是種禮節上的客套。對於日本人來說,也許對《論語》並不陌生,但能不能接受于丹的這種「解讀」尚且有待考證。當然,我無意將「于丹紅遍日本」與日前在北京發生的「紙箱餡包子」事件並列,雖然頗有受矇騙之感,但畢竟還沒有達到那種極端噁心的程度。我是想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假新聞竟被中國的主流媒體無限放大甚至連篇累牘,幾乎變成一場全國性的文化狂歡。更難以理解為什麼于丹及其《論語心得》一旦被日本人稱道,就有許多人沾沾自喜,那神情分明彰顯出一種心態:中華文化就此恢復了漢唐的雄風,又開始恩澤四海了!
大約是中國古代文明太富有感召力,或者是「文明古國」情結在人們心中紮根太深,以致如此低級的吹捧都讓人們深信不疑。事實上,所謂的《論語心得》說到底不過是「于丹心得」而已,如果說還有一定的價值,那就是她把古典論著用通俗方式進行了一番演繹,這種做法雖然對普及古代哲學知識有益,卻也存在著嚴重歪曲傳統文化經典弊端。而一個民族的文化繁榮並不取決於演繹和炒作,更不是依仗外國人的幾句褒獎。
不錯,《論語》是中華文明的文化經典象徵之一,以其為代表的儒教思想在人類文化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是,所謂的「日本政治家們想借這本書來分析未來中國的走向」無疑是自欺欺人,且不說《論語》有沒有預測上下5000年的神奇功效,如果把一本古代典籍當判斷一個國家未來政治發展方向的依據,也未免太愚蠢了,除非日本的政治家都是傻瓜。其實,中國的儒教文化中究竟有多少精華,日本人未必不知道,就算他們不了解中國的國情,那麼,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在儒教文化的熏陶下得到了什麼,難道他們還不明白嗎?
雖然「于丹紅遍日本」不能與「紙箱餡包子」相提並論,但我深刻理解這樣的假新聞能夠大行其道的內涵。近年來,中國人都有一個「大國崛起」的夢想,打造「軟實力」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尤其是在「復興傳統文化」的語境下,不管是旅遊景點還是歌廳酒吧,到處都在打文化牌,連官方招商引資都是「文化搭台」,進而導致出了形形色色貌似復興傳統文化的景象叢生。在這樣的背景下,許多人的虛榮病態開始發作,片面認為,只要受到外國人的讚譽就是優秀文化。就像于丹赴日參加一個孔子學院研討會,原本是正常的學術交流,對方僅僅是以禮相待,多說了幾句動聽的話,就讓一些中國人高興了個半死,也不知道這到底是自豪還是自卑。
眾所周知,文化的傳播並不僅僅取決於一個國家的國力強弱,關鍵在於能不能承載一個時期人類發展的先進理念。由此可見,中國的某些媒體所謂的「左手《論語》,右手算盤,打造了今天的日本」簡直就像痴人說夢。誰不知道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因為他們感到了儒教文化的嚴重缺陷,才開始殫精竭慮引進西方先進文化的?有目共睹的事實是,正是「明治維新」為後來的日本進入世界強國之林奠定了文化基礎。但是,日本人過去並沒有因為自己是中國儒教文化區域的一員而感到自卑,直到今天也也沒有因為將現代科技傳輸到中國而自大。相比之下,那種動不動就抬出老祖宗來展示的行為倒是顯得過於沒文化了。
「于丹紅遍日本」之所以被人當作笑柄,不僅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派生品,還是唯我獨尊的翻版。這樣的心態延伸到固有的意識形態方面,就不難看出今天的中國人普遍存在的一種文化自卑感,以致於淪落到只有外國人捧場自己才敢相信的地步。從另一個角度說,文化上的虛妄造就了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一廂情願心理,越是渴望被人奉承,越是表明自己的無比孱弱。
在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曾經對這種浮華而奢侈、自尊而自卑現象進行過入木三分的刻畫,為了讓人讀懂儒教文化下的中國社會真義,作者還特地展現了一個「太虛幻境」,其狀態如同一個大大的肥皂泡,遠遠看去絢麗燦爛,實際上卻是空空如也,並謂之「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而這又難說不是時下中國文化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