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坐擁大量外匯儲備的中國政府已不再滿足回報不高的低收益率投資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7-26 05:1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各國政府放手開展股權投資

那些坐擁大量外匯儲備的外國政府已不再滿足於將資金投向美國國債等安全但卻回報不高的低收益率投資品種,它們正成為日益野心勃勃的股權投資者。

體現外國政府控股投資機構這一雄心壯志的最新例證出現在周日夜間,當時兩家分別受控於中國和新加坡政府的機構與英國大銀行巴克萊集團(Barclays PlC)達成協議,同意最多斥資185億美元購買後者的股份。

憑藉這一股權投資,中國國家開發銀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新加坡政府的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Temasek Holdings Pte. Ltd.)有可能對全球迄今最大的一宗銀行收購案施加影響。巴克萊集團與蘇格蘭皇家銀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 Group PLC)牽頭的一個財團競購銀行業巨頭荷蘭銀行控股公司(ABN AMRO Holding NV)的爭奪戰目前正愈演愈烈。

與巴克萊集團達成的上述交易只是亞洲和中東國家政府對美、歐企業一系列投資的最新一例。淡馬錫去年成為了英國渣打銀行(Standard Chartered PLC)的最大股東,後者的多數資產都位於亞洲。今年5月,中國政府在美國私人資本運營業巨頭百仕通集團(Blackstone Group)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前夕向其投資了30億美元。

上周,卡達政府控股的一個投資基金向英國超市連鎖商J Sainsbury PLC發出了218億美元的收購要約,從而有可能創下政府所有投資基金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宗收購交易。

政府控股的基金及其他實體進行這類交易雖然有可能增加其投資回報,但也有可能給其帶來諸多風險,從簡單的投資虧損到招致政治反對,不一而足。如果這一趨勢繼續下去,還有可能起到重塑全球金融市場,推高股票、企業債券以及房地產等更具投機性資產的價格,以及降低國債等較安全投資品種的市場需求之效。

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 Group)的全球宏觀和市場研究部負責人多米尼克•威爾遜(Dominic Wilson)說,各國政府所管理的金融資產一直在引人矚目地增長,這類投資的牽扯範圍之廣是前所未有的。無論是各國政府還是市場實際上都不知道該拿這類資產怎麼辦。

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計劃最多向巴克萊集團投資135億美元,如能實現將成為中國企業迄今規模最大的海外投資案。此外,淡馬錫控股也將至多出資49.7億美元參股巴克萊,這兩筆注資將增加巴克萊競購荷蘭銀行的勝算。

如果巴克萊成功購得荷蘭銀行,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有可能最終將持有規模擴大后巴克萊集團約8%的股份,從而成為該行的最大股東。

這一參股巴克萊的交易如得以完成,它將向人們進一步展示全球財富流向的一個重要轉變。滙豐(HSBC)投資銀行業務前負責人、現為百仕通併購顧問業務負責人的杜紹基(John Studzinski)表示,從根本上說,這就是資金由新興市場流向成熟市場。此次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提供顧問服務的正是杜紹基目前所效力的部門。百仕通在這一交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表明,私人資本運營公司和政府投資機構正在合力打造一系列投資巨無霸。

杜紹基說,想想財富的創造地在哪兒吧,我認為這種趨勢十分符合邏輯。

誠然,外國政府背景的投資者過去也購買西方公司的股票。以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Office)為例,在上世紀70年代油價飆升的過程中,這家機構發展成了投資大戶,手中握有數家大公司的大量股票,投資對象包括英國石油公司(British Petroleum)和德國的戴姆勒賓士集團(Daimler-Benz AG.)。但與過去不同的是,如今這股投資潮中涉及的資金都可用天文數字形容,這使投資者具備了影響被投資對象發展策略的能力,它們可以支持或阻止被投資企業實施併購等交易。

據知情人士稱,國家開發銀行投資巴克萊有著其特殊的目的。該行希望,與巴克萊這家有著300年歷史的英國老牌銀行加強聯繫,將有助於國家開發銀行加快其由政策性銀行向商業銀行轉型的進程,並能大大提升其在海外的形像。

不過中國等國政府近來進行的許多其他投資交易目的卻較為單純,只是要為自己不斷膨脹的外匯儲備尋求更高的投資回報。這些儲備傳統上都被投在既安全而流動性又高的投資品種上,一旦本國貨幣遭遇投機性攻擊,就可以迅速將其套現用於購買本幣。但在許多國家,特別是中國和中東產油國,其外匯儲備在全球貿易的推動下已遠遠超過了維持本國貨幣穩定所必要的水平。

據美國財政部測算,自2002年以來這些國家的外匯儲備平均每年增長20%,遠高於1997至2001年間年均6%的增速。財政部稱,目前全球各國的外匯儲備總額約為5.6萬億美元,再加上1.5至2.5萬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政府控制的總資產約為7.6萬億美元,相當於全球生產總值的15%。

其結果是外匯儲備作為應急基金的地位被淡化,它們更多地被政府用作投資金庫。

擁有政府背景的投資機構迪拜國際資本公司(Dubai International Capital)的執行董事長兼首席執行長Sameer Al Ansari表示,他正在對全球500家最大上市公司進行篩選,以便為手中多達100億美元的資金尋找去處。他的下一個目標已確定是一家美國公司,不過他只透露說這家公司的名稱家喻戶曉。

迪拜國際資本公司負責打理的資金達60億美元。Ansari稱,希望能在9月份宣布上述入股美國公司的交易。他的公司今年早些時候購買了滙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的大量股份,本月又購買了空中客車飛機的生產商歐洲航空防衛及太空公司(European Aeronautic Defence & Space Co.)以印度銀行ICICI Bank Ltd.各3%的股份。

不過許多風險也伴隨這輪投資熱潮而來。最突出的要屬政治上可能遇到的阻力。旨在阻撓和限制此類投資的政治壓力似乎正在聚集。

去年阿聯酋公司Dubai Ports World收購了英國一家在美國經營多座海港的港口運營商,但在美國強大的政治壓力下,它最終同意出售在美國的資產。而2005年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CNOOC Ltd)也由於同樣原因撤出了對加州聯合石油公司(Unocal Corp.)的競購。

在歐洲,限制外國投資的輿論也日漸高漲。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上周表示,由國家控制的投資者可能會利用手中的歐洲公司股份追求政治目的,而不僅滿足於經濟利益。她認為,歐盟應當考慮如何保護自己的公司不被有政治企圖的買家染指,並提出美國海外投資委員會(CFIUS)是個可參考的模式。CFIUS是美國負責對外國投資進行國家安全審查的一個機構。

其他人物對此問題則更加直言不諱。默克爾的保守派得力盟友、德國黑森州州長羅蘭•柯克(Roland Koch)就露骨地表示,要警惕俄羅斯OAO Gazprom之類的產業集團和中國及其他新興國家控制的金融投資者「入侵」德國。他對德國媒體表示,德國好不容易完成了德國電信(Deutsche Telekom)和德國郵政(Deutsche Post AG)等公司的私有化,而俄國人卻又要將它們重新國有化了。

此類交易甚至會點燃民族主義的熊熊大火。去年淡馬錫表示要收購泰國電信運營商Shin Corp.后,泰國爆發了騷亂。

但也有人批評說,這種設置障礙的做法不僅會影響外國投資,還會損害國際貿易。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的首席經濟學家諾伯特•沃爾特(Norbert Walter)表示,確定敏感行業的先河一開,按照萬物普遍聯繫的道理,幾乎所有行業都會被那些巧舌如簧的鼓動者貼上「敏感」的標籤,從而為保護主義大開方便之門。

另一大風險則是投資失利。在金融界,外來戶被狡猾的地頭蛇「忽悠」的先例比比皆是。例如新加坡人就曾在IT泡沫中損失慘重。

美國財政部前官員,現任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Peterson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高級研究員的愛德溫•杜魯門(Edwin Truman)最近在演講中警告說,由於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投資損失,政府用其儲備或某種形式的主權財富基金進行的境外投資很可能成為政治爭議和摩擦的導火索。

政府愈來愈積極地參與投資還可能引發國際金融市場大洗牌。高盛國際(Goldman Sachs International)全球經濟研究中心的主管吉姆•奧尼爾(Jim O'Neill)稱,金融市場已邁入新紀元,我們正處於股價和債券價格關係發生漸變的起步階段,一種股票文化正在席捲全世界。

雖然坐擁850億美元資產的淡馬錫早就在投資以亞洲企業為主的私營公司,但與巴克萊的這宗交易卻讓一家實力雄厚但至今卻不太為人所知的中國機構登上了國際舞台。與淡馬錫負責管理政府投資不同的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在政府支持的基建項目中向企業和地方政府提供貸款。

國家開發銀行在現年62歲的行長陳元領導下,運作得越來越像一家商業實體,並且將逐步國際化納入了議事日程。該行聘請的國際顧問中不乏美國國際集團(American International Group Inc.)前首席執行長莫里斯•漢克•格林伯格(Maurice 'Hank' Greenberg)和英國央行(Bank of England)前行長愛德華•喬治爵士(Sir Edward George)等國際金融界大腕。

陳元是中共元老陳雲之子,畢業於北京清華大學。他曾在中國央行任職多年,於1998年擔任國家開發銀行行長。

根據協議,國家開發銀行最初將購買至多22億歐元的巴克萊新股,占巴克萊集團股份的3.1%;如果巴克萊成功競購到荷蘭銀行並獲得監管部門批准,中國國家開發銀行還將追加購買高達76億歐元的巴克萊集團股票。截至去年底,國家開發銀行擁有66億美元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該行將通過在中國國內市場發行債券來籌集收購資金。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6-23 03:1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