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英國政府-----美國的「走狗」、盟友或者夥伴?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7-6 11: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英國政府上周改朝換代,布萊爾下台,布朗任首相。在重組后的內閣成員中,最令筆者感興趣的是新任外交大臣(外長)米利班德,年齡還不足42歲。

  如同很多國家一樣,英國外交部人才濟濟,但壓制和埋沒人才的現象也很嚴重,升職或重用都要論資排輩。而現在,如此年輕的外長空降而至,在英國外交界引起羨慕、興奮或者妒忌都是可以想象的。即便在其他國家的外交圈中,想必也會有不少人顧影自憐,暗自感慨。

外交政策取向值得觀察

  米利班德曾任環境部長,在英國國內有不錯的名聲和口碑,但在國際上卻完全是一個無名之輩。作為昔日帝國,英國在國際事務中一直給人以老謀深算和老奸巨滑的印象,雖然說不上是一貫的外交高手,但至少還是一個頗有心計的老手。可現在,一個沒有什麼外交經驗的新人擔此重任,莫非預示著英國外交要改頭換面?

  工黨上台執政以來,外長職位上已經換了四人。庫克上任之初曾經雄心勃勃,誓言要對死氣沉沉的外交系統進行改革,但道不同不相為謀。由於和首相布萊爾發生政策分歧,尤其是在伊拉克問題上立場相左,庫克只好半途退出。

  其後,斯特勞和貝克特相繼擔任外長職務,但都顯得碌碌無為,沒有建樹。其原因不在能力大小,而在於外交政策的取向。由於英國對重大國際事務的政策都受制於華盛頓,使得利益為先的傳統外交理念被束之高閣,而許多傑出的外交人才更是無法嶄露頭角。即便再有智慧、再有視野、再有能力,再怎麼老謀深算,即使是有頭腦的外長最後都會顯得沒有頭腦。

  至於米里班德,道理同樣如此。在宣布他擔任外長之時,英國外交部里的所謂Young Turks(不滿現狀的少壯派)似乎都很受鼓舞,指望這位智慧過人、能力超強的年輕外長能夠給英國外交帶來一番新氣象。但是,智慧和能力並非是關鍵。關鍵的是,未來幾年的英國外交政策,是否能夠與過去有所不同?

從不平等的盟友變成「走狗」

  所謂過去的英國外交,一言以蔽之,就是不能自主的外交。布萊爾是美國的「走狗」(poodle),他自己並沒有否認,而布希總統還曾公開如此稱之。但若要追根究底,這種關係還要追溯到丘吉爾時代。

  1941年,丘吉爾與羅斯福簽署《大西洋憲章》,確定了美英之間的「特殊關係」。從此之後,「特殊關係」便成為戰後幾十年來英國歷屆政府的圭臬。丘吉爾的初衷,是要依附在美國身上,藉助美國的力量,來阻止大英帝國的分崩離析,或者至少保住英國作為世界強國的地位。但現在看來,前者的希望早已徹底破滅;至於後者,英國已落居世界列強的末席,現在還在拚命掙扎。

  不可否認,英國從它與美國的「特殊關係」中獲得了不少利益,但它為此付出的代價也極其沉重。美國的實力越強,「特殊關係」的內涵就越容易變質,英國的地位就越是下降。過去幾十年,英國在雙邊關係中的角色,已經從丘吉爾所希望的「平等夥伴」,變成了不平等的「盟友」,甚至變成了經常搖尾乞憐的「走狗」。

  自二戰以來直到今天,與美國建立同盟關係的國家,都為擁有這樣強大和富裕的朋友感到自豪。但是,所謂「盟友」,其本身就是一種不平等的關係,因為盟友之上還有盟主。儘管雙方都要承擔一些義務,要有所付出,但在關鍵時刻,唯盟主利益為大。

  英國作為盟友,為美國作出的最大和最早的犧牲之一,就是在二戰結束前夕,在沒有自主和不太情願的情況下,與美國簽署「布雷頓森林協議」。這份協議結束了倫敦作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歷史,結束了英鎊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強勢地位,而大英帝國也隨之加速消失。當時,英格蘭銀行的高級管理人員把這份協議的簽署稱為美國的「欺詐」。而直到今天,還有一些英國人感到刻骨銘心,將此稱為僅次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大打擊。

依違兩可的夥伴關係

  環顧美國的所有盟友,沒有一個國家感到與美國有真正的平等。相反,凡是與美國關係最密切,在任何事務上都是意言聽計從的國家,結果都會感到傷害最大。英國是如此,澳洲是如此,日本、韓國以及一些新老歐洲國家都有這種感覺。

  當然,人們必須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由於美國是唯一的超級強國,足以影響其他國家的利益,因此,多數國家與之交往時,從大局著想,在委曲中求全,這是現實的無奈,也是自我生存與發展的必須。但是,委曲求全是有底線的,那就是不損害外交政策的獨立性、主體性和民族尊嚴。假若守不住這一點,那就只能永遠受制於人。

  美國與其他國家建立的盟友關係,是冷戰時期的產物,但現在早已落後於世界格局的變遷。相較於「盟友」,國際交往中比較健康的模式,應該是平等基礎上的合作夥伴。雖然要做到完全平等是不可能的,但夥伴之間畢竟可以做到依違兩可,張弛有度,若即若離,不將自身的安全和利益維繫於人。

  實際上,最近若干年來,美國的某些親密盟友一直在朝這個方向思考和行動,特別是澳洲。而在英國,外交智囊中近年來也出現了類似的「戰略創新」意識,甚至還在醞釀「悄悄的外交革命」。只是由於布萊爾政府在「特殊關係」中陷得太深太久,使得英國外交思維的慣性難以自制。如今布朗在朝,米利班德重任在肩,英國外交能否擺脫「走狗」的宿命,繼而向「夥伴」的地位升華?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