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保官員:須大力整治水污染
中國環保總局官員警告說,中國水環境污染已經嚴重到了非下大力氣治理不可的時候了。民間環保人士和專家呼籲政府、企業和民間一同努力進行環境整治。
中國國家環保總局環境監察局副局長熊躍輝日前表示,中國環境整治趕不上污染速度的主要原因是「企業三不怕」以及「政府三不查」。他解釋說,所謂「企業三不怕」是指企業不怕環保部門監察、不怕行政處罰、不怕損害公共利益;「政府三不查」是指老百姓不去堵馬路、不去堵政府的門就不去查、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不批示就不去查、媒體不揭露就不去查,而一般的媒體揭露都沒用,必須由主流媒體揭露以後才去查。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教授傅立新認為,環境污染整治力度不夠主要和政府的設置有關。他說:「省的環保局在省長的領導之下,因此環保局不大可能監督跟它平行的部門或者跟它相關聯的這一級的政府部門。環保只是政府部門的一個分支機構。從政府本身的設置來講,如果領導本身不是很重視,環保這一塊是沒有制約力的,因為環保本身沒有發展、計劃或決策的時候,它沒有優先位置或權力,也就是說,在發展的過程中它沒有硬的控制環節,而只是等到發展完了並且有了問題之後,才去想一些辦法。這基本上不起作用的,也不能解決主要問題。」
傅立新教授指出,環保問題若要得到系統的解決,需要媒體的報導以及公眾的監督,從而使得政府部門,特別是那些比較核心的政府部門能夠真正把環保當作自身應該考慮的問題,而不只是當作只有環保部門應該考慮的問題。
*加強環保局執法權力和力度*
另外,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日前對一些地方政府和排污企業的相互勾結進行了批評。他表示,很多大污染企業不是被當地政府「掛牌監督」,而是被「掛牌保護。」潘岳指出,環境指標一天沒有真正納入官員的考核制度,就一天不能杜絕一些地方官員為了追求短平快的政績與一些追究暴利的企業相互勾結的局面。
中國民間環保組織北京地球村的負責人廖曉義認為,目前可以而且應該採取的措施是加強環保局本身執法的權力和力度。他說:「下面的環保局是領地方部門的薪水,它不是一個獨立的執法力量。你可以想象,一個領地方政府薪水的部門怎麼能夠對地方政府的行為進行監督呢?在下一步的解決方案當中,我特別希望呼籲加強環保部門直線垂直的執法力度。」
廖曉義提出三管齊下的辦法解決環保問題。她說,首先要加強環保部門的縱向執法。地方環保局不應該再從地方政府領薪水,而應該由中央政府直接授權和領導。另外,綠色社區應該發揮其監督環境執法的功能,建立社區層面的公眾參與機制;再者通過環境信息公開,使大眾有途徑來監督企業的違法行為。
*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廖曉義表示,目前有20多家民間環保組織發起了一個「綠色選擇」活動,旨在通過信息公開的方式提高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他說:「因為企業可以不在乎行政力量,甚至可以不在乎媒體,但是它一定在乎市場。如果我們通過環境信息公開的平台的建立,讓公眾了解企業的行為,讓公眾和消費者做出選擇,對於不能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企業,我們可以拒買它的產品,消費者可以通過這種市場的力量,通過環境信息公開的手段,對企業行為進行約束。」
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中國分部的氣候與能源項目經理楊愛倫呼籲民間組織以及個人也參與到環境保護的監督工作中來。楊愛倫說:「現在很明顯的一點是,在治理環境方面,只有政府和企業都不行,還必須最大限度地民間社會,例如NGO以及很多個人的參與,來幫助監督以及進一步揭露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中國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表示,環保不只是一個專業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他認為,能否從體制上下手徹底解決嚴重的水環境污染以及其它污染問題直接關係到和諧社會的構建、政府的公信力以及整個國家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