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order="0">
浙江杭州灣跨海大橋 來源:錢江晚報

" border="0">
晨曦中的大橋雄姿 來源:浙江日報 作者:黃擎

" border="0">
資料圖: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航道橋最後一根鋼箱梁吊裝焊接成功 來源:浙江在線

" border="0">
資料圖:杭州灣跨海大橋效果圖 來源:東方網
中新網6月26日電 杭州灣跨海大橋將於26日舉行全線貫通儀式,大橋全長36公里,建成后將縮短寧波至上海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是國道主幹線——同三線跨越杭州灣的便捷通道。
據介紹,大橋建設創造了多項世界或國內第一: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長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跨海大橋中位居第一;在國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設計使用壽命大於等於100年的耐久性要求;架設運輸重量從900噸提高到1430噸,到目前為止居世界第一;在國內第一次成功實施了「二次張拉技術」;採用整樁螺旋鋼管樁,最大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整樁螺旋鋼管樁長度在國內外橋樑鋼管樁中位居第一;在灘塗區的鑽孔灌注樁施工中,第一次採用有控制放氣的安全施工工藝,這一施工工藝在世界同類地理條件中尚屬首創。
杭州灣跨海大橋今日貫通 通行費尚未最終敲定
杭州灣跨海大橋總投資114億 民營資本佔28.64%
昨天,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在寧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世界最長大橋--杭州灣跨海大橋將在今天全線貫通。這意味著,無論是血緣還是人文都淵源極深的兩座城市———上海和寧波的陸路距離縮短約120公里,節省1個半小時。據介紹,大橋將在今年11月30日前完成橋面鋪裝,2008年奧運會前建成通車。
杭州灣跨海大橋北起嘉興海鹽,跨越寬闊的杭州灣海域后止於寧波慈溪,全長36公里,按雙向6車道高速公路設計,設計時速100公里,設計使用年限100年,總投資約118億元。據介紹,大橋目前己累計完成工程投資114億元,民營資本仍占資本金的28.64%。
指揮部新聞發言人、副總指揮金建明介紹,杭州灣跨海大橋是由我國自行設計、自行建設、自行管理的跨海大橋。2003年11月14日開工以來,獲得了250多項技術革新成果,以九大系列核心技術為代表的自主創新,攻克了在強涌潮海灣建設跨海大橋的技術難題。目前,已有5項關鍵技術科技項目通過了國家鑒定,其成果總體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大橋共建設創造了6項世界或國內第一。
據了解,杭州灣大橋工程開工以來,沒有發生一起質量等級事故,分項工程合格率達100%。開工以來,沒有發生一起質量等級事故,分項工程合格率達100%。開工以來,大橋工程經受了17次颱風、天文、大潮、淺層沼氣等惡劣建設條件的嚴峻考驗,沒有發生一起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大橋四問:
杭州灣大橋不會影響錢江潮
1、為何是S形?
據專家介紹,杭州灣大橋的S形橋型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漂亮。建高速公路有科學的要求,直段不能太長,否則容易讓司機產生視覺疲勞;其次橋樑各段的橋軸線應盡量與漲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以減少建橋對水流的影響,同時也是為了保證船舶的安全通行。
2、是否影響錢江潮?
錢江潮起潮點離大橋上游尚有30多公里,不受大橋影響。經測算,建橋前,鹽官潮頭高度在2--2.5米之間;建橋后,鹽官潮頭高度降低不會超過2厘米,肉眼完全看不出來。因此,大橋建造對錢江潮基本沒有影響。
3、海上安全如何保障?
據介紹,杭州灣大橋將建立獨有的海中平台。在離南岸約14公里處,有1個面積達1萬平方米的海中平台。大橋建成后,這裡將成為海中交通服務救援平台,同時也是旅遊觀光台。
為保證通行安全,科研單位還將建立一套大橋設計、建設及養護的科學評價體系,把大橋建成「數字化大橋」。整座大橋將設置中央監視系統,平均每1公里就有1對監視器。
4、為何不建海底隧道?
隧道方案確曾考慮過。據了解,建水下隧道有兩種方法:沉管法和盾構法。杭州灣強涌潮、多風浪、海水挾沙量大等惡劣海床水文條件,使沉管法難以實施;用盾構法建如此長的隧道,建設工期很長,資金需求量很大。
專家們還考慮過「橋隧結合」的設想。但這樣要在杭州灣海床中建造規模巨大的人工島,花費的資金將更加巨大,建設工期將更長。經專家論證,無論是技術還是造價比選上,橋樑方案有明顯優勢。
6項「第一」
◆大橋全長36公里,長度在目前世界上的跨海大橋中位居第一;
◆為確保大橋壽命,在國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設計使用壽命大於等於100年的耐久性要求;
◆大橋50米箱梁「樑上運梁架設」技術,架設運輸重量從900噸提高到1430噸,到目前為止居世界第一;
◆大橋深海區上部結構採用70米預應力砼箱梁整體預製和海上運架技術,在國內第一次成功實施了「二次張拉技術」;
◆大橋採用整樁螺旋鋼管樁,最大直徑1.6米,單樁最大長度89米,整樁螺旋鋼管樁長度在國內外橋樑鋼管樁中位居第一;
◆大橋南岸10公里灘塗底下蘊藏著大量的淺層沼氣,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灘塗區的鑽孔灌注樁施工中,第一次採用有控制放氣的安全施工工藝,這一施工工藝在世界同類地理條件中尚屬首創。
關鍵進程
1994年4月寧波市計委開始進行杭州灣大橋的可行性研究
1998年10月杭州灣交通通道工程籌建處設立
2001年6月杭州灣大橋工程指揮部正式成立
2001年9月負責大橋建設、開發的寧波市杭州灣大橋發展有限公司成立,甬、嘉分別以9:1出資比例
2002年國家計委下達批文,正式批准杭州灣跨海大橋立項2003年6月8日杭州灣大橋奠基
2007年6月26日大橋貫通
方明山記得很清楚,這是自己第一次到大橋施工現場時,在筆記本扉頁上寫下的一句話。
這位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副總工程師還記得,6年前曾經有一位在杭州灣實地觀測的外國橋樑專家說過的一句話,絕不可能在這樣的海平面上造橋。
2003年6月8日,大橋工程舉行奠基儀式。昨天下午,浙江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寧波發布新聞,總長36公里的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北航橋今天上午全線貫通,比原計劃提前一年。
這些在幾年前被認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實實在在地擺在了世人面前。方明山笑著說,自己寫的那句話戰勝了那位外國專家當初的斷言。
本報駐寧波記者 李 軍 沈之鎣 沈榮江
一條通往上海的快捷通道
作為長期致力於長三角區域經濟研究的學者之一,寧波市政府特邀研究院儲嘉康對跨海大橋作分析已有多年。
他認為,一個很明顯的改變是,原先驅車從上海到寧波,要先走滬杭高速段再走杭甬高速段,繞了一個「L」形路線,車速每小時80公里的話,開車約4個多小時。跨海大橋一旦建成,將縮短上海至寧波間的陸路距離120公里左右,按照車速每小時80公里來計算,來往兩地將節約一個半小時。
「大橋的建成有利於完善長江三角洲區域公路網布局及國道主幹線,緩解滬杭甬高速公路流量過大的壓力,大大方便滬甬之間的聯繫,從而基本上形成長江三角洲南翼的4小時都市圈,將寧波包括浙東一併納入上海經濟圈。」
實際上,上海自19世紀開埠以來,寧波與上海的關係便已非同尋常,聲名顯赫的「寧波幫」從上海發韌至今已散佈於世界各地即是證明,建造一條通往上海的快捷通道,顯然被寧波人看做自己義不容辭之舉。
「在區域經濟中,這座橋的意義已經變得很大,對寧波而言,它是接軌上海的一個槓桿;對長三角而言,它又是形成長三角區域經濟全面融合的一把鑰匙。」
大橋車輛通行費尚未最終敲定
關於大橋車輛通行的收費問題,昨天接受本報記者專訪的跨海大橋工程指揮部新聞發言人、副總指揮金建明稱,之前有媒體報道的每輛車80元沒有事實依據。
事實是,大橋指揮部已經根據大橋的成本、使用壽命以及預計的流量制訂了多套收費方案,已經上報寧波市以及浙江省有關部門批准。
另據介紹,杭州灣跨海大橋的收費將融入全省高速公路收費網路,收費年限30年,包括建設工期在內。
大橋橋墩防撞能力非常強
安全性的高低對一個建築物來說十分重要,而對一座跨海面數十公里、承載每天9萬輛車流量的大橋而言,更是如此。
昨天大橋指揮部首次對外公布了大橋橋墩抗撞擊能力的具體數字。其中,南通航孔橋墩防撞擊能力為3000噸,北通航孔橋墩防撞擊能力為5000噸。橋的橋墩都是鋼管樁,加上都是斜樁,牢固度更高。
另據副總工程師方明山介紹說,根據統計,在杭州灣航行並需要通過大橋通航孔的貨船並不多,其中萬噸級的貨船一年的通過次數不到10艘,而且會有海上交管部門嚴密控制航速以及方向,保證萬無一失。
奧運火炬傳遞有可能經過大橋
在中國,或許沒有一座橋樑可以和奧運聯繫起來。而杭州灣跨海大橋成了目前唯一一座和奧運搭上關係的橋樑。
根據奧組委火炬傳遞中心的規定,火炬進入一個省,行程為500公里一天,3天內必須走完。
之前寧波市體育局傳出的消息,寧波首選火炬傳遞方案即走杭州灣跨海大橋。奧組委人員在看到浙江省火炬傳遞路線的方案后,會專門派人來浙江考察火炬傳遞路線是否有可行性。
「如果得到奧組委的通過,年輕的跨海大橋將被永遠地載入歷史。」對奧運火炬傳遞經過杭州灣跨海大橋一事,昨晚接受記者電話採訪的嘉興市體育局局長張扣林這樣說。
權威解答
昨天,本報記者訪問跨海大橋工程指揮部新聞發言人、副總指揮金建明。他就一些民眾較為關心的問題作了回答。
記者:車子在橋上發生故障怎麼辦?
金建明:大橋雖然是雙向6車道,但兩邊都保留了一個3米寬的緊急停車帶,車子發生故障后可以緊急靠邊停泊。在橋上每隔5公里還設有一個調頭區,平時不開放,發生特大交通事故的時候才啟用。
記者:大橋建在海灣上,比如橋墩上使用了一些化學成分的防腐劑,諸如此類的工程對周邊生態環境到底有多大影響?
金建明:我可以用50名海洋環境專家形成的權威審查意見來回答這個問題。在前期的可行性報告中,環保問題是與資金等並列的四大主要內容,並且通過交通部、國家海洋局以及國家環保總局的審查,大家完全不用擔心杭州灣大橋施工可能帶來的環保問題。
記者:何時開通?
金建明:我可以保證,在明年奧運會開幕之前大橋肯定能完成全面通車。
記者:大橋為什麼是S形的?
金建明:設計師們藉助西湖蘇堤「長橋卧波」的美學理念,兼顧杭州灣複雜的水文環境等特點,確定了整座大橋的平面為S形曲線。
從側面看,大橋也並不是一條水平線,而是在南北航道處各呈一拱形。專家介紹,杭州灣大橋的S形橋形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漂亮。
建高速公路有科學的要求,直段不能太長,否則容易讓司機產生視覺疲勞,很容易出事故;其次橋樑各段的橋軸線應盡量與漲潮和落潮的主流垂直,以減少建橋對水流的影響,同時也是為了保證船舶的安全通行。
記者:海上的災害性天氣會不會影響大橋?
金建明:住在大橋南岸的慈溪人民一直擔心杭州灣南翼的怪潮怪風,每年春秋季節,海面上的大浪和龍捲風常常讓當地漁民擔驚受怕。
杭州灣風大浪急,水流速度平均是每秒5米,而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海上施工船,只能抵禦每秒3米的水流速度。但大橋的設計和施工已經運用了特殊的鋼材和塗料,能夠最大限度的化解風浪的衝擊。
目前專家們比較擔心的是龍捲風,但就目前杭州灣內發生的龍捲風等級,專家認為對大橋不會產生影響。
創新
1.杭州灣跨海大橋全長36公里,其長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已建的跨海大橋中位居第一。
2.杭州灣跨海大橋地處強腐蝕海洋環境,為確保大橋壽命,在國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設計使用壽命大於等於100年的耐久性要求,並提出了相應的工程技術措施。
3.杭州灣跨海大橋50米箱梁「樑上運架梁」技術,其架設運輸重量從900噸提高到1430噸,到目前為止居世界第一,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類技術、橋樑建設「樑上運架梁」的新紀錄。
4.杭州灣跨海大橋南岸10公里灘塗底下蘊藏著蜂窩狀淺層沼氣,對施工安全構成嚴重威脅。在灘塗區的鑽孔灌注樁施工中,第一次採用有控制放氣的安全施工工藝,其施工工藝為世界同類地理條件之首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