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瓦罕走廊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10-1-15 02: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1評論

瓦罕走廊是位於阿富汗東北部的一條東西走向的狹長谷地,南鄰巴基斯坦及巴控克什米爾,北依塔吉克,東接中國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塔縣)。該走廊東西長300多公里,南北最窄處僅15公里,最寬處約75公里,東端與中國接壤處的邊界線僅為76公里。這條谷地在中國境內近100公里長的延伸,大部分地段南北寬約3至5公里,最窄處不足1公里。2001年10月,在美英聯軍襲擊阿富汗之後,中國宣布關閉中阿邊界。由於瓦罕走廊是阿富汗與中國陸路連接的唯一通道,近年來與中國經貿發展迅速的阿富汗希望打通這條通道,建立兩國的「直接聯繫」。在報道阿富汗提議開放中阿邊境的消息時,路透社評論說,阿富汗擁有豐富的礦藏,而中國在這方面需求巨大,中國可望通過打通邊境,積極參與阿富汗的礦產開發。另一方面,工業不發達的阿富汗是中國商品的重要市場。如果瓦罕走廊運輸通道能夠建成,將對雙邊貿易和經濟合作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正是借著阿富汗的投石問路,美國人瞞天過海地提出借道,而國內不少人也從經濟等角度,贊成借道給美國。還有的人甚至認為,不僅應該借道給美國,還應該出兵阿富汗。唐代,驕傲的高仙芝將軍在中亞與阿拉伯人作戰,從中原帶去的三萬將士全軍覆滅。從此,中原王朝在中亞的地位喪失殆盡,中原王朝的號令也不再西出伊犁河,影響中國西部文化格局近千年。現在,又一個千年之變,來到了當年的古戰場,大國棋手早已上場,博弈日見劇烈。中國不但不能開放瓦罕走廊,還要加緊備戰,準備打仗

歷史淵源  瓦罕走廊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華夏文明印度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晉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僧人法顯從長安沿著早已形成的絲綢之路西行求佛,歸來后著有《佛國記》,法顯在書中描述經歷蔥嶺(帕米爾高原)這一段路程是「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准東西,人骨以標行路」。

  公元627年,高僧玄奘從長安啟程赴天竺(古印度)那爛陀寺,公元645年回到長安,將其所見所聞寫成一部《大唐西域記》,是今天人們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古代歷史地理的珍貴典籍。現代印度史學家研究本國歷史時,竟不得不藉助《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瓦罕走廊的一個傳說:很久以前,一位漢族公主遠嫁波斯。當送親的隊伍來到克孜庫爾干山下,突遇匪亂,隨從為了保護公主,就近把公主安頓在陡峭的山崗上面,四周嚴密把守,每天的飲食專門用一根繩子吊上去。不久,匪亂平息,隨從恭請公主啟程,不料公主居然已懷有身孕!原來,公主困在山頂的時候,每天有一個騎著金馬的王子,從太陽里飛出,來到山上和公主幽會。公主腹中的孩子就是「漢日天種」。忠心的隨從就地安營紮寨,用石頭在山頂上建起宮殿(日後稱作「公主堡」),把公主正式安頓下來,並擁立為王。隨從們則在山崗附近的帕米爾高原上就地開荒種糧。一年後,公主生下一個英俊的男孩,成為詙盤陀國人的祖先。

  由公主堡向前行進,過瓦罕走廊三橋,逆明鐵蓋河行駛約十餘公里,便可看到中外著名的明鐵蓋達坂,此處雪山高聳,冰川形成的冰舌直瀉山下。在海拔4200米的羅布蓋孜溝的山坡上,「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紀念碑上馮其庸先生的題跋,讓人們了解了一個令人景仰的史實。

  為了考察玄奘東歸的古道,馮其庸教授曾經多次進入帕米爾高原進行考察。八十高齡的馮老,堅持帶領考察隊來到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經實地勘查考證,馮老認為玄奘東歸的山口很可能就在這裡。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裡,馮其庸教授七次對這個山口進行實地勘查,經過對漢唐遺跡、沿途景觀和歷史文獻進行比較研究,他基本確認玄奘東歸時經由帕米爾高原的瓦罕通道,通過明鐵蓋達坂進入今日中國國境。這跟玄奘記載的情節和地點基本吻合。明鐵蓋山口是帕米爾高原上地勢最開闊的河谷地帶,在漫長的歷史時期里,這個海拔4000多米的山口一直是帕米爾高原上連接東西方絲綢之路的主幹道。直到最近半個世紀以來,為了避開克什米爾國際爭議區,當地沿著紅其拉甫河建起了一條現代公路,紅其拉甫成為重要的口岸,持續千年來往不絕的明鐵蓋山口從此冷落下來,漸漸被人們遺忘。

  為了紀念這個活躍了千年的重要山口,玄奘取經東歸古道考察隊在這裡設立一塊紀念玄奘東歸的石碑。石碑正面刻有「玄奘取經東歸古道」的字樣,背面有長文介紹古道的歷史及發現過程。在這條連接東西方的千年古道上,從此有了一個新的地理坐標。

  瓦罕走廊歷史上曾是中國領土,玄奘取經曾從此路過,「絲綢之路」也為她增添了不少歷史風采。後來沙俄入侵以及俄英兩國不斷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1895年3月11日,英俄拋開了兩個最重要的當事國中國與阿富汗,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划作兩國間的「隔離帶」,即「緩衝地帶」。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與此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

  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拋開了兩個最重要的當事國中國與阿富汗,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划作兩國間的「隔離帶」,即「緩衝地帶」。1963年11月,中阿兩國通過簽訂《邊界條約》,正式將兩國在瓦罕走廊的邊界線法律化、明確化。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
歷史上,瓦罕走廊曾屬中國管轄。19世紀末,由於沙俄的侵略擴張,中俄兩國曾在包括瓦罕走廊在內的整個帕米爾高原發生爭端。與此同時,俄英兩大帝國由於在中亞爭奪勢力範圍,也不斷在阿富汗地區發生衝突。為避免進一步的衝突,1895年3月11日,英俄拋開了兩個最重要的當事國中國與阿富汗,簽訂了《關於帕米爾地區勢力範圍的協議》,不但劃定兩國在帕米爾的勢力分界線,而且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划作兩國間的「隔離帶」,即「緩衝地帶」。1963年11月,中阿兩國通過簽訂《邊界條約》,正式將兩國在瓦罕走廊的邊界線法律化、明確化。依照該協議,兩國邊界線南起海拔5630米的雪峰,北至海拔5698米的克克拉去考勒雪峰。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 個評論)

回復 freewriter 2010-1-16 05:45
瓦罕走廊是不是就指「興都庫什山北麓與帕米爾南緣之間的狹長地帶」啊?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1: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