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刺激消費的重要手段之一-----物業套現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7-4-25 12: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格林斯潘稱物業套現增加美國人支出

近幾周來,人們在談到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前任主席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時,很容易忘記「前任」這個詞。

今年2月,他有關美國可能陷入衰退的公開言論曾令市場恐慌。如今,關於物業套現所得在為消費者支出提供資金方面所發揮的作用這個重要問題上,他又搶起了其繼任者本•貝南克(Ben Bernanke)的風頭。

在Fed周一發布的一篇文章中,格林斯潘和Fed經濟學家詹姆斯•肯尼迪(James Kennedy)估計,從上世紀90年代初到2005年,物業套現日益成為美國消費者的資金來源之一,在美國個人消費總支出中所佔的比例接近4%。不過,在2006年下半年,隨著住房市場開始走向低迷,物業套現提供的資金也逐步減少。

那麼,物業套現的出現是否真正增加了人們的支出呢?格林斯潘和肯尼迪並未提供任何結論。民間研究機構在這個問題上分歧很大。一些經濟學家認為,近年來美國消費者從物業套現中獲得的資金明顯影響了他們的支出,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作用並不大。

在1991年至2000年期間,來自物業套現的資金僅佔美國消費者總支出的0.6%。根據格林斯潘與肯尼迪的研究,這個比例在2005年上升到了近1.75%。當償還非按揭貸款(主要是信用卡貸款)產生的間接影響被考慮進來后,1991年至2000年的比例上升至1.1%,而2001年至2005年期間的比例則上升至3%左右。

格林斯潘與肯尼迪在報告中稱,如果採用這個更廣義的指標,2005年來自物業套現的資金佔美國消費者總支出的3.7%,是5年前的兩倍多。根據所能得到的最新數據,這個比例在去年第三季度下降到了2.9%。

格林斯潘與肯尼迪認為,如果來自物業套現的資金的確提供了額外的支出,那麼個人儲蓄率可能會比政府官方數據更高一些──由於房屋市場走軟,以及消費者從物業套現中獲取現金的能力下降,個人儲蓄率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在歷史上,Fed很少發布其主席的論文,更不用說前主席了。在格林斯潘擔任Fed主席近20年的時間裡,他僅在Fed的經濟與金融雜誌上發表過兩篇論文:一篇是2005年與肯尼迪共同撰寫的有關住房的文章,還有一篇是1996年關於汽車的文章。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3 16:2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