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看胡、溫是怎麼在意識形態上分工合作的

作者:大西洋人  於 2008-2-23 18: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冼岩/30年前,鄧小平通過「真理標準大討論」,使全黨擺脫了馬、列、毛意識形態的束縛,確立了新的「鄧小平路線」。從那時開始,執政黨就進入「后意識形態」階段,「不管白貓、黑貓,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的實用主義原則,成為全黨指導思想。除此之外,不再有先驗的價值傾向和意識形態堅持。

30年過去了,鄧小平路線極大改變了中國。在取得巨大成績和進步的同時,其負面效應也在堆積、凸顯,從而遭致左右兩方的批評。左派批評「改革」以效率為核心,忽視公平;右派批評改革「跛足」,只改經濟,政治滯后。實際上這兩種指責從改革一開始就存在,一直伴隨著改革前行。只不過近期凸顯的負面性,似乎印證了批評者的觀點,使這些批評獲得了強大的經驗支撐,以至於執政者再也難以「不爭論」的禁令將其輕易卸在一邊,而不得不作出一些針對性回應。

在後權威時代的今天,對這些確有著事實經驗支撐的批評,硬壓是不行的,必須有所妥協和安撫。在意識形態和價值層面進行妥協,這對於實用主義政權來說,是最容易的:因為它無所堅持,所以可以根據不同需要擺出不同姿態,戴上不同面具。難度僅僅在於:上述兩種批評分別來自不同陣營,在方向上相互抵觸,如何能夠同時安撫雙方,表示親近之意呢?

這就是胡、溫必須分工合作的原因。二人各負責一個方向,結果正如人們所見,在意識形態上,胡「向左轉」,溫「向右轉」。一時間,「胡、溫有別」的傳言不斷,其實他們只是在合作雙簧。胡通過系列的口號和姿態,表示對傳統社會主義價值的某種程度回歸;溫不斷發表講話,甚至發表署名文章,盛讚自由民主理念。雖然兩人都是姿態大於行動,但畢竟表示了對問題的承認和修正的意向,同時給予左右雙方以期待——歷經轉折后,大多數人已傾向於認同:中國的事難辦,在中國難辦事,只能慢慢來,有心就好。

這種左右兩面示好的巔峰之作是十七大報告,報告即宣布了「倒退沒有出路」,又強調改革的目的是「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使左右雙方都看到希望,受到極大鼓舞,一些人甚至因此興奮不已。實際上,雖然左右主張在理念上不難找到某種共通點,在淺層操作上也可以并行,但一旦進入深度操作,在今日中國這塊土地上,必然相互抵觸;左右逢源只能游刃於語言和姿態的層面。

當然,胡左溫右的選擇也並非隨意。胡代表原則性,溫代表靈活性。作為最高領導人,胡當然要站在相對安全的位置上;而溫的位置既易於搏取聲望,也易於被犧牲。這種分工是由兩人的位置決定的。

這樣再來看最近汪洋和施芝鴻提出的「思想解放」,即可知他們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施的意思不過是強調胡的理論突破,宣講胡的「科學發展觀」內涵;汪可能是銜命而為,但其意圖也並不神秘,無非是欲在行動上有所突破,率先擺脫「經濟中心論」束縛,在踐行「科學發展觀」上為諸侯作出表率。這種行為的效率取決於其傳播性,所以聲勢造得越大越好,也因此汪表現出罕見的高調。

「科學發展觀」的落實之所以遇到阻力,與其它「政令不出中南海」一樣,表面看是條條塊塊各守其利,在閹割和扭曲中央指令,實際上一個巴掌拍不響。如果中央真正意志堅決,條條塊塊的騰挪空間是有限的。所謂「政令不暢」,可以歸結為一個簡單原因:因為沒有人因此而下台。當下官場的政治生態最認示範,只要公認違令者因此下台了,其他人必然聞風而動。

不能以「貫徹不力」而撤換官員,其因有三:或者中央此政令本身就具有忽悠性質,不需要如此認真;或者中央還受制於其它與此有抵觸的目標,中央本身也只能半心半意;或者因為權力不夠集中,上面各立山頭,下面各有靠山,人事變動成為極其複雜之事,難於協調。此次派汪洋異動於南方,與當年鄧南巡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最可能的情形是第三種:胡還沒能擁有生殺果決的絕對權力,於是採用不激化矛盾的迂迴方式。這種方式見效慢,但阻力小,既體現了胡的個人風格,或許也將成為後權威時代通行的權力整合與目標調整的方式。

「思想解放」是相對「思想束縛」而言的,實用主義本身就不存在價值堅持,所以也不能束縛什麼思想。所謂「思想解放」,如果較起真來,其實只是無的放矢的偽問題。不說今日民間思想早就與官方保持足夠距離,不可能受其束縛;官方本身提出的所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其實也只是一個毫無定色的大籮筐,馬列毛鄧江胡,什麼都可以往裡裝。以後的執政者還可以根據形勢變化和實際需要,隨時增減,與時俱進。這個大籮筐內的東西表面看是只增不減,其實每次在做加法的同時也在做減法,為原來的存貨重新噴灑一道顏色。

因此,在實用主義時代需要「解放」的其實不是思想,而僅僅是話語。被束縛的不是思想而是話語,公開表述的話語受到束縛,一方面是因為執政者為減小改革阻力而下令「不爭論」;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全球化的語境下,開放話語必然指向特定話題,對政權的合法性形成挑戰。

因此,所謂「話語解放」,亦即通常所說的「言論自由」,在今日中國的相當長時間內,還將是一道無法跨越的欄桿。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5 16: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