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時報》(Realty Times)在最新的文章中指出,近年前的地產熱潮吸引許多投機商進入市場,想在這一波淘金熱中,迅速賺進大量的快錢,卻不曾關心對於房地產市場會有何種長期的影響。文章寫道,「他們沒有面臨風險,取得了大量的利益,卻在警長出現之前,如一陣疾風似地離開這座城鎮。」
布希總統宣稱,財政的援救計劃勢在必行,不過他也指出,「聯邦對於貸款銀行的財政援救,只會鼓勵問題的一再重現。」這種說法是真實的,因為針對借出方提供的財務協助,會增迦納稅人肩上的負擔,並且讓投機者找到再次掠奪的機會。
布希總統已經提出計劃,為陷於困難中的房屋伸出援手。這些受助對象多半是信用紀錄良好者,現在他們只需要從聯邦方面獲得一點援助,就可以將自己拉出次級房貸的泥沼中。聯邦住房局(FHA)也會對於次級房貸的借戶,提供更多靈活與彈性的空間。同時房主有機會免除部分的債務或額外的稅款,這些都有助於幫借戶與銀行雙方找出合理的解決方桉
美國買夢房轉眼成了惡夢。
但是對於許多身陷龐大債務的勤勉家庭,他們又該如何得救?那些被迫離開從小生長的鄰里、並且再也無法與朋友上同一所學校的孩子,他們又該何去何從?政府官員、貸款銀行、以及尚未犧牲於這種借貸窘境的人,都必須快點正視問題,畢竟,他們不是為此付出代價的人,而不斷在這種財務風暴中受苦的人,往往都是同一幫人--消費者。
受到傷害的消費者買下了可調整利率房貸(ARMs)后,也付出龐大的代價。有人告訴他們,在利率上升之前,他們應該重新貸款。不過,當經濟風暴震盪房地產底層,這些打擊最重的房主幾乎沒有重新貸款的機會,有些貸款甚至以嚴格的提前預付罰金,進一步勸阻消費者重新貸款。
《地產時報》認為,受害的消費者會被領往這條道路,只因為他們相信了穿著高檔、並且舌燦蓮花的理財專家,但卻沒人警告他們可能隨之而來的風險和麻煩。這些說了一嘴好話的人目前去了哪裡?很可能正在尋找更肥的油水,進行暴利的交易。《地產時報》稱,「他們把買房的美國夢變成惡夢,可以確定的是,他們不是那些必須醒來面對困難的人。」
評論指出,與其讓這些人逃脫,還不如要求他們為自己製造的問題負起責任。與其等待聯邦政府為消費者伸出援手,他們更應該主動聯繫這些被引入歧途的屋主,提供借戶真正的解決方桉,讓消費者得以脫離困境,站回公平的財務立足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