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由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中山圖書館主辦,《看世界》雜誌承辦的「廣州日報·看世界大講壇」17日上午在中山圖書館桂花分館繼續開講。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袁鵬作了主題為「2008年美國大選與中美關係展望」的報告。在報告中,袁鵬指出2008年美國大選即將登場,但是大選不會對中美關係產生實質性影響。近年來中美關係雖然保持了穩定狀態,但是仍然存在深層次矛盾,中美長期戰略穩定仍然存疑。中國的崛起在經濟、軍事、政治、心理等多個層面對美國造成衝擊,而美國的戰略則是尋求通過經濟、社會和外交手段,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和規模。
美國大選不會對中美關係產生實質性影響
自2001年4月1日海南撞機事件以來,中美關係已經保持了六年多的穩定狀態。這在冷戰後是十分罕見的現象,甚至可以說是第一次。中美設立軍事熱線、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在北京設立辦事處等在10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即使在2008年,中美關係發展中將會面臨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奧運會和美國大選等事情的挑戰。但這三個問題都不會對中美關係造成嚴重障礙。
在台海問題上,中國和美國都明確反對所謂的「入聯公投」。從這一點來說,不論是馬英九還是謝長廷當選,都要比陳水扁要好。
對於奧運會,現在美國有些人以蘇丹達爾富爾、緬甸等問題向中國施壓,威脅抵制奧運會,但是總體上來看這些只是民間行為。美國總統布希和老布希都已經答應出席奧運會開幕式。甚至有人提議喜歡跳傘運動的老布希在開幕式上來個跳傘表演,這樣可以大大促進兩國關係的發展,為中美關係帶來10年的穩定。有消息說老布希本人對於這一提議非常感興趣,只是由於風險太大而作罷。
近來中國媒體對2008年的美國大選給予了很大的熱情,尤其對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希拉里,認為她以及她所代表的民主黨極有可能在大選中獲勝,有望成為白宮的新掌門人。但事情並不是人們所說的那麼簡單。美國社會的保守勢力還是很強大的。此外,依然處於「戰爭狀態」的美國,對共和黨是相對有利的。
目前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一個是女強人希拉里,一個是黑人青年奧巴馬,這就要考驗美國人的心理接受能力了:今天的美國社會,是否進步到可以接受一個女人或一個黑人來當總統了呢?對於希拉里來說,她還有一個劣勢在於,美國人能不能夠接受布希家族和柯林頓夫婦的家族輪替?
儘管明年的美國大選將引起全球的關注,不過由於美國已經形成一整套的戰略,民主、共和兩黨在這方面並沒有根本區別。因此美國領導人的更替並不會對中美關係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不過民主、共和兩黨在一些政策上仍存在區別。共和黨代表的是大資本的利益,民主黨則扮演平民百姓利益維護者的角色。2008年大選如果民主黨人上台,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可能會抬頭。中國將會在人民幣升值、貿易政策方面面臨更大的壓力。
中美之間的長期戰略穩定仍然存疑
儘管中美關係已經保持了多年的穩定狀態,但是人們沒有理由把當前這種穩定狀態視為理所當然。中美彼此的戰略互信仍然嚴重不足。
一方面中國對美國保持著很深的戒心,對於美國所推行的政策通常都條件反射式的懷疑其動機。這也是在目前美國施壓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的背景下,《貨幣戰爭》等書籍在社會上非常流行的原因。
另一方面,美國也對中國持猜疑態度。美國一直指責中國戰略不確定、政治不民主、中國經濟不開放、軍事不透明、中國外交不負責任、對台政策不夠靈活。而在世界上,幾乎所有美國的對手都是中國的朋友,「中國人一隻眼睛盯著外匯、一隻眼睛盯著石油」的外交政策也讓美國感到不滿。
這些因素令中美之間的長期戰略穩定仍然存疑。歷史上存在兩種戰略穩定模式,一種是美蘇冷戰時期由於力量對等而形成的平衡,一種是美歐日之間由於共同的意識形態、共同利益等形成的戰略穩定。但是中美關係無法複製這兩種模式。將來中美關係的穩定也依賴於美國對中國的研判。
美國對中國崛起的研判已經存在下面幾個結論:(1)中國已經崛起;(2)中國崛起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3)中國崛起對美國意味著機遇,更意味著挑戰。
中國崛起對美國的挑戰有4個方面:
首先,經濟挑戰。中國的發展必然會增加對能源的需求。
其次,軍事安全挑戰。中國是唯一沒有解決領土完整問題的大國,其實力的增強以及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將可能導致軍事解決台海問題。
第三,中國模式對西方自由民主產生衝擊。
第四,中國的崛起在心理上對美國形成挑戰。
美國試圖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和規模
對於中國的崛起,美國國內有一種聲音是要進行遏制,但是並沒有成為美國的戰略。
首先是遏制中國無人幫忙。現在除了日本之外,美國找不到第三個國家的支持來遏制中國。至於美國要拉攏的另一個國家印度,已經總結了自己的經驗教訓。冷戰時期,印度跟著蘇聯跑,得罪了整個西方世界。印度最理性的選擇就是在中美俄三個大國之間保持等距離的關係,在軍事上既拉近和美國的關係,也拉近和俄羅斯的關係,在政治和經濟上強化和中國的關係。
其次,美國也沒有遏制中國的必要。因為現在美國的金融大鱷都在中國賺錢。
再次,中國並不是蘇聯。
但是美國作為世界上頭號的經濟強國,戰略本質決定了它要減緩對手發展的速度。
對於中國的崛起,在政治軍事遏制無法奏效的情況下,美國正在採取三大手段,試圖延緩中國崛起的步伐和規模。
一是經濟手段,向中國施壓,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
二是使用社會手段,通過支持底層人員上訪等手段,在中國民間培養親美勢力。參與這些活動的都不是美國政府的人,但是都與美國官方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三是外交手段。美國力圖封殺中國模式的對外擴散,要求中國剝離與所謂「流氓國家」的關係,企圖讓中國在世界上裡外不是人。
袁鵬現為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美國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際關係學院客座教授;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學術委員;中國美國人民友好協會理事;美國China Security雜誌編委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美國外交、中美關係、亞太安全等。出版《美國思想庫及其對華傾向》、《中美戰略關係新論》等著作。曾於2003年~2004年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1999年~2000年在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做訪問學者。(文字整理:肖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