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網 韓詠紅 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前天報道﹐中共在選舉本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的過程中﹐採用了「民主推薦」程序。400餘名中央委員和中央候補委員都領到了「推薦票」﹐有資格在200多名符合條件的63歲以下中共正部級幹部中﹐選出他們屬意的中央政治局委員以向政治局常委會舉薦。
上述「民主推薦」在操作方法上和民主選舉有類似的地方﹐兩者的最大差別是推薦的結果並不能保證獲最多推薦票的人當選﹐最終何者當選﹐還是要由握有實權的政治局常委會來把關和控制﹐所以「民主推薦」相等於一種預選。但值得注意的是﹐「民主推薦」級別高──推薦的對象為代表中共最高權力機構的中央政治局委員。這應該是政治局委員在產生的過程中﹐首次採用了擴大黨內民主的預選形式﹐取代一個人或幾個人來決定人選的傳統做法。
中共試圖以低風險的「民主推薦」模式來試行真正的民主選舉﹐反映出在黨內外民主呼聲漸高的背景下﹐由黨員自下而上選舉高層領導人的大趨勢正在形成﹐黨內民主選舉實驗已經從基層觸及到高層。
這個趨勢的形成和中共黨內政治環境的演變有密切關系﹐而非僅出於個別領導人的主觀意志。在中共十七大和一中全會閉幕﹐新一屆中共領導班子的改選結果出爐後﹐外界更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一些分析人士指出﹐派系平衡是新一屆政治局委員和常委的明顯特點。常委會同時引入兩個1950年代出生的新人﹐構成中共接班梯隊二人組。在25人組成的政治局委員裡﹐共青團色彩明顯的官員以及出身傳統高幹家庭的官員﹐各有數量相近的代表。
另外﹐由新任常委習近平領銜的中央書記處﹐六個成員中有共青團背景和非共青團出身的書記剛好各佔一半﹐其中﹐被視為現任總書記胡錦濤和前任總書記江澤民文膽的令計劃和王滬寧﹐雙雙並列為書記處書記。
代表中共兩大主流派系的官員平衡地分享職務和權力﹐這說明大家旗鼓相當﹐一個相互制約又相互協作的新格局已然形成。而一旦協商無法解決彼此歧見和矛盾時﹐類似選舉的程序將成為雙方都能接受的游戲規則。
類似「民主推薦」的黨內民主程序﹐短期未必會完全左右權力分配的結果。但這類程序慢慢形成制度後﹐可以對高官的產生發揮作用。例如說﹐有能力和野心角逐重要位置的年輕一代﹐將需要接受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雙重檢驗﹐這時﹐學歷﹑政績﹑官員個人在黨內外的形象﹑聲譽等公開的指標﹐將發揮更大作用。
民主化的發展﹐也符合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大勢。
自1978年開始的中國改革開放政策﹐明年即進入30周年。對中國的整體發展而言﹐改革開放是一條不歸路。隨著市場經濟深入發展與中國融入國際﹐國家對個人命運的控制力正在減弱﹐社會大眾和國際社會對中國實現民主的期望在提高。
中共政局觀察者常批評﹐不論是黨內民主或社會民主的進度都太慢。以中央委員的差額選舉為例﹐自1992年以來的15年裡﹐只從原本的5%提高到8%多一些。然而﹐黨內民主過去可能更多是為了回應一般黨員的要求﹐如果民主的需求是來自於黨內高層﹐這個進程就可能比外界預期的更快。中共6月25日悄然進行了對中央政治局委員進行「民主推薦」的程序﹐就是例證。
當黨內民主獲得進展時﹐中國民主也走上了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