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歡迎大家評論『文革』,下面是轉貼(自己年輕,沒有發言權)

作者:duck1  於 2010-1-8 11: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關鍵詞:


客觀看待文革期間我國的經濟發展

——究竟是「瀕臨崩潰」還是迅速發展

姜偉崗

  本文將重點討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簡稱「文革」下同)期間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這一方面是由於六、七十年代的中國正處於加強其工業、農業和科學技術的基本建設的關鍵時期,一些大建設、大工程、大項目都是這期間完成的,它在中國建立獨立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另一方面是由於這段歷史長期以來成為一個有爭議的問題,有人把它看成是毛澤東時代的完全失敗的典型例證。有一種十分流行的說法是:「文革」時期中國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還有的說「長期發展緩慢」、「停滯不前」等。是也、非也?對此重大問題發表意見、澄清事實,應是每一個中國人應有的責任。

  客觀事實不容抹剎

  「文革」作為一場史無前例的政治運動,對它究竟作如何評價,它將對歷史產生什麼作用和影響,這是一個有待歷史驗證的問題,或許在短期內是難能有統一認識的。然而對於「文革」時期的中國經濟發展,它卻是一個客觀事實,只要不抱任何偏見,則是完全能夠得到正確說明的。

  其實,要正確說明「文革」時期中國經濟的發展並不是困難的事情。一個簡單方法就是將「文革」后的中國經濟狀況與「文革」前的1965年相比較。人們知道,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到1965年的國民經濟調整時期是共和國歷史上經濟發展較好的時期之一,當時大多數經濟指標都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而經過了十年「文革」,中國經濟與1965年相比究竟是降低了、沒有變化,還是大大提高、發展了?這對於稍有一些歷史知識和經驗的人來說都是顯而易見的。兩個時期相比,中國經濟狀況不僅存在著量的巨大差別,而且存在根本層次的差別。

  1965年中國經濟形勢雖然很好,但那主要是調整、恢復的結果。應該看到,那時中國的經濟基礎還是十分薄弱的,工業、農業、交通等各方面都還沒有什麼「大東西」,發展並無後勁。工業方面,那時獨立、完整的體系尚沒有建立起來,交通、能源建設和製造業還落後;農業方面基本建設很差,水澆地和化肥使用量很少,抗自然災害能力很低,產量不穩定。可以說當時在工、農業基礎建設和科技水平各方面都不能適應繼續大發展的需要。而這一根本狀況的改變,主要是在60年代後期和70年代實現的。正是在這個時期,中國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發展都上了一個很大台階,基礎、實力大大增強。它在中國經濟發展史上具有十分特殊和重要的地位,成就不可磨滅。

  自從「徹底否定文革」以來,人們對當時的經濟建設成就諱莫如深,政壇上對「文革」期間的事情採取「報憂不報喜」、發展數字寧抑不揚的做法。即使如此,依據國家統計部門所公布的數字仍能看出一些真相:止於1978年,(「文革」雖然是在1977年10月以粉碎「四人幫」為標誌被宣布結束,但到1978年12月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前,工作指導思想和經濟方針並未改變,當時華國鋒明確宣布「按既定方針辦」,因而這一年就經濟工作來說仍可算到「文革」時期)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達3624億元,這比1965年的1716億元翻了一番還多,年均遞增率達6.8%。主要產品的產量更是大幅度增長,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例如:鋼產量達3178萬噸,原油產量達10400萬噸,原煤產量達61800萬噸,糧食產量達30475萬噸,它們分別是1965年的2.6倍,9.2倍,3.09倍,1.6倍。①這樣的增長速度從哪方面能說是緩慢呢?如果說「文革」時期經濟發展是「停滯不前」,那就是說它比1965年沒發展、沒變化,這豈能是事實!

  ①據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1994)》。

  談到「文革」時期的經濟建設,還有兩個重要情況值得指出:其一,當時是在沒有任何外援、借貸情況下完全靠自己的力量獨立建設的。中國在1968年就全部還清了公債,成為世界上少有的一個既無外債又無內債的國家。其二,當時經濟發展是沒有任何「泡沫」和虛假現象的。人們都知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GDP增長大多年份高達百分之八、九,然而這其中僅銀行不良資產就達百分之三、四十,還有大量的資源浪費、「豆腐渣工程」、腐敗成本等,而這類現象在「文革」時期是極少見的,因而更加真實。

  有人說「文革」時期國民經濟到了「瀕臨崩潰的邊緣」,試問:當時全國沒有任何企業倒閉,沒有一年農業減產,沒有金融危機,沒有通貨膨脹,沒有產品買不出去,沒有工人下崗失業或發不出工資,經濟總量年均增長6.8%以上,世界上哪有這樣的「瀕臨崩潰」!所謂「長期發展緩慢」究竟有何根據!

  按工農業總產值計算,1966年至1978年年均增速是8.5%,大大超過了改革開放之後的1979至1981年6.7%的增速。有許多經濟指標,如煤、石油、鋼鐵、發電量、機床等產量增速更是超過改革之後。國家財政收入年均增長6.9%,遠遠超過1979至1981年年均負1.7%的增長速度。如果說「文革」期間經濟「瀕臨崩潰」,那麼改革之後的1979年至1981年經濟豈不更是「瀕臨崩潰」嗎!

  有人說:「自從1957年以後,中國耽誤了二十年」。還說「十年動亂使中國經濟步入低谷,進一步擴大了與西方國家的差距」。事實真的如此嗎?

  據《中國統計年鑒》提供的資料,從1952年到1978年的26年的時間裡中國國民生產總值平均每年增長達6.5%;而同期世界的增長速度是3%,美國是4.3%,日本是6.7%,英、法、意還低於美國。這就是說中國的發展速度是世界同期的2倍多,遠遠高於美、英、法、意等,與處於高增長期的日本差不多。從主要產品的產量看,50年代初中國都排在世界工業國家的大後面,而到了1978年鋼產量就超過了英、法、意,成為繼美、蘇、日之後的第四位國家;石油由過去有名的「貧油大國」而一躍成為基本上自給的世界「第八產油大國」。其他如:原煤躍居第三位;棉紗產量躍居第一位,發電量躍居第七位,糧食產量躍居第二位,棉花產量躍居第三位等。事實充分說明,從50年代以來的中國的一直是迅速趕超西方發達國家的歷史,而關鍵性的建設大都在文革期間。中國同西方國家的差距從沒有拉大,而是逐漸縮小。中國科技和經濟發展,以幾十年的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一、二百年的路程。所謂中國「耽誤了二十年」從何說起!

  70年代,西方國家進入新~輪的經濟危機,美蘇兩霸冷戰不斷升級,西方國家經濟發展普遍趨緩,但這時中國在「備戰」的拉動下投資建設步伐進一步加快。據韓德強《中外對比五十年》中提供的材料,1965年至1985年西方國家GDP年均增長率是、:美國1.34%,英國1.6%,西德2.7%,日本4.7%。其他亞洲有關國家和地區是:新加坡7.6%,韓國6.6%,香港6.1%,印度1.7%。而同期中國是7.49%。可以看出其中除了新加坡、韓國、香港與中國速度接近之外,西方發達國家和印度等都遠遠低於中國。所謂中國「經濟發展步人低谷」、「擴大了與西方國家的差距」等等純系一派謊言。

  經濟發展有時候並不是單憑產值增長率所能完全說明的。讓我們回顧一下在六、七年代中國人所於的許許多多大事情,所創造的雄偉業績,也許更具有其真正的意義。
Continue next......

TOP

倍可親(backchina.com)   「文革」時期中國工業、交通建設的發展

  對於一個落後的農業大國來說,首先把工業搞起來這是富民強國的關鍵問題。從歷史上看,中國工業投入規模最大、建立企業最多、發展最快的時期,一是「大躍進」時期,二是「文革」時期。「大躍進」時期所建立的企業有些在「三年困難」、時期下了馬,(但其中大部分在後來形勢好轉時又陸續恢複發展起來)與此不同,「文革」時期的工業發展卻要謹慎得多,穩健得多,項目建設一個成功一個,幾乎找不到有何效益不好的企業。

  在僅僅30年的時間裡,中國建立起了一個獨立的、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在許多領域進入世界先進行列。這隻要看看當時國家在能源、鋼鐵、建材、機械製造、化工、交通、國防工業建設等方面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投建的大量工程項目情況就很清楚了。

  以石油、煤炭、電力和鋼鐵、水泥為主的能源、原材料建設是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最基礎性的工業。「文革」時期中國工業發展最突出的成就也正是在這個方面。僅在1967年至1976年期間國家對能源建設的投資就超過了500億元。在石油工業中,不僅擴建了大慶油田,而且新建了勝利油田、大港油田、任丘油田、遼河油田、中原南陽油田、江漢長慶油田等。原油產量以每年平均遞增18.6%的速度增長,1978年產量突破了1億噸,原油加工量比1965年增加5倍多。其發展步子之大是任何時期所無有的。如果沒有當時石油工業的大發展,我國八、九十年代以及現在的石油自給將是大問題,與此相關的化工、化肥、化纖等工業也不會發展起來。在煤炭工業中,新建了山西高陽煤礦、山東兗州煤礦、河南平頂山煤礦、四川寶頂山煤礦、新疆哈密露天煤礦;在電力工業中,不說各地興建的眾多的中小型發電站,僅全國大型的發電站就有:劉家峽水電站、丹江口水電站、龔咀水電站、黃龍灘水電站、碧口水電站、八盤峽水電站以及唐山陡河發電廠、山東萊蕪火力發電廠等,發展同樣是很快的。十年間中國能源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9.2%。全國80%以上的縣都建立了水泥廠,產量比1965年增長4.1倍。這都大大超過了八、九十年代的增長速度。

  在看待「文革」期間的經濟發展時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必須看到:當時的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是十分嚴峻的:在南方正在進行援越抗美戰爭,美國軍事飛機還不斷侵入我國領土上空;北部與蘇蒙的邊境上蘇聯陳兵百萬,戰爭一觸即發;西南印度軍隊不斷侵入我國邊境等。在當時形勢下既要搞建設又要加緊備戰,為此工業發展不能不採取以內地「三線」建設為重點的方針。從1965年到70年代末期,國家在三線建設中投資達2050億元,建立起了攀枝花鋼鐵基地、六盤水工業基地、酒泉和西昌航天中心等一大批鋼鐵、有色金屬、機械製造、飛機、汽車、航天、電子工業等新的工業基地,使國家的基礎工業和國防工業狀況大大改變。這期間中國的造船工業由造萬噸巨輪逐步提高到造五萬噸和十萬噸級巨輪的水平,發展極為迅速。全國有許多著名的大企業,如湖北二汽、貴州鋁廠、邯鄲大型水泥廠、德陽第二重型機械廠、江油特殊鋼廠、成都無縫鋼管廠、山東托拉機廠等也都是那時新建的。至於各地建設的大型骨幹企業就更多了。到70年代末期僅三線地區的工業固定資產就由原來的292億元增加到1543億元,增長4.28倍,約佔當時全國的三分之一。工業總產值由258億元,增加到1270億元,增長了3.92倍。這極大地促進了中西部經濟、科技和教育的發展,對於改善經濟布局,克服過於集中於東部沿海大城市的狀況,縮小東西部地區差距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人們看到,改革開放以後一改原來的指導方針,實行以東部沿海地區為重點、向沿海傾斜的方針,使中西部大批人才和資金「孔雀東南飛」,造成地區差別和社會矛盾迅速擴大。可以說,如無過去「三線」建設時期的基礎,目前中西部的經濟發展還會更加落後。

  在這期間,各地新建的工業企業特別多。1965年全國企業總數是15.8萬個,其中全民所有制企業4.6萬個,集體所有制的11.2萬個;到了1979年企業總數就達到35.5萬個,是原來的2.25倍。其中全民8.4萬個,集體27.1萬體,分別是原來的1.83倍和2.42倍。而且企業規模普遍擴大,其中大中型企業有4500個。全國職工總數近一億人(9967萬人,其中全民制7693萬人、集體制2274萬人),比1965年的4965萬人(其中全民3738萬人、集體1227萬人)增長70%以上。這也大大促進了就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這時中國基本上建成為一個工業化國家。1952年,中國工業僅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農業佔64%,而到1975年,這個比率就顛倒過來了,工業佔72%,農業佔28%了。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改革以來喊起來的一個口號,20多年來中國交通發展十分迅速。然而不能忘記的是早在六、七十年代國家就開始大力加強全國的大幹線建設,這期間在鐵路、公路、航空、大橋樑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是十分驚人的。十多年間,不僅建成了成昆鐵路、湘黔鐵路、川黔鐵路、襄渝鐵路、焦枝鐵路、枝柳鐵路、京通鐵路、陽安鐵路等十多條鐵路幹線,而且建成了包括滇藏公路、韶山至井岡山公路在內的許多貫穿各省城鄉的公路幹線。到1979年,全國鐵路通車裡程達五萬多公里,有複線的八千多公里,並且開始了電氣化鐵路建設。內燃機車也投入使用。鐵路貨運量達十億萬噸。全國公路通車裡程達80萬多公里,全國兩千多個縣基本上每縣都通了公路,大大改變了全國交通幹線落後的狀況。這個時期鐵路、公路建設與以往不同的是:它大多是在西南地區高山峻岭的複雜地形條件下施工的,而施工技術、物質條件又很落後,其艱難程度中外少有。工人階級、技術人員硬是靠發揚「敢啃硬骨頭」和「一不怕苦而不怕死」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譜寫了人類建設史上最豪邁的篇章。

  在交通發展的同時,中國的大橋樑建設步入新階段。1968年世界聞名的大工程一一南京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此後,十年間中國又先後建成了長沙湘江大橋、山東省北鎮黃河大橋、前扶松花江大橋、浙江省蘭江大橋、蚌埠新淮河大橋、上海黃浦江大橋、閩青大橋、洛陽黃河大橋、田莊台遼河大橋、江蘇省淮南大橋、五河淮河大橋、重慶長江大橋等,使我國大橋樑建設無論在設計施工水平,還是在建設速度上都躍上一個新台階。

  「文革」時期中國的航空事業發展很快。在國際航空方面開通了北京、上海與巴黎、與日本、與巴基斯坦、與蘇黎世、與瑞士、與德黑蘭、與地拉那、與亞的斯亞貝巴、與萬象等許多新航線,與外國100多家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往來。在國內,新開了上海——蘭州——烏魯木齊、上海——桂林、蘭州——拉薩、成都——上海等航線。到1973年國內建立了以北京為中心連結全國70多個城市的80多條民用航空線。

  其他方面,在大港口建設、長距離輸油管道建設、高壓遠距離輸電變電工程、載波通信幹線工程,衛星通信地面站建設等方面都創歷史最高記錄,填補了許多歷史空白。

  僅十多年時間,國家工業建設就干出了這樣多的大事,取得了這麼大的成就,難道就因為當時處於「文革」時期從而可以將其一筆勾銷嗎?

  對外開放和經濟技術交流

  70年代,毛澤東和黨中央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基礎上一直在探索同西方發達國家開展經濟技術交流的渠道,並形成了一個對外引進的新高潮。1972年以後,以「四三方案」為中心,毛澤東、周恩來多次批准關於引進國外設備、技術和擴大經濟交流的報告。先後投資50多億美元,引進了26個大項目,其中包括13套大化肥、4套大化纖、3套石油化工、10個烷基苯工廠;還有武鋼一米七軋機,3個大電站、43套綜合採煤機、1套彩色顯象管成套生產技術以及透明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氣輪機工廠等。通過這些引進,建成了北京石油化工總廠、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山東勝利石油化工總廠、遼陽石油化纖廠、北京石油化纖廠、黑龍江石化纖維聯合企業、福建維尼綸廠、四川維尼綸廠以及大慶化肥廠、南京棲霞山化肥廠、遼河化肥廠、洞庭氮肥廠、四川瀘州和貴州赤水天然氣化肥廠等國內一大批化工企業。當時引進的這些項目都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大大促進了我國基礎工業,尤其是石油化工、化肥、化纖、冶金工業的發展,直接為80年代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創造了條件。例如,武鋼一米七軋機工程投產後,1984年就實現利稅6.85億元,比投產前增長1.66倍,所生產的大量鋼板填補了國內品種的一些空白,減少了進口所需要的大量外匯。

  在大規模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的同時,70年代我國對外貿易和出口創匯也獲得迅速發展。1973年、1974年、1975年全國出口總額先後達到58.2億美元、69.49億美元、72.64億美元,分別是1970年的2.58倍、3.07倍、3.21倍。1975年我國對外貿易總額達到147.51億美元,是1970年的3.22倍。這樣的增長速度即使在改革開放以來也是沒有達到的。

  有人說:「文革」期間中國實行「閉關鎖國」、「自我封閉」政策,「同外界隔斷了十多年」,這完全是對事實的顛倒。相反,正是在這個期間,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同日本、加拿大、奧地利、墨西哥、巴西、馬來西亞、土耳其等全世界數十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係;正是在這個期間,打通了同美國的關係,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兩國進行了實現關係正常化的會談,並於1978年正式建立外交關係;正是在這個期間,中國同歐、亞、美、非洲許多國家簽訂了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參加了許多國際組織和國際會議,開展了大量經濟技術合作和援助活動,開通了許多國際航空新航線;正是在這個期間,毛澤東提出了「三個世界」理論,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使我國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正是在這個期間,如前所述,我國的對外引進,對外貿易步子迅速加大等等。十年的時問發生這樣大的變化,作出這麼多的重大決策,所謂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同外界隔斷了十多年」、「關起門來搞階級鬥爭」之類的謊言何據之有!

  實事說明,中國共產黨在積極開展對外開放方面是一貫的,在這個問題上鄧小平並沒有超過毛澤東。所不同的是:那時的對外開放決沒有帶來這樣多的蒼蠅、垃圾和病毒罷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30 11: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