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關於月餅的記憶

作者:海邊石  於 2013-9-20 23: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流水日記|已有2評論

關於月餅的記憶

    已經記不清多少年沒有吃過月餅了,反正今年的中秋節我是吃到了。

    也在札幌開飯店的曾祥順夫婦下午送來了兩塊月餅和一些水果,使我也算是來了日本十多年真正的過了一個中秋節。

    來日本的這十多年來,每到中秋節,在我的腦海里一直頑固的出現著一個畫面,在街邊的一個窗外,幾個孩子的腳下踩著磚塊,把小小的腦袋貼在玻璃上往裡面看著,而房子裡面是熱鬧的製作月餅的場景。

    那幾個孩子中的一個是我。

    那烤月餅的地方就在建娃老屋對面供銷社的房子里,房內砌著土製的烤爐,然後是一個大的案板,有四個人相對的坐著在打月餅,還有一個人專門負責烤制。

    我至今都依然堅持的認為,我會製作月餅一定是那年的中秋節學來的,已經不記得當時的我有幾歲,也不記得當時和誰在一起,每當想到月餅沒我的耳邊就彷彿聽到了那噹噹當月餅脫模的聲音。

    那年中秋節前的日子裡,我是趴在那個窗戶上度過的,我一直很奇怪,我的記憶怎麼就沒有在那次以前的任何有關吃月餅的記憶。

    記憶中吃月餅也是在那一年的中秋節,也記得月餅絕對不是我的父親或者母親買來的,打記事起家裡就很窮,而很小的我好像也很懂事,從來沒有抱著大人的腿哭著鬧著要買什麼吃的東西。記得我自小就很知趣,所謂知趣就是別人給的食品如果沒有父母的許可,就是再想吃也不會伸手去接。

    我的父母一定不會知道他們心中懂事的孩子,在那年的中秋節是趴在供銷社的窗台上度過的,看著金黃色的月餅,聞著從打開的窗戶裡面飄出來的香氣,那誘人的氣息也不知道讓我咽下了多少唾沫。

    月餅是舅爺拿來的,這大概也是我從小就喜歡舅爺的原因吧,記憶中舅爺每次來都會給我帶來好吃的東西,不是兩根麻花就是兩個餅子夾涼粉,要麼就是給母親兩塊錢說給孩子買吃的。

    舅爺是鐵路工人,話不多,可是對我們兄妹的那份愛使我至今記憶猶新,工作后的我有一年偷偷的給了舅爺五百塊錢,而舅爺轉眼間就給了母親。

    我總是頑固的記得,我第一次吃月餅就是舅爺那次來時帶的月餅,一包共八塊,母親讓我給家裡的爺爺奶奶送了兩塊,然後又讓給門口的孤寡老人送了兩塊,老人是河南人,沒有兒子倒是有個年齡比母親小一些的孫女,人們都稱老人為蘇蘭爺和蘇蘭奶,老人平時挺照顧我家的,我到現在都忘不了老人做的鍋貼饃,那鍋貼饃是半煎半蒸的,底面金黃頂面鬆軟,長大后的我再也沒有吃過記憶中的鍋貼饃。

    那年的月餅我啃了好久,是一點一點啃的,因為捨不得一下子吃完,說以就一點點的啃,到最後月餅很硬很硬的時候那是舔著吃的,那香甜的滋味我至今依然記得,皮是普通的麵皮,餡是白糖加青紅絲還有少量的冰糖,白糖餡的月餅過兩天後是很硬很硬的,那時的月餅又是散包裝的,如果我用磚頭來形容月餅,那應該是一點都不過分的。

    一個人的記憶有時候會欺騙自己,唯獨味覺的記憶是永恆的也是持久的,更是不會欺騙自己的。

    長大后的我吃過無數的月餅,包括今天老曾送來的月餅,說實在的,現在的酥皮月餅我是沒有吃出來一點新奇的感覺,我以為多年沒有吃過月餅了,應該對任何的月餅都有一定的感情,但我並沒有從中吃出我希望的情懷,反而吃出的是一種陳舊豬油的哈喇味,看了看保鮮期,好傢夥到2015年,這麼說也許對老曾有些不敬,反正這也不是老曾自己做的,相信老曾也明白,現在所謂說吃月餅,其實只是一種情懷和一種懷舊,有幾個人真正的去吃,正因為如此,我依然感激老曾夫婦,這麼遠送來月餅,讓我過了一個有月餅的中秋節。

    我想明年的我如果還在日本的話,我一定會自己做月餅,儘管現實的我還沒有真正意義上做過月餅,但我依然堅信我會做月餅,這和我做菜一樣,我是學紅案的,沒有學過白案,但我卻會很多白案的活,有些是人家指點了一些,大多的就是自己琢磨了,當年包油糕的時候我就是無師自通,還有扯麵也是,包油糕的手法就是和包月餅的手法一樣,做菜也是,我不可能從師傅那裡學會所有菜的製作方法,但我卻會很多的菜。

    有的時候面對一種新的原料,其實在我的腦海里已經開始了無數種菜的烹調方法,這種在腦海裡面的烹調方法其實和現實生活中別無二致,可以說這道菜在沒有開始製作之前,我已經知道了這道菜應該是什麼樣的味型,應該是怎麼樣的三維圖像。

    我覺得我是一個天生的廚者,一個天生的廚人,作為這樣的人首先要有悟性,要有望一葉而知一秋的頭腦,以點概面的意識。天生的廚人腦子裡沒有菜譜,任何的原料信手拈來皆可成饌,當然這樣的廚人也有一定的缺陷,因為他的思維已經定型了,他所謂的創新都是有章可循的,這樣的廚者絕對沒有爆炸性的創新,就像李小龍可以創造出來截拳道而他的師父不可能一樣。

    舉一個很不恰當的例子。擀餃子皮大家都會吧,一個好的擀餃子皮師父可以供應三個好的包餃子師父,可是要成為一個好的擀餃子皮師父,那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呀。

    我在教店裡面一個日本人擀餃子皮,開始我包一個餃子還要等老半天,沒有多久人家就在等我了,再後來我和英民兩個人包人家也能供應上,我這才留意了其中的訣竅,我們平時擀餃子皮一次也就一個,人家可以說一次兩個,三個,甚至四個,我們的思維方式是盡量手快些,人家是一次一個也是擀,兩個也是擀,於是人家一次可以出三個,而我們只是一個,我驚訝,還能這麼擀呀,但是人家的質量並不差,我也無話可說。

    我不得不深思這個道理,其實這只是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可我們的思維已經固定了,不會去想把兩個疊在一起或者三個疊在一起擀,這其中固然有偷懶的成分在內,但正是這些新手才會做出這樣的舉動,而這舉動就是創新。

   所以我說,李小龍可以創造出截拳道而他的師父不可能。

   一個天生的廚者因為有了固定的思維,他的成就只是在固定的方式下才得以展示,一般很少去做沒有把握的事情,所以說他們對待每一道菜都是執著並且認真的,要麼不做,要麼就做到最好。

    當然也會有失手的時候,前幾天做麻花。開始做的就有些咸了,結果就沒有給客人上,咸了的麻花我也懶得認真的對付,胡亂的成型后就把生坯冷凍了起來,準備自己慢慢地消化,剛好今天老曾來了,就把準備自己消化而不漂亮的麻花炸了帶給了他。

    今天是一個快樂的日子,也算是我來日本後過的一個有意義的中秋,一個月餅引出了我這麼多的想法,還成就了一片不短的文章,這一切還真要感謝老曾夫婦。

    老曾謝謝你帶給了我一個有意義的中秋節。

    我在這裡也祝你中秋快樂萬事如意生意興隆。

最後祝願所有觀看此文的朋友中秋快樂,身體健康。

 

 

 

                                    王斌寫於北海道札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小皮狗 2013-9-21 05:33
「 要有望一葉而知一秋」 的悟性,就憑這一點就該給你一大捧鮮花。。。
回復 浩瀾 2013-9-21 20:11
歲月如流趕少年。少小記憶,......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5 12: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