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紅衛兵的墓園:「文革」的恥辱柱

作者:燕山紅場  於 2012-3-2 05:0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已有4評論

核心提示: 42年前,山城重慶曾爆發過規模為中國同期之最的「文革」武鬥。死難者被分散掩埋於重慶市區約24處。隨著歲月流轉,這些墓地或被搬遷或被剷除,至今保存完好的僅一處,位於沙坪公園。「紅衛兵墓」作為特殊的歷史記載者,自身也經歷諸多波折,曾數次面臨被拆除危險。而當時日久遠,它記載歷史、供後人反思的作用得以體現。

1215日,此處墓園被重慶市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沙坪公園內的紅衛兵墓園,目前是中國唯一保存完好、具有規模的「文革」墓群。它成為文物的過程中也曾有過爭議,但最終所有意見指向一個基點:它應當被保護下來。

在重慶市沙坪公園西南角,石牆圍著一個特殊的墓園。它曾長久與世隔絕。

根據沙坪公園管理處的數據,墓園裡有113座墓碑,共掩埋有531人,其中約404人死於「文革」中的武鬥。

當地人稱它為「紅衛兵墓」,據稱,這是一個全國僅有的保存完整的「文革」墓群。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圍繞這個墓園的一直是去留的問題。

管理處主任錢立全介紹,到2005年,重慶再度傳出有房地產開發商要將紅衛兵墓園拆除,對這一地段進行商品房 開發的消息。

此消息一出,引發強烈關注。重慶眾多人士積極奔走,呼籲保護墓園。

而許多人通過網際網路了解到了重慶有一處紅衛兵墓園。

「這個傳言剛出來時,我很高興,這是好事。」錢立全認為,正是這一消息,使更多人關注了墓園,而這對墓地的保護是有好處的。

沙坪壩區原文物局書記吳波介紹,沙坪公園附近地理位置好,商業價值高,2005年前後商業開發正如火如荼。不過,當年開發商的意見一提出,即遭到眾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強烈反對。

他說,當年高校、民主黨派反對拆墓的聲音尤其強烈,他們希望此事得到慎重對待。不過,也有一些人認可拆除,認為剷除承載著痛苦記憶的物質,可消滅精神上的傷痕。

吳波回憶,此提議原本不在政府規劃中,最終也未被列入土地開發議事日程。

錢立全說,對於墓地的「威脅」除了商業開發之外,還有家屬提出要遷移屍骨。

他回憶,2003年或2004年,有個家在貴陽的死者家屬提出,希望把死者的屍骨遷出,以便進入其家族墓地。

錢立全說,那是個合葬墓,雖然公園方清楚死者埋在哪個角,但只要遷出一個,就會造成墓地的嚴重破壞。

於是,錢立全接連兩次給那家人寫信,希望從文物、從歷史的角度,不要遷移。「我還說,他在這裡有戰友陪著,不孤獨。」

最終,家屬方放棄了。

「假如他要遷,你有什麼辦法呢?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這個例子一開,其它家屬知道了要遷。又怎麼辦?這墓地就完了。」錢立全介紹,正是接踵而來的「危機」,使沙坪壩文物保護部門及公園管理處產生了一些想法。

他們認為,只有使紅衛兵墓園成為文物,才能從法律上避免類似情況一再發生。

艱難的證人調查

研究者李中華說,有的人不願提及往事,有的人已老去,甚至有的人約好了,等要見面時卻中風或去世

還在2004年末的時候,沙坪壩區文物局聯合沙坪公園管理處,便開始了為紅衛兵墓園申報文物的前期準備工作。

吳波說,文物並非是一個東西擺在那裡,有一些年頭及與什麼事情有關,就能成為文物,它還需要見證者提供相關史料進行支撐。

史料的搜集整理工作,落在了沙坪公園管理處的頭上。

錢立全介紹,因管理處無資金、無政策支持,此項工作一直處於「半休眠」狀態。一直到2007年,轉機出現。

這年的44日,國務院下發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通知。此時有人建議,沙坪公園應抓住機會。

之後,公園管理處聘請了李中華、王友群、秦本志三人組成調查組,開始半公開地對墓園的史料及當年的經歷者、死者親朋等進行調查。

三人調查小組從20079月開始運作。李中華介紹,此後連著兩個春節,他們都在墓園中度過。因為死者的家屬、同事、同學、朋友等,春節期間會到墓園弔唁。此外就是清明節時來人多。

李中華等人的任務之一,就是與他們進行對話,搜集原始資料,「這是非常艱難的過程」。

通常,對方都不願提往事,「不想談,不願談」,而一旦舊事重提,傷疤帶來的痛苦可能「殃及」李中華他們,有人會罵人,「他們很大一股怨氣,40年來無處發泄」。

此外,時間太久遠了,很多人記憶模糊。李中華說,另一方面,當事人紛紛老去,有時約好了見面,要見面時卻發現人死了,或者中風了,這樣的情況發生過十幾次。

還有一種情況,公園可以確定某人埋在墓園裡,但找不到一個人證。例如當時在此求學死亡的學生,而他的同學後來又都在四面八方。

為了讓家屬提供相應幫助,公園管理方想過很多辦法,李中華甚至以家屬的立場寫了很多文章,他們才慢慢吐露情況。「你僅僅說『這是歷史,我們應當承擔責任,我們要保存歷史』,他們聽不進去。」

李中華介紹,工作組共走訪了2000多人,其中1200人提供了有價值的材料。最終,形成了30萬字的文本。目前,已了解了100多人的生平、死亡日期和原因,但仍有300多沒有搜到。

錢立全說,工作組的目標是爭取把每個死者的生平都調查清楚。他認為目前資料搜集已進入非常困難時期,並且越往後越困難,因為很多人都去世了。

獲得機會的文物申報

直到國家文物局長單霽翔提出,要對「文革」期間代表性建築物保護,墓園的申報才得以公開

沒有「合法地位」就沒有文保經費,沙坪壩區文物局吳波說,很長一段時間內,只能做到「保存」,離「保護」還有距離。

為防盜墓及遊人翻越鐵門進入墓園,沙坪公園管理處聘請了3名保安全天進行監控。

李中華回憶,他們剛開始調查墓園資料時,連沙坪公園內部員工都不理解:這一個墳墓有啥好搞的?而公園和區領導有壓力也不敢說,大家都悶著。

直到2008410日,國家文物局在無錫召開中國文化遺產保護論壇。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提出,應對「公社運動、大躍進運動、文化大革命運動等時期的代表性、典型性的建築物、構築物採用正確的方法進行合理保護」。

此後,重慶紅衛兵墓園的調查組,和申報文物,才處在了公開狀態。

錢立全回憶,沙坪壩區市人大、政協領導也敢說這個事了,區和市文物局才高度重視這個墓地,多次到現場查看,反覆組織專家論證。

按照文物申請的流程,先由沙坪公園管理處向沙坪壩區申請成為區級文物,再由沙坪壩區文物局向重慶市文物局提交申請,方能成為市級文物。

李中華說,向沙坪壩區提交申請很順利,2008年七八月填申報,很快獲得通過。之後,2009年年初,沙坪公園專門組織了人,重新整理資料遞交申請到重慶市。

論證會專家無一異議

專家吳濤認為,紅衛兵墓園成文保單位,說明國人看待歷史的態度更加成熟和理性

錢立全回憶,重慶市領導內部曾有不同意見,不過到了專家論證階段時,已毫無懸念。

就紅衛兵墓園評文物的申請,重慶市文物局副總工程師吳濤等20名文史、黨史、建築史、規劃專家等,開了兩次討論會。

吳濤介紹,參與論證的專家是從國家文物局專家庫選出的,大多經歷過「文革」。第一次會是2009年八九月份,第二次會則在10月。兩次會上,他都提出:「我們要面向未來,不要忘記沉痛的歷史。」

吳濤回憶,兩次論證會,無一專家有異議,都認為該申報文物。會上還有專家指出,這個承載著歷史的墓園,由於風吹雨打,正自然損毀,必須提到法律高度進行保護與搶救。

那年1215日,重慶市公布了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共193處,紅衛兵墓園名列其中。

據介紹,申報文物時,有關方面對墓園名稱作過斟酌,考慮過武鬥墓、文革墓等,民間研究者曾鍾還曾建議恢復原名「復元寺公墓」。最終,定名為紅衛兵墓園。

墓園成為文物后,錢立全認為公園管理處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避免「建設性破壞」。

紅衛兵墓地在陽光雨露下已經很久,

「銷毀」還是保存,爭議一直持續到2009年底。20091215日,紅衛兵墓被重慶市納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2日,記者走進雨後的墓園。這裡滿是半枯半榮的鬼針草、矢車菊。

墓園西高東低,布局雜亂,有一條通往深處的中央小道勉強做中軸,左右兩側的墓碑皆疏密無序。

曾在武鬥中指揮掩埋屍體的鄭志勝老人回憶,「最初就是亂埋,各個單位就近找地方,先來先埋,先左後右,逐步往後移」。

這裡多是合葬墓,最大的墓埋了37人,分三層掩埋,層與層之間用預製板分隔。

墓園中碑型各異,有的碑頂嵌有派別名號的火炬。碑文有「頭可斷,血可流,毛澤東思想不能丟」,「可挨打,可挨斗,誓死不低革命頭」等。

紅衛兵墓園的研究者、重慶出版社編輯陳曉文根據碑文資料考證,墓園中的逝者,工人約佔到589%,紅衛兵約40%。年齡最小的14歲,最大的60歲,其中26歲以上者465%

墓園佔地約3000平米,正門右側有「文革墓群」字樣。有數個墓碑,高出了石牆。有些墓碑上的文字已剝落或模糊。

專家認為,這個承載著歷史的墓園,因風吹雨打正在自然損毀,必須提到法律高度進行保護與搶救。

僅存的紅衛兵墓園

學者王康曾目睹一次「復仇」,上世紀70年代,重慶一中某校長「爆破」了一處紅衛兵墓

歲的鄭志勝說,他如今每次進墓園,都淚流滿面。

年重慶武鬥期間,鄭志勝是重慶大學電機系畢業待分配的本科生。他接到的任務是處理屍體,同學送他綽號「屍長」。經他手的屍體近300具,其中送往沙坪公園埋葬的200多具。

據鄭志勝介紹,墓園所在的地方,解放前是開明紳士饒國模的私產。八路軍駐渝辦事處的工作人員逝世后,饒主動捐地作為墓園,時稱「八路軍公墓」。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曾埋於此處,上世紀50年代中期遷移。

上世紀60年代初期,墓園埋葬了幾名中印戰爭中犧牲的烈士。

據了解,沙坪公園地處武鬥中一個派別控制範圍的核心地段,隱秘、幽靜,這是它成為紅衛兵墓的原因之一。

「文革」期間,重慶武鬥慘烈,在1967年夏至1968年夏一年左右的時間,重慶市武鬥見於官方記載的就有31次,動用槍、炮、坦克、炮船等軍械兵器計24次,645人死亡。

據鄭志勝介紹,沙坪公園內墓園的造墓立碑,是19676月到19691月。

沙坪公園管理處負責搜集、整理紅衛兵墓園資料的研究員李中華介紹,重慶當時七區三縣,相類似的紅衛兵墓群有24個,建設廠清水池、重大松林坡、體育館、牛角沱大橋南橋頭、朝天門碼頭街心花園等處,當年都有掩埋紅衛兵的墓地。

後來,其中23處墓地或被強制搬遷或被直接剷除了。至於墓地當時埋了多少人、何時被鏟掉的,現在已無法考證。

在「文革」武鬥的歷史結束后,紅衛兵墓因它記載的歷史,而成為人們心裡的敏感區域。

重慶一名受過「文革」迫害的老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裡面所有墓碑都是『文革』的恥辱柱,一看見它們,想起它們,我的心就會痛起來。」

重慶民間學者王康曾親眼目睹人們對紅衛兵墓的仇恨。上世紀70年代,曾在「文革」中受過迫害的重慶一中某校長,親手把埋了幾十人的紅衛兵墓炸了。

12日,重慶市沙坪公園紅衛兵墓園。歷經40年風雨,承載著一段特定歷史的紅衛兵墓園去年1215日被列為文物保護單位。(攝影:吳偉)

曾幾次面臨被剷除境遇

圍繞紅衛兵墓的「拆除」聲一直存在,而到了房地產開發的年代,它又面臨了被地產商剷除的危險

根據陳曉文、李中華等研究者的調查,「文革」武鬥結束后,上世紀70年代,紅衛兵墓園曾一度損壞嚴重。

根據陳曉文《重慶紅衛兵墓地素描》的描述:「當時墓園僅靠一堵失修頹圮的土牆與相鄰的農村生產隊隔斷,附近農民逾牆撬走上好的石板、建房做宅基石、蓋豬圈。1975年全面整頓時修葺公園,才砌整了與外界隔離封閉的院牆,墓園方始得到最低限度的保護。」

不過石牆仍不能使該處墓地免遭破壞。鄭志勝回憶,1976年底,因武鬥中牽扯命案他正處於羈押狀態,他與幾名獄友外出運糧時,向看守請求到墓園看看。他們剛進門口,便看見一群農民正猛撬墓基,打算抬著墓碑石回家。

而隨葬品中有鋼盔、槍械的傳聞,也讓盜墓者時常明目張膽在墓地里挖掘,死者的遺骨被散落一地。

因墓園的特殊性,如何處置「文革」墓群,對當地官方來說一直是敏感問題。研究員李中華介紹,上世紀70年代,時任重慶市委書記魯大東曾向上級請示此處墓地作何處置,後來沒有下文。

沙坪公園管理處主任錢立全介紹,1985年,有一名退休老幹部給四川省委寫信,要求拆除此處墓地。

此信被轉發回重慶市后,沙坪壩區政府及區委的部分幹部產生了激烈的意見衝突。一方贊成把墓地炸掉,以「清除『文革』遺跡與『文革』記憶」,而一方,則希望把它保留下來以警示後人。

據沙平壩區文保部門介紹,時任重慶市委書記廖博康到墓園走了一圈,並未直接表態。隨後,他批示了「三不原則」:不拆除、不宣傳、不開放。

隨後,由民政局撥款修建了更高更結實的圍牆。後來,沙坪公園修建了一條從公園通往墓園的石板路,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墓園的再一次拆除危機,則與房地產開發時代的到來密切相關。

據傳,1993年曾有某港商的一個建設項目,把墓園划入了拆除範圍,但後來此規劃不了了之。

傳言引發了文保關注度

當年,因開發地產要拆紅衛兵墓園的消息廣為傳播,人們也從此知道了有這樣一個墓地

圍繞墓園的「拆除」風波並未就此平息。

沙坪公園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5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6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卉櫻果 2012-3-2 05:28
發瘋的年代
回復 無為村姑 2012-3-2 11:04
被愚弄的年代~
回復 往事並不如煙 2012-3-3 05:40
墓園門前再修個''大鐘''---
回復 g深海 2012-3-5 17:35
真正的「文革武鬥」製造者,大家知道嗎?就是劉少奇一夥乾的。王光美為什麼差一點被槍斃?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12-25 21:3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