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三峽大壩如何結緣加拿大

作者:weileguojia  於 2008-1-5 00: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華爾街日報 三峽大壩如何結緣加拿大

  來源:華爾街日報 星島環球網
  
  中國三峽大壩項目是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富爭議的工程項目之一。加拿大政府在此項目中鮮為人知的角色折射出外國政府和公司在其中所發揮的推波助瀾作用。

  在三峽計劃提上日程之初,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西方政府都拒絕為這個全世界最大的水壩項目提供幫助。是加拿大在西方國家中率先「反水」,為大壩項目提供支持。在此之後,西方企業便開始向中國輸出昂貴的高技術設備,某些政府甚至還通過出口信貸的方式提供補貼。

  雖然大壩項目歸根結底是由中國政府拍板,但遠在數千公裡外的加拿大魁北克省卻在整件事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是在當初加拿大國內爆發政治危機時,其政府不顧本國工程師關於大壩高度的警告,義無反顧地為三峽項目提供了大力協助。

  大約二十年前,中國在加拿大出資協助下成立了一個調查小組,對在三峽地區修建水壩進行官方可行性研究。當時加拿大對水電推崇備至,因為水電在該國早期工業化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份在1988年出爐的報告很大程度上對建設三峽大壩的想法給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點,那就是水深不能超過160米。

  曾研究過三峽工程的Hydro-Quebec工程師皮埃爾?森尼克(Pierre Senecal)表示,我們認為150米到160米的蓄水深度是可行的,但不能肯定170或180米是否可行,因此當時建議不要超過160米。

   而三年之後中國決定上馬三峽項目,並不顧自己進行官方可行性研究后提出的建議,將蓄水深度定在180米。目前三峽水庫的蓄水深度已經達到156.6米, 並且還在上升。但與此同時三峽庫區的滑坡現象日益頻繁,有越來越多的當地居民需要搬遷疏散。眼下距離預定水深目標還有20多米,外界日益擔心三峽大壩所存 在的各種問題會進一步惡化。蓄水深度已成為大壩引發爭論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它直接或間接導致了數百萬居民重新安置、成本膨脹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

  由於中國從少數支持三峽項目的西方國家那裡獲得了相關技術,就在發達國家已基本上不再考慮上馬大型水電項目之際,卻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公司在其他發展中國家大建水壩。

  加拿大環保組織Probe International的帕特?亞當斯(Pat Adams)指出,三峽項目的這些問題並不僅僅與中國有關,這是個世界性的問題,其他國家也有責任。

   中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Three Gorges Project Construction Committee)是三峽項目的主要負責部門。該部門拒絕對當初加拿大協助進行的可行性研究以及關於蓄水深度的建議發表具體評論。但該委員會表示,過去 數十年來,外國專家對180米乃至超過這一數字的深度都給予了認可。該委員會公關部門負責人Li Feng談到,鑒於大壩具有的多項功能,中國相關規劃部門認為目標蓄水深度是「合適的」。

  自從上世紀八十年代中國開始實行市場經濟以來,一批工程專家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在改革初期成果的鼓舞下,他們構想出一幅壯闊的藍圖──建設一座長度堪比蘇必利爾湖的水庫,發電量要超過世界上任何一座水電站。但這一提議在中國領導人及群眾間遭遇了空前強烈的反對。

   於是這些中國工程專家向加拿大求助,後者被視為值得信賴的友好國家,而且因為建設了一些全球最大的水利項目而成為水電領域的領先國家。最終加拿大國際開 發署(Canadian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同意資助這項耗資1,400萬美元的研究。

  這項研究由加拿大幾家知名的能源企業承攬,其中包括Hydro-Quebec。這些公司總部均設於加拿大法語區魁北克省的最大城市──蒙特利爾,而魁北克這個地方後來又與三峽工程產生了瓜葛。

  這份篇幅浩繁的調查報告於1988年提交給中國政府,它是三峽大壩唯一的一份官方可行性研究報告。加拿大人支持中國工程師的大多數設想──甚至一座大壩可以將防洪、發電和改善航運等互不相關的目標一併實現的觀點也得到了支持。

  但報告中關於蓄水高度的警告沒有引起注意。中國工程師想讓水庫蓄水達到180米,從而產生更多電力,並使中國得以向缺水的北方調水。

  加拿大工程師森尼克周一說:「只需一點經驗,就很容易料到會發生什麼情況。這是個收益遞減的問題。」

  一開始,對蓄水高度的爭論似乎是學術性的。1989年,中國全國人大否決了政府修建大壩的行動,建議暫緩五年。

  然而到了1992年,李鵬總理又舊事重提。水電工程師出身的李鵬支持修建180米的多功能大壩。在他的推動下,全國人大批准了三峽工程建設項目。大壩的建設定於1994年啟動。
 
  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較低,也沒有修建如此複雜大壩的技術。至於發電所需的巨型渦輪以及傳輸電力所需的高壓電纜,中國也缺乏製造技術。

   最初,西方國家和國際組織對該項目避之猶恐不及。1992年,當初為三峽大壩可行性研究提供資金的加拿大開發機構以擔心該項目的壽命和社會影響為由,決 定不再繼續參與。世界銀行也認為該項目經濟上難以維持,因而沒有提供資金。1993年,美國政府表示不再認為這類大壩對美國人民來說是好事,因此也不再建 議其他國家考慮興建,因而撤消了對該項目的支持,由此為美國對三峽工程50年之久的興趣劃上了句號。

  而之後不久加拿大的態度卻來了個 大轉彎。1994年,新當選的總理克雷蒂安(Jean Chretien)帶領一個貿易代表團訪問中國。克雷蒂安所在的自由黨於1993年當政,之前一直反對加拿大參與三峽建設。但在訪問中國時,克雷蒂安正面 臨其家鄉魁北克省的政治動蕩,當時魁北克要求從加拿大獨立的運動風起雲湧。魁北克省最大城市蒙特利爾是加拿大水電業的中心,也是許多跨國電力公司的總部所 在。

  克雷蒂安的內閣成員、後來任貿易部長的塞吉奧?馬奇(Sergio Marchi)說,代表團的本意是讓加拿大人明了:凝成一體會比分裂擁有更好的未來。在那次訪問中,克雷蒂安大出加拿大國內民眾意料,宣布他的政府將支持三峽大壩工程。

   隨之而來的就是銷售合同。1997年,中國給了蒙特利爾的加拿大通用電氣公司(General Electric Canada)及兩家德國公司價值3.20億美元的渦輪製造合同。(加拿大通用電氣及其母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均拒絕置評。)幾個月後,加拿大國有企業出口開 發公司(Export Development Corp.)為這樁交易提供了1.6億美元的擔保。

  這為其他公司向中國出售三峽大壩 所需產品開了先河,它們共售出總價值逾15億美元的重要高科技產品。幾乎所有產品都是藉助外國政府提供的出口信貸售出的,此類信貸為中國政府購買這些產品 提供了低息或無息貸款。除加拿大以外,德國、瑞士、瑞典和法國為向中國出售三峽大壩相關設備都對華提供了出口信貸──這種由它們本國納稅人買單的出口補貼 實際上起到了減輕三峽工程建造成本的作用。

  由於加拿大當初中途撤銷了對三峽項目的支持,使得中國只憑加拿大人在上世紀80年代出具的 可行性報告便開始了工程建設。加拿大後來雖然又向中國出售水電設備,但由於加拿大國際發展署不再支持三峽項目,這意味著加方提供的技術援助也停止了。而後 續性研究如果得以繼續進行的話,加拿大人當初的一些設想很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這些加拿大工程師大多隻在Hydro-Quebec承建的James Bay大壩有十來年的工作經驗。這座大壩位於魁北克北部人煙稀少的多岩石地帶,地理環境異於粉砂土地質、人口稠密的三峽地區。加拿大現政府的官員拒絕置評 該項目,稱作出這個決定的是前政府。

  加拿大工程師當初曾預計,如果大壩蓄水160米,只有70萬人需要移民。但現在已有140萬人被重新安置,而大壩蓄水還僅為156.6米。最近宣布的計劃可能要求三峽庫區的另外數百萬人口再次移民。(作者 Ian Johnson)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5-9 03: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