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買辦化的經濟發展道路(2)自棄經濟主權形成利權外流的滔滔江河

作者:weileguojia  於 2007-12-5 04:0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其它日誌

二.外資對中國企業的兼并

改革開放之初我吸引外資的政策曾發揮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這些引資政策一開始就存在很多問題。如境外合資方控制著進出口渠道和技術,高價從其關聯方進口原材料、設備、技術,低價出口產品給關聯方,外方因此而獲大利。而中方卻慘淡經營,大量虧損直至破產,即使控股也沒用。自90年代以來,我對外資更加優惠,不但給予稅收減免,而且還白送(或變相白送)大量土地等,如「浙江、江蘇、廣東等東南省份,外資企業占該地區工業資產總值的43%。各地競相出土政策,出現了『經濟高速增長、招商地價下滑』的奇事。……長三角到處搞 「零地價、送廠房、銀行1:1配套貸款、五免十減」 等「割肉競爭」,成為所謂「地區競爭力」的實質。」[注1]。外資原本就垂涎潛力巨大的中國市場,於是在我優惠政策鼓勵下蜂擁而入。這些外資進來決不只滿足一般利潤水平,而是利用一切可能謀取最大利潤。為此它們謀求不斷擴大市場份額,以獲壟斷暴利。

在這方面那位最高經濟權威幫了外資大忙,由於我外匯管制政策,外商在合資企業的帳面利潤不好出境,但政策許可外資以利潤繼續滾動投資,擴大股本。但合資中方的利潤卻不能擴大股權而要上繳。幾年下來,中方控股變成了外方控股,合資企業變成外商獨資企業。

外商巨頭還充分利用了我們前些年錯誤的宏觀政策所造成的普遍蕭條和資金短缺,以及地方政府的財政困境,外加收買政府官員;以我各行業骨幹龍頭企業為目標進行大規模兼并。往往僅以象徵性低價就能控股我骨幹龍頭國企。這類兼并通常只以我企業中最具盈利及技術創新能力的優質資產合資,並以凈資產作價,但卻不承擔債務及下崗工人的安置補償;而且因我會計制度的缺陷,企業品牌及市場佔有率等無形資產還不計入資產(等於白送);合資通常都要大量裁員;外籍人員享受高薪;合資后外方再利用其控制進、出口渠道獲進、出口雙重剝皮暴利等慣用手段掏空合資企業(如產品內銷為主則謀求控制企業經營權),造成其嚴重虧損,最後迫使中方低價出讓股權。有機可乘的外方根本就不會給合資企業帶來什麼新技術,卻總是將我被兼并企業的品牌和技術能力壟斷扼殺。總之,留給中方的是債務、失業、負擔、窮困、絕望、破產;而外商得到的卻是暴利、巨大的財富源泉、及將導致壟斷的龐大市場份額。

外資巨頭的這些兼并普遍存在賄賂政府官員等違法行為。如凱雷收購徐工就是以一個皮包走帳公司為財務顧問,製作了濺賣徐工的改制方案。(見2007年03月14日《經濟參考報》《徐工併購案再調查》記者:叢亞平王文志)

在外商巨頭如火如荼的兼并浪潮中,像:西北軸承、大連電機、錦西化工機械、無錫威孚油泵油嘴、杭州齒輪、佳木斯聯合收割機、武漢鍋爐廠、雞西煤礦機械、佳木斯煤礦機械、瀋陽鑿岩機、哈爾濱第一工具廠、合肥變壓器廠、山工機械、南孚電池、活力28、樂百氏……等等一長串大型骨幹國企(其中很多是行業龍頭及承擔重要軍工任務),連同其艱苦奮鬥幾十年形成的品牌、市場佔有率、國家的巨大投入及寶貴的立國戰略基礎――工業核心技術能力,在我們自殺性的國企改制政策協助下被外資一個個收入囊中。這一長串企業名單是新中國幾十年工業建設自強奮鬥的歷史結晶,現在就這麼輕而易舉統統被對手消滅了。

據「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一年前(2006年7月)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玻璃行業、電梯生產廠家,已經由外商控股;18家國家級定點家電企業中,11家與外商合資;化妝品行業被 150家外資企業控制;20%的醫藥企業在外資手中。據國家工商總局調查,電腦操作系統、軟包裝產品、感光材料、子午線輪胎、手機等行業,外資均佔有絕對壟斷地位。而在輕工、化工、醫藥、機械、電子等行業,外資公司的產品已佔據1/3以上的市場份額。」(見叢亞平《利用外資八思》)這還僅是2006年上半年以前的情況,現在外資兼并又有了新的惡性發展。最近居然連軍工企業也要「有條件」對外資開放。

外商巨頭謀求壟斷地位的兼并是經過充分「調查研究」后深思熟慮的系統工程。通常以壟斷下游產業來控制上游產業的市場,控制了某原料的加工行業,就等於控制了此原料的生產行業,壟斷了零售業就可進一步壟斷批發業,控制了流通就可控制生產。為實現其壟斷大計,外商巨頭對我實行「三光政策」:把我們的龍頭企業兼并掉,技術力量收編掉,民族品牌消滅光[注2]。

發改委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高梁於2007年6月整理了一份《外資併購中國企業概況》,長長六、七萬字,讀來令人心痛,高梁在文中寫道:「終有一天,我們會發現,所有行業的主導企業都將被外資控制,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已經沒有能力對任何一個行業和市場擁有發言權。國家的經濟政策將失去根基,包括反壟斷政策和價格調控,包括行業技術進步和產業鼓勵政策。這樣國家儘管可以拿到稅,但宏觀調控權力將被架空,甚至金融調控權也被消融,大量利潤外流。總之,國家的經濟主權將喪失殆盡。」

「西方國家不拒絕國外公司到本國投資辦廠,但都嚴守一個底線,就是不允許外方獨資、合資企業佔據自己產業的主導地位。」[注3] 而我們恰恰是在此關係國家民族重大利益的問題上失去了惟有國家意志才能堅守的底線。

中國是一主權國家,外商巨頭神通再大也不過是商人,又如何能吞噬我主權國家那麼多重要戰略行業,及其對安幫立國生死攸關的工業核心技術能力呢?這無疑是代表我民族利益的國家意志被買辦意志取代的結果,若無我買辦內奸相助,簡直難以想象。

隨著2000年底那位最高經濟權威一紙命令撤銷了國家所有工業主管部門,以及此後被他和他的徒子徒孫蠱惑推行的濺賣國企的「改制」 浪潮,骨幹國企、行業龍頭、軍工重要製造基地,這些國家最具戰略價值的經濟造血細胞和工業技術體系精華,就再沒有國家意志去維護了。取而代之的是由對這些最重大的國家利益不負有任何責任而只為地方局部利益所苦惱的地方政府意志,以及買辦精英們所代表的洋人及買辦意志。被中央財政以高增值稅率轉嫁了經濟損失因而只顧地方局部利益的地方政府,為解決其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可以賣掉任何抓得著的東西。於是他們以買辦精英「國企改制」的鼓噪為思想武器,以「地方利益」這個唯一可在地方首長面前擺到桌面上的「最高準則」為理由,而謀取以「地方利益」為精美包裝的買辦私利及與其結合在一起的外國利益。

建國以來,毛主席、周總理吸取蘇聯東歐片面發展重工業的教訓,重視人民生活,一直以農、輕、重的順序安排國民經濟。形成我國獨具特色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即全世界最低廉的工業產品及其成本系統。既滿足了人民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因此而成為我國發展經濟最具競爭力的有利條件之一。

現在,隨著外資大鱷在我國的大規模兼并而逐漸確立其各行業的壟斷地位,晚清洋人控制我金融和大宗商品貿易等經濟流通命脈,壓價收購高價賣出而獲壟斷暴利的歷史將重現。便宜的中國商品將成為歷史,大多數民眾的生活將因此而愈發困窘,我們低成本的競爭優勢也將永遠失去。財富外流也將匯成滔滔江河而難以遏止。

在此嚴重時刻,我們不是去加強在諸如骨幹國企、行業龍頭所代表的民族產業技術精華和軍工基礎等重大國家利益領域的國家意志,(許多科學家關於重建國家工業管理機構的建議已被否決,)相反卻為他人剝奪我最後的經濟自主權大開綠燈。這還不夠,還要用自己的資金去支撐鼓勵這種剝奪。

如:外匯投資公司還未成立就將第一筆30億美元購買美國私募公司黑石集團無投票權股份,黑石不僅以各種方式侵吞我股東權益,而且將我股金主要用於兼并我國企(如藍星公司等)。更為嚴重的是,黑石此惡例一開,立即鼓舞了大批國際私募基金,紛紛趕赴這場利用我資金瓜分我國企之盛宴。而我有關部門則迅速對其大開綠燈。
2007年5月25日鳳凰衛視報道,我國資委副主任李偉說,「今後國企改革應更多引進境外私募基金、投資公司等國際資本。」
央行副行長吳曉靈也對此配合說:「應該允許金融機構參與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等介入私募基金已成為一種趨勢。……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確實有高風險,但回報也比較大,任何金融市場,風險和收益都是對稱的。……應該說中國不缺外匯。但是外國的私募基金進入中國以後,能夠帶來技術,能夠幫我們培育人才。」 (什麼技術?用我們自己的錢賄賂我官員賤買倒賣我國企。學他人如何操著我們自己的刀切割我們的血肉吞食?)

這樣,不僅我外匯儲備,而且包括「商業銀行、保險公司、養老金等」所有我金融機構的資金,都將成為用來剝奪我們僅存的最後一點經濟自主權的「異化」力量。濺賣自己還要自己掏錢。天底下竟有如此不可思議愚蠢自濺之事!掌握在買辦手中的國家經濟實力,最終也將如買辦癌瘤一樣扼殺掉我們自己而向外淌血喂肥他人。

注1:見高梁《外資併購中國企業概況》2007年6月。

注2:見李炳炎教授《外資併購與我國產業安全》2007年3月31日 。

注3:高梁:《警惕跨國公司借改制之機吞併我裝備製造業骨幹企業》。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0 02:1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