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羅馬帝國的興衰 [2006/12]
- 中東和平的曙光何時才出現 [2006/11]
中東和平的曙光何時才出現
中東是亞歐非三洲的接合部,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稱,且正好位於東半球大陸的中心.中東周圍環繞著黑海、地中海、紅海、阿拉伯海、裏海和波斯灣等國際海域,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東與世界各地的聯繫.溝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曼德海峽和霍爾木茲海峽等,是重要的國際航道,也是扼守這些航道的重要門戶.中東地區這種適中、臨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為溝通大西洋和印度洋、東方和西方、歐洲經西亞到北非的聯繫紐帶和十字路口,從而在世界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
歷史上長期以來的中東問題的核心就是中東地區內的巴勒斯坦問題,也就是阿拉伯與以色列之間的爭端.巴勒斯坦問題的出現可以上溯到19世紀末。當時,猶太復國主義興起,猶太人湧向巴勒斯坦,並聲稱他們對巴勒斯坦擁有「歷史的」和「自然的」權利.而世世代代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卻逐漸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在此過程中,兩個民族相悖權利的撞擊與衝突持續了近一個世紀,當中還牽涉到耶路撒冷作為基督、猶太、伊斯蘭三教聖城的宗教方面的問題,還有歷史,風俗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以及該地區受副熱帶高壓帶的控制,降水少,水資源極端缺乏.約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資源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費,導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產用水十分緊張.水資源爭奪也成為巴以衝突的重要原因之一,到今天依然熱點不斷,並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
關於中東問題的歷史沿革,不妨以「一、二、三、四、五、六」概而言之,那就是:一個祖先,兩個民族,三次流散,四次戰爭,五輪和談,六大難題.
一個祖先,兩個民族:
巴勒斯坦地區位於亞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包括現在的以色列、加沙、約旦河西岸和約旦,戰略地位重要,在《聖經》中有「到處流著奶和蜜」的肥沃熱土之稱.巴勒斯坦古稱迦南,迦南人在這裡繁衍生息,迄今大約有5000年的歷史.以色列人是閃族人的一支,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的烏爾地區(今伊拉克南部).始祖亞伯蘭公元前18世紀左右,帶著侄子羅得,離開家鄉來到迦南地.現在打得你死我活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亞伯蘭的後代.亞伯蘭有以撒和以實瑪利兩個兒子,以實瑪利(易司馬儀)是亞伯拉罕與其妾埃及人夏甲所生,因被撒拉所不容,亞伯蘭打發他往東去至半島,繁衍生息,以實瑪利就是半島北阿拉伯人的祖先,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即是其後裔;而以撒生雅各,《聖經》說雅各曾與神人摔跤不敗,上帝給雅各改名叫「以色列」,意思是「與神摔跤的人」.以撒亦成為猶太人的祖先.所以說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是同一個祖先,兩個民族.
三次流散:
雅各有12個兒子,就是以色列後來的12支派.在雅各老年的時候,天下大旱,雅各帶著全家老小70口南下,來到了埃及. 以色列在肥沃的埃及大地繁衍壯大,人口巨增.引起埃及法老擔心,就強迫以色列人服勞役,他們的後代都淪為奴隸.400年後,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因不堪忍受埃及法老的壓迫,在長老摩西的帶領下,以色列人渡過紅海來到迦南.這時的以色列,已經是個大部落了,單是成年男子就有60萬之眾.史學家通常把渡過紅海,當作以色列民族的正式形成。
以色列人與當地人發生衝突和戰爭,先後有30多個迦南小國被以色列人滅絕,男人統統殺死,女人孩子、牲口財物掠奪一空,村寨城池一把火燒光。12支派因為分配的問題,開始分裂.分裂的各支派勢力大減,在與當地人的衝突中,開始處於下風,最後終於被征服 .公元前1028年,掃羅建立了君主國;他的繼承者大衛於公元前1000年統一了各部落,經過幾十年對外征戰,建立猶大王國並建都於耶路撒冷.大衛的兒子所羅門把王國發展成為繁榮的商業強國並在耶路撒冷興建了以色列神教聖殿-耶和華聖殿.
所羅門去逝后,國家分裂成兩個王國:一個是以色列王國,首都設在撒馬利亞;一個是猶太王國,首都設在耶路撒冷。兩個王國並存兩個世紀之久,由猶太諸王統治.兩國常年交戰.300年後,公元前586年,北方的亞述帝國滅以色列國,猶大國不久也被新巴比倫攻破佔領,聖殿被毀,並把數萬名猶太人作為俘虜押回巴比倫,開始了猶太人歷史上的「巴比倫之囚」的時代.這是猶太人的第一次大流散,從而結束了古猶太人在巴勒斯坦立國的歷史;之後波斯興起,滅巴比倫,居魯士大帝釋放巴比倫抓來的各國奴隸,部分猶大人回到耶路撒冷,重建耶路撒冷城和耶和華聖殿.接下來發生的,就是公元前334年馬其頓王亞歷山大東征,再滅受波斯帝國支持的猶太國家,猶太人流散到南歐、地中海諸島、北非及中亞地區,這是第二次大流散;之後是羅馬帝國擴張,公元70年,古羅馬大軍佔領耶路撒冷.羅馬帝國時期,猶太人為了反抗羅馬人的入侵,曾舉行了三次武裝反抗,但都遭到失敗.猶太教聖殿再次被毀,為了斷絕猶太人與故土的聯繫,羅馬帝國把耶路撒冷改名為埃利亞卡皮托利納,把國家更名為巴勒斯梯那,猶太人被大批屠殺,死亡150多萬人.公元135年,猶太人倖存者幾乎全部逃離和被驅逐出巴勒斯坦,在這猶太人的第三次大流散后,基本結束了猶太民族主體在巴勒斯坦生存的歷史,由此開始了持續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直到20世紀初,猶太人在政治、經濟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沒有什麼聯繫了.
而阿拉伯人則在公元622年戰勝羅馬帝國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斷遷入,並與當地土著居民同化.公元637年,巴勒斯坦併入阿拉伯帝國,其居民、宗教、文化逐漸阿拉伯化,形成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為這裡的主要居民。直至一戰前的1300多年來,巴勒斯坦地區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長期居住地,他們在這一地區勞動生息,成為這塊土地的主人.16世紀奧斯曼帝國吞併巴勒斯坦之後,都沒有改變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屬性.到1918年時,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只有不到6萬,僅占當地居民的8%.
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在長達10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處境悲慘。中世紀歐洲各國是基督教居於統治地位,它們視猶太教為異端邪說,並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歧視、迫害以至屠殺,逃往西歐的猶太人飽受壓迫.19世紀末興起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在猶太復國主義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萬的猶太人開始返回到當時是奧斯曼帝國一部分的巴勒斯坦這片故土.
四次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巴勒斯坦淪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英國將其分為兩部分:即以約旦河為界把巴勒斯坦分為東西兩部分,東部稱外約旦(即今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7年2月15日,英國把巴勒斯坦轉交聯合國決議. 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屆聯合國大會以33票贊成、13票反對(其中10個是伊斯蘭國家)、10票棄權的結果,表決通過了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即聯合國第181號決議。決議規定:英國於1948年8月1日之前結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並撤出其軍隊;兩個月後,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兩個國家,即阿拉伯國和猶太國.根據分治決議的藍圖,阿拉伯國國土可達11203平方公里,約佔當時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為72.5萬人,猶太人為1萬人;猶太國國土為14942平方公里,約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為49.7萬人,猶太人為59.8萬人.決議還規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國際特別政權,由聯合國來管理.當時,巴勒斯坦地區的阿拉伯人有120多萬,佔總人口的2/3強,但分治決議中的阿拉伯國的領土只佔巴勒斯坦總面積的43%;更令阿拉伯人難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國的領土支離破碎,互不相連,大部分是丘陵和貧瘠地區;猶太國則不然,猶太人雖僅有60萬,不到總人口的1/3,然而其領土卻占巴勒斯坦總面積的57%,大部分又位處沿海地帶,土地肥沃.猶太人接受丁這個分治計劃而阿拉伯人則認為決議不公平予以拒絕.
在以色列建國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發了阿以戰爭,史稱第一次中東戰爭,約旦、伊拉克、埃及、敘利亞、黎巴嫩、沙特均派軍隊參戰,戰爭持續到1949年7月,阿方失敗,以色列佔領了按「分治決議」划給阿方的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約70萬巴勒斯坦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1956年7月,埃及宣布將蘇伊士運河公司(英、法資本)收歸國有.10月29日,英、法、以聯合進攻埃及,在埃及人民的奮勇抵抗下,在包括蘇、美在內的國際社會強烈反對下,入侵者於11月7日停火.此為第二次中東戰爭.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對埃及、約旦、敘利亞發動突然襲擊,佔領了埃及的西奈半島(6萬平方公里)、約旦控制的約旦河西岸(5800平方公里)和耶路撒冷及敘利亞的戈蘭高地(1150平方公里),所佔領土面積數倍於以色列本土面積,並宣布整個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戰爭於6月11日結束,故又稱「六天戰爭」.這次戰爭后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著名的第242號決議,要求以方撤出其在這次戰爭中佔領的土地.此為第三次中東戰爭.1973年10月6日,為了收復失地並重振阿拉伯軍隊的士氣,埃、敘軍隊同時向以色列突然發起進攻,埃及收回了縱深約10-15公里的西奈半島土地,敘則收復了大部分戈蘭高地.以軍於10日展開反擊后,不但收回了失去的戈蘭高地,又佔領了敘方770平方公里的土地;並越過蘇伊士運河,包圍了埃及的蘇伊士城,切斷了埃軍前後方聯繫,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這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史稱「十月戰爭」;因發生於伊斯蘭教的齋月和猶太教的贖罪日,故又稱「齋月戰爭」或「贖罪日戰爭」. 1982年黎巴嫩戰爭中,以色列又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一條10-15公里寬的狹長地帶.(有史學家將這次戰爭也歸入中東戰爭之列,稱為第五次中東戰爭)
為了恢復民族權利,重返家園,巴勒斯坦人開始了武裝鬥爭.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簡稱「巴解組織」)成立,其目標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領土上消滅猶太復國主義」.從此,巴勒斯坦開始了反對以色列入侵的武裝鬥爭。但多年的戰爭並沒有解決中東的問題,而是加重了中東人民的災難,並影響到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雙方也認識到,誰也無法消滅誰,戰爭解決不了問題.在國際社會的斡旋下,巴以雙方開始尋找政治解決的途徑.
五輪和談:
(1)1978年8月,埃、以、美戴維營會談在美國總統卡特的直接參與下,埃及總統薩達特和以色列總理貝京在華盛頓附近的美國總統休養地戴維營就和平解決中東問題舉行會談,開啟中東和談先河.會談后埃以雙方簽署了《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綱要》和《關於簽訂一項埃及同以色列之間的和平條約的綱要》兩份文件,即戴維營協議,協議確認了解決中東問題的基礎文件是安理會第242號決議.但以立場頑固,致使《關於實現中東和平的綱要》未能實施;大多數阿拉伯國家反對戴維營協議,埃及一時陷入孤立,薩達特於1981年10遇刺身亡.
(2)1991年10月,在美蘇主持下,阿以在馬德里召開中東和會,后移師我國首都奧斯陸進行了14輪秘密會談.1993年9月,巴以在奧斯陸秘密達成了和解協議,即「奧斯陸協議」。為照顧美的斡旋作用,以總理拉賓同巴解組織執委會主席阿拉法特在華盛頓簽署《加沙和傑里科自治原則宣言》,規定巴在加沙和傑里科首先實行自治,巴以雙方相互承認,這是和談的重大突破.1994年5月5日,開始實行預期5年的巴自治.雖然「奧斯陸協議」只是為巴以全面和解勾勒了粗線框架,但它畢竟開啟了和談之路的新起點,之後的談判氣氛總體良好.巴以在1995年簽署了實施「奧斯陸協議」第二階段的「塔巴協議」,也稱西岸和加沙地區過渡協議.但1995年11月,拉賓總理在巴以和談的關鍵時刻遇刺身亡,中東和平進程遭受重挫.1996年6月大選中,立場強硬的利庫德集團領導人內塔尼亞胡上台後,中東和平進程陷入僵持.
(3)2000年美以巴戴維營會談.1999年5月,巴拉克當選總理.同年9月,巴以簽署《沙姆沙伊赫協議》,但協議內容未獲落實.為推動和談在關鍵時刻取得突破,2000年7月,臨近結束任期的柯林頓將以總理巴拉克和巴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召集到戴維營,試圖效仿卡特總統,促成一攬子解決巴以問題.以準備作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讓步,答應歸還加沙地帶全部和約旦河西岸96%的土地,其餘4%也作出相應補償.在此重要關頭,埃及警告阿拉法特無權在耶路撒冷等涉及阿拉伯民族利益的重大問題上獨自作出決斷,阿拉法特懾於警告,並寄望於以做出更大讓步,最終未在協議上簽字.會晤沒有達成任何書面協議,但在會晤中,各方對耶城地位、巴難民回歸、邊界等幾個重大問題進一步摸清了各自底線,有利於談判的繼續推進.正當談判進入關鍵時刻,2000年9月28日,利庫德集團領袖沙龍強行「參觀」耶路撒冷的伊斯蘭聖地,引發大規模流血衝突.2001年初布希和沙龍相繼上台,中東和平進程轉向.
(4)有關「路線圖」計劃的和談.2002年12月美、俄、歐和聯合國召開中東問題國際會議時,為中東和平「路線圖」計劃稿.2003年4月,由美正式公布計劃的內容.2003年6月4日,巴以美首腦在約旦的亞喀巴舉行三方會晤,正式啟動「路線圖」計劃.「路線圖」主要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公布之日至當年5月),巴以雙方實現停火;巴方將打擊恐怖活動,進行全面政治改革;以方撤離2000年9月日以後佔領的巴方領土,凍結定居點建設,拆除2001年3月以後建立的定居點,並採取一切必要措施使巴人民生活恢復正常。第二階段(2003年6月至12月)為過渡期,重點是在2003年底,建立一個有臨時邊界和主權象徵的巴勒斯坦國.第三階段,在2005年完成巴以最終地位談判並達成協議,建立巴勒斯坦國.巴以總理也曾多次舉行雙邊會.但巴以之間發生的多次嚴重流血衝突使「路線圖」計劃擱淺.2004年,以努力推行「單邊行動」計劃,推行「定點清除」行動,巴內部也發生權力爭鬥.11月,阿拉法特去世后, 巴方權力交接基本順利.
(5)2001年以來的巴以最高首腦會晤.2005年1月,阿巴斯以高票贏得巴大選.2005年2月8日,在美幕後撮合下,在埃及和約旦的直接斡旋下,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與以總理沙龍在埃及沙姆沙伊赫舉行4年來的首次歷史性會晤,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正式結束巴以暴力衝突.停火協議立即受到廣泛歡迎,因為多數人充分意識到,暴力不能解決問題,從2000年9月以來,已有1000多名以色列人和3300多名巴勒斯坦人死亡.3月1日,支持巴改革的倫敦國際會議召開.6月,以巴首腦第二次舉行會晤,但沒有取得成果,雙方都不願妥協。
六大難題:
涉及到難民回歸、邊界劃分、耶路撒冷最終地位、定居點拆除、水資源分配等等一系列關鍵問題,巴以雙方和美國、阿拉伯世界等相關方面都存在強大的反對和牽制力量,受雙方強硬勢力影響,巴以都難以作出實質性妥協,局勢再度緊張的可能隨時存在:
第一,邊界劃分和水資源分配。巴方堅持按照聯合國242號和 338號決議,要求以1967年戰爭以前的巴以邊界線作為標準,要求以色列嚴格履行奧斯陸協議和「路線圖」計劃,單邊計劃只能是「路線圖計劃」和奧斯陸協議的一個進程和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而從沙龍的觀點看,以色列至多希望順利履行「單邊行動計劃」,即交還加沙全部和約旦河西岸50%左右的土地,比巴實際要求的領土要少一半左右。而回溯2000年戴維營談判時,當時的以總理巴拉克曾答應出讓約旦河西岸96%的土地,阿拉法特當時懾於國內壓力和一些阿拉伯大國的反對而沒有簽字;而目前以已經通過隔離牆基本實際控制了「單邊計劃」劃定的範圍,造成了既成事實。另外,巴勒斯坦地區淡水貴如油,80%的淡水受以色列支配,以極力在談判中保障未來的淡水資源供應,而巴勒斯坦以及敘利亞都一直要求享有應有的淡水供應權利;電力、燃料等戰略能源也完全控制在以色列手中,這使它在與以色列的和談中砝碼較少.
第二,巴難民回歸問題。400多萬巴難民的回歸問題幾乎一直是巴以和談中不可逾越的關鍵所在。以懼怕巴難民回歸被佔領土后,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的人口比例將會發生顛覆性變化,因此堅持巴難民在所在國就地安置,以對其做出補償,實際剝奪了其回歸權。這是巴方所一直拒絕的。
第三,猶太人定居點問題。「單邊行動計劃」將撤出加沙地帶的全部定居點以及約旦河西岸的部分次要定居點,但以不會撤出西岸地區的許多重要定居點,而是繼續在約旦河西岸修建定居點讓從加沙地帶撤出來的猶太人居住,引起巴方強烈不滿。
第四,耶路撒冷問題。該城作為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宗教聖地,雙方都有各自強硬立場。儘管該城市被以實際控制,但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一直要求獲得其應得的領土和宗教權利。
第五,巴以內部都面臨反對勢力。巴內部的哈馬斯等激進組織的鬥爭方式和策略有所改變,但其設定的民族解放目標不會有多大改變,它們今後繼續襲擊以的可能是隨時存在的,而一旦襲擊連續發生往往就破壞和談;以色列內閣和議會中同樣有一股股強大的反和談、反讓步的政治派別和民眾.20多萬定居者多數反對拆除定居點,且其活動能力非常大.
第六,外部因素影響存在局限。布希政府開始加大力度撮合巴以和談,並承諾對巴進行大力財政援助。但美國這些舉措是有條件的,要求巴方大力度推行民主改革、打擊激進反以勢力,美國袒以的政策不會根本改變.國際社會對巴建立實體國家的立場並不一致,沒有形成統一的和強有力的後盾,近年來,歐洲和聯合國在巴以問題上促和力度和影響越來越大,但其對巴以和談施加的影響依然是有限的,美國也不容許其介入影響美國作用的發揮。
寄希望於未來
從政治上講,中東地區衝突由阿以矛盾轉變為巴以矛盾.縱觀四次戰爭,基本上都是阿拉伯國家聯合一起同以色列作戰。再看今日之中東,巴以衝突真正成了中東問題的焦點、核心。在西岸街頭,手無寸鐵的巴勒斯坦青年用石頭襲擊以色列的坦克和裝甲車,無異以卵擊石,是一場絕對不平等的戰爭.阿拉伯國家對巴方表示了很大的支持和同情,聲援者有之,財政支持者有之,但在戰場上則是巴方孤軍戰鬥,持續進行戰鬥的是巴人,死傷的是巴人,巴勒斯坦人成了這場衝突的主角。這是中東問題當前的一個明顯特點.就巴以目前的狀況而言,雙方很難和平共處,但幾十年來,雙方誰也消滅不了誰,雙方的事實存在是任何一方都不能迴避的現實.單靠巴以雙方之間進行交涉,一種可能的前途就是雙方武力衝突不斷,而和平卻遙遙無期----目前的情況正是如此.
巴勒斯坦問題的解決有三種可能:一是以色列再出現一個像拉賓一樣的人物,真正用「以土地換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巴勒斯坦人民的生存與建國問題;其二是阿拉伯國家真正團結起來,全力支持自己的同胞,使巴勒斯坦與以色列形成一種勢均力敵的態勢,從而保證巴勒斯坦人民利益;第三是期待能決定天平方向的國際力量來主持正義.回顧歷史,在巴勒斯坦問題上,大國的介入一直對和平進程的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其中,美國是惟一可以左右以色列政策的國家。
中東和平進程如同蹣跚走路的小孩,有時會跌一跤,有時會走到不該走的地方。但是只要向前走,就會有光明和希望.我們期待著和平的陽光早日降臨在巴勒斯坦上,讓所有飽受戰爭摧殘和折磨的人民,無論是以色列人還是阿拉伯人,都能得到基督耶蘇的感召,同樣過上幸福美滿和平安寧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