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認知卸載」

作者:8288  於 2025-9-2 08:4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數碼科技|通用分類:職場內外|已有5評論

麻省理工學院的一群頂尖研究員剛剛發現了一件令人不寒而慄的事情。
他們在一次簡單的寫作測試中,對 54 個人的大腦進行了掃描。
但當他們在 4 個月後重新查看這些掃描數據時,看到的結果令他們震驚。
原因?既不是手機,也不是抖音。
而是比這些嚴重得多的東西:
先說下背景。
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員從波士頓的 5 所大學里招募了參與者。
他們把這些人分成了三組:使用 ChatGPT 的、使用谷歌搜索的,以及完全不用任何工具的。
接下來的 4 個月里,研究團隊在他們寫作時持續監測大腦活動。
下面是研究發現的內容:
使用 ChatGPT 的那一組人,寫完后完全記不起自己寫了什麼(而這還不是最可怕的部分,後面我會詳細說)。
不是幾天後忘的,不是幾個小時后忘的,是寫完幾分鐘就忘了。
有 83% 的人甚至不能準確重複自己寫的內容。
丹尼爾·艾門醫生將這種現象稱為:
「認知卸載」。
他是一位精神科專家,掃描過上千個大腦。
他解釋說,大腦把 AI 當作外接硬碟來看待。
不過,其實我們以前也見過類似的情況:
導航系統讓人喪失了方向感。
計程車司機的海馬體比使用 GPS 的人更發達。
科學家發現,人們負責空間導航的大腦區域萎縮了 30%。
依賴計算器,也讓人逐漸失去了心算能力。
但 AI 的問題遠比這些更深層:
它影響的不是一項能力,而是整個大腦的多個核心功能:
• 海馬體停止記憶編碼(無法形成新記憶)
• 前額皮質幾乎停止運作(負責計劃的區域)
• 前扣帶皮層也變得不再活躍(這是思考和判斷力的關鍵部分)
但最震撼的是這一點:
MIT 的研究發現,即使停止使用 AI……
大腦依然沒能恢復正常功能。
研究人員把這種現象叫作「認知負債」。
就像肌肉萎縮后,無法迅速恢復一樣,大腦的智商也難以反彈回來。
想要恢復怎麼辦?
需要經過幾周到幾個月的主動訓練和修復。
一些認知康復項目已經初見成效,但前提是必須進行高強度、有挑戰性的腦力訓練。
然而,大多數人並不會真正去做這些努力。
最讓我震驚的是:
將近 30% 的家長,允許 0 到 8 歲的孩子使用 AI 工具。
而研究顯示,孩子每天屏幕使用時間超過 2 小時,注意力缺陷的幾率就會增加 30%。
再加上 AI,傷害還會加劇:
工作記憶能力下降 40%。
孩子原本應當發育的情緒控制區域,可能無法正常成長。
艾門醫生警告說:
「如果孩子們不用大腦,他們的大腦就會變得更弱。」
但成年人面臨的是另一種危機:
工作記憶能力下降 40%。
孩子原本應當發育的情緒控制區域,可能無法正常成長。
但成年人面臨的是另一種危機:
有 19% 的美國人已經和 AI 建立了情感關係。
• 有人向名叫 Soul 的 AI 求婚
• 還有人「娶了」聊天機器人 Lily Rose
我們的大腦,已經開始分不清 AI 和真人了。
而最可怕的,是關於老年痴獃的問題……
這是最讓神經科學家感到恐懼的部分。
瑞典的研究表明:一個人受教育的年限越長,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獃)出現得越晚。
也就是說,持續學習可以延緩痴獃。
但我們正在親手摧毀自己那點寶貴的認知儲備:
特里·塞諾夫斯基博士是玻爾茲曼機的共同發明人,也是 AI 教父傑弗里·辛頓的合作者。
他的話非常直接:
「如果你錯誤地使用這些 AI 模型,你的大腦會越來越退化。」
那我們該怎麼保護自己呢?
絕不能讓 AI 替你思考,而是要用它來強化你的思考。
遵循 80/20 原則:80% 靠自己思考,20% 藉助 AI。
請 AI 來提出建議或批評,而不是讓它直接幫你寫東西。
與它辯論,提問,深入追問。
因為願意這樣做的人,將會得到巨大的回報。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3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5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5-9-2 10:27
MIT這個實驗是將參與者分成三組(用AI-ChatGPT, 用谷歌搜索,不用輔助工具),完成幾篇政論文(涉及邏輯分析,推理,歸納總結)寫作任務, 同時記錄大腦的參與程度。結果並非難以理解:AI的邏輯思維取代性越高,獨立思維參與程度就越低, 並難以進入深度記憶。甚至,被 AI取代了獨立思考的作者,可能連 AI論證的邏輯都看不懂。
回復 BANGZI 2025-9-2 21:33
麻鴨,這還用頂尖研究員做模擬實驗?米國學校很早就讓用計算器,俺輔導小孩算術永遠比她算的快。天朝的基礎教育打的基礎相當的紮實。出去玩寫日記可能很多人以為是為了顯擺,其實是日記不寫不做功課,回來沒多久就沒啥印象了,出去玩的效果大大地打折扣。
所謂的ai用於應急或輔助學習有一定的價值,但是取代不了個人的學習消化。更何況ai還經常出錯。
回復 浮平 2025-9-2 22:01
BANGZI: 麻鴨,這還用頂尖研究員做模擬實驗?米國學校很早就讓用計算器,俺輔導小孩算術永遠比她算的快。天朝的基礎教育打的基礎相當的紮實。出去玩寫日記可能很多人以為
哈哈,完全相信您心算比女兒快。

您覺得,民主社會為什麼不沿用天朝背公式,乘法表,詩詞和語錄的這套「先進」教學方法,而是早早告別了算盤,進入計算器和電腦的時代,並帶領天朝走向不完美的 AI 新時代呢?
回復 8288 2025-9-3 05:51
BANGZI: 麻鴨,這還用頂尖研究員做模擬實驗?米國學校很早就讓用計算器,俺輔導小孩算術永遠比她算的快。天朝的基礎教育打的基礎相當的紮實。出去玩寫日記可能很多人以為
絕對贊同!
回復 BANGZI 2025-9-3 06:08
8288: 絕對贊同!
這也就是為啥奧數都是華人面孔多的部分原因。俺們州華人大概佔比不到百分之一,數學競賽前五名有四個半華人(那半個是混血),而且姓基本都是大陸那邊的拼寫,幾年都是這個情況了。
試想一下,如果其他方面,概念,理解和解題方法掌握情況基本相同的基礎上,一個需要解題過程中用計算器需要查公式,另一個則隨用隨取,誰能更快更好地在限定時間內給出最多的正確答案呢?
考試就像是玩遊戲一樣(當然俺家二老板絕對不認同),你要把所有的環節都研究透(包括熟練程度),才能做到用用最有效的辦法打過每一關。這可不是什麼填鴨式死記硬背能達到的境界。在其他方面基本相同的情況下,熟練程度就是決勝的要素。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7 16:0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