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說:「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衣服要新的,朋友要舊的。好朋友,就像一杯酒,陳久了,反而更香甜。
古時候,寫信給遠方的朋友,好幾天甚至一個月才能收悉。
現在,動動手指,就能聯繫到朋友。打開朋友圈,能夠看到朋友的生活點滴。
你給我點個贊,我為你留個言,把友情就留住了。親戚、同學、同事......乃至舊情人,都以朋友自居。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冷清了,一大批熟悉的朋友,不見蹤影了。
是時候撕開虛偽的社交,說一說朋友圈的真相了。
01
你發的朋友圈越多,別人越看不到。
早上發了朋友圈,曬出自己的早晨。香噴噴的芝麻糊,還有油條。有人說:「這生活水平真好。」
隔一會就看一看朋友圈,數一數點贊的數量。覺得心裡暖暖的。如果點贊數量不多,那就再發一條朋友圈,讓錯過第一條朋友圈的人,點贊第二條。
這是多年前的我。或者說,這是剛剛習慣用微信的我。
當微信里的人多了,就有人發現了商機。因此,微商湧進了朋友圈。都是老熟人了,礙於情面,總得買點什麼吧。
自家的東西賣完了,就問一問鄰居家有什麼。但是微商不會告訴你「這是鄰居家的」,而是堅持說「我家親戚的、母親辛辛苦苦做的」。
有句諺語說:「自從上了糖公公的當,從此不愛賣糖人。」
人是會覺醒的,遲早而已。
當我們發現身邊的人在「殺熟」,自然就把做微商的人屏蔽了。接下來,那些一天發幾十條信息的人,也被屏蔽了。
有人索性關閉了朋友圈,從此「退出江湖」。
把朋友圈設置為三天可見的人,比比皆是。變相來看,三天內沒有看朋友圈的人,已經不是朋友了。
古人說:「三年不上門,當親也不親。」
我們說:「三天不聯繫,熟悉變陌生。」
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盡量減少對信息的攝入,因此那些發朋友圈越多的人,越會被人討厭,並且收不到「回應」了。
02
太在乎朋友圈的人,活得很累。
朱熹說過:「朋友,以義合者。」
稱得上朋友的,都是有某種類似特點的人。比方說,親戚是因為血脈相同;同學是一起讀書的人;同事一起做事。
我們以為,類似的人在一起,會有共同話題,就像讀書時,一起討論題目一樣。現實卻會讓你失望,成年人活得很累,賺錢是第一要緊的事情,哪有精神去理會「情感互動」。
同學小金說了這樣一件事。
他把朋友圈設置成三天可見之後,有大半年都沒有發信息了。抱著「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想法,他把朋友圈打開了,然後發了自己去野餐的圖片。
本以為,昔日的朋友會點贊,或者開車趕過來,一起聚一聚。
兩個小時過後,他沒有看到一個點贊,那一刻內心真的很失落。索性,他把圖片刪除了。
總有一些人的朋友圈,變得可有可無了。就像森林裡冷清到一隻蚊子都不留一樣。
當一個人曬出生活狀況之後,坐等「關心」,真的很累。
另外,別人發的朋友圈,你很在乎,還擔心錯過了什麼。你也會很累,還會在無用的社交里,耗費很多的時間。
人與人見面時,很少有人說「你的某個動態,我點贊了」之類的話。都是「小手一抖」的小事,誰還記得呢?
最可悲的是,你曬出自己的傷口,卻沒有得到安慰。反而有人說「這一點事情,太做作了吧」。你曬出自己的成績,有人說「太炫耀了吧」。怎麼做,都不會讓別人順眼。
「在乎定律」告訴我們,你越在乎什麼,越會弄丟什麼。
過分的敏感,會產生很多猜忌,就像一根針,反覆盯著看,會變成「眼中釘」,隨手放在一邊,就輕鬆了。
03
消失在朋友圈之後,就明白「在乎的人不多」。
捫心自問,你遠離朋友圈幾個月之後,有誰還會主動聯繫你,打探你的消息?也許一個人都沒有。
也許你會收到一些試探性的消息。對方確認你的微信,還在用嗎?如果沒有用了,就刪除了。
也許有人已經刪除你了,只是你沒有發現而已。當需要聯繫對方時,彼此不是好友了,場面非常尷尬。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了,為了翻身,他忍住屈辱,在吳國做奴僕,然後卧薪嘗膽多年。
跌入低谷的勾踐,和范蠡、文種建立了一個小圈子。范蠡陪著勾踐去吳國,文種收拾越國的殘局。
當勾踐重新崛起之後,范蠡逃走了,他意識到「兔死狗烹、鳥盡弓藏」,文種被害了,因為功勞太大了,可能會影響到勾踐的位置。
過了幾年,勾踐擺酒席,請文武百官聚會。
大臣子余感慨地說:「沒有文種、范蠡,越國少了人才。」
勾踐沉默了一會,繼續喝酒——人家在乎的是位置,不是朋友。
有多少人,利用了朋友之後,然後消失在茫茫人海中,如勾踐一樣?原來,沒有什麼圈子是永恆的,不過是一個臨時的窩棚而已。
04
小說《荒原狼》里寫道:「這一切正像今天剛剛發展起的無線電一樣,只能使人逃離自己和自己的目的,使人被消遣和瞎費勁的忙碌所織成的越來越密的網所包圍。」
網路給了你方便,也網住了你,不如率性一些,直截了當地交友,不用過多的信息去煩惱自己。
朋友圈是否消失,我們管不了,只要管好身邊的人,一起賺錢,一起喝酒,聚聚散散。
詩人說:「擇友如淘金,沙盡不得寶。」
原來,有的圈子,弄丟了,才知道一文不值。
作者:布衣粗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