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有一天要是我掌權了,就把你們這些愛挑刺的人全部處理掉!」
連續三天寫安倍,備受折磨,所有的折磨都來自公號留言區,還有微信群,微信群的聊天我是不看的,因為沒時間,但是會有微友轉發給我。
我不希望有誰因為不同意我文章的觀點就來罵我——雖然我可以秒殺對方,但我不想過多體驗這種特有的中國式的撕裂,那會讓我心痛不已:你和我,明明一個是蒿草,一個是草根,我們為什麼要相互敵視?還是說你認為自己是 菜,所以心生優越感,跑來責罵我這不肯跟你一起做 菜的野草?
在中國,政治觀點不同基本等同於你死我活,觀點不同還想好好做朋友或者好好做夫妻,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夫妻,可能只能不談政治話題,否則會傷害夫妻感情,你可能會覺得我這話有點兒危言聳聽,但我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講述我的感悟,不信先看我這兩天的經歷,如下:



如果我不告訴你們我只是寫了篇建議大家客觀看待安倍遇刺的文章,你們是不是還以為我犯下了什麼重罪?要混到吃牢飯的地步了?
以前我曾寫文說新冠病毒不是美國軍運會投毒,進行了縝密的論述,結果遭到死亡威脅,聲稱要一刀戳死我,所以我說在中國政見不同幾乎等同於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您看是不是?
而且我覺得比殺父之仇、奪妻之恨更嚴重——你殺了他爹、搞了他老婆、扒了他的房子,他可能還不敢把你咋樣,但是你說幾句「負能量」,比當眾搞了他老婆都讓他難受,您說這種生物神奇不神奇?
我曾問過國外的朋友,如果遇到這種夫妻政見不同會怎麼辦?他說:我支持民主黨,我老婆支持共和黨,我們怎麼可能為了川普和拜登而吵架傷害我們的家庭?
但是在中國不行:要麼是友,要麼是敵,要麼你死,要麼我活(還是你死)。
這種情況我老早前就分析過,因為我試圖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之內建立起「即使觀點不同但我們依然還能相互尊重」這樣的一種氛圍,比如在我和讀者之間,在我和摩友、酒友、身邊朋友之間,我始終想看到真誠的、有風度的爭論,哪怕說不到一起,大家依然還能體面握手,但是,歷經多年忍辱負重的耕耘,我的這種努力以一敗塗地而告終。
我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我和身邊朋友們的觀點不一致還能維持友情的根本原因是我們一開始相識的時候,彼此的價值觀就比較接近,如果不是如此,很可能我們也不會成為朋友,正是因為有了這個大前提,哪怕此後我們之間有點兒小分歧,也不至於影響交情,再就是在相近的價值觀這個大前提下,我們的個人修養也都比較好,這是友情得以延續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我和讀友之間、絕大多數摩友、酒友、驢友之間,沒有日常生活里先相互認識這個先決條件,大家都是通過某篇文章、某次出行、某次聚會、某次活動認識的,這才開始開始相互了解,這個過程充滿不確定的風險,對我來說是艱辛的旅程:因為我以寫字為生,所以跟無數人交流是我的日常,經常遇到這樣一種人:一開始很友善,後來因為不同意我某篇文章的觀點,好一點兒的陰陽怪氣說幾句,素質差一些的就直接諷刺挖苦、人身攻擊,讓我很受傷,因為我從加你為好友那一刻起,就很坦誠的面對你,尊重你,也希望能得到你的尊重,你怎麼可以因為我某一篇文章里的某個觀點跟你不一樣就全部否定了我這幾年的辛苦付出,甚至連我整個人也立即被你拉入可殺可剮的「死亡名單」?
我們之間,真的有那麼深的仇恨嗎?
因為某種原因,我們都知道現在網上加好友應該謹慎,尤其我這種寫時評的,應該特別小心那些打著加好友的幌子混在好友通訊錄里的人,但我每次即使看到加我的人朋友圈裡「正能量」滿滿,一片紅通通,我都給他通過,因為我想著他可能是身不由己,或者即使真的是一個「正能量」滿滿的人,我也願意拿出誠意跟他交流,因為我尊重每個人的話語權,也努力去傾聽不同的聲音,但幾年下來我發現,那些經常跟我溝通的「正能」們沒有一個人能聽進去我態度誠懇的話,他們每天都給我發一些段子,一開始我認真看,但時間長了之後我發現沒有任何長進:永遠都是內有漢奸賣國賊,外有亡我之心不死,全世界唯有中華文明是真文明,「白皮豬」們落後野蠻……諸如此類。
他其實就是來給我洗腦的,哪裡是來跟我溝通的?
「正能」們一直在能不夠的路上狂奔,耳邊風聲呼呼,哪裡聽得到路人的呼喊:前面有坑!
有一段時間刪文率很高,並連續損失了好幾個已經有好幾千人的微信號,於是我開始清理朋友圈,因為加好友的時候我會根據此人的朋友圈加備註進行分組,凡是「正能」或者不開放朋友圈的人,我會歸為一組,所以清理的時候並不費力(我很抱歉可能誤刪了一些原本無辜的好友,在此誠摯道歉),清理之後,感覺文章的存活率提高了,微信號的損失也降低到好幾個月或者半年損失一個,這我才稍微安心。
像我這種因為觀點不同被舉報的例子極為普遍,幾乎每個寫手都曾經遭遇,無非就是「正能」寫手你幾乎舉報不動他,而我這種風險則大得多。
其實我算不錯了,生活里比我慘的人大有人在,夫妻間、朋友間、兄弟間因為觀點不同不來往的、反目成仇的,在我的讀者里我已經聽了太多這樣的故事。
去年,徵得當事人同意后我記敘過我的一位讀友的經歷。
這位朋友在2019年春節期間因為疫情的起源和老婆發生了分歧,他是自由職業者,接觸的人多,看到的信息也多,而他老婆是個很有上進心的小幹部,在手機使用和信息攝入等方面都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定,所以信息攝入量不如他,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眼界決定見識的真實寫照。
按理說,說不到一起大不了不說,畢竟是一家人,何況還有個孩子?但這位小幹部做了一件讓任何人都想不到的事情:第二天去所里舉報了自己丈夫。
兩口子之間的事情,按我們的慣例是民不告官不究,但這類事只要你告,所里不敢不接,當然,即使接了,怎麼處理所里也是很清楚的:畢竟情節極為輕微,而且人家是夫妻,但我相信處理此事的人打心底鄙視那個女人。
我這讀友寫了檢查出來,勃然大怒,但沒責罵他老婆,跟往常一樣過日子,但只跟孩子說話,不理他老婆,有一天跟我說了這件事,問我該咋辦。
曾經也有因為女朋友出軌而殺心頓起的人找我諮詢,也有企圖自殺和自殺未遂的人找我,我都好言相勸,認真開導,唯獨這件事,我不知道該怎麼勸----勸合好,我怕害了我這讀友,勸分開,我怕讓孩子受苦,最後只能和稀泥:先走走看看,試著溝通下,畢竟孩子才小學,家庭破裂對孩子成長不利,但實在要是難受,那你就聽自己內心的吧。
他跟我說:獸哥,一想起來這個女人為了所謂的正 事業連自己丈夫都出賣,我今後咋可能敢在她面前再表露真實的自我?兩口子過到這份兒上,往後咋過呢?
後來他聽我的,暫時冷處理,看看能不能有緩和,最後他們基本達成一致,大家不再討論這類事,但此後的繆可馨事件,兩人又發生了分歧,他認為袁燈美有違師德,而他老婆則認為繆可馨的家長沒有給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小小年紀就滿腦子「F能量」,兩人最終都克制住了沒有繼續爭吵,一直到後來有人喊叫擴核,終於又爆發了嚴重爭執:他想讓他老婆明白一點:那些鼓吹戰爭的人其實自己不會上戰場,結果她老婆很冷靜地說:xxx(建議擴核的人)60歲了,咋可能上戰場?金政委歲數也大了,打仗應該是年輕人的事!
他說這幾句話憋得他幾乎吐血,因為句句在理啊!----咋可能讓60歲的人上戰場?但這60歲的人鼓動別人的孩子上戰場他老婆卻覺得無所謂,是應該的。
他老婆最後的結論是:親情固然重要,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一定不能糊塗,而且他老婆說:真沒想到你是這樣的人,談戀愛的時候真是瞎了眼了!
他跟我說,他老婆這話一出口,他反而放鬆了:既然大家都覺得對方不值得自己挽回,那還有啥說的?現在唯一的問題在於兩人對孩子的撫養權還有爭執,他告訴我,他一定、必須拿到孩子的撫養權,哪怕今後再不結婚都行,決不能讓兒子也成為一個為了「崇高事業」而出賣親人的人。
其實這種例子挺多,只是有很多沒辦法舉出來,畢竟這類人跟我們的生活接觸太緊密,他可能是你的朋友,也可能是你的同事,大家各自恪守的價值觀不同而導致了道德標準和行為準則的不同,當我們不討論某些話題的時候,大家相安無事,一旦涉及某些領域,那麼爭論和分歧就無法避免。
根據我這幾年寫公號遭受攻擊和威脅的經歷可以知道:在我們這裡,因為觀點不同而引申為仇恨乃是普遍現象。
前幾天我的同行寫了一篇自己和她男朋友的經歷《要愛國還是要愛情》(點擊藍色字體可以閱讀),我覺得很值得看看,看看我們的現實,文中作者描述的她男朋友的那種心態十分具有普遍性:
有一天要是我掌權了,就把你們這些愛挑刺的人全部處理掉!
這就是我本文的核心困惑:為什麼在其他國家人們政治觀點不同多數情況下可以共處,在我們這裡就勢同水火?
其實我相信多數人是知道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