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拾遺物語
保護野生動物,其實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1

1月20日晚間,
關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
白岩松採訪了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
專家組組長鍾南山院士說:
「(這次疫情)不但是集中在武漢,
而且集中在武漢的兩個區,
這兩個區都有比較大的海鮮市場,
說是海鮮市場,
實際上並不是海鮮,
而是野味,野生動物。
從各方面初步流行病學分析,
它實際上通過野生動物傳到人,
這是比較大的可能。」
2

2019年12月8日,
武漢發現第一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
在接下來的22天里,
又相繼發現26例相同病例,
其中絕大部分感染者,
都與華南海鮮市場直接相關,
要麼是海鮮市場經營戶,
要麼是去海鮮市場採購的人。
基本可以斷定,
病原就來自於華南海鮮市場。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說:
「為什麼推斷病原來自於華南海鮮市場呢?
因為最早的時候,
所有的病人都和華南海鮮市場有關,
傳播途徑非常清晰,從動物到人類。」
3

這跟2003年SARS(非典)傳播途徑一模一樣。
2003年5月21日,
調查報道《尋找「中國內地首例非典報告病例」》說:
「36歲的黃杏初,
是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柏埔鎮人,
一直在深圳打工,
是一家酒樓的廚師。
本來,黃在酒樓的操作間里平靜地過著自己的日子,
但去年底他的命運發生了改變——他得了非典。」
黃杏初,被認為中國內地第一例SARS患者(實際上是第二例)。
黃杏初是幹什麼的?
烹殺野味的酒樓廚師。
2003年1月30日,
中國發生第一例SARS超級傳播事件,
傳播者是廣州一名海鮮銷售員。
也就是說,最初SARS感染者,
基本都跟海鮮市場、農貿市場相關,
海鮮市場、農貿市場,
往往不止是賣海鮮,也賣野味。
「當年去農貿市場調查,
發現果子狸身上有SARS,
浣熊身上有SARS,
麝香貓身上有SARS……」
4

在2019年12月之前,
人類共發現6種感染人類的冠狀病毒,
這次武漢新型冠狀病毒,屬於第7種。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說:
「過去我們知道6個,其中包括非典。
它們都是從某個野生動物來的,
中間有一個宿主,
然後再感染人類。
SARS傳染是人類吃果子狸導致的,
MERS傳染是人類接觸駱駝導致的。
這是一個規律。」
這一次,也不例外。
很多「大瘟疫」都跟野生動物相關。
艾滋病是怎麼來的?
是因為非洲一些部落的人,
希望變得像猩猩一樣強壯,
跟黑猩猩交換血液,
甚至跟黑猩猩性交,
導致黑猩猩攜帶的艾滋病毒傳給了人類。
1976年,扎伊爾一名中學教師,
外出享用了一餐當地野味,
突然患上了一種奇怪的急性病,
發熱、腹瀉、嘔吐和內臟出血,
並很快喪命。
隨後這種怪病感染了很多人,
病死率高達90%,
這種傳染病就是埃博拉病毒。
5

人類感染SARS病毒是因為果子狸,
但果子狸並非SARS病毒的源頭。
2013年,武漢病毒所研究員石正麗及團隊,
在《自然》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
介紹了她追蹤SARS病毒源頭的歷程。
經過十年追蹤調查,
「在雲南一個蝙蝠棲息洞中,
在這個蝙蝠種群中,
檢測到了組裝SARS病毒所需要的所有基因……」
這項研究清晰地揭示了SARS病毒的來源:
在偶然的情況下,
果子狸感染了蝙蝠攜帶的SARS病毒,
病毒在果子狸體內進行了複製與進化,
然後通過被人捕獵的方式把病毒傳播給了人類。」
病原體的宿主,大體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天然宿主。
「是指天然攜帶某種病原體的宿主,
病原體可以在宿主體內維持複製,
但是不會導致宿主發病,
並且能夠向其他物種傳播這種病原體。」
第二類:中間宿主。
「是指天然不攜帶某種病原體,
但可以被天然宿主攜帶的病原體感染,
並可以向其他物種傳播病原體的宿主。」
第三類:終末宿主。
「可以被天然宿主或中間宿主攜帶的病原體感染,
但不會向其他物種傳播這種病原體的宿主。」
在SARS病毒感染人類的傳播鏈條上,
蝙蝠就是天然宿主,
果子狸就是中間宿主,
蝙蝠將病原體傳給了果子狸,
病原體在果子狸身上獲得進化發展,
然後再傳染給了人類。
6

所以要想減少或預防SARS類型病毒傳播,
有兩件事情至關重要。
第一件:杜絕吃野味或不使用野生動物製品。
中國人太喜歡吃「野味」了,
我們來看一組數據吧:
●2006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公布調查數據,30%的中國人吃過野生動物。
●2013年,世界自然基金會發布《北京綠色指南》指出,由於濫捕濫食,中華鱘、果子狸、蘇眉魚等野生動物在很多地區已經瀕臨滅絕。
●中國有53種蛇被端上餐桌。
●中國穿山甲數量在過去21年裡減少了90%,過去十年間,偷獵者抓捕穿山甲超過100萬隻。
…………
中國人實在是太喜歡吃野味了,
喜歡到全球皆知,
以至於不管哪個國家某種動物泛濫時,
就會艾特我們中國人過去吃。
但很多我們被捕吃的野生動物,
其實就是某種病毒的中間宿主,
我們在捕吃它們的過程中,
很可能就會被傳播感染。
7

第二件事: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1967年,一群非洲猴子,
被進口到拉恩河畔馬爾堡一個實驗室。
這批猴子將攜帶的馬爾堡病毒,
傳給了實驗室工作人員,5人死亡。
在此之後10年間,
它感染了很多非洲人,
死亡率高達90%以上。
2007年8月,
一個科學家團隊前往烏干達,
協助烏干達衛生部調查馬爾堡病毒源頭。
結果在10萬隻蝙蝠棲身的洞穴中,
找到了馬爾堡病毒的元兇——果蝠。
馬爾堡病毒是怎麼傳出去的呢?
一些野生動物的棲息地被破壞,
它們無處藏身,
只好棲息於蝙蝠洞穴中,
然後就把馬爾堡病毒攜帶了出去。
如果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沒有遭到破壞,
各種野生動物共處一室的可能就會減少,
它們交叉傳染病毒的可能性就會減少。
8

講完這兩件事情后,
我還想提兩個倡導。
第一個倡導: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
正是人類不斷破壞自然環境,
才給病原體提供了很多從動物傳播到人類的機會。
因此,保護自然環境,
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
不去打擾它們,
其實也是保護人類自己。
第二個倡導:建議立法禁止販賣和食用野生動物。
2003年的SARA傳染,
今年的新型冠狀病毒傳染,
其病毒來源都是野生動物。
這兩起傳染病流行事件,
不僅消耗了巨量的公共資源,
還奪走了很多人的生命,
損失實在是太慘重了。
為了避免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強烈建議國家有關機構立法,
對於販賣和食用野生動物的舉動,
確立為危害公共安全的行為,
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嚴懲。
保護野生動物,其實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9

知名作家某某某,
在知乎講過吃野味的經歷,
「第一次吃錦雞,椒鹽油炸,
吃起來非常費勁,得雙手撕才行。
後來吃鷓鴣,和飯一起炒,
吃起來滿嘴碎骨頭,咔嚓作響。
最後一次吃黑麂,
從山裡打回來的,
費了很大勁才勉強把皮肉分開,
用高壓鍋壓,
味道就像非常沖的老山羊肉,
嚼得用力一些的話,
能從嘴裡直接彈出來……」
其實,絕大部分野味都不好吃,
不論從安全、口感還是從營養價值上,
野味都遠不如人類豢養的家禽。
但為什麼很多中國人熱衷於吃野味呢?
一是好奇。
「沒吃過,想嘗嘗是什麼味道。」
二是顯富。
「野味價格通常比較貴,能吃野味,可以顯擺我有錢或有權。」
三是好客。
「我用野味招待你,表明我待客熱忱。」
四是進補。
「吃野味進補,可以養生。」
這四大原因,細想起來非常幼稚。
人類頻遭大自然的報復,是因為我們欺負大自然太久了。
人類頻遭野生動物的報復,是因為我們欺負野生動物太久了。
保護野生動物,
其實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可惜很多人並不明白。
中國人壞就壞在一張嘴上。
同志們,忌忌嘴吧!
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