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被重口味毀掉的中國人

作者:8288  於 2019-6-2 14:1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回國記錄|已有7評論


被重口味毀掉的中國人
牛皮明明

有志,有趣,有靈魂。公眾號:牛皮明明05-28 21:08

500

生活里的美好,其實就是情中見真意,淡中有真味。

01

學者董曉君講過一個故事。 

他讀書時,班上有個來自台灣的女同學。剛入學時,還是個有點肉肉的妹子,可第一個學期還沒結束,就瘦了20多斤。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她覺得食堂飯菜太咸、調料味太重,「就連炒個青菜都要放辣椒」!所以她每次吃飯,都要在手邊放一碗水,把所有菜都水洗一遍,再送進嘴裡。 

開始時,董曉君很不理解:大家都吃得挺香的,怎麼就你吃不慣? 

後來有次他去台灣,發現不管是餐館,還是夜市,所有的飯菜吃起來都寡淡無味,就連便利店裡賣的速食麵,味道也比大陸清淡很多。 

同行的人告訴董曉君,台灣人的座右銘是「真味只是淡,樂在一碗中」,他們覺得吃飯,就是要「讓每一碗米飯吃到每一個人的心裡,讓每一個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味道」。

所以台灣飯菜口味都很清淡,很少有加工的味道。 

這次經歷讓董曉君開始反思:

我們喜歡吃的也許並不是食材本身,而僅僅是喜歡融進食材中的各種調料罷了。

02

梁文道有次和同事去德國漢諾威,由於不習慣當地飲食,沒幾天同事就病倒了。

休養期間,同事拜託梁文道帶飯,梁文道打包了當地一道名菜——維也納豬排。

第二天,同事精神許多,他向梁文道道謝:「總算吃到好的了,昨天那個豬排很特別,湯可真夠味。」

梁文道愣住了:沒有湯啊,哪來的湯?

同事說:那一小碗不是湯嗎?

梁文道這才知道,原來同事將豬排的蘸料當成了湯料喝,所以才覺得「夠味」。

這件事讓梁文道十分感慨:

長期重口味的人,味蕾已經麻木了,根本嘗不到食物本真味道的美好。

過去二十年,中國人最大的變化,就是口味越來越重,幾乎到了無辣不歡,得猛下油、猛下料、猛下鹽、猛下調味料的地步。

如果你出去走幾步,會發現川菜和湖南菜越來越流行,甚至在廈門那種口味比較淡的地方,晚上宵夜去吃的居然是烤魚、燒烤。 

對於這種現象,梁文道無比遺憾地說:

"今天的重口味,使得我們再也無法好好地欣賞一碗素麵,一磚豆腐了。"

500

03

重口味,也讓我們的語言表達越來越貧瘠。 

去年,姜文寫給周潤發的信被網友翻了出來,大家都在稱讚。因為姜文的這封信,用的是文言文,言辭懇切、文藻優美—— 

「發哥之角,既有曹孟德之雄,又具周公瑾之英,且常自詡諸葛孔明。迴腸盪氣,出人意表,發哥出手,定收放自如,出神入化。」 

這段「花式」誇發哥的話,不僅感動了發哥本人,更讓我們體會到了中文之美。 

不難想象,如果我們誇,我們會怎麼說——

「發哥老厲害了,牛逼!」

「發哥最酷,666666!」

…………

有段時間,香港詞作者林夕的辦公室里有好幾個屏幕,同時放著不同的節目。林夕說他寫詞的時候喜歡看內地的電視節目,因為他覺得時下的香港年輕人語言匱乏,形容詞就那麼幾個——「酷」、「勁」,很蒼白。 

可是,我們現在也面臨這樣的情況,語言粗糙重口,措辭上不了檯面。

過去,形容人漂亮,可以用「玉樹臨風」、「顧盼生姿」,現在只會說「小鮮肉」、「白富美」;表達悲傷用「我心悲傷,莫知我哀」,我們只會用「藍瘦香菇」;形容開心會說「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們只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這些詞句,已經成了當代人交流的日常用語,似乎不如此,便不能愉快聊天。

但是,重口味在降低交流的門檻的同時,也增加了理解對話的難度,更糟糕的是,掩蓋不住現代人語言上的飢荒。

500

 微信聊天記錄搜索「卧槽」

04

不光飲食和語言上重口味,我們每天接受的資訊,也變得越來越重口。 

微博熱搜上,全是明星的各種艷情八卦;朋友圈文章里,各種「標題黨」橫行;市場暢銷書里,雞湯和成功學也是一波接一波;就連某品牌鴨脖賣個廣告,都要蹭一波軟色情。

500

 前段時間,一篇名為《作家余秋雨重病住院,目睹醫院所作所為,說了一句話讓國人沉默》的文章在朋友圈被人瘋轉。為什麼這篇文章會傳播這麼廣?因為標題粗暴、直接,一看就讓人有點開的慾望。

去年,耗費7.5億成本的電影《阿修羅》,請來梁家輝、劉嘉玲出演,豆瓣評分高達3.1,上映三天就撤檔了。 

這些年,中國電影越來越追求大明星、大投入、大製作,所有導演紛紛投身「史詩」和「大場面」,寧願去堆砌盛世景象,也不願做出精緻的藝術與美味的小菜。

《娛樂至死》中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文化成為充滿感官刺激、慾望和無規則遊戲的庸俗文化。」

重口味文化的洗腦,讓我們所有人感官的敏感程度都在下降,所以我們開始急速追求短暫的娛樂。看無聊短視頻的人越來越多,經典名著卻受人冷落;迷戀大IP、大製作的人越來越多,一些真正的好片卻無人問津。 

每當我滿懷期待地走進書店和電影院,結果只能是滿心失望地走出來。 

在這些作品里,我看到了大製作,卻看不到大創作;看到了技術,卻看不到藝術;看到了商業利益,卻看不到人文情懷;看到了滿滿的套路和煽情,卻看不到克制的留白和深情…… 

05

重口味,自然不僅限於顯而易見的味覺、資訊和語言,也在毀掉我們的審美力。 

4月初,北京國際電影節公布的海報,一鳴驚人——不是因為設計多麼驚艷,而是丑得難以言喻。

500

 綠油油、光禿禿的大樹下一個金光閃閃的獎盃,被很多人吐槽是」路邊列印店風格「。 

其實,這不是「中國式審美」第一次遭受群嘲。 

去年,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的海報,因為濃濃的「鄉土風」,被人狠狠吐槽了一把。

 今年年初,故宮「上元之夜」元宵燈會,上演了一場難以評價的「炫目」燈光秀,乍看之下更像是一個大型「蹦迪現場」。

時代發展到今天,太多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紅紅綠綠多喜慶」、「金燦燦的就是好」,海報設計、晚會布景如此,建築風格也是一樣。 

如果你仔細觀察過,會發現在中國,每一座城市都是高樓大廈,長得都一模一樣。一樣的油馬路、一樣的高樓、一樣的招牌,甚至各省在攀比樓的高度,比誰能建得多、建的更高

難怪陳丹青會說,社會教給我們弱肉強食的競爭法則,卻沒有提供給我們更多接受美的空間。 

可是過去的城市不是這樣的。 

有段時間我一直盯著《清明上河圖》里的建築看,它們歡門林立,又高低錯落。酒肆、茶樓、布店、寺廟、藥鋪、腳店、私塾、金銀鋪應有盡有,各色招牌旗幟紛繁,卻怎麼看怎麼協調,怎麼看怎麼舒服,自有一種格調和風格。

500

 《清明上河圖》局部

今天的社會,又能到哪裡找到一座有自己風格的城市呢? 

過去幾年,我去過的古鎮不下數十,但能記住的一隻手數的過來。所有的古鎮,都有著一樣的嘈雜,一樣的招牌,一樣的燈光,賣著一樣的臭豆腐烤魷魚和奶茶…… 

去的古鎮越多,越會覺得過去傳統的古鎮節奏和韻律正在丟失:它們怎麼都長得一個樣?

500

千篇一律的古鎮賣著千篇一律的烤串

06

被重口味毀掉的,又豈止城市和生活,更重要的,是人本身。 

這些年,我參加的大小飯局加起來比我頭髮還多,最大的感受是人人都很看重身份,人人都客套、虛偽。飯桌上,大家都在互相遞名片,論稱呼,一口一個「王總、李總、馬總」。

參加的飯局越多,我越難受:人與人相交,能不能真誠一點,簡單一點?

這特別讓我想起作家阿城,上世紀80年代,《棋王》發表后,全國各地的人都跑去北京找他,有約稿的,有邀請的,也有隻是想認識他的。 

阿城對所有人都如水一般,自己下廚,留人吃飯。端出一盆又一盆的炸醬麵,切出一盤又一盤的黃瓜絲。在那間屋子裡,他創下過一天下面16次的紀錄。 

來拜訪的人很多,有時阿城有事出門,門也不鎖,在自家窗上留言:

」出門了,幾日回來,鑰匙和挂面在老地方。「 

跟阿城交往,你會被他這種乾乾淨淨所打動,陳丹青講過阿城一個故事,說有一次阿城介紹一個朋友給他認識,他等著阿城講述這個朋友的職業、成就。

結果阿城只說了朋友的名字。阿城說:「我沒有資格介紹他有什麼成就,出過什麼名,得過什麼獎,我只能將他誠實地介紹給你。」 

陳丹青後來感慨,我們現在沒有人會這樣介紹朋友了,每個人恨不得都吹噓朋友,襯托自己,只有阿城還保持這樣的誠實,他的誠實里,全是體面。 

這是阿城交友的古風古意,所以,認識阿城的人都說他活得像個「古人」。  

真希望阿城這樣至簡至真,返璞歸真的人多一些,吹噓、捧吹、重口味的交友少一點。 

其實交友就是「醲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人世間所有美好的交往,和做菜的道理是相通的,情中見真意,淡中有真味。

500

阿城

07

過去這些年,常目睹中國變化之大,有時候會瞠目結舌,又會萬千感慨。

又親眼目睹那個傳統的中國,東方的中國,審美的中國在一點點丟失,距離我們現在的生活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模糊。舊的秩序已經打破,而新的秩序還未建立起來。 

好多美好的東西,飲食、語言、建築、審美、做人,好像都被重口味破壞了。 

有時,會止不住懷念那個傳統、古意、乾淨,還未被重口味污染的中國。

在那個中國里,我們總能看到一些真誠的臉、乾淨的臉,那些臉上有不焦躁,不憤怒,不虛偽,臉上還有靜謐,還有恬淡,還有很多審美的東西,其實那些張臉上寫著的,就是簡單而細膩的幸福。 

真渴望那個傳統的、東方的、富有審美的中國還會回來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1

拍磚
3

支持
4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8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吶喊丁丁 2019-6-3 02:41
其實中國的傳統歷來都是扼殺人性和自我,順從和爭寵而獲得賞賜是傳統為所以中國人規劃的人生,現在只是被金錢和利益加重了口味。要鼓吹變革而不是向封建傳統回歸。
回復 總裁判 2019-6-3 10:45
真是一篇好文章!
回復 8288 2019-6-3 12:16
總裁判: 真是一篇好文章!
翻老介紹的轉貼在此
回復 門外照斜陽 2019-6-3 13:07
為什麼要重口味? 因為中國人民千百年來, 一直缺吃少喝, 青黃不接時, 什麼難吃的野菜, 剩菜都得吃, 但這些菜又難以下咽, 怎麼辦, 只好靠加佐料的辦法加以解決. 可是, 一旦適應了這種重口味, 再改回來, 就不容易了.
回復 仲西仁 2019-6-3 16:56
靠!我也重口味一下,這樣的文章居然有人「拍磚」?
回復 Polar_bear 2019-6-23 06:20
門外照斜陽: 為什麼要重口味? 因為中國人民千百年來, 一直缺吃少喝, 青黃不接時, 什麼難吃的野菜, 剩菜都得吃, 但這些菜又難以下咽, 怎麼辦, 只好靠加佐料的辦法加以解決. 可
狡辯。千百年來穿的破衣爛衫,你咋不穿了捏?狡辯,借口
回復 xxlm00 2019-6-24 01:40
只能說,作者只看得到自己看到的東西,十幾億人被你說成一個口味了。不可否認川菜和燒烤越來越流行,難道別的菜就消失了?難不成國人熬個粥包個餃子還非得重鹽重辣才行?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3-28 21:5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