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當年知青是怎樣回家過春節的?

作者:8288  於 2019-2-11 16:2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4評論

回家過春節,幾乎是當年每個下鄉知青支撐自己活下去的理由與信念。家千山萬水之外的弄堂里,家在多少個無眠的深夜中,家在母親的熱淚濕重處,但是回家探親之路的艱難,是今天的春運不能同日而語的,知青們在回家途中飽嘗的苦澀,遠遠超過今天的農民工。

 



王安憶在她的早期小說《本次列車終點》中寫到歸心似箭的知青陳信在返城途中,聽到車廂內響起列車廣播員的報告:「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車終點站——上海……」。於是,車廂內再次喧騰起來,有人瞌睡醒了,有人脫了鞋子踏上座位取行李,出差到上海的一群新疆人則準備出站后先洗個澡,再去吃頓西餐……

這裡,不妨將鏡頭拉回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春節前,每列途經上海或以上海為終點的列車——都是現如今難得一見的綠皮火車——早已被擠得水泄不通。

後來作家們喜歡用「沙丁魚罐頭」來形容狹小空間內的壅塞情景,但這個形容詞尚不能表達知青們的真切感受,因為除了前胸貼後背的擠壓和推搡,還比如那些沒有座位的乘客,要麼只能像猴子那樣佝僂在兩節車廂的聯接處、蹲在廁所旁,或者像一隻可憐的寄居蟹一樣縮在椅子下面過夜,或者攀上狹長的行李架將身子附著得像一條花腹蟒蛇。




還有,窄窄的椅子靠背上也常常站立兩三個人,因為上面的空間有限,而且列車在行進途中晃動厲害,他們必須佝僂著身子並牢牢抓住行李架的邊緣才不至於被甩下來。

而且,我要說到與沙丁魚罐頭的不同之處,罐頭食品尚有標準化的香味,而身處如此密集嘈雜的車廂內,在被蒸汽機車頭一路喘氣地拉了兩三天後,空氣就會變得污濁不堪,大蒜味、飯菜味、燒酒味、香煙味、臭腳丫子味、焦糊味、廁所外泄的無孔不入的尿糞味……還要加上壯碩的、柔軟的肉體們好幾天沒清洗的那股「肉格氣」,融合混雜在一起然後隨著列車的顛動不時涌動,簡直令人嘔吐和窒息。再加之各種略帶誇張的方言和暴力傾向明顯的咒罵與恫嚇,以知青為主體的旅客情緒隨時都會引爆。




在那個風雷激蕩的年代,上海知青們當然記得從黑龍江三棵樹駛來的54次列車,這趟車與55次對開,被稱作「強盜車」或「垃圾車」,前者形容混亂,後者形容骯髒。我五哥是黑龍江知青,每次回滬我都要去車站接他。

那個時候,去上海火車站(俗稱北站)接客送客應該算門技術活,首先要掐準時間,但那時列車晚點是常態,對於一輛嚴重超員的列車來說,能安全駛到終點,晚點實在算不了什麼。

然後需要獲得一張站台票,這需要手持知青發回來的電報,才能到指定窗口購買。沒有電報的人只能憑自己的眼光瞅准哪位旅客此時準備進站,而他身邊又沒有送客的人,那麼上前打個招呼,借用他的車票去買一張送客票,也能混進去。當時的人們都比較善良,一般情況下都能幫你。

在西北風呼呼吹的站台上焦灼地等了一個小時又一個小時,終於來了,從遠方射來一束光柱,寒冷而的刺眼的車前燈似乎要將接客的人們射穿,然後在我眼前一晃而過,將整個站台照得雪亮。

沒等列車停穩,被水蒸汽淹沒的站台上已經大呼小叫起來,看到站台上親友的知青們開始從窗口向下面扔行李袋,鼓鼓囊囊的,橫七豎八地捆著彩色的繩子,裝滿了東北的土特產:黃豆、玉米、番薯干、木耳、榛蘑、綿白糖等等。




有一次我登上車廂接五哥,就差點被那股濃烈刺鼻的氣味熏倒。知青們的臉上寫著灰暗的疲倦,布滿血絲的眼睛里卻閃爍著興奮。等知青們下得差不多了,我才看清車廂內的情景,真是滿地的垃圾,乾的濕的都有,像一場殘酷巷戰後的街區。

五哥先是與同場知青在北安縣從貨運卡車或拖拉機甚至馬車來到三棵樹,在車站等了足足兩天還沒有買到火車票,最後與同伴一起扒窗翻上列車,在車上補票,當然沒有座位,一直要站到濟南才坐到位子。有的知青腦子活絡,天生是跑江湖的料,乾脆一路逃票到上海。

有一次五哥也壯著膽子逃票,結果車到瀋陽遇到查票,同行的知青都躲過去了,他看到列車員逼近就慌了神色,結果被逮住,在瀋陽的下一個小站趕下去。在車站,孤苦零丁的他用身上最後一點錢發了份電報到家裡,父親馬上匯錢過去,三天後他才補了票回上海。




知青們一路風塵終於回到了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他們有的披軍大衣,有的穿老農民一樣的藍布老棉襖,腰間再扎一根繩子,女知青比較注意形象,除了寬大的翻毛領軍大裝,還穿紅紅綠綠的中式棉襖,臃腫而鮮亮,浩浩蕩蕩地出了車站大門,笨重的行李扭歪了他們的臉蛋,汗珠從額頭成串地滾落下來,在昏暗的廣場燈照射下,構成了奇特的景觀。

然後,他們在接客親友的引導下,在廣場里叫一輛「烏龜殼」,那是一種包了鐵皮外殼的三輪摩托車,一路上噗噗作響,花五角錢就可以從北站送你到八仙橋。

那就是上世紀七十年代春節前,在上海北站天天可以看到的場景,是那個時候的「春運」。

因為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網路有限,車皮船只有限,運能嚴重不足,加上當時政策只允許知青每隔四年或兩年回家探親一次,所以每個知青的探親之路異常艱難,是今天的春運不可同日而語的,知青們在回家途中飽嘗的苦澀,遠遠超過今天的農民工。




春節過去了,元宵節也過去了,知青們一拖再拖,終於到了該回去的時候。父母在他們的行李袋裡塞進了衛生衫、襯衫、羊毛衫、假領頭和特別經得起磨的勞動布工裝——那可是父親省下來的勞防用品,還有剛剛流行開來的裝拉鏈的春秋衫,兩面可穿!各種吃食有臘肉、豬油、肉鬆、鹹魚干、香腸等,還有美加凈牙膏、打火機、護創膠、飛馬牌香煙。

知青們還要理個髮,去澡堂搓一把,女知青則相約老同學去逛逛南京路、外灘,在王開或蝶來拍張合影。




送知青回農場的情景也是同樣壯觀的,父母,兄弟姐妹,大包小包,肩扛手提,簇擁著煥然一新的知青進了站,55次列車十幾節車廂已經在站台上停妥,加足了水,裝滿了煤。人們在站台上集合,以家庭為單位圍作一團,衣襟拉拉直,領口翻翻平,道別時說得都是家常話,陳穀子爛芝麻,但詞語殷殷,強作歡顏,一堆一堆,都是相似的表情與姿勢。高音喇叭一陣陣催促乘客上車,知青們極不情願地上了車,找到座位,在車窗撲出小半個身子,繼續與親人翻來覆去交流這幾句真情告白。

突然車廂一陣顛抖,是車頭與車廂咬上了鉤,站台上下頓時一片哭喊聲,那股聲浪簡直要將站台上的天棚掀翻!像我這種不大懂事的孩子也難免眼眶潮熱。兩年一次、四年一次的探親,多麼遙遠!在這漫長的日子裡,又會發生多少不可預測的變故!

黑龍江知青回去了,他們帶去了什麼?是的,以上海之大,知青行囊里的物品應該很豐富。但生活的真實往往出乎我們的想象,這裡我只舉一個例子,我朋友孫建成兄在早年的一篇小說里設置了這樣一個細節:有一女知青家境貧困,回滬探親時帶了一袋她自己曬制的番薯干,春節后她返回黑龍江農場時,她的繼母讓她帶走的是一袋油炸薯片。繼母能給她的,只能是平時一點一滴省下來的菜油!




但是黑龍江知青的探親之旅,與新疆知青相比,又算幸運的!

首先,新疆知青每逢四年才獲得一次探親假,新疆的路途更加遙遠,生活條件更加艱難,而假期控制更嚴,這顯然不合理。但新疆知青年齡要大幾歲,讀得書多,人也老實得多。

我二哥是新疆知青,在阿克蘇,農一師九團的前身是赫赫有名的三五九旅一部,革命傳統一路傳承。每次探親,真像是一次冒險。

先是從農場出來,搭拖拉機或馬車,一路顛簸到阿克蘇,再伺機搭上貨運卡車到烏魯木齊。搭卡車是需要施展小計謀的,男知青要與女知青「狼狽為奸」方能成功,男知青先躲藏在公路旁邊的旱溝下面,女知青在路邊攔車,卡車司機看到女知青揚招,又是一個人,比較容易憐香惜玉,就一個剎車停下讓她上車,但車門一開,男知青如土撥鼠一般先從溝里竄出來,上車貼緊司機,遞上兩包香煙,外加好話一串。司機自知上當,罵個一兩句,凜然地抬抬下巴。副駕駛位置照例可坐兩人,男知青得識相,坐最外側,他與司機之間的位置留給女知青,這也是規矩。




從烏魯木齊駛往上海的列車雖然不像「強盜車」或「垃圾車」,但也要開足三天兩夜,也要躺在座位底下,也要站在椅背上,也要躲在廁所里,也要為一缸開水起口角甚至動粗,在擁擠和污濁程度上堪與東北來的那趟專列有一拼。

我每次去北站接二哥,發現車廂內的秩序明顯要好一些,但知青們臉上的表情則更加倦怠,更加無奈,更加宿命,當然你也可以理解為更加鎮定,更加從容。

新疆物產豐富,新疆還是八類地區,知青的工資要比黑龍江知青高一些,但那個時候新疆知青能帶回來的土特產並不多,也就是一些哈密瓜干、杏干、葡萄乾,但他們回去時帶走的東西卻不少,比如醬油膏、味精、熟豬油、牛肉乾、肉鬆、白糖、糖果、肥皂、皮鞋、勞動手套、護肩等等,由此可見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副食品供應比較差而勞動強度高。

來一次上海太不容易了,大上海在新疆又享有特別崇高的地位,上海知青回去時攜帶的物品中,大半是戰友托帶的。像我二哥每來一次,差不多就要花光家裡積攢下來的布票和紡織品專用券,茄克衫、滌卡中山裝、的確涼襯衫之類的時髦貨,都是採購單上的「大宗」!

送別的情景也是相似的,但是新疆知青畢竟鑽過地窩子,啃過窩窩頭,在戈壁灘上滾過,車頭與車廂咬住的那一刻,親屬們哭聲震天,要死要活,知青們卻噙著眼淚,咬破嘴唇,不肯出聲。

四年啊,他們知道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哭是沒用的。




那個時候,我每年要去北站迎來送往,除了自家二哥五哥,還有多位表哥表姐,他們像豆子一般被撒在了西安、長春、重慶等地,所以這樣的場面我見慣了。有時我也很疲累,也很厭倦,但正是幾位兄長去了外地,我畢業后才能按照政策留在上海,我出點小力又算什麼呢。

現在有些腦殘希望我們這個飽經磨難的國家回到文革,回到那個瘋狂而無知的時代。那麼請問,你願意擠這樣的綠皮車,顛簸三天三夜被各種氣味熏得欲吐不能欲死不成?而且每隔四年才能從類似西伯利亞的冰天雪地里逃回老家一次,消耗家中可憐的票證去搶購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日用品嗎?



(所有的老照片都來自網路,謝謝提供歷史珍檔的朋友)

2
精選留言

寫留言

  •  530
    金枝根
    當年的知青,真不如現在的農民工,根本沒有優惠政策,回來,回去,非要過夜才能到買返程票,苦啊,又冷又累又餓,還要含著眼淚離開父母再次離鄉背井,下次不知何日才能相聚。想想當初心裡真難過。所以現在盼望政府,不要忘記我們對國家的付出,不要忘記我們的付出。
  •  439
    汪旺
    三樓顯然沒有下過鄉。別的不說,就年令而言,你知道當年下鄉知青才多大嗎?68屆初中的標準下鄉年令才16歲,全都「一片紅」下去啦!下鄉知青大多數是沒有選擇的或者說被迫的,民工是志願的。前者下鄉務農,後者進城做工。你說誰更苦!
  •  420
    阿立
    這些春運對我奔七者來說,記憶猶新。座位底下,行李架,椅背上都呆過。離開上海46年,當今總算葉落歸根。還是國家政策好。上海沒忘記我們。
  •  406
    史平
    不忘當年知青當年所受的苦難,就要牢記文革給我國造成的巨大災難,堅決徹底完全地否定文化大革命。因為造成知青問題的根源就是文革。希望我們這一代,以及世世代代中國人都不要忘記。
  •  376
    天曉得
    知青下鄉是被逼的,只有少部分是自願的。與勞動改造無差別!而農民工進城是自願的,為了追求更好收入。二者完全二會事
  •  359
    周志敏
    樓上的一定是個70.80后,你沒親身經歷過那段時光,無論是精神上體力上知青所承受的痛苦遠遠比農民工更若!!!
     304
    作者
    謝謝關注!現在的七零后八零后肯定是不了解這段歷史的,所以要講給他們聽聽,如果再不相信真實的歷史,只能說明他們有意迴避歷史或者真是腦殘了。
  •  305
    雪外婆
    沈老師的文章讓我眼淚止不住往下流,往事一幕幕再現。那時我還小,我清晰的記得我二姐每次從江西回上海情景。由於對姐姐的感情很深,她每次回上海我會去接,但我從來不送,因為我受不了分別時的痛苦。我有同感,他們比現在的農民工還苦。
  •  286
    險峰
    沒有當過知青是不會有這種感受的!現在的農民工比起當年的知青來條件和待遇真是好得太多了。至少,農民工不想在城裡干還可以回家種地,但知青呢?多住幾天就要被攆走--我就目睹過攆下放新疆知青回疆的情景。
  •  203
    生命過客
    現如今知青一代已是老年,2019年上海政策專門為回滬知青敞開大門,針對那些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可以享受居家長護險政策了。百分之九十費用政府承擔,個人自負百分之十。養老政策越來越好,對前輩們也是先苦后甜。
     276
    作者
    這也是事實。但也是知青們爭取來的在物質方面的補償,知青在精神上的傷害是永遠不可能得到充分補償的,他們的青春年華被虛擲了,有些知青應該、也可能對社會作出更大貢獻,並真正實現個人價值的。這就是歷史造成的遺憾,所以有些歷史悲劇不能重演了。
  •  272
    趙寄華
    這篇文章寫得太好了,我就是當年65年新疆知青,深有體會,確確實實是這樣情景,但事實上比作者寫得更艱難。我68年從新疆探親到上海,人擠人空間都沒有,從吐魯番擠壓著站到了南京才動了一下,不能吃不能喝,好在20多歲能挺過去。感謝和感恩作者能為我們當年知青寫出歷史的、真實的、苦難的回憶!
  •  270
    huang邁德
    當年國家也窮,家庭也拮据,關鍵是我們都是十幾歲的孩子!下方到遙遠的窮鄉劈村!身無分文!交通條件很落後!真的比農民工苦多了……
  •  226
    紫藤居士
    任何社會最苦的都是處於底層的人!其實最苦的是看不到希望看不到前途的苦!所以,好的社會管理者應該做的事是改善底層人民的生活和給底層人向上的希望和實實在在的途徑。
     147
    作者
    謝謝關注!真誠地講述自己了解或研究的歷史,是我們的責任!
  •  207
    抗美援朝
    雖然不希望回到那個時代,但是那個時代的風氣與精神現在是無法找回的,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丟失了自己志氣與尊嚴,離亡國就不遠了,讓我們記住知青那一代人的精神吧,他們就是共和國今天的脊樑!
  •  197
    綠葉
    有年齡較小沒經過那時代的人認為那時代好,也有在那時代本人不總么行卻是人上人也留戀那時代,作者寫的就是真實的,我們過來人深知。在我們農村發生的說出去現代人認為不可能,他們不信還說你是六類份子,但都是真的,好好珍惜現在的自由自在的好日孑吧!
     137
    作者
    謝謝關注!真誠地講述自己了解或研究的歷史,是我們的責任!
  •  196
    版納玉香
    農民工是當工人,有什麼苦啊?從農村到大城市,春節還能回家,太幸福了!
  •  194
    妞妞
    雖然我不是知青……但看完了嘉祿的文章,深臨其境,淚崩!一段段文字展現了當年知青回家過春節的甜酸苦辣!我深深的感嘆!這些人都是怎麼熬過來的!這段歷史不堪回首,但刻骨銘心,永遠不會忘記!當年的知青如今已都已進入了老年,在新春佳節里,祝大家平安健康!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5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5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4 個評論)

    回復 南沙2 2019-2-11 18:45
    回復 夕明 2019-2-11 23:04
    交通不便又沒錢,難過。
    回復 Arnika 2019-2-12 05:23
    生在新社會,長在紅旗下。青春土插隊,中年洋插隊。
    回復 來美六十年 2019-2-12 07:22
    八四年回國探親,從南京回上海,從窗口爬進,坐硬座車廂兩個鐘頭
    車廂內情況如文中所述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0 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