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老三屆讚歌

作者:8288  於 2014-9-25 05:3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網路文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10評論


2014-06-17 老三屆一員 五彩的生活

老三屆讚歌


過了耳順之年,凡事都能入耳入心,心暢耳深啊,人到了什麼都能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離倉天很近了,登高致遠,且不說已接近天庭,這個高位應是已能看清人間諸事了,說諸事可能誇張了,說能看清自己了,這個是一點不誇張的,說能聊聊我們自己這一輩人,看看我們老三屆一路走過的風塵雨跡,那應是非常清楚的。對老三屆的議論看的太多了,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那就乘心明眼亮之際,自己先贊贊吧,給兒輩們留點話吧。


老三屆狹義上的定義是指國內1966、1967、1968年三屆中學畢業生,包括初中和高中的畢業生,不管出生年月,只要是這三屆的中學畢業生,就是老三屆了,這三屆的中學生,的確是「老」了,故稱老三屆。為什麼老三屆這麼有名份,這麼遭人議論,就是因為人數眾多,特別是初中生最多,是中國歷史上中學生最多的,但歸根結底的原因就是這三屆中學生,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同一年1968年畢業的。就是因為那個動亂的年代,學校停課,該畢業的66屆不能及時畢業,要晚了兩年;67屆其實只讀了兩年初中或者兩年高中,畢業要晚了一年;68屆僅讀了一年初中或者一年高中。

(電視劇《老三屆》劇照)

也正因為三屆中學生都在那時同一年畢業,如何安排畢業生是個大問題,才有了1968年那年12月開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大部分這三屆畢業生以及後來的69、70、72(71屆延遲改為72屆)等幾屆中學畢業生較多都走上了知青道路,這個政策一直延續到76年。老三屆也幾乎是知青的同名詞,廣義上涵蓋了之後的所有知青。對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這個運動的功過不做評論,可以準確說的一點就是,老三屆承擔了歷史的使命,承擔了國家的困難,走過了坎坷的人生,為國擔當的這個功勞是事實,之後還有更多的擔當在等著老三屆。

(當時上海南京路上歡送知青的場景)


對老三屆議論最多的、老三屆功過爭議的焦點就是當時這三屆部分學生參與了文化大革命早期的運動,就是紅衛兵運動。這是不能繞開的問題,但這個問題其實非常明白,一是:不是全部老三屆都參與了,只是一部分學生;二是:參與的學生的年齡,初中生僅14-16歲,高中的也僅17-19歲,而且當時初中的居多(49年50年解放后出生率猛增),大部分是初中生。你說要對年僅十六歲左右的青少年去追究什麼歷史原因造成的責任,這說得過去嗎。之後中央清算文化大革命,政策非常清楚,中學生搭不上,中學紅衛兵除了極個別地區頭頭之外也都搭不上,大學生是需要查一查的。遭受文革蹂躪我們也都有親身體會,老三屆中很多家庭當時也都受到衝擊和影響。這已將近50年之前的歷史事件和文革的結論已都非常清楚,不能指責老三屆。老三屆中不少曾經在那個年代留下遺憾的人,他們雖是老三屆,但不能代表老三屆,更不能由此指責全體老三屆。這一些有遺憾的人也都曾勇敢地承認了錯誤,作了道歉,其實責任完全不在他們。

(當年紅衛兵在跳忠字舞)

我們老三屆這輩人,承擔了太多的苦難,歷史的擔當讓我們都扛起來了,走過來了,回首這六十多年, 人生一個甲子,一個甲子對於天地僅一揮間,對於人生只有一次,我們感嘆這六十多年來的百味。我們是與祖國一起成長的,因為我們是新中國誕生前後時期幾年內出生的一代,我們大都與共和國同歲,即使不同歲,也與祖國一起成長。我們的情感與祖國共呼吸,我們的脈搏與祖國同跳動,我們的榮辱與祖國共命運。這是每一個老三屆的親身經歷,我們愛國的情懷是別人所不能替代的。


我們就是在那個黎明前的一刻、太陽衝破烏雲之際、陽光普照大地之後誕生了。1953年祖國第一次人口普查達到6億,比解放前增加6000萬,增加的人口中包括我們老三屆,也包括壽命延長的人們。我們老三屆是猛增人口的一代,我們的母親都曾是「光榮媽媽」,到我們開始上幼兒園、小學、中學的時候,都需要新增很多很多的幼兒園、小學和中學,記得當時的中學的初中每個年級都有10個以上的班級,新建一中學、新建二中學、新建三……,到處都是新建學校。新中國我們這一代人來到世界的使命,蒼天就賦予了我們與新中國一同成長,同甘共苦,我們的生命已融入了歷史的使命。


(這是常州的老三屆為已經消失的母校豎立的紀念碑)


我們從搖籃中感受到了新中國的氣息,在光榮媽媽的政策鼓勵下,記得那時作為老大的我們,老二、老三、老四……每年接連出生,我們這一代的名字很多都帶了「國」字,「建國」、「國慶」、「國強」、「國明」、「國富」等等,我們都曾帶著弟弟妹妹一起咿呀咿呀亨著新兒歌「我們的祖國是花園,花園裡花朵真鮮艷,和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娃哈哈,娃哈哈,每個人臉上都笑開顏」,童年是愉快的,因為是與祖國的新生相連在一起的。


當我們站在藍天白雲下,注視者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繫上紅領巾的那一刻起,我們都曾不止一次舉起小小的雙手為祖國莊嚴宣誓:「時刻準備著」;那童聲齊唱激動人心的《祖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今天還在我們的耳鬢裊繞,因為這是我們這一代人唱響的隊歌;新中國湧現的無數英雄成為我們成長學習的榜樣:黃繼光、邱少雲、邱財康、吳雲鐸、向秀麗、雷鋒、王傑、歐陽海……,對於我們這一代人的成長來說,就是在無數共和國英雄的熏陶之下成長起來的;那時物質條件不可能與今天相比,我們清醒地知道祖國母親需要我們勤儉建國、艱苦奮鬥;衣服都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那時我們的一分錢當成大錢來化,「走到馬路邊,拾到一分錢,馬上交給警察叔叔」的兒歌至今我們都能唱;那時居住的地方都很小,較多都是三代人同居一室,但是我們有室外空曠的自然環境足夠我們玩耍,弄堂、衚衕、院子、沒有圍牆的操場等都是曾經伴隨著我們成長的空間,每天大家一起玩耍著各種遊戲,那真是「陽光燦爛的日子」,物質雖然沒有現在的豐富,少時天真爛漫的陽光日子確實是令人難忘的。


(當年的我們在玩「跳橡皮筋」)

艱辛的那段日子也不能忘記,那是正當少年的我們需要成長的物質營養之時,遇上了三年自然災害,加上蘇聯終止全部援助,天災人禍,我們與父母一起勒緊了褲帶,與祖國共命運,那時幾乎什麼都是計劃限量供應的,每月發下來一大疊票證,能吃上一塊餅乾那是非常奢侈的。

(那時發的其中的票證)

忘不了十年的動亂,十年中文革初期的兩年多是在中學內度過的,學校停課了,家庭出身好的同學都參加過學校組織的紅衛兵,才十六歲左右的這部分同學只有理想不可能有思想,當中一部分紅衛兵聽從當時的召喚參與過當時的活動,短暫的經歷受到的醒悟是深刻的。


(劉文昌 紅衛兵油畫之一,那時的大串聯,在擁擠的火車上)


忘不了那個「轟轟烈烈的上山下鄉」年代,我們承擔了祖國母親的困難和召喚,1968年十七八歲的我們就打起背包走天下,到農村、農場、到邊疆,到工廠生產第一線,到最艱苦的地方去接受再教育和鍛煉,我們經歷了太多的磨難。之中有多少酸甜苦辣和感天動地的故事,只有我們心裡最清楚。

(早晨,扛起鋤頭的我們走向田地)

那時我們還只是中學生,較多的連初中都還沒有讀完,在期望學習的時刻扔下了書本,踏上了社會,拿起了鋤頭和榔頭,以自己的雙手開始獨立生活。嚮往讀書的我們,以後只能在文革結束后,將近三十歲的時候再在業餘時間裡走進課堂,捧起書本,補上初中、高中、電大、夜大,成了「工農兵大學生」。

(重新走進課堂)

更忘不了76年標誌文革結束的那年,那是驚心動魄的祖國再生之年,我們與全國人民一起走上大街去慶祝遊行。我們老三屆早已經成為紀念周總理和與四人幫鬥爭的中堅勇士,可曾記否,1976年4月5日發生的天安門廣場事件中那個領頭人「小平頭」,他叫劉迪,1950年出生,是個地地道道的老三屆,事件發生之前兩個月,他剛從山西插隊落戶處返回北京辦理好病退,準備回山西告別,行前來到天安門廣場祭奠周總理,趕上和參與了這場驚心動魄的鬥爭。平反出獄后,劉迪一直默默地致力於公益事業,在2011年10月18日因病永遠離開了我們,享年61歲,歷史和我們永遠不能忘記他。

(1976年4月5日天安門廣場紀念周總理的人群)


也忘不了那個「知識青年返城」的大潮,78年年底停止上山下鄉運動之後,上山下鄉的我們加入了返城潮流。之前曾為返城,我們已不知付出了多少淚水,返城只是在爭取的細流,一下子而來的返城潮水,我們是多麼的興奮,大部分知青都回到了城市,也有不少兄弟姐妹在那裡已成家立業,留在了農村、農場、邊疆。

(電視劇《知青》劇照)

在我們開始成家立業之際,我們又擔當起了第一代計劃生育的責任,從我們要生育孩子起,第一批的獨生子女誕生了,我們又承擔了歷史的需要、祖國的使命。那時獨生子女的出生,在醫院產房裡,一張床都是兩個做媽媽的睡在了一起,因為我們老三屆這代人是人口猛增的一代,子女也因此是猛增的一代,到了現今我們的孫輩一代,幼兒園、求學等等也因此競爭空前激烈,擠破了大門。由此可想如果沒有實行獨生子女政策,那我們的子女和孫輩的增量不可想象,也再進一步可以清楚想到如果沒有50年代的「光榮媽媽政策」,那我們老三屆也就沒有那麼多了,我們的兒輩和孫輩也就回歸正常,歷史是否又會有所改變呢。

(八十年代初的計劃生育宣傳畫)

在我們開始擔負起家庭責任,上有老下有小之時,我們又親歷了國企改革,計劃經濟轉為市場經濟,成千上萬的工人換崗,走出了多年付出心血的工廠,為了改革發展,我們做出了無私的奉獻,我們老三屆承擔了其中大部分,有的剛返城頂替退休的父母走進工廠大門沒幾年時間,又面臨下崗,新的工作崗位要我們去爭取,鐵飯碗沒有了,面臨市場的競爭和選擇,我們毫無怨言,默默承受了這一巨大的變革,去迎接新的挑戰。現時還有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那時我們是這般的默默承受,要是現在遇上這般社會性集體下崗,那天下豈不大亂了。要知道正因為是我們老三屆這樣的一代,是與祖國同甘共苦的一代,我們也不是什麼羔羊,我們真心愛國,正因為我們知道過去、現在和未來。

(已經消失的上海國棉紗廠工人的工間操照片)

在我們三十而立之年,我們邁入了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們成為改革開放的中流砥柱;我們經歷了恢復的高考,成為第一批取得恢復后的學位,我們中很多人,現今都是大學的棟樑;我們第一批走出國門留學,《北京人在紐約》、《上海人在東京》 等電視劇記錄了那時我們闖蕩國外的身影;我們中不少人又拿起了筆桿,寫下了很多不朽的文著和文藝作品,因為我們有太多的情感;我們參與了多少的創新與第一次,之中有我們拚命的心血;我們融入了各行各業,參與第一批企業整合、參與第一批中外合資企業組建、參與了多少新興行業的創業和經營;我們中較多人經歷第一批下海,走上了自己創業的道路,當時勇敢跨出這一步的老三屆,如今都是撐起了民營企業半邊天的土豪,他們都是苦幹的苦出身,真正是本地泥土中哺育成長起來的豪哥,希望這些豪哥不要忘本,不要忘記兄弟姐妹,要多多有益社會。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我們老三屆為之全身心奮鬥的三十多年,我們把人生最年富力強的歲月,奉獻給了這三十來年,為之在不同的崗位上拚命地工作,工作,除了工作還是工作。


都說時間去哪兒了,聽著這首《時間去哪了》的歌,我們都很感慨,為逝去的歲月而感慨,但感慨的同時還有一種沒有多少遺憾的感覺,的確,我們對過去的歲月沒有太多的遺憾,因為我們有太多的付出,我們有光輝的歲月,我們已經過來了,我們對得起兒輩,對得起媽媽和祖國母親。


我們為什麼會這般努力,兒輩們不理解,我們告訴他們,不只是為了你們,因為經歷了磨鍊和考驗的我們,深知怎樣報效祖國。因此,在我們這一代人中,也有很多人承擔起了領導的職責,走上了領導的崗位,現基本都已退下,希望還在位的高官要全心全意為老百姓謀利益。即使絕大部分是在普通崗位工作已經退休的我們,仍然擁有一顆赤誠的心,這是老三屆的奉獻之心,愛國之心,精忠之心!


六十多年的風雨,我們深知,不經歷過滄桑,哪來變革發展,不經歷過陣痛,哪來新生;以前我們年少時,不知唱過多少回「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的確,不能忘記過去,忘記過去就意味著忘本。


我們走過了六十多年,今天回首一顧,我們承擔的歷史責任,經歷的磨難,付出的心血,那是改革的陣痛,那是無私的奉獻,新生的也是我們,我們為兒輩們的創造,我們也享受到了努力的成果。感到欣慰的是,我們老三屆有幸趕上了歷史上這前所未有的年代,我們也能為這年代盡到自己的一份努力,而感到無上的光榮和自豪,為此也要感謝「光榮的媽媽」,要感謝祖國母親。我們深知,我們老三屆這輩人的歲月儘管有這麼多的坎坷,但是比起我們的父母老一輩人那還是多麼的幸運,比起從二萬五千里長征中走過來的先烈們那更不值得一提。但是我們還是要對兒輩們說,告知最簡單的道理,今天的一切,都來之不易。

今天我們較多的住在寬敞明亮裝飾一新的房子里,吃的是講究健康的食品,穿的是經常添置的新衣服,炒的是股票證券,忙著在銀行跑進跑出,有的開的是小汽車,生活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


當然我們也知道,我們中的一部分兄弟姐妹生活還沒能小康,有的由於換崗單位的效益不好,加上身體患病,至今拿低保收入維持生活,這雖是不多的但需要我們加以關注和幫助;有的雖不是拿低保,但生活僅是溫飽,還沒到小康,都需要我們大家去眷顧。儘管生活比過去相對富裕,但是也因為我們老了,已經成為社會的弱勢群體,看病難等已成為我們心頭之病。


正因為我們老三屆老了,老人太多了,社會也從我們開始邁入了老齡社會,進入將是中國歷史上老人最多的時期。在此也強烈呼籲大家共同來建立一個慈善的基金類組織,來幫幫困難中的兄弟姐妹,幫幫我們自己,為幫幫老齡化的社會,出一份力。


小康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到還有很多的憂慮,如今的世界,既是有機遇,也是有危機,終有人想把我們扼殺於小康之際。小康不是目的地,我們不能在歌舞昇平中固步自封,那是要亡國的,還有很多路需要走,路途不會是平坦的,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兒輩們必須要有擔當。


六十多年了,滄桑巨變,老三屆已經開始做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了,我們又回到了童年時代,因為我們要帶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了。六十甲子,一個輪迴,人生螺旋般地上升到了又一代,歷史又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我們這一代人的使命終會有盡頭,我們從不迴避六十這個數字,六十對於我們是太多太豐富了,這六十多年對於祖國更是偉大而前無古人。一代人接力一代人的努力會延續,子子孫孫會繼續中華民族的事業。


周立波曾笑侃30年,為人們帶來了一笑,但對於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總覺得還少了些什麼,我們還不能從中痛快地大笑。六十多年的生活歷程,走過的風風雨雨,我們比別人多經歷了無數的第一次,我們比別人又多了深一層的領悟。


六十多年,能一言概之嗎,能一笑了之嗎。誠然,我們已經能淡然地面對過去,拿得起,也能放得下,而且已經愉快泰然地放下了,一笑抿之,一杯而過,一話而別。英雄不提當年勇,老漢不說回首事。我們明白這才是長者的風度,才是真正的英雄。


但是,對兒輩們,我們不想說點什麼嗎,80年代的他們,已經是而立之年了,他們有過磨難嗎,經歷過坎坷嗎。他們是獨生子女的一代,這是人類歷史上從沒有過的一代,我們相信他們,但也有憂慮,我們總要嘮叨一點的。


還有如今社會上有些人捧起吃肉的飯碗,還要罵娘,還要耍脾氣,說要吃西餐,不要吃紅燒肉。他們知道日子是怎麼過來的嗎,他們知道自己是誰嗎,知道老祖宗是誰嗎,知道今天能端的紅燒肉是怎麼來的嗎,西餐的刀叉蹂躪了我們百年的日子難道忘記了嗎。有的人還在一個勁地貶值過去和今天的一切,唯恐話沒有說絕,唯恐天下不亂,指責著我們老三屆,難道我們就無動於衷嗎,我們就一聲不吭,讓西餐代替了紅燒肉嗎。


不,不能,萬萬不能。我們也有說話的權力,也有捍衛自己的權力,我們要大聲地贊贊老三屆,贊贊包括我們的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這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不只是老三屆,老三屆廣義的延伸,是跨度整整一代的人,贊了我們一代人,就是贊了幾代人,因為繼承是一代一代的繼承,不能割斷歷史,不能忘記過去,只有站在歷史的高度,才能沿著歷史發展的方向,不會迷失方向,才能實現大家共同的夢想。


登高望遠,目之博見;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我們不能因一事,就去推斷一切、否定一切;我們也不能因初級階段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而否定全部,仇恨當今。要知道在世界上人口最多、佔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國家,只有短短的幾十年,我們就走過了別人幾百年的路,創造了人類歷史社會的奇迹,世界上還有哪種文明能夠達到,能夠給予我們?當然在發展過程中問題肯定不少,包括大家都痛恨的腐敗問題。走別人沒有走過的路,摸著石頭過河,河裡的坑坑窪窪肯定很多,只要心中有準備,有到達彼岸的目標,有堅忍不拔的勇氣,有中華文明的智慧,加上開放的胸懷,定會抵達勝利的彼岸。舉目四望,不是嗎,我們已經在趕上的進程中,我們正在創造歷史,我們決不能被河中石頭絆住,被污流而迷路。我們要一路高歌那激奮的《義勇軍進行曲》,前進,前進,進!


我們也不是沒有意見,不滿可以講話,牢騷可以發泄,但是要有度,更不能當第五縱隊的幫凶,不能罵老娘,不能罵祖宗,這點我們是非常清楚的。我們對左派、右派都不相信,我們就是老百姓派,就是中國派,就是中華子孫,我們相信的就是中華民族的夢想,老百姓期盼的就是天下太平、公正和富裕。我們很清楚:紅歌我們會唱,但絕不留戀文革;改革是必須的,但天下絕不能再亂;戰爭我們不喜歡,但我們必須齊心做好準備,還是毛澤東老人家那句的老話「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如犯我,我必犯人」。


知道我們唱紅歌的時候,最留戀的是什麼嗎,毛澤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當然會留戀,但絕不是留戀動亂的十年。所有留戀之中,我們最留戀的是母校的老師,從小學、中學到後來遲進的大學,我們最最留戀的就是我們老三屆烙印的中學老師,忘不了那個年代里結下的師生情,儘管那時我們有的不聽話,有的還罵過反對過老師,但是當年老師的音容笑貌和諄諄教導永遠銘刻在我們心中,老師課堂上的教誨影響了我們一輩子,如今很多老師已經離開了我們,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的就是他們。知道為什麼嗎,這就是紅燒肉的記憶,就是中華文明的傳承。


不是說西餐不能吃,只要是有營養好吃的,我們都能吃,我們是開放的,但是要改變我們全體扔掉筷子換刀叉,這是辦不到的。這裡說的西餐和紅燒肉,我們想大家是懂得的。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中,既有傳承,也同時吸收了世界上其他的優秀文明,但依然是中華文明;中華民族的偉大夢想,就是要把中華文明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復興中華文明。


登崑崙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今天,我們站在比六十甲子還略高的這一的高度,從人生的高度,我們有更多人生的領悟;從歷史的高度,雖只不過霎那的一刻,但是這一刻是繼往開來的那一刻,是歷史在此時積澱的那一刻,同樣是歷史的最高之刻,我們要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子孫後代。


老三屆的讚歌,目的僅此。



看不到圖片按這兒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Q1MzIyOA==&mid=200436961&idx=1&sn=c7ae1cb60a8d4e74a864dd4a59a66717&scene=3#rd


1

高興
2

感動
1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8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2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

回復 北京的大平 2014-9-25 06:29
在中國出生的人們,無論他們是40后,50后,60后,70,80后,90后都不易,各有各的艱難,各有各的痛苦,各有各的樂趣。
回復 Monalisa 2014-9-25 11:31
中國人多麼需要有個好人領導啊!瞧把大家折騰的!
回復 ChinaGate 2014-9-25 11:46
「走到馬路邊,拾到一分錢,馬上交給警察叔叔」的兒歌至今我們都能唱」 - 太巧了!我剛剛在一帖中貼了這歌:http://big5.backchina.com/blog/333483/article-210889.html
回復 徐福男兒 2014-9-25 23:03
後半段,實在無法苟同,不過這也許真是絕大多數老三屆的想法。
回復 sugela 2014-9-26 01:45
徐福男兒: 後半段,實在無法苟同,不過這也許真是絕大多數老三屆的想法。
Agree!!!
回復 paci 2014-9-26 02:13
還是70前後出生的人幸運,童年瘋玩,不用上山下鄉,大學時天子驕子,沒有學費,畢業分配工作,留學容易,,,
回復 8288 2014-9-26 15:44
徐福男兒: 後半段,實在無法苟同,不過這也許真是絕大多數老三屆的想法。
已經這樣了只好阿Q一下啦
回復 ryu 2014-9-26 16:34
' 小康生活的同時,我們也深深感到還有很多的憂慮,如今的世界,既是有機遇,也是有危機,終有人想把我們扼殺於小康之際。小康不是目的地,我們不能在歌舞昇平中固步自封,那是要亡國的,還有很多路需要走,路途不會是平坦的,我們必須要做好準備,兒輩們必須要有擔當.... ' 之後可以不要了,完全94洗脳.
回復 dld 2014-9-29 14:15
我是老三屆,我更是知青,

老三屆知青的偉大在於:

他們在廣闊天地開始反思毛!
回復 Reader001 2014-10-1 10:21
向發而發發大哥/姐致敬!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6 14:22

返回頂部